伴随着SSD的普及,读写性能更强的PSSD也开始流行起来。与SSD一样,我们在选购PSSD时需要考虑的部分除了售价的部分外,其余需要重点考量的仍旧是读写性能、TBW、散热设计和售后。 奥睿科(ORICO)新推出的这个蒙太奇MTQ系列PSSD主打的颜值+读写性能,外壳主要采用的是ABS材质。这个蒙太奇系列PSSD在外观设计方面采用了红黄蓝白四色构成,搭配黑粗线条带来了极具视觉冲击力的效果,设计的灵感则是来自于蒙德里安的“新造型主义”世界著名油画《红黄蓝的构成》。 可能有人会担心蒙太奇系列PSSD表面容易刮花、刮伤、褪色等问题而影响美感,对于刮花、刮伤问题,我们日常使用时尽量避免与尖锐的物品放在一起,比如钥匙,而对于褪色的问题则不需要担心,原因就是蒙太奇系列PSSD采用了汽车行业的IML制造工艺,表面十分光滑,能够让表面长期保持颜色鲜艳而不易褪色,同时也提升了耐刮花和耐摩擦的特性。 蒙太奇系列PSSD边框采用的是铝合金材质,搭配ABS外壳材质,使得整体重量很轻。蒙太奇系列PSSD有5Gbps(MTQ5G)、10Gbps(MTQ10G)、20Gbps(MTQ20G)和40Gbps(MTQ40G)四种不同读写性能的型号可供选择,实际读写性能方面有很大差异。如果你的电脑接口采用USB3.2 GEN2*2,那么可以考虑20Gbps版;如果你的接口是雷电3及以上接口或是USB4.0接口,那么直接选择40Gbps版即可,结合自己的主机情况,我这里选择的是20Gbps版即蒙太奇MTQ 20G。 至于配件方面,蒙太奇系列PSSD随包装提供了一根自带转接头的数据线,线材长度为30厘米,相对来说比较短小,材质做工比较出色,外皮为耐磨耐刮花的编织绳材质。 所谓的转接头就是这个USB-A转接头,线材本身为双头type-C接口,搭配转接口后就可以直接搭配USB接口使用,设计方面倒是比较贴心。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只有C口才能实现最大20Gbps的数据传输性能,否则的话只能按照10Gbps的数据传输性能来使用,这就会导致读写性能会不达标。 下面我来谈谈蒙太奇MTQ 20G的实际使用体验。为了内容更具参考性,这篇文章我会从空盘、60%空间占用率和92%空间占用率来对蒙太奇MTQ 20G进行测试。由于蒙太奇MTQ 20G机身设计原因不方便拆解,所以这里不进行拆解。 开机进入系统后,我们在硬盘里面并不能直接看到蒙太奇MTQ 20G的盘符,原因就是需要手动格式化,这点倒是有些意外,因为很多PSSD都是直接可以拿来使用,不过我更喜欢手动格式化的操作,好处就是更好的适应不同硬件不同操作系统的数码产品,免去二次格式化的麻烦。我这块蒙太奇MTQ 20G 20Gpbs版的容量是1T,实际显示的容量为953.86G,实际容量小于标称容量属于正常,因为换算的方式有所不同。 下面我来搭配几款软件对进行测试。 在HD Tune Pro的文件基准测试下,这里直接将文件长度设定为50G,对于HD Tune Pro的测试结果,这里总共测量三次,取平均速率最高的一组测试数据。蒙太奇MTQ 20G顺序读写性能分别为1975076 KB/s(1928.79MB/s)和1791763KB/s( 1749.77MB/s)。 在Crystal Disk Mark下,很多人都会在参数部分直接选择1GB,如果是SATA SSD,这个1GB参数无所谓,但对于M.2 NVMe SSD来说,对我们的参考意义不大,我个人认为至少是8GB、16GB起步,因为很多型号的产品(空盘)会随着参数的增加而出现降速的问题。我这里的参数直接选择了32GB, 蒙太奇MTQ 20G的4K部分已经对齐,顺序读写性能上分别达到了2064.66MB/s、1846.3MB/s,均略高于官方所标称的读写性能。 在搭配AS SSD Benchmark软件测试时,这里直接选择了10GB参数,测试三次取分数最低的一组。蒙太奇MTQ 20G顺序读写性能分别稳定在了1915.19MB/s、1693.98MB/s,读取得分为488,写入得分为502,总得分为1237。 从ATTO Disk Benchmarks结果来看,蒙太奇MTQ 20G在512KB以后,写入速度稳定在1.72GB/s以上,读取速度稳定在了1.92GB/s。 在实际文件传输方面,我这里选择了56.8G的文件,从电脑端写入到蒙太奇MTQ 20G的速度在1.47GB/s上下波动,从蒙太奇MTQ 20G拷贝到电脑端的速度在1.57GB/s上下波动。 下面我将硬盘存储空间填充至60%。在Crystal Disk Mark的32GB参数下,蒙太奇MTQ 20G顺序读写性能上分别达到了2060.74MB/s、1845.78MB/s,读写性能并没有出现下降。 在搭配AS SSD Benchmark软件测试时,我这里仍旧选择了10GB参数。蒙太奇MTQ 20G顺序读写性能分别稳定在了1909.68MB/s 、1689.65MB/s,数据方面并没有太明显的下降。 在实际文件传输方面,从电脑端写入到蒙太奇MTQ 20G的速度在1.53GB/s上下波动,从蒙太奇MTQ 20G拷贝到电脑端的速度在1.6GB/s上下波动。 下面继续将硬盘存储空间填充至92%。在Crystal Disk Mark的32GB参数下,蒙太奇MTQ 20G顺序读取性能方面没有太大的变动,而写入性能方面则是出现了明显的下降。 如果将参数调整为16G的话, 在搭配AS SSD Benchmark软件测试时,考虑到上面CDM的测试结果,这里选择了5GB参数,蒙太奇MTQ 20G顺序读写性能分别稳定在了1814.29MB/s、1638.93MB/s。 ATTO Disk Benchmarks的测试结果仍旧是写入性能方面有所波动,而读取性能则是比较稳定。 通过以上的测试,我们可以看到, 一是CDM软件下的读取性能不会随着参数的提升而大幅下降,也不会随着空间占用率的提升而大幅下降,读取性能表现稳定;当空间写入量达到92%以上后,32G参数时对应的写入性能会出现下降,而16G及以下参数时对应的写入性能并没有下降。 二是AS SSD软件下的读写性能会随着空间占用率的提升提升而有所下降,但下降幅度并不大,对于日常读写影响不大。 从以上的内容可以看到,蒙太奇MTQ 20G在读写性能方面没有出现虚标的问题,同时在读写性能方面表现稳定,适合对读写性能有较高要求的用户,此外高颜值的设计也适合看重外观设计的人群。 对于可以改善的部分,希望能提供对应驱动管理软件来搭配蒙太奇MTQ 20G,提供固件升级、硬盘擦除、加密功能等等,同时加入可分配PC内存来作为缓存使用的功能,这样对于读写性能的提升会有一定的帮助。 最后附上主机的硬件配置。 CPU为采用最新7nm工艺的Intel i7-12700K,拥有12核心20线程、25MB L3缓存及12MB L2缓存,主频最高可达5.0GHz,PCIe 5.0 最高支持16通道,原生支持DDR5-4800MHz内存,基础功耗为125W,睿频功耗为228W。对于架构方面的混合架构设计,也就是高性能大核心P核(Performance-Core)与能效小核心E核(Efficiency-Core)的大小核设计,有些类似于手机的大小核设计,但Intel i7-12700K大小核是协同工作,与手机大小核的工作机制有所不同。 技嘉雪雕B660M AORUS Pro AX DDR4是一款Micro ATX规格的主板,自带WiFi,支持WiFi6,提供了一年免费换新以及注册四年保修的售后服务。技嘉雪雕B660M AORUS Pro AX配备了全新升级的12+1+1相数字供电设计,搭配6层电路板、DrMOS 60A+50A优质电感电容设计,为CPU和主板提供强劲稳定的电源输出,确保CPU与主板全面性能发挥以及更强的超频性能。一体式散热装甲的加入为CPU、芯片组、SSD提供了稳定的工作环境。 电源为1000W的80PLUS金牌电源安钛克HCG1000,作为安钛克高端系列电源,安钛克HCG1000提供了10年质保服务。安钛克HCG 1000金牌电源采用DC-DC架构的全桥式LLC设计,内部采用了全日系电容电源设计,具备稳定耐用、省电等特性,同时也确保了电源在长时间使用下的性能稳定性。 安钛克HCG 1000金牌电源模组口分为了上中下三排,主板模组口采用了18+10PIN设计,上排为三组PCI-E/CPU模组口,支持CPU或PCIE的模组线,可以满足搭配双CPU服务器使用,也可以扩展成多路显卡供电线使用。此外内置135mm FDB液态轴承静音风扇,寿命更长同时支持温控,会根据高温高负载的实际使用情况来自动启动风扇,低负载低温的状态下电源风扇会进入停转状态,从而将运行噪音控制在最低限度,兼顾了高效散热与低噪音的特性。 机箱为安钛克Flux系列中的DF800 Flux白,相比有DF700 Flux白直观上最大的变化就是机箱前面板在采用三维立体、不规则金属网设计的基础上,右侧加入了特色的三角型灯带设计,当然它的亮点仍旧是特色的风道设计、自带5个风扇(前后4个幻彩ARGB风扇+附赠的1个反向风扇)以及多接口集线器,同时自带的LED键可以搭配集线器实现灯光的自由设置。机箱内部空间足够大,在内部的空间容量可以满足容纳下当前绝大部分显卡、电源、风冷等,开孔数量和位置上可以满足日常走线的需求,前顶均支持360水冷以及前方支持三明治水冷安装的设计,可以满足追求高散热性能玩家的安装需求。 另外包括安钛克DF800 FLUX在内的FLUX系列机箱,其特色的双风流架构获得了实用新型专利证书,而这也是优于同类型机箱的地方。 以上就是此次体验的部分,感谢各位观看。 奥睿科(ORICO) NVMe移动固态硬盘(PSSD)蒙太奇系列 USB3.2接口 小巧耐用强兼容1210MB/S 500G 京东:¥629 去看看 <更多>

含量百分百 晒物 2022-09-15 11:29

把数据抓在自己手里,ORICO奥睿科MTQ蒙太奇移动固态硬盘PSSD实测。 数码时代,曾经风靡的是追求对于数据访问的便利性。所以云盘一时间成为了炙手可热的产品。然而免费的热浪退潮后,人们发现要日夜不停的下载停止服务的数据。还在生存的要为缓慢的下载速度发愁,更有偶发的无法访问的故障,虽然从概率上讲极低,然而一旦发生却很容易一招毙命。 于是自备NAS开始流行, 毕竟谁也不希望把命运交在别人手里。NAS的确是个好东西,墙裂建议大家都装备一个使用,自己的云盘方便多了,也更踏实了。 不过,凡是网络的东西都有个断网的隐患,同时,也受到家里上传带宽的限制。所以作为必要的补充和后备,一个移动硬盘,也是大家需要的。移动硬盘即插即用,高速快捷,无需担心网络速度和安全。同时,随着PSSD移动固态硬盘的流行,以往机械固态硬盘怕跌落、碰撞容易损坏的弱点也不复存在,可以说是入手的好时候。 当今是看颜值的时代,那种古老原始的金属色的外壳已经不能吸引人,大家更在意的是如何抓住别人的眼球,令人刮目相看吗,所以厂商纷纷在外观上面也开始下功夫了。例如ORICO奥睿科新出的一款MTQ蒙太奇移动固态硬盘,就以出众的外观引人注目,今天我们就来分享下它的使用感受。 它的外观设计灵感来自于荷兰注目画家蒙德里安于1930年创作的名画《红黄蓝的构成》,三原色组成,辅助以黑色的线条,分外醒目。 将包装盒里的东西取出,我们看有PSSD移动硬盘,一本说明书、以及塑料袋里的一根数据线。可以看到,这个移动固态硬盘的上面,出厂还有透明膜保护,考虑周到。 将保护膜撕掉,这款PSSD移动固态硬盘的本来面目就展现在我们面前了。高亮表面,晶莹透亮,摸上去滑滑的,很是舒适。 它采用了模内镶件注塑,即IML工艺。其工艺非常显著的特点是:表面是一层硬化的透明薄膜,中间是印刷图案层,背面是塑胶层。由于本身正表面覆耐磨保护膜的PET在最外层,有耐磨和耐刮伤的作用,其表面硬度可达到3H,而且会越摸越亮,并可长期保持颜色的鲜明不易退色。 这个移动固态硬盘很是小巧,放在手里也很轻盈,而且也很好看。 它的上下面采用了这个IML工艺,而中间,则是有金属的腰身,泛出优雅的合金色,透出一股高端的气质。 在短端的中央是一个TYPE-C接口,边上有速度标记,这款是10Gbps的,同样款式,还有20Gbps,40Gbps的可以选择,总有一款适合你。 随机配送的数据线,采用编织线,结实耐用,可弯折度好。 一头是标准的TYPE-C接口。 另外一头则是二合一的接头,支持USB-A和TYPE-C,适应性广。 默认头部是USB-A的,只需从中间拔开,就可以使用TYPE-C接头了。 将TYPE-C的一头接入移动固态硬盘PSSD,另外二合一的接头则接入笔记本电脑,可以根据笔记本电脑自身的接口灵活选择是用TYPE-C还是用USB-A。 然后我们来测试一下,看看这款PSSD移动固态硬盘,是不是能达到标称的10Gbps的速度。 首先使用的是CDM来测试下,我们看顺序读写的速度,读取是1000MB/s,写入是949MB/s,符合10Gbps的标称速率。 换另外一款软件,AS SSD,读取是898MB/s,写入是870MB/s,也同标称基本相符,由于软件测试原理不同,不同软件之间会有所小的差别。 ATTO Disk Benchmark,我们看最后的连续读写数据都是接近1000MB/s。通过几个不同的软件测试,都可以看到这款PSSD移动硬盘符合标称的速率。 HD TUNE的测试结果也是如此。 再来实际的大文件复制测试下。 我们看读取速度,在679MB/s。 写入速度,在633MB/s。 由于实际文件的复制收到多种因素的影响,所以这个数值也是正常的表现。 安装游戏到移动硬盘,然后直接运行,游戏运行正常。 游戏测试跑分,同在笔记本电脑内置硬盘的结果相似,所以说移动固态硬盘,不仅仅可以存储资料,也可以是随身携带的游戏盘,更加安全灵活可靠。 总的来说,ORICO奥睿科这款MTQ蒙太奇移动固态硬盘,外观靓丽,姿态轻盈。手可盈握,耐磨耐擦。无惧磕碰,安全可靠。存储无忧、方便携带。高速读写,数据仓库。随时取文件,轻易玩游戏,可以说是一个很好的移动存储工具。 奥睿科(ORICO) NVMe移动固态硬盘(PSSD)蒙太奇系列 USB3.2接口 小巧耐用强兼容1210MB/S 1TB 京东:¥999 去看看 <更多>

如风飞天虎 晒物 2022-09-06 11:59

由于平时工作和业余爱好的需要,我入手过很多的移动存储设备,有普通U盘,有固态U盘,有移动硬盘,自己也组装了M.2固态硬盘,其实每款不同的设备都有自己独特的优势。在选择移动硬盘的时候,我更多的是考虑资料安全以及存储空间的问题,在传输速度上并没有更高的要求。最近,有朋友给我推荐了一款尤达大师 TR1-40 Nvme移动固态硬盘(下文简称尤达大师 TR1),据称这款移动硬盘支持USB 4.0,传输速度竟然可以超过3000MB/S,想想我之前传输速度只有几十MB/S的移动硬盘,我还以为听错了。 从官方的信息以及宣传来看,这块尤达大师TR1采用的是40Gbps主控方案+NVMe技术的组合,其最大的优势就是传输速度快,其顺序读取速度可以达到惊人的3126MB/S,而写入速度可以达到2832MB/S。在平时我们接触到的存储设备中,U盘写入一般在100 MB/S左右,固态U盘或者快闪盘最快应该可以达到500 MB/S上下,普通移动硬盘的速度跟U盘差不多,固态硬盘跟固态U盘的速度也非常接近,速度相对较快的就是M.2固态硬盘了,可以到达3000 MB/S以上,高端的产品宣传最高甚至可以达到7000 MB/S以上。 但是在使用高速M.2固态硬盘时,我们需要关注两个问题,首先就是我们需要一根高速M.2固态硬盘,其次,我们还需要一个能够匹配其性能的硬盘盒。这样就带来一个问题,两款自行组合的设备,我们如何能够发挥其最大性能,并且在发挥性能后,其稳定性以及可靠性是否能够达到预期,所以如果有一款速度更快的高速移动固态硬盘,我认为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先来看看这款尤达大师TR1的包装,从包装盒上,最吸引我的地方无疑是这款尤达大师TR1支持USB4.0,传输速率可以达到40Gbps,想想这是一块移动硬盘,你就觉得不可思议,毕竟很多的M.2固态硬盘都达不到这个速度。 在配件清单里,我们可以看到主要配件尤达大师TR1以及两根数据线,一根为USB-A口,一根为USB-C口。需要提到的是,为了配合PSSD的高速传输要求,这根USB-C口也是支持40Gbps传输速率的,好马配好鞍,如果这根数据线再长一点就棒了。 在外观方面,尤达大师 TR1的设计别出心裁,并没有选择我们平时常见的铝合金材质元素,而是采用了IML高端汽车工艺,这样带来的优势就是耐磨性更加出色,防腐蚀性更强。 拿在手上,我们能够非常明显地感受到硬盘外壳的光泽,立体性更好,质感良好,也不容易沾染指纹。 作为一款价格偏高的移动硬盘,产品的可靠性尤为重要,为了提升尤达大师TR1的整体强度与可靠性,在硬盘内部,其全部采用了没有可移动部件,确保在更加严苛的环境下以及长时间的使用后,不会因为内部元件的机械故障影响硬盘性能;其次,尤达大师TR1采用的是锌合金边框,这样的设计能够确保硬盘在减重的同时,结构的可靠性更强,官方数据显示,就算从2米高空坠落,也不会对硬盘内部数据造成损坏。 尤达大师TR1搭载的是USB 4.0接口,能够同时兼容雷电3、雷电4接口,能够实现最高40Gbps传输速率,读取速度可以超过3000MB/s,想想就爽。 尤达大师TR1的背面也是采用了同样的IML工艺,整体质感非常协调。需要提到的是,国内销售存储设备,特别是高端存储产品一般都是提供1-3年的质保期,而这款尤达大师TR1提供了5年的质保期,从这里我们不仅仅看到了尤达大师TR1在这款产品服务上的提升,更多展现的是厂家对产品自身的信心。 设计有了,面子有了,选择这块价格颇高的PSSD,我更看重的是里子,所以,跑分和体验表现绝对是必不可少的。在连续性能测试方面,我首先选择用TxBENCH能够对存储设备在连续读写以及随机读写性能等方面进行测试跑分。从数据中我们可以看到尤达大师TR1顺序读写速度可达3141.345MB/s、2764.899MB/s,4K随机读写则达到了53.031MB/s、104.041MB/s,这组数据已经和官方的数据非常接近了,毕竟我的笔记本搭载的是雷电4端口,基本上能够满负荷发挥这款尤达大师TR1的优势速度。如果你手中没有雷电4或者雷电3设备,我建议考虑尤达大师TR1传输速率相对较低的版本,至少也可以节省点预算。 在Radom Write下,我们再来看看尤达大师TR1的表现,从结果来看,读速3151.14MB/s,写速为2722.56MB/s,两款不同软件在跑分数值表现上基本上一致,没有出现太多不正常的波动,这也可以证明这款尤达大师TR1在可靠性上的出色。 再来看看ATTO Disk Benchmarks的测试结果,尤达大师TR1全程表现应该说非常稳定,在大文件读取上都能稳定在3GB/s上下,写入也能稳定在2.8GB/s左右,这些应该得益于产品主控芯片、存储颗粒以及品控的良好配置,才能让尤达大师TR1能够发挥其功效。 接着我尝试用传输大文件的方式来测试尤达大师TR1实际传输表现,从结果来看尤达大师TR1能够轻松稳定在2GB/S上下,传输波动幅度也非常小,整体表现非常稳定,一部30G的超大蓝光电影不到20秒就能传输完成,这样的表现在M.2固态硬盘基本已经达到了天花板。 一块支持超过3000MB/S读取速度的移动硬盘,我们需要怎样来测试它的体验表现呢?除了跑分,我觉得我这个电脑的再多体验都显得有点惨白,不过该试的还肯定得试一下。看个电影,不管是高清、蓝光还是4K,我下载尤达大师TR1,然后直接在盘内播放,想怎么拖动就怎么拖动,点哪播哪,怎么操作都没有压力。 出去游玩的时候,用无人机拍摄的视频,我都会选择找硬盘先保存起来,免得文件丢失了,以前还会先拷贝到电脑硬盘里进行剪辑。现在我可以省去这一步了,直接在硬盘里操作,为电脑节省空间。不管是导入、导出还是渲染空间的设置,在电脑硬盘空间有限的情况下,我都直接在尤达大师TR1上进行操作。处理视频的时候,我感觉跟直接在随机M.2固态硬盘上操作没有太多区别。 处理高清视频没有压力,那么用LR处理图片就更加得心应手了,我同样也是直接在尤达大师TR1上操作图片,处理、渲染、图片批量处理都直接完成,卡顿不存在的。 移动存储设备在使用中除了要担心碰撞、防水外,温度的变化也要时刻关注,毕竟在密闭空间内温度过高会直接影响电子元件的寿命以及稳定性,那么这块尤达大师TR1的温控表现如何呢?在使用了差不多一个小时候,我对尤达大师TR1进行温度测试,从结果来看37.5℃的表现应该是非常不错了,毕竟夏天,室温都接近30℃了。 入手这块尤达大师TR1有那么几天了,来来回回也测试了各种使用场景,大体上来说这款尤达大师TR1的优势还是比较明显的。 首先,这款尤达大师TR1最大的优势,支持USB4.0,兼容雷电4、雷电3接口,速度相当快,从我测试的结果来看,读写速度都能稳定在3000MB/S左右,这个表现应该是移动硬盘里的天花板了,也只有M.2固态硬盘能够胜出,视频编辑、图片处理完全不在话下; 其次,这款硬盘采用了IML汽车工艺,硬盘的手感、质感都是非常不错的,颜值也在线; 再有,尤达大师TR1内部没有任何可移动结构,并且选用了锌合金边框,耐摔,抗造,品质可靠,并且提供五年质保,资料安全还是相当有保障的。 不过这样一款体验不错的尤达大师TR1也不是没有吐槽点的,首先是价格,TR1-40 1T容量移动硬盘的价格确实让很多小伙伴有点咋舌,性能有了,价格降一降,相信很多小伙伴还是会考虑的;其次,硬盘有点厚,如果能做轻薄点相信携带也会更加方便了;最后,这么贵的硬盘居然没有收纳包,我确实得给他说道说道了。 <更多>

不黑无数码 晒物 2022-09-06 10:39

趁着NMVe SSD硬盘价格下降,我DIY了双盘移动硬盘,游戏带着走 NVMe SSD高速硬盘的价格最近又降低了很多,很多人都心动了。不过也有很多人说,我没有台式电脑啊,这个同我又有什么关系。这个有关系啊,买个NVMe SSD硬盘,然后再买个支持NVMe SSD的硬盘盒,不就可以自己做一个高速传输的移动硬盘了。 移动硬盘盒的选择,自然要名厂,质量有保证的。此外,具有特色也是个重要因素。最近就入手了一个双盘位的NVMe SSD硬盘盒,双盘位,可以放2个NVMe SSD硬盘,容量更大。 就是这SETMSPACE 的双盘位M.2 NVMe SSD硬盘盒,包装盒有产品的外观。中文名叫做合金桌面,听着就很有霸气。 盒子的背面有产品的参数,双盘位M.2 NVMe 硬盘盒,尺寸是112.5x70x16mm,灰色,接口是TYPE-C,传输速率是10Gbps,兼容硬盘又M.2 NVMe SSD,规格2230/2242/2260/2280。 打开盒子,取出里面所有的东西,我们看除了硬盘盒,还有数据线、2个金属盖子,2个硅胶散热垫、说明书、橡胶钉。 这根数据线具有金属头,出厂都有保护盖子。 我们看这根线,一头是TYPE-C接头,接到硬盘盒的,另外一个,则是个二合一的接头,我们看这里是USB-A接头。 中间拔下来,里面就是TYPE-C接头可,这样就可以适应更多的场景,无论是USB-A还是TYPE-C接口,都可以适用。 硬盘盒是全金属铝合金的,顶部是褶皱设计,这样可以增加散热面积,带来良好的散热效果。 在其中一侧,可以看到有2个USB-C接口,原来这个双盘位的硬盘盒子,相当于是2个单独的硬盘盒合在一起。 在另外一面,则是分别有2个拨动开关,以及边上一个指示灯。 拨动开关并向里推,就可以将里面的硬盘槽推出来。 里面的2个硬盘盒,都可以完全推出来。 可以直接将NVMe SSD放入槽内,然后用橡胶钉固定住。 然后贴上硅胶散热垫,再盖上金属散热盖,这个是全铝的散热盖,同样有良好的散热效果。 盖好盖子,就可以这边就可以接线了。 接到笔记本电脑,可以USB-A和TYPEC-接口一起连接。 下面我们就来看看这款硬盘盒自制的移动硬盘会怎么样,效果如何。 首先,我们使用CDM来测试下,我们看顺序读写的速度,达到了接近1000MB/s,符合宣称的10Gbps的速度。 换一款软件,AS SSD测试,连续读写也有900MB/s,同样是符合宣称的标准。 ATTO DISK BENCHMARK,我看传输速率最高都是接近1000MB/s的,表现稳定。 实际在电脑上,大文件拷贝测试下,读取的速度达到了700MB/s。 实际大文件写入速度,也有640MB/s左右,这个速度是文件的速度,也属于符合要求的了。 同时复制2组游戏文件到移动硬盘,速度依旧很快,加起来速度有800MB/s+了。 测试一个游戏看看,古墓丽影.崛起,同在电脑内置硬盘上的效果是一样的,可以说表现没有问题。 总的来说,SETMSPACE合金桌面这款双盘位硬盘盒,可以简单方便的DIY移动硬盘,简单方便。带有硅胶散热垫和铝散热盖,散热无忧。双头数据线,一根线适配USB-A和TYPE-C接口,适应性广。性能符合标称,高速传输。既可以作为资料存储,也可以用于程序文件,直接运行软件和游戏,随走随带,安全那无忧。无论是喜欢自己动手的朋友还是喜欢性价比的,都可以考虑下哦。 <更多>

如风飞天虎 晒物 2022-09-06 10:39

前言: 现在相机、手机还是高清视频和照片,分辨率是越来越高了,文件体积也是随之爆炸性的增长。无论是日常使用还是专业工作,对于高传输速度、大容量移动存储的需求也已成为刚需。现在的甚多设备,都支持了USB 3.2 Gen2协议,能够实现高达10Gbps的理论传输速率,在拷贝数据或者扩展存储空间时,能为我们省下不少“垃圾时间”。 奥睿科(ORICO)是我们很熟悉的电脑数码周边外设配件生产商,旗下蒙太奇系列移动固态硬盘能够实现非常快的传输速率,最大2T的容量,我们用起来也是绰绰有余。 外观细节: 我入手的这款移动硬盘的容量是1TB,右下角的数字10标志表明这款产品支持10Gbps的传输速率。 奥睿科ORICO蒙太奇系列的产品,色块组成的外形非常有特色,外壳采用彩色塑胶上下盖和锌合金中框组成,很够设计感。 30cm长的USB A/C口二合一数据线,用的时候要注意,只有转接头上的标记在同一侧安装时才能发挥出硬盘的最大传输速度, 奥睿科ORICO蒙太奇系列产品外壳采用了IML汽车工艺设计,有耐磨损、图案鲜艳有立体感,外形上很精美。 硬盘采用了塑胶/金属复合结构设计,抗震性能好,并具有一定的防摔能力,能够可以更好保护硬盘里面的数据,防止意外发生。 我这款1T的移动硬盘支持10Gbps的速度,如果有更高速的需求,ORICO还有支持20Gbps和40Gbps高速传输(USB4)的产品。 性能测试: 接着来看奥睿科ORICO蒙太奇移动硬盘的具体性能表现。 用软件看下奥睿科ORICO蒙太奇10G 1T版本的相关信息,可以看到硬盘支持UASP协议,因为做了几次测试,所以读取和写入都有一定的量: 我还是先上Crystaldiskmark吧,我猜1T版本是用了双500G的并联设计,所以写入和读取速度,都是可圈可点。 从硬盘拷文件,速度在500多兆,这个写入速度相比我之前使用的移动硬盘快了好多,3G的文件几乎是瞬间就完成传输了。 从移动硬盘拷到硬盘,速度也是非度达到这个高常快,能够将速度,传输动辄用GB计算的素材,也是能做到快速完成,效率很高,不会等到心烦。 使用感受: 奥睿科ORICO蒙太奇移动硬盘外观非常出色,不会有沉闷的感觉,丰富的色彩,会给人眼前一亮的感觉。而且蒙太奇移动硬盘还“秀外慧中”,靓丽外表下也隐藏这强悍的性能,高速度+高容量的组合,使得我们日常用起来十分顺心。 硬盘重量才83克,手感轻盈。 移动硬盘的外形尺寸和重量都比手机要小得多。 如果夏天没有背包,往裤兜里面一放就行。 女士的小包包,也能够轻松容纳, 小结: 经过了一段时间的使用,感觉ORICO 蒙太奇移动硬盘在各方面表现都非常不错。无论是漂亮的外观、复合材料的材质、还是强悍的传输性能,都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作为奥睿科ORICO的高端移动固态硬盘,产品的传输性能和稳定性都无需担心,使用体验非常好,而且还有长达3年的质保,可以说是标杆产品了。 奥睿科(ORICO) NVMe移动固态硬盘 蒙太奇系列 USB3.2/4接口 【1T】USB3.2 GEN2-2060MB/S 京东:¥1499 去看看 <更多>

sunjun5 晒物 2022-09-01 11:39

随着硬盘技术的不断发展,尤其是固态硬盘的普及,在个人电脑升级硬盘后,很多人手里都会或多或少剩下一些闲置的机械硬盘,为了能将这些闲置机械硬盘再利用,不少厂商开发了硬盘盒,将闲置机械硬盘变成移动硬盘,但在众多硬盘盒产品中,大部分都是适配3.5英寸的机械硬盘,适合相对较小的2.5英寸机械硬盘的硬盘盒并不多,ORICO针对这种情况,开发了不少品类的2.5英寸硬盘盒,例如,今天与大家分享的这款型号为25PW1-U3的ORICO硬盘盒,不仅安装方便,防护性好,而且无需单独供电,使用起来更方便。 ORICO这款2.5英寸硬盘盒的所有物品并不多,除了硬盘盒外,还带有一根数据线和纸质说明书。 这款硬盘盒的盒体采用高强度ABS材质,不仅具有较强的防冲击能力,且盒体重量非常轻盈,盒体整体大小为130mm*80mm*14.5mm,仅比2.5英寸机械硬盘大一点而已,与机械硬盘尺寸的适配比较好,这就使得这款硬盘盒要比3.5英寸的硬盘盒更方便携带,且不占用空间。 硬盘盒正面采用从左上至右下的斜纹理设计,纹理间跨度较宽,且仅有下半部分带有纹理,而反面采用对称的表面纹理设计,刚好与正面的纹理衔接上,加上盒体的周边几乎都采用圆角过渡,使得这种斜纹理的造型融汇贯融整个盒体,圆润的盒体侧边,也使得其上手时没有胳手感,纹理的设计也能增加上手的防滑性。 这款硬盘盒采用Micro-B的数据接口,与大部分固态移动硬盘的接口一致,也侧面说明ORICO这款硬盘盒也支持SSD固态硬盘,而这种接口的好处就是无需另接电源,相比常见的3.5英寸硬盘盒还需要连接电源,ORICO这款2.5英寸硬盘盒使用时就显得非常方便了。 这里以2.5英寸机械硬盘的安装为例,首先是纵向方向推开硬盘盒盖,取下盒盖,将2.5英寸硬盘盒对准盒内接口并插入,需要注意的是,插入前最好在盒内放置随机附赠的软绵,以加强硬盘在盒内的稳固防震性,最后再将盒盖扣合轻推即安装完毕,整体上并没有复杂的操作,上手性非常强。 貌似与常见的硬盘盒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实则ORICO这款硬盘盒还是有其自身的特色的,例如,支持USB3.0传输协议,搭配SATA固态硬盘,最高速度可达490MB/s,这也是传统硬盘盒无法比拟的。 即便是机械硬盘,ORICO这款硬盘盒的传输速度也要比其它品牌更快一些,主要是因为ORICO这款硬盘盒支持UASP+TRIM双加速协议,可有效降低延迟,提高读写速度。 ORICO这款硬盘盒还支持自动休眠功能,在连接电脑后,如果10分钟无操作,硬盘盒会自动休眠,位于数据接口旁边的LED指示灯会常亮显示,这种智能休眠功能可减少硬盘的磨损,降低硬盘因处于工作状态而增加的消耗,从而延长硬盘的使用寿命。 总体来看,这款不到30元的硬盘盒能让闲置的2.5英寸硬盘重新焕发生机,而与需要供电的硬盘盒相比,ORICO这款2.5英寸的硬盘盒无需带电,即插即用,广泛兼容各种操作系统,而且拆装方便,如果搭配2.5英寸的固态硬盘使用,支持USB 3.0的这款硬盘盒更能达到490MB/s的高速传输效率,无论你有闲置的2.5英寸固态硬盘,还是机械硬盘,如果想再利用的话,ORICO这款硬盘盒无疑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奥睿科(ORICO) 移动硬盘盒2.5英寸USB3.0 SATA串口笔记本外接固态机械SSD硬盘盒子 【USB款】象牙白-5Gbps 京东:¥22.9 去看看 <更多>

金玉2011 晒物 2022-09-01 09:49

前言 ▲ 宏碁掠夺者 GM7000 系列,是目前性价比最高的旗舰级 m.2 PCIe 4.0 X4 NVMe SSD ,GM7000 1TB 款京东售价 799 ,GM 7000 2TB 款售价 1599 ,标称读取速度 7400 MB/S 标称写入速度都大于 6000MB/S,并且还赠送 ATI 数据迁移正版软件,性价比十分出色,是非常值得购买的一款 SSD 。 ▲ 就在最近,宏碁掠夺者又进一步推出了全新的旗舰级顶配容量——GM7000 4TB 版本,超大的 4TB 容量,搭配上 4GB 的高速缓存,横向对比 4TB 的旗舰级产品,目前 GM7000 4TB 的性价比最高。 它最主要的用途就是面向内容创作者领域,以及后期处理等专业用户的生产力工具,或者是部分旗舰级玩家的游戏盘。 所以跟着我的脚步,先对未来的配件先睹为快! 开箱&产品解析 ▲ 宏碁掠夺者 GM7000 系列都是这样的外包装风格,在正面的右下角会有容量的标注。 ▲ 背面是产品的简略说明书,右下角有产品铭牌贴纸,能够快速识别产品的型号、容量。 ▲ 内包装采用硬质塑料壳进行立体保护,在硬质塑料壳背面有加强筋,让 GM7000 4TB 的盘体更加稳如泰山。 ▲ 内里包含 GM7000 4TB 盘体一枚,多国语言版说明书、以及一颗 M.2 SSD 紧固螺丝。 ▲ 宏碁掠夺者 GM7000 4TB 的造型跟我过往测过的 GM7000 2TB 在外观上基本一致,也是标配石墨烯强化散热贴,双面 PCB 设计,反面有产品的铭牌贴纸加以覆盖。 ▲ 标配的石墨烯强化散热贴有一定厚度,可以满足日常的使用需求。目前无法兼容主板标配的散热片,不过仅需拆除散热贴即可利用上主板的散热片,或者更强劲的 M.2 散热器。 ▲ 轻轻揭开石墨烯强化散热贴,可以看到正面的 GM7000 4TB 的主控、高速缓存以及 NAND 颗粒。 ▲ 来自 SK 海力士的高速缓存 H5ANAG6NCJR-XNC 为 DDR4 2400 高速缓存,1024MB * 16 = 2GB ,单颗 2GB 容量。 ▲ 主控来自 InnoGrit 英韧 IG5236CAA 是款 PCIe4.0 X4 的主控,采用 TSMC 12nm FinFET CMOS 工艺制造,支持 8 个 NAND 通道共32CE,是目前旗舰级的主控。 安全方面,IG5236具有多种数据加密和保护方案,包括 AES、SM2/3/4(中国国家密钥)、SHA、RSA、ECC、CRC 和端到端数据保护。 纠错方面,使用4kB LDPC,数据耐用性和保留率大大增强,可为 SSD 解决方案提供更好的可靠性和超高性能。 ▲ NAND 来自自行封装的 BW29F9T08EWLEE 。单颗容量1TB,一共使用四颗。 ▲ 采用 INNOGRIT NVME Flash ID 生成的 TXT 来探测 NAND 的实际情况,果然是我们的老熟人美光 176层 B47R 3D TLC,一共四颗 NAND,每颗 NAND 由 16个 512Gb 的 Die 叠成。 ▲ 背面 PCB 可以看到两颗 NAND 跟一颗高速缓存。 ▲ 把宏碁掠夺者 GM7000 4TB 安放在 B550 的 CPU 直连 M.2 插槽上,好了,开始我们的测试吧。 测试环境 CPU AMD R7 5700X 主板 ASUS 华硕 B550m 重炮手 WIFI 内存 金百达 DDR4 3600 C18 8G*2 OC DDR4 3800 C18 显卡 蓝宝石 RX6750XT 超白金 OC SSD 宏碁掠夺者 GM7000 PCIe 4.0 X4 SSD 4TB HDD 东芝企业级硬盘 MG08ADA800E 散热器 九州风神 冰立方 620 白色版 电源 安钛克 HCG 850 机箱 九州风神 CK500 幻境白 理论性能测试 ▲ Crystal Disk Info 正确识别出宏碁掠夺者 GM7000 4TB,传输协议是 PCIe 4.0 X4,支持 NVMe 1.4 标准。 ▲ 先来实测 GM7000 4TB 的连续读写速度吧,连续读取速度 7462MB/s > 7400 MB/s ,连续写入速度 6695 MB/s 接近官方的标称 6700 MB/s 。 ▲ Crystal Disk Mark 1GiB 测试块下的性能参数,可以看到 GM7000 4TB 的连续读写能力还是非常出色,可以归类于旗舰级的水准。4K 随机性能的读写测试仍非常出色。 ▲ Crystal Disk Mark 64GiB 大测试块,在经历了比较高强度的连续读写测试后,可以看到 GM7000 4TB 保持着非常出色的旗舰级性能水准,内容创作者无须担心较长时间的使用会影响使用性能。 生产力测试 ▲ PCmark 10 生产力测试,选用了最严苛的 Extended ,这个项目基本上涵盖了内容创作者日常所需要用到的大部分功能,GM7000 4TB 作为生产力的工具表现非常出色,是内容创作者的好伙伴、好助力。 ▲ AE 作为后期制作的专业工具,是 GM7000 4TB 作为内容创作者的生产力工具做必须直面的场景,选用“puget system Ae Benchmark V8.12.18”作为测试benchmark,并把测试内容安放在 GM7000 4TB 上。 ▲ 开启 Ae 进行 benchmark 测试,当测试只挂载 GM7000 4TB 时,明显感觉 benchmark 脚本进程的加快。经过长时间的等待之后,就可以直观的在弹窗看到测试结果。 实测,只搭载 GM7000 4TB 处理后期的速度是远快于 GM7000 4TB + HDD,运行 benchmark 脚本上的结果上,单挂载 GM7000 4TB 的效果也更好。 GM7000 4TB 作为后期用户的生产力工具非常出色,它拥有旗舰级的性能,大容量缓存,以及超大的容量,可以方便存储跟操作很多素材,让后期更快速。 游戏测试 ▲ 测试游戏选用《极速竞技 地平线5》,这一款广受欢迎的 3A 大作。 ▲ 利用 Steam 的游戏存储位置机制,分别测试《极速竞技 地平线5》存放在 HDD 与 GM7000 4TB 时的载入游戏存档时间与载入 Benchmark 时间,并测试不同存档位置带来的游戏流畅度评分对比。 ▲ 载入 Benchmark 所需的时间上,GM7000 4TB 明显带来了可见的速度提升,从原先的 3 分 37 秒左右提升到仅需 51 秒即可完成载入,这一环节减少等待时间的作用非常明显。 ▲ 载入游戏存档的时间也大幅度缩短,从原先的将近 3 分钟缩短到 50 秒,可以让高端玩家有非常顺畅的载入体验,减少等待时间。 ▲ 通过把游戏存储在 HDD 与 GM7000 4TB 进行 Benchmark 测试对比,可以发现《极速竞技 地平线5》存储在 GM7000 4TB 上,游戏的流畅度有了一些提升。 《极速竞技 地平线5》安装完后整体容量在 110GB 左右,后续的 DLC 跟更新会进一步占据存储空间,大容量的 GM7000 4TB 可以为顶级玩家提供非常出色的游戏体验。 总结 ▲ 宏碁掠夺者 GM7000 4TB 以其非常出色的旗舰级性能、超大的 4GB DDR4 2400 高速缓存,4TB 的大容量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实测也发现 GM7000 4TB 能为内容创作者提供出色的存储流畅度支持,能加快内容创作。对游戏有着非常明显的载入体验提升,也适当提升了些许游戏流畅度,是高端玩家的非常具有性价比的选择。 作为旗舰级 M.2 PCIe4.0 X4 4TB ,在其他竞品型号普遍在 4500 元以上的时候,GM7000 4TB 仅售 3699,还是非常超值的。 宏碁掠夺者(PREDATOR)4TB SSD固态硬盘 M.2接口(NVMe协议) GM7000系列|NVMe PCIe 4.0 京东:¥3699.9 去看看 <更多>

flhssnake 晒物 2022-08-29 11:18

作为一个数码爱好者,Jupit3r这几年收集了不少的笔记本电脑和迷你主机。但这类产品有一个共同的问题,就是内置的固态硬盘都相对较小,通常都只有256GB或者512GB,对于常常需要进行视频剪辑和游戏测试的我来说很是捉襟见肘,而且一旦切换设备,又得重新拷贝或安装。给一台电脑扩容确实不是难事,换一块更大容量的SSD就行了。但是要想升级所有电脑,不但成本高,重装系统和迁移数据也会是一个麻烦事情。有一天逛张大妈的时候,无意中看到了奥睿科(ORICO)的USB4移动硬盘盒,不但支持40Gbps的满速传输,还能兼容雷电3/4的协议,并向下兼容早期的USB协议,而我家里正好有2台搭载了雷电4接口的笔记本,1台迷拥有双USB4接口的迷你主机,和好几台拥有USB-C接口的电脑设备,所以果断下单。 奥睿科USB4移动硬盘盒的包装很简约,蓝白两色搭配看起来既素雅又大方,包装盒的正面标注的产品的示意图,以及主要卖点,背面则包含了更加详细的产品规格。 这款硬盘盒一共提供了三种颜色可选,比较保守的我还是选择了更加专业低调的银白色。 奥睿科USB4移动硬盘盒随机搭配了一根数据线,一块导热硅胶垫,一个金属散热马甲和一本使用说明书,对于一款高档的硬盘盒来说,没有配置收纳包略微遗憾。 标配的数据线不但支持40Gbps的文件传输速度,还能支持100W的PD快充。为了兼容不包含Type-C接口的前端设备,数据线的其中一端还配置了一个Type-C转Type-A的转换头。 硬盘盒的外壳是铝合金的材质,并且顶部面板的下半部分采用了格栅状的设计,在有效地增大散热面积的同时,还让产品显得更有设计感。盒身的尺寸仅108*50*17mm,体积也仅0.92L,比大多数的手机都要小,非常便于携带。 盒身前端配置了1个USB4接口,自然同样是支持40Gbps的满速传输。 仅需要拧出一颗螺丝钉,取下底板,就能够安装硬盘了。不过在这之前,建议大家按ORICO官方的建议先为硬盘装上导热硅胶片和金属散热马甲,这样更能保证硬盘持久地稳定工作。 硬盘盒的内部是一个标准的M.2接口,可以支持安装最为普及的M.2 2280的SSD。 我在此次测试中选择了金士顿的512GB NVMe SSD,和京东京造的256GB NVMe SSD。两款硬盘的理论顺序读写速度的峰值均为3000Mbps和1400Mbps。 在将这两块硬盘装入奥睿科的USB4移动硬盘盒后,我分别使用了联想YOGA Duet (2021版)二合一超极本上的雷电4接口,以及GEEKOM Mini IT11迷你主机上的USB4接口搭配移动硬盘进行测试,使用的软件是CrystalDiskMark。 不论是在金士顿的SSD还是京造的SSD,在搭配这款硬盘盒后,均能达到设计的速度。 因为金士顿的SSD是直接从一台迷你主机的M.2接口上取下来的,之前在迷你主机上也做过读写速度的测试。从数据对比可以看出,在装入奥睿科的移动硬盘盒,并使用迷你主机的USB4接口后,硬盘的读写速度和直接插到迷你主机主板上的速度基本相同。 同时,奥睿科移动硬盘盒的USB4接口还能向下兼容早期的USB协议。通过USB-A转接头插入迷你主机上的Type-A接口(USB3.2 Gen2)后,也能达到其所能允许的最大传输速度。 如此高的读写速度的好处不仅仅只是传输文件更加快捷,从而节约时间。对于内容创作者而言,我们可以将4K视频的源片段存储在移动硬盘中,在拥有USB4或者雷电接口的电脑上直接进行剪辑,而完全不需要担心因为传输速度造成卡顿和操控延迟。对于游戏玩家而言,可以将游戏的主数据文件存放在移动硬盘中,不但启动和运行速度不会打折扣,我们还能在不同的设备上尽情玩耍,而不必重新安装或者拷贝。同时,我们也可以选择将操作系统安装至移动硬盘内,在拥有USB4或者雷电接口的PC上均能快速启动。而如果你的动手能力足够强的话,你甚至还可以利用奥睿科USB4移动硬盘盒的M.2接口来改造显卡扩展坞,连接外置显卡以提升笔记本电脑或者迷你主机的3D性能。 目前,奥睿科USB4移动硬盘盒的官方售价为999元,和普通的USB3.2 Gen2系列硬盘盒普遍200元以内的价格比起来确实贵了不少。不过它带来了相当于后者四倍的峰值传输速度,应用的范围要更加广泛,而且还能兼容雷电3/4协议。如果你和我一样拥有搭载了USB4或雷电接口的PC,不妨考虑入手它来提高你的工作效率。OK,今天的评测就到这里,如果你们对这款移动硬盘盒还有其他疑问,欢迎在评论区留言,我们下个评测再见。 奥睿科(ORICO)M.2 NVMe移动固态硬盘盒USB4.0兼容雷电3/4 笔记本电脑SSD外置盒全铝 内置散热马甲 M208C3灰 京东:¥999 去看看 <更多>

Jupit3r 晒物 2022-08-10 13:59

作为一名影像从业者,我对移动硬盘的选择有两个硬性标准,第一是速度至少要10Gbps以上,这样在外接笔记修图或者剪辑视频时,可以保持流畅的操作速度。第二就是容量,最少1TB起,否则动不动就是几十上百G的素材,经常整理会让你烦死。 我手里正在服役的这块ORICO蒙太奇系列的移动固态硬盘,除了满足以上两个需求之外,在散热、体积、重量等方面控制得也非常不错,而这个来源于荷兰著名画家蒙德里安《红黄蓝的构成》的外观设计,对于摄影师来说,那是相当的亲切啊。 简单开个箱 包装不多说了,家里ORICO的东西太多了,对这个蓝白配色早已审美疲劳。ORICO蒙太奇系列移动固态硬盘共有4个型号:MTQ-5G、MTQ-10G、MTQ-20G、MTQ-40G,分别代表5Gbps、10Gbps、20Gbps、40Gbps四个传输标准,在右下角有相应的标识,而容量则采用了后贴标的方式来区分,全系涵盖了256GB-2TB区间。 配件方面简洁实用,除了硬盘主体,还有一本说明书和一根30cm长的Type-A to Type-C/Type-C to Type-C二合一数据线。 外观设计与配件 硬盘壳采用了锌合金+ABS的材质,整体尺寸为110 x 60.4 x 15mm,重量80g左右,非常小巧轻便。正反两面的红黄蓝三原色点缀,怎么看都喜欢,简直就是摄影师专属配色,而且还应用了汽车行业里的高端IML新工艺,久用不褪色。 中框是银色的锌合金,既保证了外壳的整体强度,又在浓郁的艺术气息中,添入了一丝金属质感,增加了视觉冲击,一侧的边框中印有这款硬盘的主要参数和认证信息。 Type-C接口旁边印有速度标识,ORICO蒙太奇系列一共有4种传输等级,分别是5Gbps、10Gbps、20Gbps、40Gbps,10Gbps理论上可以达到1GB/s的传输速度,日常使用是完全够用的。 随机附送了一根Type-A to Type-C/Type-C to Type-C二合一数据线,可以满足主流接口的使用,编织外层的质量不错,30cm的长度携带起来也很方便,放在数码包里不会占用过多的空间。 线材本身支持10Gbps传输速度,Type-C to Type-C使用时,不分反正,而组合成Type-A to Type-C 使用时,需要注意Type-A接口带有△符号一端要对准Type-C端「10Gbps」速度标识,才能激活10Gbps速度。 实际测试 ORICO MTQ-10G最高支持USB3.2 Gen2标准,兼容Windows、MacOS、Linux、Android等操作系统,无需安装驱动,即插即用。 我是Windows和MacOS双系统用户,主力机是MacBook Pro 2021,台式机PC用来处理一些必需在Windows平台下的工作,虽然配置比较老,但好在主板的Type-C接口还是支持USB3.2 Gen2标准的。首先用CrystalDiskMark来测试一下这款硬盘的基本体质,顺序读取达到了1026MB/s,顺序写入为1000MB/s,数据非常不错。 接下来是TxBENCH,顺序读取1027MB/s,顺序写入1019MB/s,与CrystalDiskMark差不多,都达到了1GB/s以上,这个结果还是非常令人满意的。 实际传输测试时,把位于电脑中SSD硬盘中一个23GB大小的视频文件Copy到ORICO MTQ-10G,刚开始时稍微有30MB上下的波动,之后一直保持在676MB/s左右的速度,一共测试了三次,结果基本相同,非常稳定。 最后在主力机MacBook Pro 2021上进行了测试,读取速度最高达到了1GB/s,写入速度最高976MB/s,与在Windows上测得的结果差不多,并没有出现过大的出入。 开篇的时候提到过,我日常主要工作就是图片编辑和视频剪辑,出于成本方面的原因,主力机MacBook Pro 2021的内置硬盘选择的是512GB,这个容量肯定是不够用的,所以必需要外接移动硬盘来使用。图片管理我用的是Adobe Bridge,修图软件是Adobe Photoshop 2022,ORICO MTQ-10G应对起来是完全没有问题的。 视频方面我拍摄的基本上都是4K格式的,一般情况下每个项目会用到2-3条轨道同时剪辑,所有素材都是直接存储在外接的硬盘硬盘中,这个工作量M1 Pro芯片处理起来肯定是游刃有余的,而在1GB/s速度的加持下,数据存储方面也没有传输上的瓶颈,整个工作流程是非常丝滑顺畅的。 总结 不管是台式机,还是笔记本,硬件方面的配置越来越高,外设接口的传输标准也是逐步提升,作为便携存储设备的U盘或者移动硬盘也随行就市,速度越来越快。当然,选择什么样的标准要根据自身的电脑情况来定,就拿ORICO MTQ-10G这款固态移动硬盘来说,USB3.2 Gen2的标准正好与我台式机匹配,再高的话就会出现性能冗余 虽然1GB/s的速度还喂不饱MacBook Pro 2021的雷电4标准,但胜在够用,日常工作中,并不会出现拖后腿的情况,而且不到1000元的价格,也可以接受,所以对于我来说,是个非常不错的选择。 <更多>

善格佳物 晒物 2022-08-09 14:39

随着移动办公人群的增多,轻薄本成为了一代新宠,可惜越来越轻薄的同时,机身接口也越来越少,所以扩展坞成为了轻薄本用户的必然选择。ORICO旗下的多款扩展坞产品都有着不错的用户口碑,今天为大家介绍的这款硬盘盒扩展坞,兼顾了硬盘扩容和接口拓展的功能,用途十分广泛。 外包装延续ORICO家族式的设计风格,白色底盒上印刷有产品图片和参数信息。 包装内除主机外,还附送有Type-C数据线、螺丝刀、散热硅胶、固定螺丝等配件,以及说明书和保修卡。 这款硬盘盒扩展坞采用了经过CNC加工工艺的铝合金材质机身设计,上盖为“鱼鳍式”条纹散热条,相比同体积产品的散热效果提升了三倍。机身表层经过喷砂工艺,不易沾染指纹,整个机身极具质感、内敛奢华。 ORICO硬盘盒扩展坞共有9个接口,分别是三个USB 3.1 GEN2接口(理论传输速度可达10Gbps)、一个PD充电接口(最高支持100W供电)、一个Type-C接口(支持电脑端和手机OTG连接)、一个HDMI接口(最高支持4K 60Hz输出)、一个千兆网口、一个3.5mm耳机口和SD/TF卡槽(不支持同时使用),丰富的接口设计可以轻松满足大部分用户的日常使用需求。 除了拓展之外,这款扩展坞还支持硬盘扩容,底部中央位置设计有M.2 SSD的插槽,主控芯片为JMS583,最高支持2T容量,兼容22*80、22*60、22*42、22*30多种尺寸,这在市面上的扩展坞产品中并不多见。虽然只是多了一个小小的硬盘扩容功能,但却相当实用,不仅可以少带一个固态硬盘,而且可以实现手机OTG访问硬盘内的数据,对工作效率的提升可不是一点半点啊。 USB接口是我们日常使用最多的接口之一,除了连接键鼠外设之外,还会经常读取U盘数据。扩展坞的三个USB 3.1 GEN2接口,最大速度可以达到10Gbps,通过连接高速U盘进行测试,顺序读取速度达到了549.59 MB/s,顺序写入速度达到了481.24 MB/s,内置M.2 SSD的读取速度为946 MB/s,写入速度为894 MB/s,拷贝一个2.81GB的文件速度也是相当快。 将小屏画面扩展到大屏,ORICO硬盘盒扩展坞的4K高清画质清晰、画面传输没有明显延迟,长时间运行表现相当稳定,在为客户展示图片、视频时非常实用。而当我们需要使用大屏编辑视频时,插入有线耳机,就能享受到大屏设备编辑带来的畅爽。 有线网口绝对是游戏党们的福音,相比在无线网络下打游戏,有线网络更加稳定,游戏和下载体验更加流畅。 SD/TF卡槽对于从事影像工作的朋友来说必不可少,不管是相机、GoPro还是无人机拍摄的素材,都可以快速传输,弥补了笔记本没有读卡功能的缺憾。 此外,我们还可以通过扩展坞的USB-C接口对笔记本进行100W PD快充,当然,为手机和充电宝充电更是绰绰有余了。 总的来说,ORICO硬盘盒扩展坞铝合金材质外观设计兼顾了颜值、强度和散热,同时接口丰富,具备主流的数据高速传输、视频稳定输出、快充和读卡功能之外,还拥有网口和耳机口,最令人惊喜的是加入了M.2 SSD扩容,可以充分满足绝大多数用户的日常使用需求,既是扩展坞又是硬盘盒,不足千元的价位绝对值得一试! 奥睿科(ORICO)硬盘盒扩展坞m.2NVME桌面Type-C拓展兼容雷电3&4苹果Macbook mini笔记本电脑usb3.1分线器HUB 京东:¥799.00 去看看 <更多>

小三爷说数码 晒物 2022-07-18 17:50

最近,EVA联名款的主板机箱什么的层出不穷,但固态一直没有厂家出品,这不,最近海康存储出了C4000ECO这款PCIE4.0固态,并且给它配备了一块初号机配色的马甲,这不巧了吗?那么我们就来看看这块固态的性能到底怎么样吧! 开箱 先看一下外包装,没错固态和散热马甲是分开寄送的,当然盒子包装上也印着这块马甲的渲染图,型号可以看到是C4000ECO,并且标注了GEN4*4的字样。 打开之后可以看到固态本体就在里面,并且赠送了一把螺丝刀,下面那个黑色的盒子里是一个LED灯,这波血赚。 当然如果你不想用马甲,C4000ECO也提供了散热片,不过真的有人不喜欢初号机配色的散热马甲?除非是笔记本塞不进去,不然不会真的有人不用吧。 固态的背面印有贴纸,贴纸下是存储颗粒。 主控是联芸的MAP1602,纯纯的国产主控,根据联芸公布的信息,MAP1602主控采用4通道无外置缓存设计,采用12nm工艺,支持PCIe Gen4x4 NVMe 2.0接口技术标准,采用ARM R5高性能CPU内核,无需DRAM缓存就能释放满血PCIe 4.0性能。 看下颗粒,我查了一下颗粒上面的文字,查不到任何信息,后面咨询了一下,应该是镁光的颗粒,海康存储的自封片,由于采用了联芸的MAP1602主控,所以没有任何的物理缓存,具体性能得看一下后面得测试了。 马甲的安装也很简单,一共四颗螺丝,贴好散热片,拧好四颗螺丝就安装完成了。 配色的话别说还真好看,毕竟初号机配色。 底部的粉红散热片其实可以剪掉一点,这里我就不剪了。 配置 配置如上图,还是那套测试机。 老规矩先安装上机,整体效果还是挺好看的。 机箱还是使用的安钛克的DF700FLUX白色,继续霸占我的测试机,,主要还是因为散热是DF700FLUX的强项,白色和我微星Z690刀锋的主板的配色也挺搭的,这台12900KS主机的撒热也没有出现过什么问题。 主板还是这块微星的Z690刀锋TI,带12900KS是没有什么问题的,我的M.2也比较多,并且我很不喜欢外挂机械硬盘,刀锋钛共有4个M.2接口,全部支持PCIe4.0x4的速率(一个直连CPU、三个连接芯片组),之前插三块,现在直接插满,由于Z690 EDGE TI WIFI 刀锋钛自带了一套寒霜装甲,可以辅助无散热马甲的固态散热,让固态的性能不因为过热而减速,但这次的C4000ECO自带马甲,就用不到了。 散热老规矩,微星S360战神一体式水冷,12900KS不超频使用还是可以的,由于使用MEG SILENT GALE P12降噪风扇,12900KS的烤机温度还算是可以,能压制住的,但如果有个RGB风扇也能压制住就更好了。 才更换的九州风神PQ1000M金牌1000W电源,海韵同款方案,由于我测试机一直使用的是12900KS,如果想加一块3090TI或者6950XT的话,我感觉850W是不太稳得,所以更换,但不是白色有点难受,希望能出个白色款的。 看了下铭牌,12V83A,996W,完全够用了。 智能风扇按钮,低负载的时候可以做到风扇不转,降低噪音,另外PQ1000M整体造型还很小巧,居然比我那款TT850W的还小。 测试 先进CrystalDiskInfo看一下,是一块新盘,NVME1.4的规范标准。 CrystalDiskMark里,先跑1G,跑分这里可以看到读5134,写4077,基本是达到这块硬盘的标称。 之后跑了8G,基本上也没有什么差别,读5126,写4133。 进入经典的HDTUN折磨测试,先跑200G随机,首先空盘状态下,SLC缓存大概是再160G左右,缓外速度大概是1000MB/S,已经算是还不错的成绩了。 半盘测试中,跑了200G随机,缓存也差不多是160G,缓外速度也是1000MB/S,对于一块没有物理缓存的固态来说,真的这么强吗? 我将固态内填满还剩下100多个G空间,进行了100G文件的满盘测试,结果固态表示看不起我,直接满速跑完?满盘能有100G的SLC缓存? 拿海康微影的热成像扫了一下,烤机时,马甲的最高温度再51度,位置是主控附近,由于有马甲,散热还是不错的,不过懒得拆马甲再测一遍不带马甲的温度了。 PS5适配 最后看了下这个马甲挺矮的,想着是不是能塞进PS5里,于是我打开我的PS5试试看。 确定了,这个马甲的高度是完全适配PS5的。 进入后让我格式化固态后就可以看见这块盘了。 PS5还附赠了读取速度,也达到了产品的标称速度,美滋滋。 总结 说一下,海康存储C4000ECO这块盘并不是PCIE4.0里面算第一梯队的,因为它只有5000MB/S的速度,第一梯队当然是7000MB/S,但我看了售价跟PCIE3.0的固态只差了100块左右,并且配上了初号机配色的马甲,信仰和性能基本上也都算有吧,搭配的联芸的MAP1602主控也是性能比较强的,唯一一点就是自封片我查不到颗粒,不过听说马上还有7000MB/S的那款要上国产颗粒,希望那款性能更强吧! 海康威视(HIKVISION)512GB SSD固态硬盘 M.2接口(NVMe协议PCIe 4.0 x4) C4000ECO系列 京东:¥429.00 去看看 <更多>

dior 晒物 2022-07-15 11:10

每次看到我这个5600X平台的主硬盘就蛋疼~,去年年初装机的时候考虑手头资金问题,所以买的是PCIe 3.0的固态硬盘,平时用用也还行,但主板是微星B550M迫击炮,它带一个PCIe 4.0接口,一想到它没能发挥所有性能就十分难受~,所以暑假一回到家,我就把主硬盘给换了! 选择PCIe 4.0固态的时候也是挺纠结的,想要性能好,但依然手头紧缺,看来看去找到了PNY这个牌子,中文名字是叫做必恩威,网上讨论度不算高,但是贴吧也会有人讨论这家产品,也没见大家使用时出什么岔子,印象还不错所以也就决心入手了,我买的这款是入门款;考虑到自己的平台和使用习惯,这款能满足我绝大部分的需要了。 包装蛮好看的,背面开了个小窗口能见到硬盘实物。 产品的重点信息: 最高顺序读取速度:3600MB/s 最高顺序写入速度:500G版本(2300MB/s),1TB和2TB版(3200MB/s) 写入量:500G(200TBW);1TB:(400TBW);2TB:(800TBW) 售后:5年有限保固 PNY CS2140是一个2280规格的PCIe 4.0 SSD,80mm长度,包装盒里没带备用螺丝,也没有散热块,正反面都贴有标签纸。 揭开标签纸就能看到闪存芯片和主控芯片了,闪存是单面的;如果是2T的话芯片是双面贴合,台式机、笔记本都能兼容。我购买的是1TB容量,可以看到2颗镁光 B47R NAND Flash组成1TB容量。值得一提的是B47R是美光第二代RG替换门架构闪存,176层堆叠,读写延迟相比上代闪存降低35%,ONFi闪存接口带宽提升33%。 主控芯片为群联 PS5019-E19T-35,电源控制芯片为群联 PS6103-29。主控属于入门级别,胜在低功耗和低发热。 这是我的电脑配置表,其中主板是微星B550M迫击炮(当时穷,没买wifi版本~) 微星B550M迫击炮靠近CPU附近的M.2插槽是PCIe 4.0规格,能够最大化的发挥PNY CS2140所有性能。本来以为我要先拆了CPU散热器的,还好不用哈,只是散热器稍稍有点挡视线,最终还是比较顺利的安装完成了。 主硬盘换成了PNY CS2140,系统自然是要重新安装了,这里省略100个字......。对了,我没有对PNY CS2140进行分区,直接1TB全部做系统盘! 通过CrystalDiskinfo可以看到PNY CS2140 采用固件为CS214311,最新NVMe 1.4协议,传输模式走PCIe 4.0x4通道,M.2接口。 通过用CrystalDiskMark进行读写测试,我们可以看到PNY CS2140读取速度为3287MB/s,写入速度3109MB/s。 PNY CS2140不带独立缓存芯片的,可能有童鞋担心大文件的传输会不会导致读写速度骤降的问题。针对这个问题,我用HD Tune Pro写入100000MB的数据,从结果可以看出CS2140的缓存约为66GB左右,这66GB(或者更大)就是缓外数据,也就是说日常搬动的数据只要小于66GB,就不会出现读写性能下降的问题,平时咱们很少有机会搬运那么大的文件,日常办公、游戏的用途来说是没有任何压力的。 测试缓外数据的时候,我顺便用AIDA64查看了一下PNY CS2140的温度,最高是72℃。我的书房里没有开空调,温度是比较高的,没有太多可参考的意义,大家看看就好。 通过ATTO测试,大家可以看到读写速度曲线稳定,最高写入速度4.15GB,最高读取速度3.60GB,都超过了官方宣称的数值。 用AS SSD Benchmark软件测试,它的读速2518MB/s,写速2930MB/s,总分6437分,从IOPS的成绩可以看到4K-64 Thrd IOPS表现还不错。 从另外一块固态硬盘里,把一个40GB的文件拷贝到PNY CS2140的速度大约是1.6GB/s-1.9GB/s。中间会有一些起伏,但总体还是比较稳定的。 实测内容到此结束,总体上我对这款固态硬盘的表现很满意,相比我之前的PCIe 3.0的固态硬盘提升十分显著,测试数据基本符合官方给定数值。作为一款入门级的PCIe 4.0固态硬盘,对于日常办公、网上冲浪、大型3A游戏的预读取方面,它提升相当可观,如果你的主板有支持到PCIe 4.0规格,一定要试试这款固态硬盘,2块钱1GB的效果拔群,性价比也很好。特別是暑期到了,有些学生党预算有限又希望自己组装电脑的,不妨考虑这款PNY CS2140的固态硬盘,性价比高,想要性价比的童鞋无脑冲就完事了。 <更多>

歌布林 晒物 2022-07-14 15:30

前言: 今年618期间,我给自己DIY了一台新机,目前已经安装完毕,接下来准备对内存、硬盘、CPU、主板、显示器、散热器、机箱风扇等新配件做一些评测分享,这篇是这个系列的第五篇,对象是海康C4000 ECO固态硬盘。 开箱外观: 先看外包装,海康C4000 ECO的包装盒是天地盒盖设计,通体纯黑背景色,很低调。正面中间是硬盘本身及散热马甲海报,左下角标注了硬盘空间1024G,右上是型号C4000 ECO,并用大字体标注了它对GEN4X4的支持,旁边给出了性能指标5000MB/S。背面则是生产信息参数介绍。 背面则是生产信息参数介绍,包括序列号什么的。 打开盒子,可以看到除了海康C4000 ECO固态盘外,还有一把小螺丝刀和一个小盒子。 我们先来看海康C4000 ECO固态盘主体吧,正面有一张贴纸覆盖着,上面是型号名称及生产参数信息等。 背面可以看到各种电容、电阻和存储颗粒等。 这张固态盘体积非常小巧,不足两指宽。 来看一下防呆缺口特写,这个半圆形缺口可以用附带的小螺丝钉固定,有些主板提供了免螺丝设计,则采用拨片固定。 来看一下存储颗粒特写,遗憾的是并不能从上面的丝印上看出这存储颗粒来自哪一家。 小心掀起贴纸,这串数字可能是固件版本? 附带的说明书。 小盒子里装了一只小手电筒,可以发出红色激光和紫外光。 它还提供了一个散热马甲。 安装: 安装时首先要找到主板的固态硬盘位,我这块华硕B660重炮手一共有两个固态硬盘位,其中一个被主板自带的散热马甲覆盖着,考虑到海康C4000 ECO自带了散热马甲,所以我选择的是另外一个裸露的固态位。安装时很简单,将海康C4000 ECO的金手指对准右侧的M.2接口,插入,然后拨动左侧的拨片将它固定好就行了。 对,就是这个拨片。 固定后的状态。 安装完毕,如上图所示。 测速 创建完磁盘分区后,就可以测试性能和日常使用了。 CrystalDiskMark测试: 首先用CrystalDiskMark测试一下,这个软件能够检测硬盘的随机读取/写入速度,连续读取/写入速度;测试随机512KB,2KB,4KB读取/写入速度(队列深度= 32)等,以此来辨别磁盘的性能及质量的优劣程度,体积小巧。 可以看到它的读取速度超过5100MB/S,和官方宣称一致;写入速度也超过4300MB/S,接近官方宣称的上限。 ATTO测试: ATTO磁盘基准测试是一款简单易用的磁盘传送速率检测工具,可以用来检测硬盘、U盘、存储卡及其它可移动磁盘的读取及写入速率,该软件使用了不同大小的数据测试包,数据包按0.5K, 1.0K, 2.0K直到到8192.0KB进行分别读写测试,测试完成后数据用柱状图的形式表达出来,很好的说明了文件大小比例不同对磁盘速度的影响。 AS SSD Benchmark测试: AS SSD Benchmark是一款来自德国的SSD专用测试软件,可以测试连续读写、4K对齐、4KB随机读写和响应时间的表现,并给出一个综合评分。 这款海康C4000 ECO在AS SSD Benchmark下跑出了7203分,非常棒。作为对比,我手上那块使用一年有余的老光威固态目前在这个测试下得分只有1700出头,不到它的四分之一。 Crystal Diskinfo测试: CrystalDiskInfo通过读取S.M.A.R.T了解硬盘健康状况,用户可以通过它迅速了解本机硬盘的详细信息,包括接口类型、转速、温度、使用时间等,也能及时了解硬盘的健康情况。 从CrystalDiskInfo的测试结果来看,这块海康C4000 ECO的一切参数信息都很正常。 TxBENCH测试: TxBENCH是一款高效专业的固态硬盘性能测试软件,但具备了基础的测试项目,软件还可以帮助用户自定义测试项目,支持自由设定测试的区块大小、队列深度等等,还有全盘写入测试,FILE和RAW都支持。可以看到海康C4000 ECO在这项测试中的结果相当出色。 大文件传输测试: 随机拷贝了几个大文件到这块海康C4000 ECO上,实测速度惊人,峰值接近1.2G/S。 总结: 这块海康C4000 ECO的实测性能和日常使用表现都让我很满意,近期我准备升级Win11,系统盘的任务就由海康C4000 ECO承担了。 海康威视HIKVISION SSD固态硬盘M.2接口NVMe协议电脑笔记本台式机C4000ECO 1TB 京东:¥749.00 去看看 <更多>

西方七星阵 晒物 2022-07-13 13:50

对于自媒体达人来说,经常需要拍摄图片和视频,一段时间下来,电脑硬盘的存储空间便会告急。反复转移素材的话,很折腾也很影响办公效率,给电脑再加块硬盘是个不错的选择方案。硬盘主要有两种选择,机械硬盘和固态硬盘,机械硬盘胜在容量大成本低,但优点也很明显,就是读写速度慢,大容量的固态硬盘就成了电脑扩容的首选。 前段时间潮范君入手了ORICO IV300移动固态硬盘,它的容量为500GB,整体只有传统的U盘大小,兼顾海量空间和便携性。同时IV300的颜值很高,边角圆润很有金属质感,跟我的MacBook Air笔记本配一脸。 潮范君的这款MacBook Air很有年头,称得上是老古董了,机身自带的硬盘空间仅为128G,为了方便办公和游戏,我还将硬盘一分为二装了双系统,这就导致笔记本的存储空间严重不够用,在运行windows系统的场景下,需要外接一块移动硬盘,这就使这款轻薄本的便携性大打折扣。 之前潮范君采用的方案是1TB的机械硬盘,搭配奥睿科的移动硬盘盒,这种方案虽然解决了笔记本存储空间不足的问题,但受限于机械硬盘的读写速度,这块外接的硬盘也仅仅只是作为存储盘来用。将IV300和2.5英寸的硬盘放在一起,这简直就是两个时代的产物,尺寸变小了性能变高了,不得不感叹科技的力量。 奥睿科IV300固态硬盘目前的配色有中国红、魅惑蓝、暗夜黑和简约银,有一说一啊,其实简约银与MacBook同一色系,在颜色的搭配上会更协调,但我还是选择了更靓丽的红色,毕竟以后还会给主机和手机等设备使用,中国红更百搭。 IV300固态硬盘的做工精致,采用铝合金CNC钻石切割工艺,边角过度柔和圆润,视觉感官上来说很舒服。另外IV300的外壳还经过磨砂处理,便面附有氧化层,硬盘在移动携带使用中,避免刮擦磨损,使硬盘历久弥新。 潮范君是个务实派,当然不是冲着IV300的颜值就买单,更重要的是看中了它的读写能力。IV300采用USB 3.1 Gen2接口,从形态上来看就是主流的Type-C接口,对设备的兼容性很高。同时还配有C-C和A-C两种规格的数据线,无论是主机PC电脑、笔记本、平板,还是智能手机,都能轻松连接,数据的转储共享变得更简单。 其实,将IV300固态硬盘仅仅作为存储盘的话,在性能上显得有点浪费,怎样让它发挥出最大的使用价值呢?潮范君这里介绍一个“高级”点的玩法。相信很多朋友也听说过,或尝试过WinToGo,给移动固态硬盘装上WinToGo操作系统后,可以与实际的物理硬件完全脱离,插入笔记本或电脑,便能进入移动硬盘内的系统,随身携带一套符合自己使用需求的操作系统,听起来就很酷。 安装WinToGo系统的操作难度并不高,下载好Windows系统的镜像文件后,通过安装工具便能将系统装进移动硬盘。需要注意的是,IV300硬盘初次连接电脑时,并没有看到盘符,需要进入设备管理器执行一次格式化操作。 从使用上来讲,附赠的这根USB A-C数据线略短,连接主机后,移动硬盘没法摆放到合适的位置,显得有点凌乱,强迫症可看不得这个。 使用CrystalDiskMark软件,来测试IV300固态硬盘的读写速度,可以看到它的读写速度稳定在850MB/s以上,从数据测试结果上来看,十分接近官方的测试数据,IV300固态硬盘的读写性能非常优秀,足以满足专业玩家的使用要求。如果对数据没什么概念的话,接下来咱们再看一组机械硬盘的测试数据。 某品牌500G的机械硬盘测试数据结果如上图,读写速度分别为149MB/s和142MB/s,所以用数据说话,硬盘是选机械的,还是选固态的,相信小伙伴心中已经有了答案。 在本期分享的最后,潮范君来总结下奥睿科IV300固态硬盘的使用体验,首先它颜值在线,轻薄小巧,在这个看脸的时代,对它很难不动心;其次,IV300的读写速度给力,无论是作为系统盘还是作为数据存储盘,在大数据的转移和交互上没有延迟和等待,甚至远胜本地硬盘;最后,就是它的使用灵活,不挑设备,日常作为手机的备份盘也是非常合适的。 奥睿科(ORICO)移动硬盘固态pssd外接硬盘 iMatch IV300-1TB 京东:¥1279.00 去看看 <更多>

潮范君 晒物 2022-07-12 12:40

作为一个折腾数码这么多年的“老司机”来说,电脑中几个T的影像数据是太正常了,这也是经年累月一点点积累下来的个人或工作数据,对于其他人没有用,但是对于我个人来说真的是太宝贵了。所以,我日常对于个人资料的存储方式都是某度网盘和大容量移动硬盘的组合方式,确保长时间静态存储期间数据不会被丢失,更加的安全。 这次趁着过年整理电脑发现之前一直在用的东芝的一块2TB移动硬盘存满了,不得已用换下来的机械盘加个硬盘盒先顶着,但是心里却萌生了“换一块大一点硬盘”的意思,主要也是用于日常的存储备份,这两天在网上精挑细选之后最终趁着打折撸了一块东芝Canvio Ready(B3)系列移动硬盘(下面简称东芝B3)。选择它的主要原因有三个:4TB大容量、支持USB 3.2接口、性价比高。 这里要稍微说一下,很多人都以为东芝存储更名了,其实不然!东芝只是把旗下的闪存业务(东芝存储器)更名为了铠侠,而机械硬盘业务还是保持沿用东芝这个品牌,所以选择东芝产品的时候注意一下,下面咱们就一起来看下我这块东芝B3移动硬盘的表现吧。 东芝B3依然是有1TB、2TB、4TB三个版本可以选择,我们可以根据具体的需求进行购买。当然,我作为一个数码的“老司机”在充分考虑到我的存储实情后,并且兼顾质价比的情况下就坚定的选择了最高的4TB版本,别问为什么,问就是便宜咯。并且这款硬盘仍然提供长达三年的质保,买的省心用的也放心。 其实相比移动硬盘的外观来说,我更注重的是它的尺寸和重量,也就是便携性。毕竟花了几百块买的肯定是作为近几年的主力移动存储工具,偶尔外出携带,109*78*14的尺寸加上约150g的重量,还是非常让人满意的。 外观上来说一改全磨砂的风格,加入了亮面元素进行拼合,整体商务感更强,看着更加的高档,黑色配色也显得更为的沉稳大气,应对多数应用场景都不会显得太过张扬却又很有质感。 整个硬盘除了logo之外没有任何多余的装饰,一个蓝色指示灯在右上角的位置,主要是让我们方便通过常量和闪烁了解它的运行状态。 东芝B3采用USB 3.2 Gen 1数据传输接口,这个无疑也是让我选择它的最主要原因,更为高速的接口可以满足今后较长一段时间的使用,也让我电脑的USB 3.2有机会发挥作用了。另外其内部采用了斜坡加载设计,同时搭载振动传感器,有效的防止剧烈移动时对硬盘造成的损坏,从而为数据提供更为安全的保障。 通过软件可以查看到东芝B3这款4TB移动硬盘的基本信息。 这款硬盘速度到底如何还得用软件测测看,首先我使用CrystalDiskMark对硬盘进行速度测试,相信这款软件大家都知道,比较主流的、老牌的测速软件,非常简单,测试的读取、写入数据一目了然。。通过 CrystalDiskMark测试我们看到,东芝B3移动硬盘在速度的表现上还是非常不错的,满足了多数人的正常使用场景。 然后用另一款软件txbench进行相同的读写测试,测试的结果基本跟上面的差不多,持续读取速度达到了140MB/s,持续写入达到了129MB/s,读写速度比一般的移动硬盘要好了不少。 稳定性方面,大文件的持续读写才能够真正的验证一款硬盘的性能,是否符合我们日常使用的场景。在对东芝B3移动硬盘进行50+GB的大文件导入时,过程十分的平稳,并且速度一直保持在130+MB/S,没有什么明显的掉速,成绩还是非常不错的。 当然移动硬盘对于我的用途也绝对不仅仅是进行资料备份,在使用电脑时也会习惯性的作为日常存储使用,这样不管到哪里都能够快速的进行文件的调阅,大大提高了我的效率。 另外,使用几天之后我发现这款硬盘的兼容性还是非常不错的,在对旧硬盘里面近两个T的数据迁移的时候也没有发现有掉盘的现象发生,即插即用兼容性也比较强,还有这不错的速度,性价比也非常nice,现在显卡、内存都涨疯了的今天,趁着硬盘没有太大的起伏,看来快速入手是一个正确的选择。 最后,东芝Canvio Ready(B3)系列4TB移动硬盘不论是简约商务的外观还是轻薄便携的设计,都非常适合我们日常和办公的大多数场景。并且还具有USB 3.2 Gen 1高速传输接口,有东芝原厂存储技术的加持,相信每一个选择它的用户都不会失望。此外,长达三年的质保也能让我们使用无忧,在大存储的移动硬盘选择上,一定要遵守下面几条:专业、品牌、性能和价格,这样才能保证不掉坑的同时获得良好的体验,我们宝贵的个人数据也会更加的安全!所以,我选择的东芝B3还是值得推荐的。 东芝(TOSHIBA) 4TB 移动硬盘 READY B3系列 USB3.2 商务黑 兼容Mac 超大容量 稳定耐用 高速传输 基础商务 京东:¥629.00 去看看 <更多>

Cool说 晒物 2022-03-22 11:00

在追求高画质,高帧率的当下,视频的体积越来越大了,一个三四分钟4K60P的视频就要几个G,经常拍视频的小伙伴应该会和我一样焦虑电脑的硬盘容量吧。有些小伙伴就开始组建NAS,但并不是每个人都有那么大的需求量,这个时候大容量移动硬盘的优势就体现出来了。移动硬盘的优点就是即插即用,随身携带,随时可以使用,而且相比NAS来说,成本要低很多很多。最近,我入手了东芝Canvio Ready B3系列4TB移动硬盘,接下来就来说说这款硬盘。 开箱上手 包装盒的正面是这款硬盘的外观图,右上角标有容量,底部绿色的点缀给人一种充满活力的感觉。 包装盒内是B3移动硬盘,数据线和快速安装指南。 这款硬盘的外观采用整体黑色设计,正面哑光和亮面的拼接搭配比较潮,与众不同的搭配彰显了个性的风格,左上角有东芝的logo。 东芝Canvio Ready B3移动硬盘一共有1T/2T/4T三种规格可供选择,容量最大的4T硬盘设计尺寸是78mm*109mm*19.5mm,看起来要厚一点,但重量只有149g。 在硬盘的右上角有一颗指示灯,当工作时,指示灯会显示蓝色。 硬盘的右侧面是USB 3.2 Gen 1插口。 因为整个侧面和地面都是采用磨砂材质,所以硬盘的底部没有防滑垫脚。 使用体验 选择这款移动硬盘的主要一个原因是数据安全,俗话说硬盘有价,数据无价,之前一个移动硬盘就在传输文件的过程中无缘无故坏掉了,现在把视频都存在移动硬盘里,一旦挂掉,几年的努力就白费了,所以我才更坚信硬盘一定要买大品牌的。而东芝Canvio Ready B3移动硬盘内部采用斜坡加载设计,可以防止移动时对磁盘可能造成的损伤,内置的振动传感器可以防止意外情况下的磁轨写偏,所以数据安全这方面相对就更稳定可靠一些。 作为一款移动硬盘,最重要的还是性能。连接电脑查看,标准4TB的移动硬盘在Win 10下显示容量为3.63TB。是标称容量的91%,表现正常。 然后上软件,先用最常用的CrystalDiskMark来测试,测试发现,东芝B3移动硬盘读取速度为149MB/s,写入速度为166MB/s,作为一款移动机械硬盘,这个数据还是不错的。 通过HD Tune测试,读取40GB文件,读取速率平均111MB/s。 作为一款移动硬盘,平时使用最多的场景还是存放文件,我向B3移动硬盘中写入4.5GB的镜像文件,写入速度非常稳定,基本保持在135MB/s,稳定性出色,性能优秀。 最后总结 东芝Canvio Ready B3移动硬盘的外观设计时尚大方,机身小巧携带方便,USB 3.2 Gen 1传输速度快,采用原厂先进的工艺,保证便捷的同时又保证了质量,还有3年质保,如果你不想重现我曾经硬盘损坏数据丢失的痛苦,那么我真的建议你选择大品牌、技术先进、数据安全的硬盘。 东芝(TOSHIBA) 4TB 移动硬盘 READY B3系列 USB3.2 商务黑 兼容Mac 超大容量 稳定耐用 高速传输 基础商务 京东:¥639.00 去看看 <更多>

IT总撕令 晒物 2022-03-15 16:00

最近体验了一款让我心仪赞叹的产品,MINIX移动固态硬盘,可以说开启了移动硬盘新时代,国内首款移动硬盘加拓展坞的组合,不仅具备移动硬盘的专属功能,更增添了兼容视频和USB的拓展功能。最大限度的解决了当下主流轻薄笔记本的的缺憾,随时扩展设备的内存,让笔记本或者手机等都有足够的空间去储存你所有的照片、视频或者想留存的记录;又能很好的满足单USB孔对拓展坞的需求。给了生活便利,又有满满的科技感,期待了吗? 外包装精致简洁,半透明的设计可以直接窥探移动硬盘的机身面貌,背部更有对MINIX移动固态硬盘得规格详情的介绍,240GB的内存,最高4K @30Hz的HDMI,2个USB3.0接口,一个type—c接口。全英文的介绍,后续在国内市场打开,建议以中文为主,英文为辅的介绍。 整个包装内含:MINIX移动固态硬盘*1,使用手册*1,收纳袋*1。 MINIX移动固态硬盘的颜值很好,银色的格调充满绅士的格调,又不失大气感,正面MINIX的标志清晰明亮,右下角240GB SSD的内存大小介绍,左边长条状的指示灯。正面的浑然一体,加上简洁的布局,看起来很舒适,不仅使用起来很便捷,外观上也能让人赏心悦目,尤其是金属外壳的搭配,满满的厚重感,触摸起来顺滑舒畅,带来颜值与手感的增益。 机身背面对规格有所描述,5V-2.4A的输入,5V-1A的输出,足够的速率留给传输。 MINIX移动固态硬盘自带两个USB接口,一个HDMI接口,一个type-c接口,满足你多重的拓展需求。 机身自带一根type-c连接线,方便与移动设备的连接传输。底部四颗底座环绕四周,权利撑起MINIX移动固态硬盘坐落于桌面,更加的稳固牢靠,同时防止金属机身直接与依托物摩擦而刮花机身。 MINIX移动固态硬盘的机身真的很小巧,只手拿捏持握,小巧到可以随意携带,拿在手中,不管在哪使用都足够有面。 收纳袋更是MINIX移动固态硬盘的贴身保镖,不仅可以在不用时收纳起来,更能在携带时对移动硬盘良好的保护。 MINIX移动固态硬盘与移动设备连接很简单,无需下载任何驱动,只需直接只用移动硬盘上自带的type-c连接线即可使用。 连接完手机之后,可以进入文件管理直接使用MINIX移动固态硬盘的储存空间。但是在小米手机里不能直接浏览到MINIX移动固态硬盘的总揽情况,总内存和已用空间是浏览不到的,只能直接浏览使用硬盘里的文件。 当然,我的移动硬盘最主要的就是要应用到笔记本上的,现在的笔记本内存都太少了,智能靠外设存储才能良好的运行下去呢。直接连接type-c线,或者使用usb连接,即可开启笔记本上的移动固态硬盘。 笔记本桌面上回显示MINIX移动固态硬盘的状态,总内存和已用内存直接显示。 照片等数据可以直接导入,而且,使用MINIX移动固态硬盘,你会感受到不一样的传输速率。 做了一个大胆的尝试,连接MINIX移动固态硬盘后,在硬盘上的拓展坞上插上小米U盘,会是什么样的呢? 同时连接MINIX移动固态硬盘和小米U盘,笔记本桌面上会显示两个连接设备,这样运用拓展坞更能加强数据的移动效率,两个存储设备之间可以更快速、便捷的实现数据共享与传输,这就是MINIX移动固态硬盘拓展坞的强大。 双usb接口可以一边移动数据,一边连接另一个设备,瞬间实现三个设备同时互动,并且用笔记本同时给其他两个设备充电。 任意的设备都可以用多余的usb接口连接充电。MINIX移动固态硬盘的拓展坞功能让我十足的爱不释手。 MINIX移动固态硬盘是目前国内首款存储加拓展坞同时功能具备的硬件产品。在强大的同时,如果能够取消掉机身自带的连接线就好了,虽然很方便,但是有所影响美观;如果有更大的内存版本,那就更好了,目前市场上只有240G和480G两个版本,这让大内存版本的需求者失落了。 整体来看,MINIX移动固态硬盘是市场上为数不多而又能让人流连忘返的产品之一,不仅在外观上能够深深的吸引你,精致的设计,小巧的机身更方便携带,金属的搭配更高格调,内在的移动硬盘加拓展坞双功能同时具备是吸引人的最大的亮点,鱼与熊掌可以兼得,存储在手,拓展在手,便捷更在手。 <更多>

搞机小仙女 晒物 2022-03-01 14:20

固态硬盘这东西,一旦开始用,真的就会上瘾的! 所以在捣鼓完将笔记本电脑的2个硬盘位都换成固态硬盘后,我又陆陆续续将原本用的移动硬盘也都换成固态的了……但好像还觉得不够过瘾,因为哪怕是M.2接口的固态硬盘配上外置硬盘盒也还不够小巧——所以最终还是得上了PSSD移动固态硬盘的贼船! 入手的是MOVESPEED移速的这款PSSD,蓝色的外观,看着就跟普通的U盘差不多。 特意找来我之前用来“飙车”的雷克沙P20来做对比,可以看到移速PSSD长度果然就跟U盘差不多,只是稍稍宽一些而已。但容量却不可同日而语,我入手的是512GB的容量,整整是对比的P20容量的16倍。 而哪怕是跟同样是基于固态硬盘的M.2外置硬盘盒相比,移速PSSD依然小巧得很可以。其实这就是PSSD的优势,毕竟可以使用直接整合了接口的主板,这样一来自然就节省了很多的体积和重量。 除了体积小巧之外,PSSD最大的优势还是它的读写性能要比一般的U盘强很多。 那具体有多大的差距呢? 先用【AS SSD Benchmark】来做个初步的测试。 移速这款PSSD其实就性能来说并不算十分出众,但即便如此,面对5GB大小的文件,也依然可以做到410+MB/s的读取、以及370MB/s的写入速度。 而通过【Crystal Disk Mark】测试得到的成绩就更加出色了,无论是连续读取还是写入都超过了420MB/s,哪怕是随机读取和写入也取得380MB/s和357MB/s的成绩。虽然就4K读写性能方面似乎弱了一些,不过整体来说还是要比大多数的U盘要更加亮眼。 在测试不同大小文件传输速度方面,【ATTO】测试结果显示移速PSSD在64KB以上就已经基本达到了最大的读写速度,而且整体的稳定性也比较高。 至于在实际的写入测试里,我通过【Fast Copy】来将一个3.5GB大小的电影文件拷贝到移速PSSD里,整个耗时只有10.2秒,平均速度353.3MB/s,说明上面的测试其实并没有太大的水分。 虽然就读写性能来说,移速PSSD真心只是比较入门层级的水准,而且跟内置的SSD相比也差距挺大的。但考虑到现在PSSD的价格其实也在不断走低,这只512GB大小的,到手也不过349元,连350元都不到,换算过来也就0.69元/GB吧。而同比哪怕是闪迪很入门级别的CZ73 512GB容量的也要399元,可见眼下真的剁手PSSD比U盘更划算了。 而且因为足够小巧,因此携带方面也不会像以往那些机械式的移动硬盘那么麻烦。特别是移速这款PSSD还配备了一个做工不错的皮套,不仅能保护PSSD不被划伤和跌坏,更重要的是颜值也更加高了,放在钱包里也完全没问题! 而唯一的小缺陷在于移速PSSD还少了个挂绳,如果能够加上,那就更加方便了~! 忆捷(EAGET)512G Type-c USB3.1 移动固态硬盘(PSSD)M20 读速高达900MB/s 超薄极速 京东:¥518.00 去看看 <更多>

poluozero 晒物 2022-02-22 13:50

去年一整年,因为各种情况损失了2块移动硬盘和若干U盘,这种情况也算正常,每年都会有,移动硬盘基本都是磕坏摔坏的,U盘就是故障或遗失。虽然如今网盘和5G网络都很方便,但是从最基本的安全考虑,有些重要资料肯定是不能放在网盘上的,而且我去过的不少地方,是真的一点网络信号都没有的,比如去年年底去的一个县城水库,在山上的,我的联通和电信是完全没有信号的。这种情况下,手机就是个游戏机。所以网盘可以作为备用,但是主要的还是要在本地才行。这次我选择了大华T70移动固态硬盘,大华是全球知名的安防品牌,全球视频监控市场占有率第二,而且我之前用过大华的NVMe固态硬盘,性能很强,品质可靠。大华T70移动固态硬盘体积小巧,读写性强大,安全性和可靠性要远胜机械硬盘,更不容易损坏。 我制作了一段大华T70移动固态硬盘的体验视频,不想看图片和文字的朋友,可以看看视频,也一样可以了解这款大华T70移动固态硬盘。 https://v.youku.com/v_show/id_XNTgzNDk1MDEyMA==.html 大华T70移动固态硬盘的包装盒左上角印有大华的品牌Logo和型号,右上角标明了容量和速度,我选择的是500GB的容量,足够我工作和日常使用了。中间是产品的渲染图。 打开包装盒,里面有大华T70移动固态硬盘本体,一条Type-C数据线和一个Type-A转Type-C转接头,还有一份使用说明书。 大华T70移动固态硬盘的尺寸是89*51*9mm,重量不足50克,也就名片大小,非常的小巧便携,从尺寸和重量来说,就比内置机械硬盘的移动硬盘要好了,毕竟是出差,能少一点重量算一点。外壳采用一体成型的金属,表面上的波浪纹理,可以让外壳的面积提升,让散热效果更出色。 大华T70移动固态硬盘的背面印有产品规格参数信息和其他的认证信息。 大华T70移动固态硬盘的侧面设计有一个Type-C接口和一个工作指示灯。 随机附送了一条Type-C的数据线。 还有一个Type-A转Type-C的转接头,这样不管是电脑,平板还是手机,大华T70移动固态硬盘都能轻松连接。 将数据线加上转接头,这样数据线就变成了双头Type-C接口,轻松连接手机,手机也很快就识别到了大华T70移动固态硬盘,由于是全新的,所以手机显示的仅有一个系统文件夹,没有任何文件。 笔记本都有USB接口,但Type-C就说不准了,尤其是老型号。所以直接用数据线连接笔记本就可以了。 接下来,让我们来看看大华T70移动固态硬盘的性能表现如何,首先是测试平台,我这次选用的是AMD 5600G+B5550I+RTX2080的配置,硬盘方面是2块NVMe固态硬盘,避免在传输数据的时候会出现瓶颈。 先看看大华T70移动固态硬盘的属性,格式是NTFS的,可用空间476GB,这是512GB的换算容量,虽然包装上标着是500G,但是实际是512GB,非常厚道。 通过CrystalDiskInfo检测, 大华T70移动固态硬盘确实是512GB的容量,读写和通电时间都是0,确认全新无误。 首先用AS SSD Benchmark来测试,得到的结果是顺序读取速度是478.23MB/s,顺序写入的速度是475.27MB/s,得分514 在用CrystalDiskMark来测试,测试所得的顺序读取速度是502.17MB/s,顺序写入速度是514.74MB/s 再来我用TxBENCH测试,结果所得,持续读取速度503.366MB/s,写入速度511.447MB/s,与前两个软件的测试结果对比,可以看到这三个软件的测试都非常的接近。 最后用ATTO磁盘基准测试,所得成绩,队列深度为4时,写入速度在425MB/s左右,读取速度在437MB/s左右。 最后,我用HD Tune Pro 做了缓外测试,可以看到,空盘状态下,大华T70移动固态硬盘500G可用SLC缓存大约有130GB左右,在SLC缓存耗尽以后,写入速度就下降了,在50-100MB/s区间波动。 接下来,我尝试以一个容量20GB左右的大文件来测试大华T70移动固态硬盘的实际的写入性能,测试结果如图,速度基本稳定在380MB/s 然后我再将这个20GB左右的大文件从大华T70移动固态硬盘中复制到电脑中的固态硬盘里,可以看到,测试的速度如图,速度基本稳定在450MB/s 入手了大华T70移动固态硬盘,我准备用其来存放各种资料和数据,另外我还准备在大华T70移动固态硬盘做一个Windows11的Win To Go系统,也就是部署在大华T70移动固态硬盘的系统,可以移动使用,这样可以应对很多种情况,用途比较广泛,至于为何是Windows11,是因为我对于这款新系统挺感兴趣,又暂时不想动老系统,重装一次系统需要整理和备份的数据,已经重新安装的软件和设置,都是让人望而却步的,这起码要搞个1,2天时间才能整完。而弄个Win To Go的Windows 11就简单了,6分钟就完成了部署(图片上的“Windows 10 Pro”是软件显示问题),虽然第一次启动时间会就一些,但是耗费的时间可以接受,而且可以尝试一下新系统,好不好用再说。 将笔记本的系统引导切换到大华T70移动固态硬盘,然后重启等待系统初始化,这个界面与Win10还是比较接近的。 初始化设置完成后,就进入到了系统,最明显的区别,就是这么多年一直放在左下角的任务栏居中了。接下来就可以体验下Windows11这个系统了。 制作了WTG系统的大华T70移动固态硬盘,等于让我有了一个可以随身携带的Windows 11系统,这个系统我可以用来测试一些软件的兼容性,可以在系统崩溃时应急,还能做很多的工作,用途是非常广泛的。同时剩余的空间,我也可以随意存放各种数据和资料。这么大的容量,足够我用很久了。经过这么多测试,大华T70移动固态硬盘表面的温度也仅是温温的,虽然如今是冬天,但是我们南方这边的室温还是十几二十多度,这样的温度表现还是很出色的。整体来说,对于大华T70移动固态硬盘,我是很满意的,2022年的工作,就由大华T70移动固态硬盘来跟我一起完成了。 大华(dahua)500GB Type-c USB 3.2接口 移动固态硬盘(PSSD) T70 深空黑 传输速度510MB/S 安全便捷 京东:¥369.00 去看看 <更多>

触摸科技未来 晒物 2022-02-08 15:50

在移动硬盘上我有些话要说,15年的时候,当时U盘容量都还比较小,为了存一些工作的文件,我就入手了一块某品牌的移动硬盘,用了不到3年,有一次在拷贝文件时,电脑死机了,强行关机之后,那块移动硬盘就不太好了,连接到电脑上电脑就会运行得很慢,拷贝文件最快也只能到几百KB/s,所以我对那个品牌印象不太好。最近想着再入手一块移动硬盘,在经过对比之后,我最后入手了大华T70移动固态硬盘。大华是全球数一数二的国际品牌,在产品存储领域有着先进的技术和工艺,大华的硬盘、存储卡、U盘等产品都有着不错的口碑和知名度,还是很值得信赖的。 开箱展示 大华T70移动固态硬盘的包装盒整体是黑色的,中间是这块硬盘的外观图,在左下角有3年质保的标识,右上角则贴有容量和速度。 包装盒内部,大华T70和数据线牢牢的卡在模具中。 包装包括大华T70移动固态硬盘,一根Type-A to Type-C数据线,一个Type-C to Type-A转接头,说明书。 大华T70移动固态硬盘采用黑色设计,一体式铝合金材质机身,散热性能强,而且整体没有可拆卸部件,防震抗摔能力强,我比较喜欢正面的波纹设计,手感细腻。 大华T70移动固态硬盘的左右两侧是平面设计,一侧是产品的序列号和容量,另一侧是一个Type-C插口和一颗指示灯。 使用体验 大华T70移动固态硬盘标称容量是500GB,连接电脑发现实际容量是476.9GB,是标称容量的95%,表现正常。 先列一下电脑的配置, CPU:i5-11400 核显 主板:msi B560M 内存条:金士顿8GB*2 D4 3200 硬盘:铠侠EXCERIA Pro SE10 电源:长城500W 直出 系统:Windows 10 上一个移动硬盘是机械式的,传输速度略慢,用了大华T70移动固态硬盘,速度蹭蹭就上来了,拷贝4.5GB左右的系统镜像文件,速度基本稳定在340MB/s;拷贝2.1GB的文件夹(文件数量比较多),速度也能达到300MB/s,比之前那个移动硬盘要快不少。 CrystalDiskInfo识别一下大华T70移动固态硬盘。 官方宣称大华T70移动固态硬盘的传输速度读速高达510MB/s,写速高达490MB/s,用CrystalDiskMark测试发现,大华T70移动固态硬盘的读速504MB/s左右,写速505MB/s,表现还是不错的。 然后再用AS SSD Benchmark进行测试,因为AS SSD Benchmark的成绩是取平均值,所以要比CrystalDiskMark低一些,可以看到读速473MB/s左右,写速接近465MB/s,得分522分。 在ATTO的测试中,读取速度最后基本稳定在480MB/s,写入速度稳定在490MB/s,速度表现还是非常不错的。 HD Tune测试中,混合模式下的测试是比较考验移动硬盘的,为了让硬盘的速度能够达到标称水平,很多都是用了模拟SLC的方式,当超过硬盘的缓存时,速度就会打折,通过测试发现,大华T70移动固态硬盘大约拥有125GB左右的模拟SLC缓存,一般拷贝文件、游戏都足够了,这个缓存真的让我流下了激动的口水。 经过这几款软件的测试,大华T70移动固态硬盘都表现出了不错的水平,满足日常办公使用绰绰有余。 而最让我心动的是大华T70移动固态硬盘可以安装完整的Windows To Go系统,随身携带电脑大概就是说的这个吧。只要有一台电脑,就可以变成自己的电脑来用,对个人、办公都有着相当大的帮助。 总结到位 当你用过一件一般的东西时,觉得也还行,当你用过一件好东西时,你就会觉得以前的那个怎么会那么差。大华T70移动固态硬盘确实要比我之前的那块移动硬盘强了不止一点两点,体验非常不错,名片大小的体积随身携带很方便,金属的机身质感更好,USB 3.2 GEN2让传输速度更快,最大的惊喜是可以安装Windows to go系统,如果最近你想入手一款移动硬盘,我推荐你这款大华T70移动固态硬盘。 大华(dahua)500GB Type-c USB 3.2接口 移动固态硬盘(PSSD) T70 深空黑 传输速度510MB/S 安全便捷 京东:¥347.00 去看看 <更多>

IT总撕令 晒物 2022-02-07 1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