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用手机听歌是平常事,不过有线或是无线,可以说是非常个人的选择。如果您喜欢有线耳机,又想要手机、平板、又或是电脑来听歌,那么选择一个合适的小尾巴就很重要了,它可为手机提供更好的声音。iFi ( 悦尔法 ) 的 DAC 以及配件系列,向来性价比都比较高,当然不仅是价格实惠,而且效果十分不错。之前iFi曾推出过具备高规格解码能力的便携耳放GO bar,而今年新作的GO link,不过无论是解码、功能、连接等各个方面都有很大提升,功能全面又简单实用。 开箱: 首先我们从外包装正面来看,iFi这个品牌似乎更自成一派、别具简约特点。解码耳放的外观图直接呈现在包装之上,给人一种及所见即所得的观感。同时自然少不了金色Hi·Res AUDIO认证标志的坐镇。 包装背面也印制有GO link的各项技术参数、特征和亮点,可以让我们在开箱前就能即刻了解它各项的特点。虽然它的体积小巧,但它却兼容大部分设备,同时,小巧的机身下也蕴含大能量。 ●解码芯片:ES9219MQ/Q ●支持解码:32bit/384kHz PCM、DSD256、MQA ●耳机输出:3.5mm 非平衡 ●输出功率:≥1.5V/70MW @ 320; 2V/14mW @ 3000 ●连接接口:USB-C 包装提供Lightning转USB-C和USB-A转USB-C转接适配器,能支持不同的设备使用,比如安卓手机、苹果手机、平板电脑、PC等等。 设计: iFi GO link在设计上使用的3.5mm插头,适配市面上大部分耳机,在连接上简单方便。6厘米长度的镀银双绞线材,可改善电感和电容效应的影响,也有助减少噪音杂讯。另一端接口为USB-C,安卓手机、笔记本、PC都能够兼容,附送的ightning转USB-C适配器让它也可以在苹果手机上运行。 当GO link连接上设备之后,它的状态指示灯也会随即亮起,其中绿色的状态指示灯表示它适配的规格为PCM 44.1/48/88.2/96kHz;黄色是高一级的PCM 176.4/192/352.8/384kHz;青蓝是低一级的DSD64/128;深蓝是高一级的DSD256;而洋红色就是MQA,可以直接MQA解码。 GO link连接方式十分简单,可谓是即插即用。除了在使用方便之外,它小巧的体积下也蕴含大能量。GO link用上ESS Sabre Hi-Fi系列的ES9219MQ/Q DAC芯片,最高能支持PCM 32bit/384kHz、DSD11.2MHz(DSD256)、DSD、MQA等高规格,这也让其在同类产品中大放异彩,实力当属便携解码耳放前排。此外,GO link拥有特别设计的时钟电路和独有的DRE技术,可以将动态范围延伸至2dB左右;独家的S-Balance线路,直接减少以致失真的源头。 听音感受: 本次我以iPhone12加上iFi随设备附送的Lightning转接适配器接上GO link,耳机方面使用的是来自天使吉米(TANCHJIM)的HANA。那么既然提到了这副耳机,就为它简单开个箱。HANA的包装和收纳包十分有档次,当然耳机也制作精良,它的外壳本身由2块不锈钢制成,外壳侧面采用玫瑰金饰面,而外壳顶部采用仿瓷饰面,显得相当华贵。 喷嘴部分的杆不是特别长,但它有一个唇缘,可以确保耳塞更牢固地固定到位。在连接侧,每个外壳都有一个带深 2 针插座的塑料端子,可确保电缆始终牢固地连接到外壳。耳机的线材也有耳机本体保持了相同的主题特色,线材上的分线器也涂有玫瑰金饰面,同时有一个调整机制可以缩短线材的分线。那么当iFi GO link搭配HANA,能擦出怎样的“火花”呢? 音源部分使用Apple Music,众所周知Apple Music上的无损音质资源有上千万首,它的无损品质最高达到192kHz(也有48kHZ)的无损音频,同时也有众多杜比全景声的空间音频格式。它也是近乎至佳体验的存在,也是音乐发烧友所推崇的。 当一首首曲目听下来,不得不感叹iFi的音质和其便携性。首先在音质方面,人声妖艳美丽饱满,把人声在耳朵贴紧紧,你可以听明白人声还是在前方的,而且很近,这是我希望听到的正确的声音定位。低频部份,低频是会震的,但不是很重,就是配合着音乐撒上调料的感觉,它的分离度能让你感受的到低频。高音不刺耳,钢琴声弹奏的质感相当好。整体的音乐氛围是非常舒服非常有特色的,我真的很喜欢。 其次从便携性上说,小尾巴本身就是为习惯有线听歌和通勤人士使用的,所以它在便携性上一点也不用怀疑,不仅使用方便,携带上也是十分方便的。此外,随设备附送的各类转接适配器也可兼容众多设备。 总结: iFi GO link便携解码耳放使用简单方便,操作简介了当,值得一提的是,它除了支持高规格的DSD256外,还支持MQA解码,对于习惯用手机听歌,又想聆听高品质的使用者来说是个福音。出彩的音色,合理的解析力,以只用单ES9219MQ/Q DAC芯片的GO link来说,已是恰如其份。整体聆听下来相当舒适!再者以其实惠的入手价格,可谓是相当具有吸引力,相信它会是提升你的耳机体验的可靠产品。 iFi/悦尔法 GO Link 音乐小尾巴 便携HIFI无损解码耳放一体机3.5端口手机MQA解码 GO Link 小尾巴 京东:¥398 去看看 <更多>

硬核君 晒物 03-21 09:59

早在去年末尾的耳机展会上,iFi悦尔法就曾展出了两款“小家伙”,其中一个是时下流行的小尾巴新品GO link,另外一个就是我个人十分期待的桌面解码迷你机UNO。不足半个巴掌的大小 ,简洁大方的ID设计,以及游戏、音乐、电影三种EQ模式自如切换,十分适合拿来当做入门机。等到3月份国行价格一出,才五张出头。可以说是相当吸引人的。就第一时间入手拿下,结合近期体验,来谈下使用感受吧: 包装简约而时尚,四方盒白底黑字,右上角贴着的Hi-Res“小金标”颇为醒目。 就封绘来看,UNO的造型参考了自家ZEN机型的经典设计,小酒壶的造型加上本身娇小的身板儿,倒更像是贴身使用的便携酒壶了。 盒身侧角印有ESS、MOA、DRE及三模式的字样。iFi UNO搭载了ES9219MQ/Q DAC芯片,支持MQA文件播放和DRE(动态范围增强),并支持音乐、游戏、电影三种EQ模式。后面会展开详述。 盒内包装防护的还是很严实的,除了各“片纸(保修卡、说明书)”外,另有USB-A TO USB-C连接线一根。就不多上图展示了,直接来看下主机吧:首先要说明的是,悦尔法给UNO的定位为桌面级的解码耳放一体机,实际上除了PC/笔记本外,它还可以连接手机和平板(当然要额外的转接线,比如C TO C口,标配中并无,需另购)。 我虽然是iFi的新用户,但也对之前它家ZEN系列的扁平化酒壶设计印象深刻。而UNO所沿承的也是这种设计。不过相较ZEN机型的金属外壳,它的机身则采用了ABS树脂外壳+铝质前面板的设计,既坚固耐用,又保证了机身轻盈(整机仅为92克,如此重量要比一部手机还要轻上不少)。此外,还特意在表面做了鱼鳞状的纹路处理,加上其偏瓦青色的配色,就观感而言还是挺耐看的。 虽说是桌面机,但UNO的具体尺寸为88*81*26mm,也就比一张名片大了一圈多。如此迷你的体积自然可以随身揣在衣服口袋。机身顶部的三种EQ模式被做成了三颗指示灯,在使用上相当直观。我们可以通过前面板的“EQ”按钮在游戏、电影、音乐三者间循环切换(当然也可以关闭)。 当然iFi的这个EQ并非我们常规认知的可通过APP调整的数字软EQ,而是采用了模拟端处理的硬EQ。游戏模式下可使低质量的声音变得更清晰,在游戏中能够听到敌人正在逼近; 而电影模式可增强电影、电视节目和其他音频、视频内容中的对话清晰度; 音乐模式可为所有类型的音乐播放提供细腻且动听的声音。每当切换到不同模式,该模式的蓝色灯光便会点亮。 机身底部左右各贴有胶条,放置在桌面上可以起到稳固的作用。不过我个人并不太喜欢,首先是太容易弄脏,其次也并不太美观。不如弄成可以拆掉的设计。 配置方面,iFi UNO搭载了ESS出品的ES9219MQ/Q,印象中一同发布的iFi GO link采用的也是这一型号的DAC。其采用了HyperStream III架构,Quad DAC+技术。与时域抖动消除器技术相结合,加上专门设计的时钟电路,利用专用晶振,可带来令人印象深刻的低失真、出色清晰度和动态范围表现。 iFi悦尔法还充分利用DAC芯片,解锁了如DRE在内的特别功能,以尽量减少总谐波失真和串扰。播放上,支持最高PCM 32bit/384kHz、DSD256和MQA文件播放。此外,虽然价格亲民,但在用料上iFi却并不马虎,仍然采用了分立元件(如TDK C0G多层陶瓷电容器、村田的电感器等),虽比同类竞品成本要高,但能带来更好的音质表现。 前面板采用了拉丝工艺处理,观感上还是很精致的。其上的POWER MATCH(耳机匹配)键可调整6dB音量增益。耳塞或高灵敏度耳机的话可以关闭,头戴或灵敏度较低的耳机建议开启。正中的音量调旋同时也充当时电源开关(音量旋钮虽是模拟,但调节的是硬件数字部分的音量),并集成有音频格式指示灯,用以显示输入数字信号的格式和采样率。格式和采样率不同,颜色就不同。比如蓝色为DSD 256,紫色则为MQA播放。最右侧的3.5mm耳机插孔采用了iFi专有的S-平衡技术,可减少噪声、串扰。输出可达2.6V/211mW@32Ω,3.5V/39mW@300Ω。 机身背部则是一组采用了镀金工艺的立体声RAC输出端口,可接入耳放、功放和有源音箱等。而一旁的Type-C接口则用于自身供电。iFi UNO可连接PC、手机、平板等不同平台设备。所以即便是你把它当作是大号的尾巴随身使用也是没问题的。 听感方面,搭配的是小翠的飞鱼座和SIVGA的SV021头戴。iFi UNO三种模式的调音是能感知到差异的。音乐模式下的低频更为饱满有力,下潜和弹性也都很到位。在突出力量感的同时,细节还原和动态表现都很好。中频结象清晰厚实,线条顺滑流畅。声音通透润泽,居于中性,层次感明显。人声贴耳耐听,听童丽的《烟花三月下扬州》,嗓音清丽细腻,情感真实而充沛,富有感染力。高频的信息量很足,解析力和声场的宽广度都还可以。而游戏和电影模式,分别玩了几把CS:GO和追了几部新番,敌人的脚步、距离和方位都能够辨知,定位感更精准,看电影时的氛围感也更为沉浸。总之这是一款不错的入门机,拿来娱乐是非常不错的。 总 结:iFi UNO虽然是款入门机型,但它的综合素质还是十分出众的。特别是结合五百元左右的定价,可谓是物超所值的真香机。经典延续的外观搭配轻量化的设计在桌面机中绝对称得上是娇小可人。再加上三种EQ模式、耳机匹配功能、RCA模拟输出等,无论是做为桌面一体机,还是拿来当做大尾巴使,都是不错的选择。 iFi悦尔法 UNO 桌面解码耳放一体机音乐游戏电影DSDMQA手机电脑USB声卡安卓手机功率放大 京东:¥538 去看看 <更多>

铁蛋他爸 晒物 03-20 18:09

去年中旬也就是2022年的610号,水月雨正式发布了一款4.4全平衡输出的解码耳放水月雨-晓 DAWN。发布伊始就宣称要为用户提供完美的音频解码方案,产品一经发售就在业内引发热议,近500元的售价,对于很多囊中羞涩的发烧友而言,确实略感奢侈,不过结合当时芯片价格火烧火燎,大家也完全能够理解,毕竟能够搭载双CS43131高性能解码芯片的水月雨-晓 DAWN,在追求本身品质的同时,成本问题只能被放在第二位。 直到今年2月之后,笔者才有幸入手一款水月雨-晓 DAWN,以此来亲身体验这款产品的魅力。刚刚到手之后将整个包装盒掂在手中,300G的重量给人一种用料厚道的感觉。打开外包装盒,里面的圆形产品包装盒,颇有一种化妆盒的既视感,对于一些女生而言,或许会比较讨好。 产品本身的外观,正如厂家所言产品小巧灵动,颇有一种设计美学。不仅是一件影音装备,更像是一个手把件的艺术品。水月雨-晓 DAWN的外壳采用的是航空铝合金CNC壳体,不仅抗压抗毁损能力更强,还能够有效屏蔽外界的电磁干扰,哑光烤瓷喷漆,提升表面质感的同时,还增加了时尚年轻的韵味。 机体本体重量为11.5g,在轻巧和耐用性方面,水月雨给出了自己的解决方案。链接手机之后,第一次使用水月雨-晓 DAWN,确实被吓了一跳,这里需要特别提醒一下准备入手水月雨-晓 DAWN的朋友,水月雨-晓 DAWN本身出厂时默认的音量是满格,所以在链接播放之前,一定要先调整好音量,最后再佩戴耳机,正常情况下听音乐的模式下,链接水月雨-晓 DAWN后,仅需要打开两到三格的音量,就已经是完全够用,由此不难推断,4.4输出的推力确实很大,最开始以为是产品调教的问题,随后询问网友之后才得知,产生这种效果的原因,是由于耳放分为高低增益两档,将耳放调整到低增益之后,就不会出现一点音量实际声音很大的问题。这个情况属于是普遍现象,在其他高端机型上也均存在。 水月雨-晓 DAWN最大的价值所在还是内核,它搭载的是两颗CS43131高性能解码芯片,为了竭力开发CODEC的性能,厂家在电路设计方面下了很大的功夫,据说整体性能表现能够接近芯片理论值,就是好比同样是一款游戏机,有的游戏好玩画面强悍,是因为这款游戏在开发的时候,参照游戏机的机能,竭力做到极限。同样的道理,有些同类产品或许也能够采用CS43131高性能解码芯片,却无法彻底发掘芯片的性能。 经过实际应用过程中的测试,水月雨-晓 DAWN可以无缝衔接所有安卓手机,也能链接电脑使用,假如链接苹果手机,需要另外再购买一个Lightning转接头,这个不属于太大的问题,在解码音质方面,水月雨-晓 DAWN号称是能够提供几乎零底噪的声音,堪比专业的后期声音处理,即便是搭配灵敏度很高的多动铁耳塞,也能够保持零底噪的表现。 水月雨-晓 DAWN解码能力总体来看非常出色,在官方说明中,它具备硬解DSD256的性能,还具备解码768KHZ音频文件的能力,对于博主一般音乐制作人而言,水月雨-晓 DAWN提供的音频解码方案,已经足够。在其内部采用了专门定制的高纯度铜镀银数字信号传输线,相比同类产品配备的手工编织发烧线材,在数字信号传输方面更胜一筹,主要表现在于保证数字信号不失真,同时具备抗干扰的能力。 相比很多高端解码,水月雨-晓 DAWN主打的人设是究极性价比,在控制售价的同时,极大提升用户的沉浸式体验,能够轻松匹配PC移动端等各种设备。第一次体验水月雨-晓 DAWN,不难发现,它和水解2的韵律颇有几分相似,或者说两者的调音思路完全一致。声音的渲染并不明显,音色干净清爽,很对笔者的胃口。也有人说水月雨-晓 DAWN就是一款搭载了4.4输出口的水解2,随着对水月雨-晓 DAWN这款产品认识的深入,它对比水解2进一步压缩了声场规模,高频能量感被削弱,但是这就造就了水月雨-晓 DAWN一项更大的优势,那便是它能解析出更清晰真切的人的声音,尤其是对于很多录音室、工作室的人群而言,可谓是可遇不可求的利器。 最开始水月雨-晓 DAWN刚刚被发售的时候,就有发烧友提出了一个尖锐的问题,Aria SE遇上水月雨-晓 DAWN会迸发出怎样的韵味,遗憾的是,最开始这个问题无法给出答案,因为Aria SE的原线为3.5MM,而水月雨-晓 DAWN只有一个4.4的输出口,理论上这两款神器无法进行有效的串联,或许是听到了发烧友的诉求,水月雨发布了一款4.4mm的升级线,也就是通常所说的“T”线。而且从各大电商平台的销售页面就能看到,插头和T线都已经开始组合销售,属于是买一赠一的性质。值得一提的是,过去仅仅是一条T线的售价,就达到了百元级别。 在厂家替发烧友解决好这个硬件问题之后,Aria SE+T线+水月雨-晓 DAWN的组合,呈现出的效果,果然没有让发烧友失望,这套组合也被称为是黄金搭档。首先T线加上Aria SE就是为了突出人声,低频音色更加蓬松,而水月雨-晓 DAWN本身就是专门凝聚人的声音,使之更加清澈透亮,由此这套组合装备,也被视为演绎流行音乐的绝妙搭配。 总体而言,水月雨-晓 DAWN的表现远远超出了外界的预期,能够在这样一个价位,达到专业级别水准,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背后透露出的是水月雨的内功修为,他们的每一款产品,仿佛都能让粉丝感到期待,因为每一次他们似乎都有惊喜和花活,以中正人声著名的水月雨-晓 DAWN,绝对是中低价位的上乘之选。 水月雨 晓 小尾巴全平衡4.4双解码耳放便携大性能HIFI手机转接线 3.5插头+扬仕苹果转接头 京东:¥388 去看看 <更多>

可爱的春雷王啊 晒物 03-20 11:29

感觉国货啥都内卷,就拿音频圈来说,内卷并不是单单让价格更低。在我看来,实实在在倒逼出原本感觉不太可能做好的产品——音频小尾巴。早期的小尾巴可以单独理解为转接口、线控,甚至简单的解码器。而现在的小尾巴早有超过中低端播放器的实力,让有线+便携同时成为可能。 潮水褪去,谁还在认真做产品的一目了然。当下消费者可以在不俗的产品力之下进行颜值或功能上的取舍,而“花瓶”时代将难以为继满足广大音频爱好者了。 与手机发展不同,音频在变化上需要满足的关注点不同。其中专注度即代表垂直领域,不必一味换壳换色,而是一门心思将参数提升才是烧友们期待的升级方向。乂度(XDuoo)在国产品牌中算一股清流,“性价比”中的“性能即参数”一直让我印象深刻,这也算其品牌可以定义为价格屠夫的重要因素吧。 纯净炸塞两相宜 虽然乂度胆机有名,但为了迎合市场,小尾巴的重要性自然不可忽视,毕竟便携才更加迎合主流消费群体。Link系列一直口碑不错,特别是明星型号Link2 Bal我就使用了很长时间。或许乂度尝到了甜头,终于带来了Link2 Bal最新版——炸塞版。 作为同款型号不同定制版,快速过一下产品外观发现没什么不同,仅在配色上做了区分。整体绿色外观,并没有将按键做出配色差异。是否为套装版就看是否额外配备C2L的连接线,因为我手头上有其他OTG线,所以直接选便宜的安卓版(C2C)即可。 恐怖的单端200mW 现在有不少小尾巴为了“溢价”,在参数不提升的同时,加上显示屏来体验高级。乂度至少没做这个事儿,Link2 Bal炸塞版还是同样的配方和按键功能布局,这里就不多加赘述了,感兴趣的可翻看我之前出的纯净版图文评测。 炸塞版如何特立独行的名称,肯定有自己独到的一面。单端从原先125直接提升至恐怖的200mW@32Ω(平衡端依旧是270mW@32Ω),这就一下子拉到与不少播放器同级别的水准了,将来未必要换线上平衡端了。稍微不调整好音量,这“炸塞效果”妥妥的名副其实了。 是否值得更新入手? 作为目前(平价级)单端输出功率最高的小尾巴,Link2 Bal炸塞版确实可以成为最值得购买的型号。在良心的售价下,一耳听出差异的感觉确实哪哪都让人感受到真香的诚意。 我就直接先说结论,Link2 Bal炸塞版的3.5单端确实非常猛,对于低阻抗的塞子来说甚至很难听出两者在推力方面的差距。4.4平衡端与前代纯净版表现基本接近,如果目前已有纯净版,且只听平衡版的用户,我并不建议换到炸塞版了。当然如果单纯想要新款,换个颜色的土豪除外。 动圈爱好者们有福了 聆听对比了多款动圈、动铁、圈铁的塞子,发现Link2 Bal炸塞版不怎么挑塞子,并且还能将塞子的特点给放大。如果是评价耐听度,那确实还是动圈塞更容易讨好我的耳朵,尤其是注重声场和氛围感的表现,明显Link2 Bal炸塞版可以还原的非常到位。 更高上限、更佳表现 关于高推力的好处,我想用冗余量来表达最为贴切。也就是说十几欧姆的低阻抗塞在规避“好推”这件事外,更多加强了声音细节(信息量)的表达,也可以带动部分圈铁,其中一部分不太好推的单元,使其发挥出更大潜能。而几百欧姆的头戴,让单端推力就达到ZX505平衡端的实力,在这个流媒体、重便携的年代,也可以随时随地享受“势大力沉”的澎湃之声。更要命的是Turbo增益开关可以更让人上头,小心,这下炸得可未必只有塞子了。 Link2 Bal本身就是一款完成度很高的产品,而炸塞版的推出,既看出乂度在“科学HiFi”以值说话的底气,也算是将来小尾巴慢慢替代播放器的前奏(除了装波一)。 总体来说,炸塞版有着与纯净版的高信噪比,没有屏幕等各方面影响,让听音有着一直的纯粹感。面对市面上绝大多数的单端用户,这波炸塞版可谓是刀法精准,实力不容小觑。千元级杂食听歌,想要在便携、解码、推力三者合一,Link2 Bal炸塞版非常值得一试。 XDuoo 乂度Link2 Bal平衡解码耳放270mW大推力便携安卓iPhone手机解码耳放线 绿色炸塞套装版【适用萍果】 京东:¥999 去看看 <更多>

数码风潮 晒物 03-03 17:29

估计不少便携党烧油都跟我一样,幻想着能用便携国砖或者耳放就能真正意义上推得动全尺寸的大耳。 这貌似是个遥不可及的梦想,毕竟大耳所最需要的电压和电流,对于小身板的便携机来说确实是个很难跨越的门槛。 当然也并不是没有人去尝试突破,毕竟前有大法的索六万,后有乾龙盛QA390,旁边还有个应该划归到斯莱特林纯耳放学院的凯音C9。不过它们硕大的身板其实都跟便携相去甚远,基本都是披着“便携”的外衣,实际是不折不扣大板砖的防身利器。 所以我很好奇飞傲这Q7解码耳放一体机到底是不是也是这样的“怪兽”? 其实我最开始觉得Q7其实就是剥离了数字界面之后的M17。 而当实际到手之后,发现这个理解可以说对,也可以说不对! 对的地方,在于Q7确实传承了M17便携台机的理念,通过搭载台机解码芯片ES9038PRO,并配置THX AAA 788+台式功放架构,以及DC电源系统,可以说除了身板体型之外,哪哪都可以说就是一台机的配置。 但不对的地方,在于Q7着实是太便宜了,虽然在配置上相比M17降了有不少的差距,但即便这样,Q7的配置依旧是十分的豪华,并且直接跟自家K9PRO ESS台式解码耳放一体机给等价了。 飞傲这是玩“降维打击”的节奏啊,直接甩一张“二向箔”把一种捆绑党手头上的器材统统给团灭了! 确实狠~! 当然,以Q7直指台机水平的豪华顶级配置,如今这样的板砖身型恐怕已是相当难得了。其实就算弄成索六万那么大,我也不会觉得惊讶。反正在我蹭过的便携装备了,大概也就凯音C9能与之媲美。 Q7的外观很大程度上也继承了M17的美学,多边形组合而成的刚毅线条跟它的身型及份量着实很般配,而且也反映出飞傲的工艺水准丝毫不含糊。 为了与它的台机身份相衬,Q7也直接标配了它的宝马座驾——专用的散热底座。 不过就我实际体验下来,Q7是否真有必要像M17那样带散热底座其实值得商榷。虽然ES9038PRO着实是ESS给到台机用的顶级旗舰DAC芯片,并且Q7也同样配置了服务于全尺寸头戴式耳机的超级大耳模式。但即便如此,Q7的发热其实远没有我想象的那般夸张。当然一方面可能是因为眼下是冬天,另一方面我觉得也跟Q7硕大的身板,以及全金属外壳的出色散热有关。 不过当Q7坐在它的铁王座上,并且身旁有隔壁老钳的“爱妃”相伴时,确实显得相当气派。 Q7底座的作用除了能为机身提供额外的散热辅助外,我觉得最重要的还是让使用过程显得更加有仪式感,同时也极好地解决了进线和出线的问题。唯一的不足在于散热底座需要通过外接供电来工作,多少会有点破坏了气氛。 作为一个“伪便携·真台机”,Q7在输入接口方面也要比一般的捆绑便携耳放要更加丰富,除了必备的USB外,还提供同轴以及光纤数字音频输入接口,再加上内置的蓝牙音频输入,恐怕也没有哪个捆绑机能比Q7更全了。 只不过Q7的定位完全限于采用数字音频输入,而丝毫没有打算要利用THX AAA 788+功放架构来充当耳放的可能,因此模拟音频输入接口就欠奉了。其实以THX AAA 788+的表现来说,我觉得能把Q7当耳放其实也不错……真有着念想的,恐怕只能考虑K9PRO ESS了。 至于输出方面,Q7也同样很齐全。其中6.25和3.5接口都承担了单端输出的任务,至于平衡输出则交给了4.4和2.5两个平衡口。并且3.5mm和4.4mm接口都同时支持LO和PO输出,也就方便用户通过Q7再额外接二房或后级功放了。 跟M17不同,Q7的电位旋钮被做成了亮眼的金色,而且旋钮本身融合了按压确认功能,可以用于唤出输入源控制以及系统菜单。 Q7的侧面则跟M17类似,布置了4颗六角形的按键——包括电源键以及典型的切歌三键。就日常使用来说,最少我是比较少用下面的3颗按键,毕竟以Q7的身板,还是老老实实待包里或桌面上吧,拿手机或者充当数字界面的国砖怎也比拿Q7轻松多了。反倒是电源键是高频使用,因为Q7不能通过按压顶部的旋钮来唤醒屏幕,以至于我竟一时间很不习惯。 此外,Q7的两侧也跟自家M17一样,配备了这炫酷到不要不要的机甲风氛围灯。要说好不好看酷不酷,当然是又好看又酷跩啦!但你要说有多大用,其实也还真没什么用。特别对于像我这样喜欢MOJO那样灯厂的,总会不由自主就想通过这灯光的颜色来分辨当前的编码采样率或者音量大小……。 所以想要知道采样率及音量大小,还是得看正面的那块屏幕。 不过别看Q7正面那么一长条的黑色玻璃,实际真正的屏幕只有顶上这一小块才是,是不是有点被戏耍的感觉?不过这块1.3英寸屏好歹是彩色的,并且分辨率也还不错,显示清晰且没有明显的颗粒,放捆绑耳放里也算是上乘表现了。何况对于解码耳放来说,有限的内电当然是用到烧油更看重的声音上啦,屏幕这样的“花活”自然是应省即省了。 其实无论是Q7还是M17,它们之所以能被飞傲称为“台放”,很核心关键的地方在于都配备了独立的DC外置电源。毕竟对于便携机来说,光靠内置电池再怎么努力,也很难在大功率输出与长时间续航之间取得平衡。更何况当大功率输出时,电池以及耳放架构还需要承载额外的高发热量,必须配置更强但也更大的散热才能满足。 而外置电源的使用,则很大程度上解决了这一矛盾。 Q7正是利用12V输入电压的外置DC电源来直接给到耳放架构供电,这样一来就可以让THX AAA 788+直接运行在高电压的环境下,省却了需要通过内置电池进行升压转换,同时也减少了因为升压而导致的电流噪声的引入。 当然,这依旧是一种相对折中的不得已做法。跟自家的K9PRO相比,后者直接使用220V电源输入,并通过内置的线性变压器去给系统供电。但即便如此,Q7也已经相比起大多数的便携机来说大大地向前迈进了一步。尤其是在高电压的加持下,THX AAA 788+的表现确实相当的亮眼。 这就需要说到Q7的声音了。 在条件限定在便携的情况下,Q7本身确实能在驱动大耳时,提供相当亮眼的声音。 ES9038PRO本身单颗的性能其实已经足以撑起大耳所需要的基础声音信息量,毕竟作为一颗8通路的DAC,通过4+4并联的方式来支持HiFi的2声道平衡输出是完全足够的。同时Q7本身的大电源以及复杂的电信号处理架构也能保证DAC在一个相对理想的环境下运行,也就进一步降低了本地信号噪声的干扰。因此Q7才能做到具备丰富信息量的同时,在信噪比方面也相当出色。 因此Q7即便是在驱动一些相对易推的入耳时,整体背景依然十分干净,同时动态表现相当亮眼,尤其是高频的延展可以说达到无可挑剔的程度。 与此同时,THX AAA 788+作为飞傲新一代相当成熟的耳放架构,在之前K9PRO ESS时就已经让我见识到它的强大。相比起一般的便携耳放,Q7就算是在驱动像HE560这样相对难搞的全尺寸平板大耳时,依然能很好地撑起整个声音规模,并且有着足够的厚度及弹性。 就声音风格来说,Q7基本保持着飞傲一贯的调音,在驱动HE560时,除了稍稍还是嫌有点“白开水”外,声线稳定均衡,且中性偏微甜的调音显示出Q7有着很好的百搭性。尤其是在声场表现方面,同比我手头上的xDuoo Poke2以及Topping G5,Q7所推出的声场无论横向还是纵向都要比对手大上一圈,并且结像也显得更加细腻和立体。 不过如果比较对手用回飞傲自家的K9PRO ESS,就着印象来说,我认为后者作为纯台式的优势还是会相当明显。这主要体现在声音绵密以及瞬态丰富程度方面,同价位的K9PRO还是要更胜Q7一筹。 不过在Q7采用DC供电并切换到超级大耳模式下,与K9PRO的差距是有明显缩小的。这显然是因为THX AAA 788+在12V独立供电下可以运行在更理想的环境下,同时输出推力的增加也能最大程度地更好驾驭HE560。 就实际听感来说,超级大耳模式下,能感觉到高频的流畅顺滑程度有所提升,同时声音的安定感也会更好一些。Q7的超极大耳模式并不是一味地只是增加了推力,反而是在控制能力上的提升更巨大,我可以切实听到更多的泛音,因此显得更加通透和润泽。尤其是在听大编制交响乐时,不仅整体的氛围变得更加饱满有力,同时像单簧管之类的乐器细节也变得更加协调。 因此在听过超级大耳模式后,我反倒有点接受不了回归当便携捆绑机的Q7常规状态。 至于跟体积相仿,但属于纯台机定位的Topping DX5相比,历来以科学HiFi声的拓品反倒显得偏暖一些,而Q7则在情感表达上稍稍薄了一些。但Q7的优势在于不仅细节会填充得更加饱满,而且结像表面会感觉有一层细细的绒毛包裹,显得更加真实和细腻,因此在耐听程度上要优于DX5。后者特别是在用HE560听时,同样是单端口的情况下,声音还是有点干硬,而Q7则明显更加润泽舒服。并且Q7的高频延展得更深,同时线条更加柔顺,在听小提琴演奏时会有种丝滑的感觉。 低频方面,Q7依然是量感比较克制,但质量却相当出色,敲击的鼓点如同重量级拳手般有孔武有力的同时,却又像羽量级选手般轻盈迅捷,然后渐渐晕开后悄无声息地散去……这确实有种大力出奇迹的Buff加成效果。在这样的低频烘托下,Q7在整体的声音架势方面显得比便携机更加稳定,但同时又不会有那种老模拟的暖糊感,依然保持比较清新、现代的风貌。 至于说Q7的中频,坦白说就两个字——完美!声场足够大,并且分离度出色的同时,又有足够的密度去填满偌大的空间。而且Q7本身相当中性、全面,对于不同音乐风格都能包圆给呈现到位。非要挑刺的话,大概就是女声多了些中正,少了些华丽或妖娆。 不过Q7的调音多少会让HE560这样需要暖声前端烘托的耳机稍稍偏素了些,反而用RE2K就显得恰到好处。其实以Q7的素质,我觉得飞傲可以考虑后续推出针对不同类型耳机的调音固件,这样会大大增加可玩性的同时,也省却了在原本已经够板砖的Q7之外再外接调味耳放的麻烦。 其实对于我们烧油来说,最值得思考的是Q7到底值不值得入手? 我觉得这是一个很难取舍的问题! Q7的优势在于它比我们认知中的多数便携机要更加强悍,特别是超级大耳模式是足以拉开更大差距的关键所在。 但这种情况下Q7需要外接电源加持,也就脱离了便携机的范畴。 而如果当台机来考量,我是觉得同价格的K9PRO ESS要更香! 但K9PRO ESS不能出街啊?!而Q7只需要退个半步……不用,最多就退了1/4步,用普通大耳模式就可以配头戴大耳出街了! 所以,到底是要通吃台机/便携,还是追求更好音质,这问题恐怕不止我一个人在纠结不停。 But anyway,回归到题目的疑问,飞傲Q7解码耳放一体机到底算不算“伪便携·真板砖”?我觉得是或者不是,其实并不重要,只要耳朵收货不就好了~! 飞傲(FiiO) Q7 THX便携解码耳放电脑声卡安卓手机功率放大器硬解DSD512 黑色 京东:¥4999 去看看 <更多>

poluozero 晒物 2022-12-14 10:59

我特意去网上查了一下啊,原来第一代UP4出现在2019年,现在新版来了,也不叫个MKII之类牛B点的名字,直接硬加后缀22版也够耿直......。说起蓝牙小耳放这种东西我一直都不太感冒,几年前用过一个,音质暂且不提,就那巨大的延时已然让我彻底失兴趣,现在我在家里都用播放器和音箱听听歌儿,再不济的话外出时接个小尾巴,想要的音质也基本够用了,同时不用担心看大片的延时问题。 直到最近体验到了这个UP4 22版,我觉得......活在自己的小世界里太久太久,蓝牙小耳放也能有这么好的声音和延时控制了么!!! 估计不少小伙伴看到这图片心里嘀咕着还不如买个真无线耳机,比它肯定方便多了。现在的听音设备百花齐放,各有各的优势和劣势吧,比如真无线耳机,不管接到手机平板还是电脑上,声音都是一个样子,有的也会设计几个EQ,但软的终究是软的,完全干不过DAC自带滤波器的。 UP4不带耳机,耳机是要自己另外去搭配,这就带来无限可玩性,只要你够钱买足够多的耳机,这东西的新鲜感永远不会过时,不足的地方当然也有啦,跟真无线耳机相比体积肯定是大多了,我甚至不愿意把它叫做小尾巴,或许叫做小耳放或者mini声卡更贴切一点? 好了废话讲太多了,言归正传说说UP4 22版,先简单开个箱。配件有惊喜的,一个品质不错的尼龙绳数据线,一个改良过的背夹。山灵还有专门为它研发的皮套,套上后的颜值又是另外一种味道,想换换口味的可以另外加钱! UP4 22版的长度还阔以,就是太宽了,它虽然能用USB线接到耳机上用,但比较突兀,带着不是很方便,所以我一般都是在笔记本上使用USB DAC模式。外观设计上有很多山灵的标志性设计,比如正反面的镜面玻璃,很多自家专业播放器上就有采用,还有就是那个最山灵的滚轮键,这切削工艺简直了! 机身边框,包括这颗滚轮键全部都是铝合金材质,金属感爆棚,转动它的时候会产生很柔和的段落感,无声滚动,手感还是很不错的。 最让我想不通的是继承了老版上的2.5mm插座,这种插头的耳机现在已经不流行了吧,下一代真的该换掉了,哼! 最边上的MODE键大有用途,UP4 22版有两种增益+单双DAC切换。其中单双DAC切换算是山灵传统手艺了,这些都可以通过MODE键进行切换。刚才忘记说的是在NFC标签位置上方有一个会变色的小灯,不同增益或者双增益模式下都会用不同颜色来表示,虽然它不带屏幕,但还是比较直观的。 PS:这颗按键还支持切换DAC内置的4种滤波器,虽然都是微调,但DAC的基本声音素质都是有保障的,不会像EQ软调那么离谱。 镜面般的光泽感很棒,特意询问了官方,两面都是玻璃,并且还是两侧弯折的那种,玻璃与金属边框之间的缝隙甚微,这几天我外出都带在身边,没有出现缝隙落灰的情况。 配件里的小背夹虽然是塑料,但做工和手感都很好,跟机身契合完美,装上后仿佛就像是长在一起似的,有了背夹就能夹在衣领或者书包的背带上,即炫酷又便于操控,音量、切歌都可以一键完成,盲操几乎没有学习成本。 摘抄网上一段硬核指标: 1.双ES9219C DAC芯片,信噪比高达130db,动态范围高达121db;支持PCM384kHz/32bit、 DSD 256,3.5mm单端+2.5mm平衡输出。 2.拥有高低增益双模式,单端状态下还可开启双 DAC 增压模式; 3.CSR8675 蓝牙5.0高通芯片,支持LDAC、LHDC、aptX HD、aptX LL、aptX、AAC、SBC编码格式; 4.Type-C接口,支持USB DAC,可做电脑外置声卡; 5.单端续航长达11.5小时,平衡续航长达9.5小时; 6.通过有线或无线双Hi-Res认证; 7.支持NFC一触即连; 8.单端推力可达100mW@32 Ω,平衡推力可达165mW@ 32 Ω; 9.支持APP控制,内置楼氏高清麦克风。 操控方面,这个蓝牙小耳放只有一个旋钮按键,加上这么小的体积完全能做到单手盲操的。不过后来我研究发现结合手机上的Eddict Player会让它变得更好玩。app除了能提供在线固件更新,它还内置了一个完整的音乐播放器,不仅能播放手机本地音乐,而且还能访问索尼精选Hi-Res音乐,后者是要钱的,所以我只用于做本地音乐播放......。如果你家里有NAS就更好了,它能直接读取NAS文件,这样就不用局限于手机那点可怜的内存容量来存放音乐了, 最后简单聊聊它的声音表现,前端就是个巴拉巴拉手机,连接成功就自动激活LDAC编解码器。通过上下图大家看到了,我用的耳机都比较重口味,就是想知道UP4 22版到底是强化了动次打次,还是弱化了动次打次。测试结果很明了:它会让这些原本重口味的声音变得更耐听,说人话就是弱化了动次打次呢!然后试了试MX980、创新 Aurvana Air平头塞,基本可以判断出UP4 22版本身的调音是没有偏向的,很均衡。需要指出的是它的低增益模式对于大多数耳塞都是很友好的,如果你的耳塞阻抗确实比较大,可以开启高增益模式,但是我个人最最最喜欢的还是它的双DAC模式,这个模式下的推力基本跟高增益没有明显区别,并且声音饱满感和低频动态都更加生动,所以下面的描述,都是用双DAC模式下听到的主观感受。 先说说SUPERTFZ FORCE 5吧,这塞子外观有点超前,声音也是比较刺激的,搭配不好前端很容易变成动次打次,跟UP4 22版配合使用的话,刺激的味道会有所淡化,但是依旧保持了饱满的音色,特别是双DAC模式下的低频下潜会得到良好控制,动态却依旧保留了许多,中频的器乐和人声信息量良好,线条边缘较为柔和,流行乐里的人声很耐听,还原度是极好的。而高频部分,这条塞子本身亮度就很可以了,搭配UP4 22版下的一些乐器明亮度还不错,总之中高频段能很好的跟中频结合在一起,没有特别的突兀之处,同时声音又很饱满,保证耐听和好听的同时,具备充沛的鲜活感。 用创新 Aurvana Air搭配它又是另外一种味道,整体形态上相当均衡和宽松,这种感觉甚至超越SUPERTFZ FORCE 5,特别是有些涉及吉他伴奏的旋律,乐器的泛音很好,声音饱满感良好,同时有着比较出色的解析力,即便是复杂的古典乐里,每种乐器也都十分清楚,声场规模还算可以,只是受限于耳机本身的素质,年代久远的老塞子不可能在动态上给到你太多,不过呢这种均衡、饱满再加上慵懒的松弛感,它的味道让我想起了20年前刚刚接触随时听时买来的艾利和铁三角+散装MX500......其声音素质当然无法跟现在的新器材比拟,但那种懒羊羊的音色啧啧,很怀旧,我甚至可以拿这套组合听一整天!此时我的眼角已经留下了感动的泪水.......。 可是当我用天龙C820怼上它,我从感动变成了愤怒!!!中频极其的薄,低频下潜从动次打次变成了点到即止,一点残响都听不出来,极不推荐用天龙C820做搭配,这套组合显然是翻了车的,相信我.......它们俩不般配。 在器材面前,声音和体积很难两全,你必须放弃其中一个。不过山灵UP4 22版蓝牙耳放倒是真正给我上了一课,价格500出头,体积控制得还行,虽然没有传统小尾巴那么瘦身,但很轻,能夹在包包或者衣领上用,剩下的就是只要搭配一条不需要很贵的耳塞,基本就能得到很好的效果了,比如用它搭配创新 Aurvana Air,你甚至拿2000块的真无线耳机也能打个有来有回。当然这里边还是要多多注意搭配的问题,不同耳机出来的声音风格不同,也有可能会碰到上述翻车情况的。另外这款蓝牙小耳放的延时控制真的吓到我了,比那些所谓的主打游戏的低延时的同步率要高得多得多,近乎是无限接近于有线耳机的同步率,看剧和打游戏场合都适用,这个同步效果,我坚信追剧狂魔和游戏党都不会有任何抱怨。 山灵(SHANLING) UP4(22)蓝牙解码耳放音频接收放大器LDAC双DAC蓝牙5.0便携 黑金色 京东:¥598 去看看 <更多>

歌布林 晒物 2022-12-12 18:59

轻量化、无线化成为当下的关键词,用户使用习惯上的改变驱使科技的发展方向。在无线传输协议没有达到零延迟和高码流的真正到来,那么有线HiFi依旧可以占据一席之地。 这两年音频小尾巴类型的产品非常火爆,也侧面说明大家对于优秀音质的渴求。虽然不少是支持C口外接兼容解码,但受限于体积影响,体验自然是不如台式解码,即便是最基础的也不一定打得过。 当目光转向台式解码器时,拓品刚出的DX1成功吸引了我的注意。 被戏称为“科学HiFi”的拓品一直以客观测试指标为基础,每款都给予严格曲线做出消费级的产品。设计上一直其貌不扬,放在哪里都是扮猪吃老虎的状态。喜欢的烧友已经入过不少,DX1如此基础款的产品,应该不与原始用户重叠,明显是为了深挖更多入门用户所准备的。 拓品DX1共有两款配色,因为用得都是阳极氧化铝合金外壳,所以质感方面并不需要担心。设计还是拓品直男审美风格,至少我对于这样的外形是非常满意的。我并不想像胆机那也造型特立独行,单纯躺在桌面上做好解码的工作就可以了。 价格差不多就是一个小尾巴的定价,如果是必须二选一,确实在选择上产生一定的困扰。如果通勤和居家五五开,那么两者都选也才千元。场景全覆盖带来的体验,远比几千满足单场景的边际效应提升了。 或许有一天也可能看到有人拿着移动电源,外接DX1来当“大尾巴”来听歌了。有一说一,DX1最大的杀手锏就是USB可以直接供电,实现一线通吃。前置3.5mm+6.35mm不同耳机的使用需求,-2dB/12dB两档增益实体波动开关可灵活切换高低阻抗的推力要求(250欧以内妥妥没问题)。Line Out输出具有固定音量,小设备在桌面多设备切换使用也成为可能。 XMOS二代8核处理器XU208性能不俗,连接PC时可实现32bit384kHz的PCM以及DSD256 native高解析音质的支持。实测过程中,使用USB直连驱动的推力是完全够用的,50%音量早就超过常规直连的MAX音量档,可见余量还是很多的。 小金标不一定是好音质的表现,但一般可以证明素质是足够的。单片AK4493用于不少千元级解码产品中,DX1的是升级版AK4493S芯片,次旗舰就用到入门款中,拓品有点厚道。 相信选择DX1很多用户是从3.5mm直插(板载声卡)或者独立声卡换上来的,我用后的第一感受应该是明显的底噪优化提升。似乎玩科学HiFi的品牌大多都对底噪控制有执念,DX1加入稳压电路,不说完全消除,但已经大大过滤掉USB中的噪声和干扰,才使得底子纯净度可以至少达到千元级别的水准。 声音方面,比起之前听过的DX5有风格接近的趋同感。声音整体听下来还是中正均衡的风格,中频略有控制,相比DX5上韵味少了几分,但不直接对比也打不到一耳朵的差距。高频延展还不错,亮度可圈可点吧。低频的频响跨度有一点点收,三频这么下来确实没有一边倒的状态,声音细节密度也远比直插要好上许多,属于比较浓郁的白开水了。如果是有取向突出的塞子,那应该可以推出应该有的特色味道。 要说拓品DX1强吗?还是要看如何去看待他,无平衡、适当高阻可推的定位自然没法与大哥DX3/DX5去比较,但需要的只是一个“大尾巴”,那么DX1是绝对可以胜任的。关键是价格到位啊,耳机音响可以加这么一个简单的小设备就完成解码耳放一体,市面上确实还真不好找。 TOPPING 拓品DX1解码耳放一体机AK4493S芯片HiFi发烧DSD256电脑台式解码耳放 银色 京东:¥599 去看看 <更多>

数码风潮 晒物 2022-11-09 10:39

国内音频厂牌乂度(XDUOO)在近年来颇为活跃,迭代新品也是层出不穷。在“在大力做耳放”这些事情上尤其卯足了劲,旗下的台机胆放、便携耳放和小尾巴作为拳头主打,在市场上闯出一片天地。而在MINI桌面系统上也不断扩大领地。MU前级解码系列与MT胆管耳放家族就是其中代表,二者一直以来亦都是相生相伴的。从去年初MT/MU-601的发布到现今,其序列号也从01排到了05。前不久刚推出的MU-604和MU-605这一对儿平衡解码前级“双子星”均带有XLR平衡输出,区别仅在于前者为USB,而后者则支持蓝牙。我入手的就是其中的MU-605。现就近段时间的体验分享给大家: 乂度的台机包装都采用了这种印有LOGO的米白色瓦楞盒设计,正面封绘配以简洁线描的形式,还是很得体大方的。 内容物方面,除主机、说明书外,另有电源适配器和蓝牙天线。电源适配器的规格为12V 2A,与乂度所推出的MINI桌面系统这套系列应该都是可以通用的。 直接来看下主机吧:作为MU系列双子星中的最新款,MU-605在外观设计上自然也是家族式沿承。银灰色的航空铝材外壳,有着出色的散热和抗干扰性能。加之表面喷砂处理,所以不仅看上去富有金属质感,而且手感上也很细腻。前方面板一大块镜面显示屏,左右两旁对应有实体功能键,红色的按键搭配外围的灯圈既醒目,又添彩。虽然是方正机身,但边角处都经过了圆润化处理,移动拿持时不会硌到手。 机身的具体“三围”为12*7.8*4厘米,重485克。与手边的MT-604平衡胆放大小相若,叠加在一起倒也相得益彰。此外,MU-605还可以搭配MT-601、MT-602、MT-603、MT-605等自家耳放机型使用。来张合照吧: 机身左侧一角的播/暂键:短按可以控制音乐的播放与暂停,长按可以关闭显示屏和按键灯光,并进入待机模式。按键的手感还是不错的,并不松垮或生硬。集成的灯圈在夜晚也挺漂亮。 另一侧的呢,就是配对键,长按三秒可断开当前连接进入配对模式。 与MT-604一样,机身两侧均有大面积镂空的网格散热孔。 机身背部接口还是很丰富的,除电源开关和适配器圆孔外。还提供了一组AUX信号和XLR平衡模拟输出口,一个可连接解码器的AES、同轴、光纤数字输出口也都一应俱全(最高输出PCM24bit/96kHz)。 来几张接口特写吧:乂度在做工、用料方面还是相当扎实的,细节上并不马虎。其内部采用了音频发烧专用的日本尼康电容做为主滤波电容。而解码芯片则为两颗ES9018K2M,拥有极高的信噪比(平衡输出下为120dB)和极低失真(光纤下仅为0.0003%)。而数字音频转换芯片用的是高性能的CS8406。 此外,MU-605还搭载了外置天线(蓝牙5.1,最大传输范围为10米),支持SBC、AAC、LDAC以及高通的APT-X“全家桶(LL/HD)”等高清蓝牙音频格式,可以连接各种音频解码器、功放和蓝牙设备,相较USB,可直接摆脱有线的束缚。 机身底部的四枚垫脚确保在光滑的桌面上也能够依然稳固。 介绍完开箱与细节,最后再来谈下具体的声音感受吧:正好前段时间搞了条镀银卡侬线,通过XLR平衡口将乂度的MT-604胆放与MU-605相连组成系统,有源音箱和耳机分别为惠威D100和森海的HD650。MT-604所用的胆管为四路6J1电子管,胆味还是很足的。 正面一块1.3寸的OLED单色显示屏,可显示的内容还是很丰富的,播放时的歌曲名称,蓝牙连接状态、编码格式、采样率等都可以通过此屏直观展现,以便随时了解当前动态。 听感方面,二者搭配其低频有质有量,声音凝聚力强,下潜富有一定深度,弹性也很足。临场感与氛围感都是比较浓厚的,听蔡琴《被遗忘的时光》,低音层次分明,人声醇厚且富有感染力,琴弦与声线的“挑拨”更是直入心扉。反复聆听,韵味十足。 中频结像沉稳清晰,密度也控制的很好。人声靠前舒耳,声音暖润细腻。细节处也很丰富。听老鹰乐队的《加洲旅馆》,吉他声明亮透彻,线条震动顺滑流畅。人声嗓音清澈厚实,情感演绎真挚而饱满,给人以生动鲜活的代入感。中高频间的衔接亦很自然,各器乐间层次分明,并不杂乱。 高频部分通透明亮,声底干净,几无底噪。结象紧实,有一定信息量,解析力和延展都还不错。声场方面规整宽广,横纵间都比较均衡,不会顾此失彼。总的来说,二者的搭配属于宽松耐听的类型,各种曲风都能够以良好的听感呈现。 总 结:MU-604/605这对儿双子星的加入又为乂度Mini桌面系统这一大家族增添了更多选择。就拿我手上的这款MU-605来说,体积小巧轻便,放在桌面上也不占什么地儿。多接口的支持,特别是蓝牙的加入在听音体验上无疑更为便利。与自家“同门”MT-604相组合也有着不错的表现,价位也相当的亲民。感兴趣的朋友不妨多考虑下。 XDuoo 乂度 MU-603蓝牙解码胆前级蓝牙5.1内置ES9018K2M解码芯片 官方标配 黑色 京东:¥688 去看看 <更多>

铁蛋他爸 晒物 2022-11-03 14:19

“小尾巴”在近年来被频繁提及,其机型从百来元入门端到上千块旗舰级也算是一应俱全。其很好的契合了手机听歌的便利性,使用上也更为灵活轻巧。特别是旗舰级小尾巴,更是能够带来完全不输于以HIFI自居专业播放器的声音表现。不少原先做播放器的厂商现今也纷纷转至小尾巴这条产品线,播放器的门槛也因此“水涨船高”。虽说素质更高,但价位却也越来越离谱了。作为国内音频圈“老将”的乾龙盛也终于近期发布了自家的首款小尾巴新品,且一出手就是剑指高端的“双子星(MC01/MC01se)”。选择在这个节点发布虽在情理之中,但面对着如此“水深火热”的竞争市场,也着实需要些勇气和自信的。正好最近刚入手了MC01,就使用上的具体感受给大家聊聊吧: 产品包装黑底银绘,封面线描勾勒简洁大方,单看盒绘,此小尾巴是带有屏幕的,显示和操控上会更为直观、便捷。 盒身背部一角并没有印刷过多的规参信息,而是注明了版本(是MC01还是MC01SE)和颜色(二者均有两种配色,即内敛灰与亮骚红)。 打开“天地盖”后,“主角儿”登场,盒内分上下两层,顶部泡沫板包裹严实,防护到位,下方为各种配件,分类有序。 内容物很丰富,不仅标配线材够齐全,一些方便与手机/平板贴身合体的小配件还是有惊喜的,值得单拎出来介绍下。为了增强稳固度与便携性,随机附赠了磁吸贴片和纳米贴来吸附或粘贴在设备背部。且后者可以支持水洗,可反复使用,牢靠度也会更好些。 标配除了有Type-C口的双头连接线和USB-A转接头外,还同样提供有适合Apple用户的Lightning口连接线。并没有套装和单机版的区别,直接给你配齐了。这点不仅贴心,且十分富有诚意。 MC01的具体“三围”为62*22*13.5mm,普通U盘般大小,其机身外壳为轻盈耐用的航空铝材,并在表面经过阳极氧化工艺处理。加之流畅的线条造型和内敛直观的屏幕,整机给人的感觉就是耐看,舒适。它的手感细腻,仅25克的重量也足以轻若无物,贴身于手机,也不会成为负担。虽说是第一次用乾龙盛的产品,但其做工用料还是扎实、可靠的。边角处的CNC切削打磨,线条的分割刻画,都很细致,也极富品牌辨识度。 机身侧面同样有凹凸有致的纹路刻画,好看的同时也利于拿捏。MC01在发热和续航方面都控制的很好,长久使用并不会出现发烫的情况,只是略温耳。而对手机续航的影响也并没有预想的那么大。 机身一侧的三枚实体按键分别为音量+/-(支持100级独立音量调节)和功能键,MC01还拥有UAC1.0模式,用于适配一些较老的设备,比如老任的Switch掌机。进入该模式也很简单,长按功能键的同时接入前端设备即可。音量键的加入使操作变得更为方便,每次调节再也不用掏出手机了。不过按键并不支持播放/暂停和上/下曲切换,未免有些小遗憾。 机身背部并没有作过多的细节刻画,只有一块光滑的背板。正中处印有具体型号及FC、CE认证标识。MC01的背板有两颗外露螺丝固定,硬朗感十足。 机身一端的Type-C插口:值得一提的是,在连接手机等设备时需要注意的是它的这根连接线是有方向的,带LOGO的一端连小尾巴,另端接手机。如果方向错了虽然也能听,但声音肯定会有一定程度的劣化。另外,首次连接PC,需要在官网上下载安装相应的USB驱动。 另端的3.5mm单端和4.4mm平衡输出口:MC01采用了日本Pentaconn原装4.4耳机插座,其在平衡口下的输出功率高达260mw@32Ω,动态和信噪比也达到了131dB。其底噪可低至1.2uV,近乎于零。需要说明的是,作为另一个版本的MC01se取消了平衡口,不过MC01se的两颗DAC输出并联,4路全给了单端(MC01的3.5单端只用了一半)。所以单端声音优化会做得更好(耳放部分也做了3倍增益),官方亦称其为单端加强版,而非我们想象中的简化版。所以在版本选择上,大家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选择(当然也可以全都要)。 U盘大小的机身上还集成了一块儿单色屏幕,可实时查看当前音量、高/低增益、DAC滤波、电源滤波及当前码率。还可通过功能键来设置音量大小、电源滤波等级(三档)、DAC滤波模式(5种)、关屏方式及显示亮度等选项。其可显示的内容丰富,调节起来也格外方便。 硬件配置上,乾龙盛称其为“螺蛳壳里做道场”,身材虽小,但“五脏六腑”堆的确都是猛料。首先,MC01搭载了两颗CS43131 QFN大封装芯片(可硬解DSD256,支持PCM32bit/384kHz),并拥有独立的大功率耳放芯片。可以轻松推动300欧的大耳。在其它用料上,2块多层PCB(数字模拟分开)、低功耗MCU管理(让USB更专注音频)、精选飞秒时钟(标称抖动仅150fs),松下Film薄膜电容等的加持使其综合素质表现一流。 声音听感方面,整体而言,乾龙盛MC01声底纯净,基无底噪。音色也很饱满,细节还原真实到位,声音的密度和凝聚力都是相当强的。声音厚实中正,取向上更偏暖润,与不同耳机间的搭配也相对宽容。现就搭配手头的几幅各具特色的千元耳塞来谈下主观感受吧: 搭配阿思翠海豚座: 入的是POP版,开的高增益。MC01的声音本身就属于饱满润泽的类型,与飞鱼座组合在一起倒是蛮搭的。它的低频量感适中,质感也不错。虽有拳拳到肉的力量感,但却不会无脑轰头。而是更侧重于氛围的营造。下潜富有深度,回弹也很有力,其松弛舒展,凝聚力和瞬态的表现相当出彩。中频的声音温暖纯净,结像清晰厚实,层次感明显,人声靠前贴耳,听童丽的《烟花三月下扬州》,顺滑清丽、自然细腻,情感充沛真实,感染力很强。而在听现场时,也能够感受到强烈的包围和空间感。高频部分的延展和解析都还是不错的,信息量很足,明亮无刺激。声场也很规整,横纵间均衡合理,不会挤作一团。二者搭配很适合听流行、爵士、民谣等大众曲风。 搭配达音科平板耳机TALOS: 低频量感充沛,弹性和密度亦把控的很好。中频人声宽松平和,密度较高,音染略多。二者搭配下的细节呈现颇为丰富,层次感也很明晰。与各乐器间的分离度良好,并没有刻意突出的频段或乐器。听王若琳的《迷宫》,独特的烟嗓被还原的甚是到位。人声齿感较强,细节丰满,感染力和临场感也都相当透彻。声音氛围与解析力的把控都很出色,在并不复杂的旋律中,却给人以扑面而来的画面感。高频顺滑透亮,线条感很清晰,延展性也很好。二者组合下的声音自然鲜活,三频衔接也很均衡,久听之下饶富韵味。 搭配BGVP八单元动铁DM8: 先后接入了单端与平衡,单端下低频有质有量,饱满丰盈。凝聚力和氛围感都很好。冲击力和力量感也都不缺。中频宽松顺滑,密度控制的很好。人声位置适中,风格取向亦居于中性。DM8的声音中正平和,乾龙盛MC01与之搭配,所呈现的声音不仅润泽还富有质感。声场方面,宽广度与纵深感都是比较均衡的,不会顾此失彼。空间层次感明晰,不会有闷燥感。换至4.4平衡,相较3.5单端,声音听感差别并不算特别明显,其区别在于平衡口下的声音更加的通透,人声凝聚力更强,声音更为通透饱满。分离度和层次感要更强,声场规模也更大些。特别是大编制下所呈现出的恢弘气势和空间感也更能得到优秀的发挥。 总 结: 目前市面上价位在千元级的小尾巴也着实不少,乾龙盛在此际发布小尾巴显然是经过了深思熟虑并反复打磨的。就其近段时间的使用体验而言,MC01的综合素质足以支撑其作为手机听歌的好搭档,它的声音饱满润泽,纯净自然。搭配不同耳机来也颇为“杂食”,并不挑剔。完全可以胜任如今两三千元左右的安卓播放器。日常出街聆听有它就够了。当然,如果你平时只玩单端,那么针对单端加强的MC01se应该是很好的选择。而如果像我这样手边的耳机不少,且不乏平衡口,那么MC01无疑是最合适的。 乾龙盛(QULOOS) MC01/MC01se安卓萍果机便携HiFi发烧解码器耳放4.4平衡小尾巴 MC01se深灰色【3.5单端】 京东:¥1369 去看看 <更多>

铁蛋他爸 晒物 2022-11-02 12:59

前几天有人在知乎上问初烧推荐哪款HiFi播放器比较适合,我果断推荐了乾龙盛的QA361。原因之一是这款四年前的旗舰本身就是集合音质与推力于一体的优秀作品,它也是个人四年间最常用的播放器,得益于单片机的优势,到现在一点卡顿都没有。 原因之二,在这四年间,国产便携HiFi播放器新品售价持续走高,相反同价位的没有哪款综合实力和保值能力与之媲美。 这个还得归结于乾龙盛挤牙膏式的新品迭代。 直到乾龙盛今年发布的MC01,才让我觉得QA361有点被自戕的意思。 如官方所说,MC01/MC01se的早期工程机是类似QA361的风格,量产后增强了氛围、密度与重量感,更像是在QA361的基础之上加了一些QA360le的宽松大气。 这样说是不是觉得MC01/MC01se很有性价比? 饶是如此,两者因为在形体和使用场景上的差别还是可以满足不同玩家的需求。 ▲乾龙盛MC01和MC01se外观对比展示,两者外观一致,不过MC01是有4.4平衡和3.5单端输出两种,而MC01SE只有3.5单端一种。 但这并不意味着后者就是前者的简配版,二者的区别在其内部。比如MC01虽然有两个输出口,但是单端只用了两颗DAC的一半;而MC01SE虽只有单端输出,但是时两颗DAC兵连输出,并且其耳放部分拥有3倍增益。 简而言之,如果你的耳机只有3.5的,选MC01SE更好,因为它的单端优化和性能更超群。因为前些日子个人在分享一些耳机体验时多数是用MC01SE的单端,所以本文仅以MC01作为主要的体验对象。 再者,关于二者的音质差别,网上已经有很多朋友做过分享,有兴趣自己去扒一下。 ▲MC01机身背面展示,两枚迷你螺丝让本身线条粗犷的全金属机身更加硬朗,这是乾龙盛作品惯有的设计风格,总感觉少那么一份精致。 ▲乾龙盛MC01机身侧面展示,分布着三枚分体式物理按键,不过并不支持暂停开始,也不接听电话。想想也是,毕竟是高端迷你解码耳放,就是给发烧友接驳HiFi耳机使用的。 ▲TypeC接口展示,做工细节还是挺到位。 ▲这里得提一下MC01配件里有两根连接线,除了C口还有接驳果机的Lighting头以及接驳电脑的USB转接头。 ▲机身另一侧的输出孔展示。 ▲屏幕很小,不过显示的内容也包括音量、增益、DAC滤波、电源滤波和码率显示。 ▲关于MC01的内核 每次体验乾龙盛的作品总会有一件头疼的事情,那就是它的产品从内部的用料和设计上总是拥有很多内容,多的让你看的眼花缭乱。这种感觉有两种,要么是乾龙盛不擅长提炼文案,比如它家每次向外输出的文案就是电声、晶振和调音;第二种就是感觉他家的产品更像工匠出品,从产品设计到产品的文案包装,尤其是这款迷你解码耳放。 友商的一般就很简单了,先说解码芯片及性能,然后说放大电路,然后就是阻抗匹配,OVER。 说到这里,乾龙盛MC01的内核我就只说一点那就是它在供电系统的关键位置采用了三挡电源滤波设置,而且其滤波芯片还是万元台式机上常用的,以此来保证它的适配耳机的宽容度以及大功率释放模式下的动态及底噪控制。 比如MC01的平衡口动态就可高达131dB,输出功率则高达260mW@32Ω;同时在其信噪比高达131dB的时候,底噪却能低到1.2uVrms。简而言之和同类产品相比,MC01的平衡口既能有大声压大动态的同时还能拥有几乎零底噪,并且可适配高达300欧的耳机,同时可驾驭各种风格的音乐。 最后是解码部分,MC01采用的是较为常见的CS43131,不过是两枚,而且是QFN大封装的,而不是常见的手机版的小封装,经过乾龙盛的优化后比DAC本身理论上的失真要好。 ▲关于MC01的声音风格 我看到有不少人说它适合现场、有较强的氛围感,同时在表现流行乐的时候很赞,并且是偏下盘的等等。 我个人的习惯是用不同的耳机是去适配它,比如我在达音科的6单元圈铁DK X6上一样能感受到它中正自然的高频,它的音色属于亮丽饱满舒展三者合一的,按质感的顺序排也是饱满多于亮丽、亮丽多于舒展。 比如在美剧《黄石4》中爆火的插曲《All I See You》中,开场和间奏中不断出现的小提琴就显得悠扬富有乐感,音色亮丽自然,那种锯齿感扎实而灵动,哪怕快节奏的架子鼓和贝斯不断糅合进来时,它依然保持着清晰地穿透感。 又或者在名曲《Jazz Suite No.1:Waltz》(姜文专门把此曲放进了其导演作品《邪不胜正》里)里,不管是低沉起伏的萨克斯还是轻盈灵动的小提琴,这套搭配对古典乐的氛围以及多重管弦乐的表现异常扎实、通透,氛围自然,乐感明显,哪怕延伸感不是那么强,解析也不是犀利型,但无论整体还是细节都尽显此曲的优雅与平静。 ▲关于MC01偏下盘的说法 如果说MC01的偏下盘,我只在兴戈EA2000上有此感。同样是达音科DKX6,后者的中低频由两枚冲程大、动态宽广的同轴异构异振膜双动圈负责,你会感受到较深的下潜深度和较快的回弹,包括量感亦有澎湃之势,但不会让你觉得它是偏下盘的。 哪怕是八只眼这样的男高音组合,它也只会多那么点箱子味,而不是人声过度醇厚,相反从我用箱子来听的经验来看,MC01的人声还挺中正,厚度自然,这点比乾龙盛QA361给我的感觉还好,后者大开大合反而没有MC01的细腻。 ▲如果是用兴戈EA2000这种易推的单动圈,MC01表现出来的下盘确实要多一些,毕竟EA2000是一款有被动振膜加持的动圈,并且其主动动圈尺寸还达到12毫米。用这套搭配会感受到量感充沛的低频,但是弹性极好,而且背景也很黑,器乐分离度优秀,并且保持着饱满通透的整体,最最重要的是它也不轰头。 ▲关于MC01的适配风格 人声部分则显得更为饱满,密度感更大,更加细腻。整体上男声一直保持着点到为止的温润感,听女声时暖声要明显一些,齿音控制中规中矩,不如MC01SE上那么自然;饶是如此,它在表现女声音色的时候是暖中带甜的,饱满舒展又不失轻盈,有点反女毒,但也好听。 因为兴戈EA2000是一副高度杂食的耳塞,而很多人说MC01是适合现场和流行的,我特意用它听了一些应景的歌曲,比如Linkin Park的《My December》,那种从远处田野由远及近的压抑感依然深邃,电子混合乐的刺耳更添几分通透,背景黑的连模拟出来的底噪也显得生动。 除此之外还有《亡命驾驶》的主题曲《Nightcall》,一首夹杂着电音、朋克、打击乐的BGM,乾龙盛MC01+兴戈EA2000同样可以表现的无可挑剔,低频低沉有力、背景黑而通透,人声饱满而细腻,电子乐带感不拖沓,氛围逼真,瞬间让人回到高司令目光冷峻的开着小车穿梭在夜色不安的洛杉矶大街上。 ▲整体总结部分 本文虽然不涉及MC01和MC01SE的对比,不过在我长达一个多月的体验里,前者的单端是不如后者的单端,前者的平衡口的人声和后者的人声也是各有千秋。 再说说我对MC01声音的看法,纯净偏中正,搭配动圈更抓耳,底噪控制感人,三频均表现出良好的控制能力,只不过在动圈的中低频上更为稳健。 和很多人不同的看法是我觉得它是杂食风格的,有着QA361的温润大气,但对于易推的耳塞则能更为细腻,哪怕是推TFZ家的强解析又易推的耳塞,它也不会有推过得迹象,这一点可能还是它那个三级滤波设置的供电系统带来的好处。 乾龙盛(QULOOS) MC01/MC01se安卓萍果机便携HiFi发烧解码器耳放4.4平衡小尾巴 MC01深灰色【4.4平衡+3.5单端】 京东:¥1499 去看看 <更多>

燕七 晒物 2022-10-28 10:49

 新加坡著名音频设备制造商创新科技(Creative Labs)因为其开发的黑科技——Super X-Fi(声晰飞)虚拟环绕音频处理技术而在2019年的CES大会上大放异彩,斩获了多达22项权威媒体奖项。而支持声晰飞技术的耳放 SXFI Amp更是收到了众多音频发烧友的好评。而近期,创新又推出了一款名为SoundBlaster X1的USB耳放,在外形设计上与SXFI Amp如出一辙,硬件配置也基本保持一致,但加入了创新在最近两年来新开发的一些功能,售价比起SXFI Amp更加亲民。Jupit3r是在9月初就拿到了这款产品,下面就和大家分享近两个月来的使用体验。 开箱 和创新的其它产品一样,SoundBlaster X1的包装及配件都比较简单。盒中除了USB耳放以外,还有包括USB C-C连接线,使用说明,保修凭证等。 SoundBlaster的尺寸为6.7 x 17.5 x 9.7mm,甚至不到一个唇膏的大小,重量也只有15克。 耳放采用了金属喷砂工艺的镁铝合金外壳,自带高级感,但黑色的机身又让它显得低调沉稳。机身正面配置了四颗圆形的实体按键。最上方是声晰飞音效开关,下方则包括音量+、音量-,和一颗可控制播放/暂停、切歌、麦克风静音、静音解除的多功能按键。最上方Super X-Fi的信仰Logo也是增加了整个声卡的设计感。 耳放的背面则印有SoundBlaster(声霸)的LOGO以及产品型号等相关信息。 耳放的一端搭载了一个Type-C的接口,支持连接手机、平板、电脑、游戏机等前端设备,另一端则是一个标准的3.5mm耳机插孔,支持16-600Ω阻抗的耳机。 工作原理 SoundBlaster X1在硬件配置方面与SXFI Amp基本保持一致。它内置了创新自家的SXFI UltraDSP芯片,其计算能力非常强大,可同时解码和处理八个通道的24bit/96KHz音频信号。另外,这款耳放中还配置了日本AKM公司的移动版AK4377 DAC,以及Ti/Burr-Brown™的INA1620双路音频运算放大器,能实现115dB的信噪比和小于0.00056%的总滤波失真,最大支持24-bit / 96 kHz的音频采样。耳放没有内置电池,需要完全依赖前端USB供电才能工作。声晰飞关闭时,指示灯会亮橙色,这时SXFI UltraDSP不会工作,但是DAC和运放会,所以仍旧能极大提升输出的推力以及耳机听感。打开声晰飞后,指示灯会常亮绿色,这时我们便能体验到目前最强的虚拟5.1和7.1环绕音频处理技术。 和SXFI Amp一样,SoundBlaster X1支持手机端和电脑端的SXFI App(声晰飞App),但相比后者增加了对PC端Creative App的支持。通过Creative App,我们能解锁更多功能,这其中就包括了非常实用的SmartComms Kit和Scout Mode。其中SmartComms Kit主要是用于提升会议通讯的体验,而Scout Mode则能极大地增强对战、吃鸡类游戏的音效。遗憾的是,X1并未标配USB-C转USB-A的转换头,在没有Type-C接口的旧电脑上使用时,用户需要自己准备转换器。 听感体验 评测声卡其实并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因为实际的声音表现主要取决于音源和耳机。即使是这样,SXFI音效开启后听感的改变仍旧是极其明显的,再木的木耳也能听出差别。Jupit3r在多个前端上搭配多副耳机对SoundBlaster X1进行试听,下面总结一下几种不同场景下的听感体验。 音乐 在试听立体声的音乐编制时,我会习惯关闭声晰飞音效,因为多声道的处理会显得画蛇添足,就跟很多家庭影院音响的上混功能一样,让本来流畅的音乐变得不够自然。由于SoundBlaster X1有AK4377 DAC和INA1620运放的加持,所以使用后听感会比大多数手机直推耳机好,耳机越吃推力,音质的提升就越为明显。使用阿思翠飞鱼座纯铜单元耳机时,完全是一耳朵的差距。如果我们试听的音乐是多声道的编制,比如杜比全景声版本的”The Weeknd – Take My Breath”,开启声晰飞音效后声场明显会增大好几倍,给人声临其境的感觉。 电影 一些流媒体平台的在线电影支持DTS,Dolby或者THX的多声道音轨,但我们用手机直连耳机时,听到的仍旧只是立体声的音频。在使用SoundBlaster X1并开启声晰飞音效之后,声音能够被完整地还原为5.1或者7.1的多声道,同时拥有更快的瞬态,更明确的方向感,细节也得到了明显提升。在观看电影《子弹列车》时,最后的枪战声,列车的爆裂声,好像是从各个方向袭来,有很强的临场感和空间感。不过,耳放提升的主要是横向的空间感,有点类似于大多数客厅中家庭影院的感觉,纵深方面的空间感跟在电影院的听感相比仍有明显差距。 游戏 因为SoundBlaster X1并不支持SXFI Battle Mode(声晰飞战斗模式),所以在对战游戏中如果开启声晰飞音效,一些重要的声音线索会被变得很远,不便于我们判断距离和方位。所以通常在游戏时我都会习惯关闭声晰飞音效,而是开启Scout Mode。Scout Mode会让声音的方位感极大增强,而且会放大重要的声音细节,让我们更容易地判断敌人的位置。 另外,Creative App中有很多游戏的音效优化预设,涵盖了目前几乎所有的主流游戏。我们在PC上试玩时可以随时根据需要切换。 通话 SoundBlaster X1支持创新自家的SmartComms Kit智能会议通讯套件,能一键实现麦克风静音/解除静音,并且还支持双向通话降噪的功能,智能地过滤掉自己和通话对方背景中的噪音。Jupit3r在9月份因为贵阳市的疫情居家办公了一个月,很多交流都是通过视频或者语音会议来实现,通过SoundBlaster X1确实是带来了方便。 总结 SoundBlaster X1在国内的首发售价是499元,相比之前的SXFI Amp刚上市时1499元的售价直接是去掉了最大的千位数。不但硬件相比后者并未缩水,功能还更加丰富,尤其是Scout Mode和SmartComms Kit语音通讯功能的加入,极大地丰富了它的使用场景。如果你之前就有关注SXFI Amp,却被价格劝退的话,这款SoundBlaster X1会很值得入手。 创新科技(CREATIVE) Blaster X1声晰飞外置声卡USB耳机放大器解码器转换器 【耳机放大器】X1 京东:¥599 去看看 <更多>

Jupit3r 晒物 2022-10-28 09:59

经常听到有人说“HIFI穷三代,单反毁一生”,虽然有点夸张,但是说明如果追求极致的视听感受,就要付出高昂的代价。很多玩家为了一点点的标准提升不惜一掷千金,而高价格也让很多普通人望而却步。就好像不买贵的就听不出好声音一样。其实现在很多的手机、电脑处理编码的能力一点也不比专业的播放的“砖机”差,所欠缺的只是对音频最后的推力不足。只要增加一个前级耳放配合耳机就可以媲美专业的播放设备。HIFIMAN (海菲曼)EF400耳机功率放大器就是一款可以让你用手机搭配耳机让你用很少的价格,就可以体验音乐的极致之音。 【产品包装以及外观】 HIFIMAN (海菲曼)EF400耳放的包装利用极简至精的理念,整个外包装没有使用过多的元素修饰,完全体现出环保的理念。原浆的纸质外壳,在正面用彩色的产品照片作为主图,上下标注了产品的品牌名称及产品型号,背面印制图文的说明书。打开外包装就可以直观的看到被海绵包裹的耳放主品,包装厂家标配了电源线。 本人搭配耳放选择了同品牌的一款ANANDA振膜头戴式音乐耳机,采用了相同风格的外包装。 HIFIMAN (海菲曼)EF400耳放采用了全金属的外壳,外观与音乐功放基本类似,扁平化的长方体设计,只是体积有所减小,但是重量达到3公斤,放置在桌面上不仅稳定,还可以有效的避免由于共振产生的杂音。 HIFIMAN (海菲曼)EF400耳放正面使用银色的铝合金拉丝面板,体现出沉稳大气的风格,两侧对称放置了两个旋钮,表面被CD纹覆盖与面板呼应,左侧为增益旋钮,共有High/Low Gain OS和High/Low gain NOS四种模式可以选择,右侧为音量旋钮。在中间位置分别放置了3.5mm、4.4mm、6.35mm和四芯XLR平衡四种输出接口。 HIFIMAN (海菲曼)EF400耳放背面为卡侬平衡与RCA另外两个输出接口,从而基本覆盖了绝大多数的输出端的设备。而输出端只保留了TYPE-C接口和USB-B两个主流的数字接口,也与当下的播放器、手机进行了很好的衔接。 HIFIMAN (海菲曼)EF400耳放底部设计了四点的硅胶防滑脚垫,进一步增加了稳定性。并放置了115V/230V两种电压切换拨杆,可以适应不同国家的标准。 【功能试用】 HIFIMAN (海菲曼)EF400耳放采用自研的HYMALAYA(喜马拉雅)的DAC芯片,将数字音频解码转换为模拟信号,由于耳放内置了大电流放大电路,保证了强大的推力,因此可以体现出一般播放器不能呈现的细腻音质。本人只是使用了最常见的手机通过双TYPE-C接口线进行连接,应该也是目前最为常见的播放模式。 这次本人使用HIFIMAN (海菲曼)EF400耳放搭配同品牌的ANANDA振膜头戴式音乐耳机进行试听。两者结合完全可以发挥出同品牌的匹配度,可以说是珠联璧合的完美搭配。 对于声音三频的试听,需要通过不同的歌曲进行诠释,我分别用戴荃、陈奕迅、张学友等不同歌手的歌曲进行播放。在高频部分使用了戴荃的一首快歌《悟空》,HIFIMAN (海菲曼)EF400耳放将奔放热烈的演唱方式演绎的淋漓尽致,高音通透不拖泥带水,尤其是高频失真方面控制的非常出色。 中频方面,我选择了歌神张学友的一首老歌《吻别》,很好的表现出人声的层次感,歌手的和音部分,将低沉委婉的风格表现的恰到好处,配乐与人声没有混在一起相互影响,而是彼此依托又清晰独立。 低频部分我选用了陈奕迅的一首传唱度极高的《孤勇者》,虽然不是重金属的曲目,但是HIFIMAN (海菲曼)EF400耳放还是将低音部的下潜深度表现的很好,可以很清晰的感觉到低频部分的震撼。与大单元的头戴式耳机相搭配,丝毫不用担心推力不足带来的软绵感觉,足以显示出HIFIMAN公司的对于声音的调校能力的出色。 【试用总结】 HIFIMAN (海菲曼)EF400耳机功率放大器经典的外形,设计小巧,内置自研专业的HIFI芯片,解码能力强,推力大,兼容性好,即使是手机也马上可以变成专业的音乐播放器,音质丝毫不逊色“砖机”与同品牌的平板振膜耳机搭配更是完美结合。 (本人试用数据仅限于本人使用的设备,由于设备个体差异与其他设备数据会存在不同) HIFIMAN (海菲曼)EF400耳机功率放大器桌面台式耳放功放胆机 京东:¥3499 去看看 <更多>

我是如风 晒物 2022-10-13 14:29

大家为什么会在心情愉悦或是心情烦躁的时候,喜欢一个人在安静环境中,静静地聆听音乐呢?可能是音乐更容易让紧绷的神经得到放松,让疲倦的身心得到完全的治愈,那么作为初次接触HIFI的用户,智能手机或者电脑设备作为音乐解码很难发挥出效果,如何进行选择相关的设备呢?除了硬件配置外性价比也是首先是大家要考虑的,支持DAC解码HIFIMAN EF400耳放一体机让需求用户多了一种选择,我们一起近距离了解下这款产品。 在选购HIFIMAN EF400的时候,发现大家对于这款设备搭配使用封闭式头戴耳机的推荐内容较多,总体上来说口碑较佳,所以本着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的原则,第一时间也选购了HIFIMAN HE-R9封闭式头戴耳机,得益于动圈拓扑振膜的特性音质会有很好的展现。 自己原来接触过HIFIMAN的产品,从包装的角度上就较为用心,精致的黑色皮箱凸显品质,让人过目不忘。随着国际众多大厂对于环保理念的重视,近年来大家从包装和配件角度都改变很多,HIFIMAN EF400和HIFIMAN HE-R9的包装盒就采用可分解的纸质材料进行制作。 打开包装盒之后,取出HIFIMAN EF400配件包和上面的黑色海绵保护垫,可以看到产品放置在白色的保护套内,原来自己没有接触过桌面台式耳放相关产品,总觉得这款产品外形会占据很多的空间,没想到还是蛮精致的,但是拿在手里还是很沉的。 HIFIMAN EF400的外观为246.5mm×228mm×61mm,重量大约为3.08g,对比十多年前发布的传奇耳放HIFIMAN EF6来说,这款产品从配色和外观都有极大的改变,在保证原有推力和音质的基础上,内置HYMALAYA R2R解码DAC的EF400对耳机兼容性占有更多优势。 HIFIMAN EF400的正面外观设计简洁大方,还会有莫名怀旧的熟悉感,特别像是原来放置卡带的车机造型,银黑配色还是非常耐看的,银色金属拉伸质感面板,简洁大方,干净整洁,视觉上就非常舒服,6.35mm、3.5mm、4.4mm耳机输入接口,四芯XLR平衡耳机输出接口设计在正面居中的位置上,黑色面板衬托下显得非常低调。 HIFIMAN EF400左上角标记有自主研发的HYMALAYA R2R DAC标识,左侧增益取样切换旋钮凸起的设计方式,左上角转动调节有明显段落感的旋钮后,可分别设定高增益NOS、高增益OS和低增益NOS、低增益OS四个不同的档位,调整后通过DAC解码会得到不同的音质表现。 HIFIMAN EF400右侧的音量调节旋钮和左侧旋钮的外观一致,转动起来有较为明显的阻尼感,在聆听音乐的过程中,能够很缓慢而精准的调整音量,对于不同类型的音乐可以做到微调,以此来获得较为理想的聆听体验,能够更好的游历在音乐阐述的世界里面。 如果家中桌面空间拮据的话,虽然HIFIMAN EF400没有竖立设计的方案,但是立起来放置在桌面上也是比较稳定的,而且在实际的使用过程中并没有造成任何影响,自己还聪明的认为,如果顶部区域在垫些柔软材料还能当耳机架使用,一举多得的感觉真好。 HIFIMAN EF400的底部四个边角设计有防滑脚垫,放置在桌面上也起到保护缓存的作用,中间区域标记有产品的详细参数信息,在左下角垫脚上方位置设计有220V/110V电压切换开关,这种灵活的设计方案能够适用于不同国家电压范围,方便用户随身携带。 HIFIMAN EF400的背面功能接口比较全面,从左到右边分别提供了两个卡侬XLR平衡输出口、RCA单端输出口、连接电脑使用的Type-C接口、USB-B接口。虽然没有常见的光纤和同轴接口,但是也能够满足爱好者们连接外置有源音,连接电脑进行解码、连接第三方解码器的使用需求。 自己做为刚刚接触HiFi的爱好者来说,最常使用的就是HIFIMAN EF400后置的Type-C接口、USB-B接口,可以通过分别通过Type-C接口连接智能手机、便携笔记本、台式电脑来使用,对于部分台式电脑主板没有提供Type-C接口,利用USB-B接口进行连接即可。 HIFIMAN EF400的电源输入接口和电源开关也设计在了背面角落的位置,产品配件包附带的电源连接线采用标准规格,线材的做工质量非常不错。如果放置在家中的位置与电源插座距离较远,自己也能够在各大商城选购到较长的电源线来替代使用。 HIFIMAN HE-R9作为搭配HIFIMAN EF400聆听音乐的耳机,我觉得自己做出了正确的选择,封闭动圈设计方案能够隔绝外接噪音的影响,得益于拓扑振膜的纳米颗粒对于音色改变,以及耳杯内部充盈的空间,配合EF400澎湃的推力,能够让声场展现的更丰富多彩。 HIFIMAN EF400内置自研HYMALAYA R2R DAC,从DAC到缓冲滤波,硬件上实现四通道差分架构,L和R的BAL OUT实现了全平衡强劲的输出能力,在实际工作的工程中能够避免出现失真的情况,全堆料的四联音量电位器确保了实现真平衡。 HIFIMAN EF400作为专业内置解码的耳放产品,对于电流的要求还是比较高,内置纯铜材质的氧铜抗震灌封环形变压器,对比市面上常见的铝芯产品,铜芯在材质的强度上、耐腐蚀、电阻率、能耗、电压损失、散热能力都有所增强,实现长时间稳定工作的能力。 HIFIMAN EF400的电流放大电路搭载了搭载30000uf电容,开机工作后搭配自研HYMALAYA R2R DAC,信噪比方面耳机输出约116db,总谐波失真方面0.003% @36欧负载,声道分离度达方面数据约为125±3db,最大输出功率达到了每声道4.4W。 HIFIMAN EF400使用起来还是非常友好的,对比市面上的同类产品提升了易用性,就算是刚刚接触HiFi的爱好者们,也不会面对过于复杂的操控界面,大家在市面选购耳机基本默认接口3.5mm,配件包内提供6.35mm转接头,为了得到更大推力选择6.35mm也挺好,起码还避免出现转接头丢失的尴尬情况。 我们可以看到内置堆积的硬件和外置提供的众多接口,可以说HIFIMAN EF400的主要定位就是给台式电脑、笔记本电脑和移动智能设备,例如手机等产品作为解码器兼具耳机来使用的,内置的两块自研HYMALAYA R2R DAC,实现从解码到耳放平衡的能力。 那么居家使用时放置在哪里比较好呢?一般来说大家可以将HIFIMAN EF400放置在书房、电脑桌、床头柜附近,得益于这款产品精致便携的外形,就算放置在空间拮据的电脑桌上也不会占据过多的空间,在EF400顶部平面上还能够摆放耳机架或临时存放其他较轻的东西。 HIFIMAN EF400虽然接口非常丰富,但是很多配件还需要咱们自己去选配,因为对于音质追求,每个人选择配件的品牌和材质都有一定的需求,在购置所需配件的选购过程中,对于HiFi的专业知识也是一次很好的进阶机会,建议大家任何配件都不要买太便宜的杂牌。 HIFIMAN EF400搭配HIFIMAN HE-R9不管是从性价比角度考虑,还是从硬件配置上考虑、或者是从聆听音乐的效果上考虑,都是入门HiFi发烧友们较为理想的选择,因为对于爱好来说没有上限,所以在每个阶段都要选择最适合自己的产品,追求极致的音乐只有起点没有终点。 利用电脑作为播放设备,需要自己找一根Type-C接口的数据线,一段连接HIFIMAN EF400后置的Type-C接口,另外一段连接电脑设备,因为采用免驱设计方案,所以Windows11会自动进行识别,我们只需要将电脑的扬声器选为HIFIMAN-EF400输出即可。 电脑上音频播放器非常多,推荐大家利用foobar2000来播放无损音频,除了常见高码率MP3音频格式之外,APE,WAV,FLAC音频格式在保证音质的同时,基本实现了无损的效果,而DSD和SACD音频格式,利用HIFIMAN EF400解码推送的话,能够达到非常不错的表现,大家可以尝试聆听一下。 通过HIFIMAN EF400强大的推力,HIFIMAN HE-R9在聆听选择不同风格的音乐时,首先营造的声场就会让人感觉到自己变的很渺小,感觉置身在另外一个世界里面。直观上来说除了音乐更清晰之外,空间细节感也就算是木耳朵也能够区分出来,作为维也纳新年音乐会经典闭幕曲目,228号的拉德斯基进行曲欢快的节奏响起时,澎湃的力量感迎面而来,宽广的空间感和各个乐器之间的细节都能够辨识出来,整体乐曲的节奏从耳机声腔的呼吸就能够明显感觉到,就算没有亲临到现场也能够感受到毕生难忘的临场感。对于Kiss Of Death-Tinsley Ellis从开始寂静中的旋律到韵律的逐渐起伏,将蓝调布鲁斯的节奏感充分展示了出来,暧昧而慵懒的感觉充满了脑海,突然间的声音曲线瞬间把自己拉回到现实,其实欣赏这种风格的音乐,就是在欣赏着现实的生活,整体空间控制感和人声曲线的表现力都可圈可点。对于皇后乐队的Bohemian Rhapsody,表达了崇尚自由,融合叛逆不羁、坚持真我的摇滚精神,整首歌曲就像是通过歌剧的方式向我们讲述成长故事,多变的曲风让歌迷们为之狂热,现场版的效果能够清晰的判断出乐队每个成员的位置,以及主唱多变的声音曲线,以及曲风的不断变化从而产生对于音乐的共鸣,就像是音乐一样可以感动你。 说到歌剧我最大的遗憾,就是没有看过一场张学友的演唱会,心心念的歌剧《雪狼湖》不知道今生能不能去现场欣赏,闭幕曲爱是永恒自己非常喜欢,通过HIFIMAN EF400搭配HIFIMAN HE-R9也算满足我小小的心愿,虽然我没去成现场但是营造出来的临场感还是非常真实的,如果说华语音乐圈谁最会唱歌,张学友称第二,可能没人敢说第一。对于音乐的热爱,他的每一首歌曲都能将自己的感情融入进去,优美的旋律中独特嗓音的高低曲线都能够很好地展现出来,高音宽广通透,每一寸的细节都能捕捉到,除了临场感,人声的阐述也非常优秀。说到声音的沉稳,试音碟曲目最多就是蔡琴,独特中低音就算是不懂音乐的我也非常喜欢,尤其是安静的环境下,看着窗外雨后风景,那真的是一种享受,沉稳的中音非常有磁性,低音下潜的足够深,有一种难以言表的力量,欣赏她任意的一首歌曲都会让自己非常安静,感觉没有任何烦恼。时下快餐文化也影响着自己和周围的朋友们,抖音短视频让我喜欢上更多古风歌曲和流行现象级的歌曲,作为B站热门歌曲也被官媒所借用,高阶萌妹成长手册也算代表时下的流行风向,整体快节奏的音乐和趋向于嘻哈的歌词,重复的停留在我的脑海,通过解码推送的方式展现在自己耳边,没想到对于流行音乐的反馈也比较理想,整体的音乐风格完全个拿捏的住,专业的设备并不是只能聆听交响乐类的严肃音乐和高雅音乐,其实有实力什么风格都能轻松应对。 HIFIMAN EF400在实际使用的过程中,个人体会Type-C连接台式电脑、或者笔记本电脑的推力可以说差距并不大,但是如果同样码率的音频文件,利用智能手机连接EF400来使用的话,总感觉还是差那么一点意思,因为聆听体验每个人不同,所以个人建议大家尽量使用台式电脑和笔记本连接是最好的选择。 利用HIFIMAN EF400尝试过动圈拓扑振膜的封闭头戴耳机的效果之后,拿出家中HIFIMAN Edition XS头戴耳机,这款隐形磁体版的平板振膜耳机利用EF400推动之后,感觉原来聆听同样音质的歌曲,简直就像重新打开了新的大门,聆听Hotel California熟悉的旋律,感觉整体的声场都发生明显的变化,感觉宽阔了不少,而且对于不同乐器声音的定位也有了明显的增强,空间感变的立体起来,人声的表现有了更好的感染力,细腻的味道不可言表,经过EF400解码和推送后,享受到Edition XS实际效果,才发现自己一直在暴殄天物。 通过一段时间利用全封闭耳机和平板耳机,搭配HIFIMAN EF400来聆听无损音乐,对于HiFi有了全新的认知,没有想到只需一款耳放DAC一体机,就能够在居家时的聆听音乐效果得到明显的改变,所以从这一刻起自己对于发烧友们追求极致的音质也表示理解。在自己接触的数电子产品中,可以明显感觉出来HIFIMAN EF400可以说是比较保值,并且能够使用数十年的产品,而且对于这款产品也有多种玩法供大家深入挖掘,日常使用的话放在书房、床头无疑是最好的选择,搭配一款适合自己耳机,聆听音乐时带给自己的快乐无以言表。 HIFIMAN EF400耳放DAC一体机拥有精致典雅的外观,放置在家中任意位置就像是一件工艺品一样令人回味,外部前后功能面板的接口,能够满足大家不同的使用需求,内部不计成本堆加的硬件保证产品工作时的稳定,自主研发的HYMALAYA R2R DAC的加持下,将推力和音质能够超越多年前发布的EF6,双DAC加持下四通道差分架构,全平衡强劲输出避免了聆听音乐时造成的失真,最大输出功率可达4.4W每声道,能够轻松驱动大部分的低灵敏度耳机,对于市面上常见的各类耳机兼容性也是非常强的,DAC对于NOS模式和OS采样让听感有更加美妙的体验,对于刚刚接触HiFi的爱好者来说,这款产品一定会让您有新的惊喜。 HIFIMAN(海菲曼)EF400 喜马拉雅R2R解码DAC耳放一体机4.4/XLR平衡输出 京东:¥3499 去看看 <更多>

超逸绝尘 晒物 2022-10-10 17:09

曾几何时,不少的便携HiFi烧油都热衷于通过捆绑的方式,整出来一套转盘+便携解码甚至再外加一只便携耳放的,从而整出来一大捆像“zha弹”的装备来……别笑,我以前还真有这样折腾过! 后来随着国砖的推力变得越来越猛,折腾捆绑的人就变少了很多。加之无线蓝牙的兴起,还在做这种像充电宝一样的外置便携音频解码/耳放一体机的厂家也就变得越来越少了。 所以Topping拓品的这款G5便携式解码耳放一体机就是这堆小众异类中的一员。 不过,我觉得G5当做大尾巴拿来用,着实是有点浪费了! 上面这张图并不是官宣图片,而是我凹了半天灯光、还顶着密集恐惧症用PS清理干净照片里的灰尘才弄出来的。 扯远了,说回正题吧。 大尾巴其实是最近才出现的一个定义,相较于完全依靠前端来取电的音频小尾巴而言,具备内置电池的外置音频解码耳放一体机就被称之为“大尾巴”。 对于拓品而言,这个品牌给我的最初记忆就是NX5和NX3便携耳放。只不过现在放眼整个HiFi市场,纯血的便携耳放可以说是一个巴掌都能数得过来的少。这一方面是因为无论是国砖还是音频小尾巴都不在是“弱鸡”,推力正与日俱长。另一方面,烧油们的听歌习惯也在发生改变,高品质的蓝牙无线音频也正不断威胁传统有线HiFi的地位。虽然我依然很希望有厂家能够出一款高品质的纯便携耳放,但确实应了最近很流行的那句话: “大人,时代变了!” 而在G5身上,我既看到有着强烈的怀旧捆绑HiFi的印象的部分,同时又发现拓品试图去赋予一些融合新世代移动HiFi所要求的新玩法。 其实在这次参加由国砖吧耳边事联合拓品组织的G5众测之前,我就已经对G5有所耳闻了。特别是不少人都觉得,G5以及菠萝我之前参加巡回的DX5,都给人对拓品产品外观印象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产品实际到手之后,我认为G5相较于拓品以往的便携产品来说确实是有了不少的进步,但也仅此而已。 尤其是经历过捆绑HiFi最盛行时代的烧油来说,自然会在G5身上看出当初很多日系便携解码耳放一体机的特征来。 不过好的设计经验,我是不抗拒厂家去借鉴和学习的。G5在输出端一侧的两个凸起护角,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护音量电位器以及音频输出接口。 此外,在机身正面有一长条的黑色玻璃,乍看之下会误以为是块显示屏幕。不过细看就会发现原来是拓品有意将内部的电路板给露出来,好让烧油们看到能更好地开启脑放。只是这玻璃确实比较黑,以至于我除了能勉强看清ES9068AS外,依旧没有研究出来传说中的NFCA耳放模块具体是怎么组成的。 G5采用3.5单端+4.4平衡的双输出接口配置,完全贴合便携HiFi的定位。电位器也是很传统的模拟手感,并且结合了机器的电源开关,旋转阻尼不错,没有松旷,只是还不够精致。 不过在两组输出和电位器之间,居然还有个标示为【IN】的3.5mm接口,到底是意欲何为呢? 反过来看屁股就知道了! G5采用双Type-C USB接口,左边的【Charge】是用来供电使用的,而右边的【DAC】则是数字音频输入接口。不过习惯上用【Power】应该会比【Charge】更直观易懂些……暴露了菠萝英文水平菜鸡的事实! 而中间的2个拨杆则是用来进行高、中、低3档增益切换,以及G5的功能模式切换。G5除了支持通过USB输入数字音频信号外,也支持蓝牙无线音频输入。但G5有着其他大尾巴所不具备的功能——【AUX】纯耳放模式。 印象中这应该是目前唯一的一款具备纯耳放功能的便携一体机吧?反正我觉得最根本原因,还是因为拓品对于自家的这套NFCA耳放模块自信满满的,于是就想着不如物尽其用,干脆让G5也能充当纯耳放来使用。 PS:【IN】口在【AUX】以外的模式下是充当Line Out口来使用的。 事实上到手之后,我玩得最多的就是G5的这个纯耳放模式,毕竟这是一开始报名时我就最想得到的,而且纯耳放模式会更能呈现NFCA本身实力的原貌。G5本身的推力相当可以,跟台式的DX5几乎一致。而且G5本身的高中低增益分划合理,对于驱动不同类型及阻抗的耳机有着很好的适应性。 就声音来说,G5的声音偏理性,清晰度及准确性确实不负“科学HiFi”的名号。不过这样的声音风格有着两面性:往好的方向考虑,就是更能呈现前端以及耳机原本的风貌,原汁原味;但不好的地方就是比较挑配搭,需要花心思去调教才会有好的声音。 一如我所预料的,耳放模式下的G5跟凯音RU6、以及Cyrus的Soundkey都相当地匹配。前者主要是R2R本身提供细腻、温暖的声线,而G5基本保留了这份魅力的同时,让声音即便是在RE2000这样相对难伺候的动圈上也能发挥出它应有的味道来。至于Soundkey虽然本身推力不算小,但有点力大声粗的倾向,通过G5来进行过滤之后,会变得更舒服怡人。 不过用小尾巴捆绑耳放终究是有点异类,而且就捆绑效果来说,因为99.9%的小尾巴都没有预留用户再加耳放放大的,不光极少会有Line Out输出,就连接口配置上也都需要额外的线缆才能发挥。 当然,绝大多数人还是会以常规的音频解码耳放来用G5。G5本身的解码架构跟DX5有着共通之处,同样都以ES9068AS为核心,只不过DX5因为是台机而选用了2片ES9068AS来组成平衡解码架构,而G5为了便携省电,就只能用单片的ES9068AS了。 这就使得G5跟DX5虽然声音大致走向相似,但还是有着一些本质上的区别。 G5的声音不如DX5那么开阔,空间感略微有点偏紧,当然这是基于跨级之间的比较,如果是跟小尾巴相比,那么G5的声场完全可以做到数一数二的水平。回归到小尾巴范畴内,G5得益于内电的加持,在多数情况下无论是配搭安卓还是iOS都会比小尾巴更加游刃有余。G5本身的声音中正朴素,没有太多的音染修饰,而且有着相较于2K价位便携机来说相当出色的信息量,整体水平可以说是占优的。 在音乐风格类型配搭方面,G5更善于表现器乐以及大编制的作品,反而人声演绎就需要细心调教才行。同样是配搭封闭大耳,我认为G5显然更适合用来搭森海一些,后者相对华丽的音乐风格能够最大程度上消减G5本身的严肃,而G5的良好素质又能让音色更上一层楼。 不过G5本身不光善于推大耳,得益于它精细且合理的增益分配,在中、低增益档位下,哪怕是推一些低阻高敏的动铁耳机也并不无可。NFCA耳放本身也不只是指标漂亮,事实上即便在高增益档位下,G5输出的声音也依然很纯净,底噪几乎是不可闻。当然,这也从另一方面反映了G5本身在电磁干扰屏蔽方面做得相当到位,毕竟这对于以捆绑为主要使用场景的便携解码耳放一体机来说是必不可少的。 G5也支持蓝牙无线音频输入,并且有着LDAC高清蓝牙音频编码的加持。但就实际听感来说,蓝牙模式是不如G5的纯耳放以及USB模式好听。虽然就声音的细腻、密度、信息量方面来说还是保持着不错的水准,但动态以及高、低频素质方面并没有充分发挥LDAC的优势。我其实不是太待见目前高通主推的QCC系列蓝牙芯片,虽然就指标来说确实不错,但对于要如何设计好外围线路参数、从而充分发挥这颗SoC在声音方面的全部性能,高通自己心里没底,下游的厂家就更是为难了。事实就是目前用QCC系列的便携蓝牙耳放没几个好听的,反倒是被高通收购之前的老CSR芯片真心有些不错的产品。 而且G5本身的蓝牙似乎有点兼容性问题,同样是用OPPO FIND X3来连接,在DX5上可以使用LDAC编码,而G5却始终都只识别出aptX来。因此多数时候我都只能用Hiby NR6来作为蓝牙发声端去连接G5,相当于揣着两块板砖在身上。 就G5的身板来说,它也确实不太适合作为便携蓝牙解码耳放来使用,真正适合G5发挥的场景,反倒是作为袖珍桌面一体机,用于放在床头、办公室桌面去使用。 特别是如果拓品能给G5增加一个直立放置的台面支架,凭借G5内置的NFCA耳放模块所带来比自家DX3+更纯净的声音,以及比DX5更小的身板,最少菠萝我会觉得这样的G5会更加的香。 所以我才会觉得,把G5当成一般的小尾巴,着实是太浪费了! TOPPING 拓品 G5便携式解码耳放一体机HiFi发烧蓝牙NFCA手机解码器 G5银色 京东:¥1799 去看看 <更多>

poluozero 晒物 2022-10-08 09:39

当下的手机音乐爱好者,使用小尾巴来提升声音品质是一个物美价廉的解决方案。小尾巴的优势不仅能提升手机音质,它体积小不累赘,有的还带线控功能,仿佛把我们带到了30年前WALKMAN时代,唯一的变化是现在的流媒体音乐太丰富了,加上现在的手机大都取消了耳机接口,从便携角度考虑,小尾巴是值得入手的器材品类。国内知名的老牌厂商声美近期推出了旗下第一款小尾巴产品:A30,它采用CS43131解码芯片,具备线控设计,同时还能驱动600欧的高阻抗耳机,外形设计也颇有个性。 【开箱和产品细节】 声美A30的包装设计比较简洁大方,纯白色的底,正面印着小尾巴的实物图,背面则是用中英文印着产品的参数。 声美A30小尾巴、C2A转接头和说明书构成盒子里所有物件,简洁明了,上手即用。 小尾巴本体的造型很有自己的特色,外形上大致是个圆柱形,上面有操控按键,乍一看上去我忽然想起来几十年前大家津津乐道的索尼MD机、CD机的线控造型,莫名的怀旧感油然而生! 它的外壳是铝合金材料,相比一些塑料材质更加经久耐用,其中凹陷下去的操控区域设计很有自己的特色,因为该区域并非金属材料,而是采用了类似软胶的一体式按键设计。其中音量减的键程浅一些,音量加和播放键的键程深一些。如果熟悉声美家耳机的小伙伴不难发现,这种独特的设计在一些带线控的耳机上也有使用到,设计元素可谓是一脉相承的。 不可拆卸式的线缆,这似乎是大多数厂商在自家第一款小尾巴上无法避免的设计。本人拿到的是Type-C版本,支持各种Android手机,Linghtning版本也会有的但目前还未上市,果粉还需要等待一下下。好在线缆部分比较柔软,接口处也做了保护措施,相信耐用性还是比较可靠的。 声美A30基本参数一览: 信噪比:120dB 总谐波失真:小于0.0006%(-101dB) 待机功耗:小于0.07W 输出阻抗:动态自适应(16-600Ω) 串扰:89dB 支持32bit、384kHz的PCM输出和DSD64/DSD128/DSD256高清格式解码。 声美A30的核心部分用的是一颗来自Cirrus Logic的CS43131解码芯片,相比前一代CS43130,它的升级点最主要还是推力、性能还有对于DSD的支持,纸面参数很不错,属于节能型的dac,功耗也ok,很适合用来做小尾巴,或者便携式的蓝牙解码耳放设备。目前VIVO最新的X50 PRO用的也是这颗芯片。 查询官方技术指标发现CS43131在32欧负载下提供30mW的电量,600欧负载下提供5mW的电量,动态自适应是这颗芯片自带的属性。 C2A的转接头做工良好,可以通过它把声美A30转接到电脑上使用。实测感受这小家伙的推力和音质远超荣耀magicbook笔记本电脑自带声卡。 【主观声音感受】 声音测试和体验方面,我用的前端是小米10至尊纪念版,耳机用的是创新LIVE SE,整体来说配置较为入门,但这是我目前手头体验过的个人认为性价比较高的搭配方案。播放器用的是QQ音乐,已入会,所以音质还是有保障的。创新LIVE SE这条耳机目前应该很少有人听到过,这是LIVE2的升级版,虽然是个新耳机,但断断续续也煲了2周多时间,目前状态还算不错,所以直接拿来做个与小尾巴的搭配体验。 LIVE SE在声音特质方面应该说是与第一代和第二代产品一脉相承的,都属于清亮型的声底,没有多余的渲染,中高频比较抓耳,低频相对来说比较少。搭配声美A30后,声音走向大体上没有变化,但是声音密度相比手机直推有显著提升,甚至我觉得这种提升可以与一些千元价格的耳机抗衡一下,这一点是给我带来惊喜的。我的试听曲目并不多,也就三四首音乐之间反反复复的听,主要还是QQ音乐上一些流行人声的音乐作品。人声方面清楚自然,没有过高的凝聚力,但在线条感的把控上更注重的是放松和细节的呈现,男声沉稳,女声则更妖艳一些,作为一个人声流行党,我更喜欢它女声上的表现力,有一种独特的阴柔美。 乐器方面,首先分离度算是合格,没有夸张的分崩离析感,但也不会太过杂乱无章,在一些快节奏,特别是周董的老流行上,还是比较能够把控得住的。高频的亮度是另一个让我惊喜的地方,亮泽感明显,但又控住了齿音问题,延展性良好,没有夸张的演绎,属于舒服耐听的音色。 大动态方面中规中矩,如果是用来听场面较大的古典乐,声音起伏能够良好的感受到位,虽然不能跟一些价值几千大洋的耳机相比,但这个动态还是能够听的,特别是在《加勒比海盗:惊涛骇浪》中的OST原声大编制里,它的响度起伏和还算可以的瞬态总能GET到你心中某个兴奋点,量不多,但就像挠痒痒一样,酸爽度可见一斑。 耳机搭配方面,我觉得声美A30属于声音比较直白和干净的声音品种,所以即便你像我一样插上一条LIVE SE这种偏清丽风格的耳机,它也不会露出各种bug,声音是健康的,不会有奇怪的味道。而如果搭配一些音色比较浓厚色彩的塞子(比如IE80S),整个声音的氛围感会瞬间提升,密度也会有感知上的提高。 【总结】 声美A30是一条外形设计复古,但在声音上却没有丝毫妥协的小尾巴产品,整体设计上应该说是比较低调了吧。但老厂毕竟是老厂,调音功底摆在这儿,即便价格不高,它在声音上的诠释就是那种干净、没有多余渲染的风格,搭配耳机难度不大,只要是一些常规的中低阻抗耳机,都能很好的与之产生化学反应。随着手机“去耳机接口”的趋势越来越大,以往一些注重音质输出的手机品牌也开始力不从心了,用这么一条小尾巴就可解决手机音质上的软肋,我觉得很靠谱儿。 声美A30解码耳放一体机DAC便携hifi小尾巴type-c手机台式放大器USB解码耳机功放无损音质 A30 耳放 京东:¥288 去看看 <更多>

歌布林 晒物 2020-10-16 12:06

【引言】 如果我没记错的话,小尾巴这种东西应该是在苹果这个天杀的推出没有耳机接口的iPhone开始出现的,随着更多手机厂商跟风取消耳机接口,小尾巴才开始逐渐多了起来。要说这市面上有新意的小尾巴,本人不才体验过几款,能让我印象深刻的不多。但是今天要跟大家聊聊的XDUOO LINK2,仅凭一个新意就能吸引到你:大推力! 【开箱和产品细节】 国产知名音频厂商XDUOO(乂度)最近推出的这款LINK2是相当博眼球滴!早在有耳机接口的手机时代,手机本身推力一直被人诟病,但现在的小尾巴,其实在推力上也还是不够看的。所以从某种角度上来说,小尾巴所能承接的耳机还是比较有限,特别是大阻抗耳机,难以在它身上发挥潜力。LINK2的出现可以说很好的弥补了这个遗憾。 盒子里的物品: 1、XDUOO LINK2 2、C2C线缆 3、L2C线缆 4、C2A转接头 5、硅胶贴 6、说明书保修卡 有了C2A转接头,LINK2还可以用在电脑上,充当声卡来使用。 LINK2的本体造型还是比较有创意的,大致上是个不规则的长方形,重量仅为21g,全金属外壳,边角部位都做了弧度处理,所以拿手里不会有割手感。熟悉XDUOO产品的小伙伴都觉得他们家产品造型都偏工业直男风,但这次LINK2确实改变了许多,同时还有多种颜色可选,更为养眼了! LINK2是目前市面上为数不多的带有按键操控功能的小尾巴,播放/暂停、音量增减都可以通过其身上的物理按键来实现,日常跟手机搭配的时候操控起来会更方便。 侧边有两个滑块,一个用来增强声场,一个用来增强低频。注意哦,这不是靠EQ来实现的,而是硬件增益哦! 这就是耳机接口了,看起来普普通通,但参数有点可怕:负载32Ω下的输出功率高达150mW。 配件中给了一条C2C和一条L2C,安卓苹果全兼容了。线材比较柔软,配色同主机,做工看起来挺不错的。 LINK2用的芯片是ESS9118EV,严格意义上来说它是个CODEC,也就是内置了解码和耳放的芯片。估计是厂商在测试芯片时觉得自带耳放不够好,所以屏蔽掉并加入了独立的耳放电路。 150mW@32Ω,这个好像蛮难理解的?举个例子:我用的手机是华为mate20pro,搭配NFAUDIO NM2+耳机(阻抗18Ω,灵敏度108dB)时,手机音量只需要调到1格半......。另外我还在它身上怼过32Ω的拜雅DT770PRO,别看它阻抗低,但灵敏度只有96dB,所以并不好驱动,此时手机音量调整到7格就够了。(手机音量最大为15格)。 【主观听感】 听感方面前端用的就是之前提到过的华为mate20pro,播放器用的是QQ音乐(已开会员......)。耳机用的是千元级别耳机NFAUDIO NM2+,换上了一条价值399的原厂升级线。 整体音色方面,首先我要强调的是NM2+是一条定位jian听的耳机,如果用原线的话声音会比较直白淡雅,我用的是单晶铜升级线,声音暖度略微提升。在LINK2下,大方向声音依然是有点暖度的,三频的完整性出色,不生硬,比较柔和自然。 细节方面,高频亮度表现良好,依然是柔和为主色调,同时齿音控制出色,柔顺与亮度在一起两者兼顾,谈不上有多优秀,但胜在不做作,把握在了一个很好的尺度上。听乐器的时候,这种感觉尤为如此,比如像吉他独奏或者大编制里的管弦乐,音色是比较迷人的,不会有怪异的畸变,一切都是自然的流露,听着比较舒服。 中频部分,人声虽然不算靠耳,但距离并不远,流行人声的话,人声大约是在舞台前5排左右的样子,保持了一定的距离,没有过重的侵略性,人声的结像健康,不肥也不瘦,感觉是刚刚好,所以细节什么的都较为丰富。 低频,LINK2的硬件低频增益效果开与不开是比较明显的。我个人偏好流行乐多一些,所以低频方面也有一定的需求。开启低频的情况下,用来听一些流行歌曲的低频其实并不会达到轰隆隆的效果,依然是有所克制的,但明显开启低频增益后的氛围感要好上不少,此时高中低频的比例大约是1:1:1.5,低频质量不俗,不仅仅是凝聚感良好,而且在某一些刻意增强过低频的欧美流行当中,能听到明显的残响。 动态和瞬态方面,速度轻快,流行乐里的拳拳到肉的感觉适中偏上,不算刺激,但也足够了,这样可以显得更耐听一些。动态的话估计是耳机原因,无论NM2+还是拜雅DT770 PRO都比较普通,暂时没有条件测试其它的耳机。 声场:LINK2的声场开关效果也是较为明显的,但在我看来打开硬件声场增益后,提升的不仅仅是空间感,似乎在分离度上也有细微提升。如果是用来听古典,强烈建议开启声场,低频开关则可根据个人偏好决定是否开启,耳机搭配方面可考虑NM2+或者DT770PRO这类偏jian听风格的耳机。本人并非古典爱好者所以就不多说什么了,个人观点除了这些耳机的动态表现一般之外,古典乐的基本要素算是入门的了,够听! 【总结】 XDUOO LINK2目前售价是699元。个人观点,我觉得用了它就不需要考虑额外的千元价位的播放器了,LINK2除了声音完成度和健康度之外,大推力所能适应的耳机也更为丰富,这是它比较光鲜亮丽的一面。我认为它非常适合那些懒得折腾的音乐爱好者,不需要额外带个砖头播放器,仅用一台手机就能作为前端转盘来使用,即插即用很是方便,LINK2的素质表现可圈可点,可以说基本上能够满足大家户外听歌的需求了。 XDuoo 乂度Link2大推力解码耳放一体机高清Type-c数字便携安卓手机解码耳放线手机解码线 午夜蓝 京东:¥699 去看看 <更多>

歌布林 晒物 2020-09-27 14:20

【引言】 在众多的发烧音频随身玩法当中,以手机作为转盘的玩法算是一种比较普遍的方式,毕竟并非人人都是发烧狂魔,非要买个死贵死贵的专业级播放器才能听歌。现在的手机大都取消了耳机接口,但即便是有,手机直出的声音也只能说差强人意,这是手机架构的物理层面造成的。你想啊,hifi设备最重要的一环是做屏蔽,如果手机做了大量屏蔽,信号肯定会有影响;再者就是手机内部的电器干扰极大,想通过手机直出来获得好音质简直天方夜谭。 于是聪明的人类想到一个办法:通过手机外部接上一个“小尾巴”来提升声音的品质。所谓的“小尾巴”就是制作一个体积便携的外接式解码耳放一体机,手机当做转盘来使用,把数字信号传输给“小尾巴”,通过它的“体外循环”,得到更加高保真的声音体验。目前真正潜心研究小尾巴的厂商并不多,再加上小尾巴价格参差不齐,便宜的几十块钱就能得到了,贵的要两三千!所以许多发烧友对于如何选择产生了焦虑......。我觉得,如果你是一个进阶型的发烧友,可以考虑选择价格适中一些的,品牌质量有保障的产品。比如今天想与大家聊聊的这款hilidac的BEAM 2S,定价899元,4.4平衡输出,双运放,自带3档增益调节,还支持MQA硬解,无论从功能还是交互方面都属于圈儿内数一数二的产品,做个简单的分享吧。 【开箱和产品细节】 熟悉hilidac的小伙伴应该还记得他们家前不久推出的atom pro和BEAM 2。这两款与BEAM 2S一样都采用了ESS9281C Pro解码芯片,但定位略有不同。atom pro只有3.5mm单端,BEAM 2则有3.5mm单端+2.5mm平衡。这次的BEAM 2S则只有4.4mm平衡输出,通用性不仅更加宽泛,而且三挡增益调节能让更多的高阻抗耳机发挥潜能。 BEAM 2S的包装相比之前推出的产品来说是有相当大进步的。atom pro和BEAM 2的包装盒子内部由于没有海绵垫的支撑,配件散乱得七零八落。BEAM 2S换上了颜值更高的水晶盒子,而且里边的配件也都有了自己的位置。值得一提的是随机提供的两条USB线缆做工实在了得,线材两端的金属壳子比较重,并且都做了镀金处理,这还不是最主要的:线材部分用上了台湾定制的单晶铜镀银,柔软度出色。相比其他厂牌送着玩儿的配件,良心大大滴好! C2A的转接头,可以把BEAM 2S插到电脑上当个小声卡来用,不过我个人没有习惯这样用,主要是自己已经有台式解码耳放了,这个用在手机上解决手机音频短板显然更实惠~。 来看看BEAM 2S真身~外观上可以说跟之前的产品差别非常大,这次是个长方体,尺寸5.1mm X 1.3mm X 1.3mm,净重仅为12g。这么小的东西还是很容易弄丢的,所以我的做法是插上USB线,从来都不拆下来,这样即便乱丢乱放也不太难找到......。 机身内部最核心的东西就是ESS9281C Pro解码芯片了,关于这颗芯片,最大的亮点在于支持MQA硬解属性,所以BEAM 2S同样经过了MQA认证。是真正的能够获得完全展开体的小型化解码耳放一体机。 关于MQA编码文件提供三个层级的展开条件: 【展开第一层】如果你所使用的设备硬件包括软件都未获得MQA认证,那么MQA文件就只会按照44.1kHz/16bit来展开; 【展开第二层】通过UAPP或itunes等其他获得MQA认证的软件进行播放时,MQA文件就会按照第一层继续展开,即88.2kHz/96.0kHz; 【展开第三层】在使用硬件获得MQA认证的设备上回放MQA编码文件时,才是最完整的展开,这时能展开到的采样率352.8kHz/384kHz。 关于展开的意义,Emmm......说得简单一点吧:假如一首采样率为352.8kHz/384kHz的音频文档为600MB,那么缩小到44.1kHz/16bit或许就只有18MB。它最大的意义在于互联网高品质音乐流媒体的实现!比如国外的TIDAL就完美支持,只是会费貌似有点昂贵~,国内目前比较容易获得MQA编码音乐的渠道是虾米音乐,只要成为SVIP即可,但是资源远远不及TIDAL来的丰富。SO,对于国内用户来说,MQA的概念还比较超前,毕竟资源有限,但也从侧面说明BEAM 2S的价值寿命会更久远。 BEAM 2S的配色还是很低调的,靠近4.4mm平衡口的位置是个半透明的塑料体,然后大部分区域都是磨砂黑的金属外壳,所以基本上不太容易积累油渍和灰尘。配色上虽然没有atom pro和BEAM 2那么丰富,黑色到也算是百搭。需要注意的是BEAM 2S支持3档增益调节,我在说明书上始终没找着调节的开关,后来问了木总才知道它为了避免误触,特意设计成了咱常见的那种REST按键的形状,需要用手机插针才能进行调节。关于它的输出功率大家完全不用担心就是了,我本人用榭兰图接驳BEAM 2S,用最低增益已经推得响当当,举个例子:UAPP下只要开启一格音量就已经产生了足够的响度。可以说BEAM 2S是目前为止推力最大的小尾巴产品,没有之一。 【主观声音体验】 我使用的手机是华为mate20pro,严格意义上来说手机做解码的话对音质不会产生太多影响。但我发现装了UAPP后,BEAM 2S会只对UAPP独占。如果我还想用手机看剧或者用其它音乐播放器听歌,BEAM 2S就不会发出声音了,咨询了木总,这是华为EMUI系统原因造成的。苦逼的我只能卸载UAPP,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全局,真是够奇葩的! 耳机方面我用的是榭兰图,线材则是索尼IER-M7的原装4.4平衡线缆。播放器改用了海贝音乐播放器+QQ音乐(会员音乐)+虾米音乐(SVIP) 本人早前体验过他们家的atom pro和BEAM 2,首先入门级的atom pro驱动力是最小的,声音偏“多媒体”,染色偏多,追剧听歌听评书都很抓耳;BEAM 2则中正了许多,均衡、有活力,张弛有度,非常适合进阶型发烧友的偏好设定。BEAM 2S的调音风格跟BEAM 2十分相似,但BEAM 2S由于加入了三档增益,所以对于高阻抗耳机的适应性会更强,所以如果你手头有一些比较难伺候的耳机,那么使用BEAM 2S妥妥没毛病。 具体声音表现力方面,首先榭兰图本身的中频结像是很纤细的,所以听人声的时候会有明显塌陷的感觉。但是我现在换上了索尼M7的原线,中频部分明显凸起不少,BEAM 2S本身也并没有通过渲染的方式去刻意强化中频,跟我在QA361上听到的效果相差无几,大致上可以认为BEAM 2S的声音是偏向于直白的走向。但是,榭兰图本身是一个极易驱动的塞子,即便在目前最低增益的档位下,声音充沛的生命力丝毫没有怯生感,几乎是喷发式的支撑起整个音乐作品来。特别是瞬态响应部分,它对于力量的把控和宣泄似乎控制在了一个十分平衡的结点上,该有的都给你,不会有拖沓感。低频则扎实有力,在听赵鹏一曲《春花秋月》,大提琴的沉稳和人声低音炮的质感可以直追3000档位的播放器了(参考机型:索尼ZX505/ACTIVO CT10)。 这里对BEAM 2S的声音做个总结:除了拥有BEAM 2上均衡、有活力,张弛有度的共性特色,BEAM 2S的能量更充沛,声底更加安定,很难感受到这是一个小尾巴发出来的声音。 【总结】 优点方面在文章里已经说得足够多了,精致的外观,支持MQA硬解,配件(线材)做工良心,推力充足,还有可换线设计,这些都是BEAM 2S的优势。不足之处:厂方确认华为EMUI系统对于BEAM 2S的兼容性不是很好,除了文中提到过的UAPP的问题外,打电话时声音只从手机传出似乎也是个问题。所以华为手机用户可能要注意这些问题,至于高通芯片的手机用户目前未得到相关反馈,想必在兼容性上会更完善一些。 <更多>

歌布林 晒物 2020-09-08 15:24

【引言】 关于蓝牙耳机,其实本人以前体验过不少,这些耳机有个大问题:由于无法更换线缆,所以买到的任何一款耳机都只能有一个声音,虽然有些能通过手机端EQ来做自定义,但可玩性还是太有限了,远不如直接换个耳机头的变化来得大。从发展趋势看现在是TWS的天下,但普通的蓝牙耳机还是拥有不小市场的,主要是稳定性可靠,而且挂脖子上还防丢,只是可玩性比较差,我们这些即追求方便又爱折腾的玩家,还是希望厂商能推出一种可更换耳机头的蓝牙线来满足我们的需求。 关于蓝牙线这种东西其实已经出来有些年头了,只不过没人把它做到过极致,价格和质量也都便宜得不要不要的,不过现在,正儿八经的狠角色来了。 MW200,山灵把它定义为“蓝牙耳放线”,到底有多强,大家看看下面的参数就明白了,你能找出市面上第二条这样的蓝牙耳放线算我输......。 MW200 详细参数: 1、 蓝牙编码格式:LDAC、HWA(LHDC)、aptX HD 、aptX Low Latency、aptX、AAC、SBC 2、 蓝牙芯片:高通CSR8675 3、 DAC芯片:AK4377A 4、 蓝牙版本:蓝牙5.0 5、 传输距离:≥10米 6、 麦克风:楼氏SiSonic高品质麦克风 7、 输出功率:38 mW(16Ω) 26 mW(32Ω) 8、 信噪比:119 dB 9、 声道分离度:99 dB 10、失真:0.04% 11、续航:14 小时(SBC) 12、待机:500 小时 12、充电:2小时 13、电池容量:340 mAh 14、USB:Type-C接口,支持USB DAC 15、重量:45 g 当然这么高配的蓝牙耳放线,价格也不便宜,698元一条,但如果你想一劳永逸的话,我觉得还是属于交个朋友价,有了这玩意儿还要什么砖头播放器?出街通勤游戏看剧煲电话粥都妥妥稳了。未来几年恐怕也不会得到太多的升级,毕竟编解码器牢牢把握在苹果索尼高通这三个巨头手里,资本主义你懂的,不充分压榨完这些编解码器最后一滴血,打死也不会更新的。 【包装和产品细节】 拿到手一个大大的盒子,盒子材料质量不错哦,感觉有点用力过猛......。 所有物品一览,还给了一个防水的收纳袋,蛮有良心滴! 来看看山灵MW200蓝牙解码耳放线的本体。这是一条项圈式的蓝牙线,官方称之为“解码耳放线”,意义肯定有所不同。除了用上AK4377A这颗高品质的DAC,里边还有独立的耳放电路设计,驱动力要比一般的蓝牙线强许多。38 mW(16Ω) 26 mW(32Ω)的输出功率,这个指标通常很少有厂商敢标出来,即便是有也达不到山灵MW200的水准。 造型设计语言方面,这次山灵MW200相较于其他的同类产品也是有所突破的,比如项圈两端的模块外观采用了山灵自家播放器上那种双曲面玻璃和R角的风格元素,不仅视觉效果上更有品质感,而且也使得该类产品在自家产品风格上有了殊途同归的效果。此外,下图有个隐秘度较高的NFC标签,在一些信号环境较为复杂的地方如聚会、试听会等借给友人分享时是一大便利。 耳机线的出线口位置如下图所示,其实出线口设计在这个位置也是有意义的。相较于出线口设计在模块末端的来说,这种线缆佩戴起来之后,线材下坠得更自然一些。 山灵MW200的插头是MMCX的,可以跟市面上绝大多数耳机匹配,0.78和QDC专用的可能要过些时日才会上市。 项圈的材质是医用硅胶,并且比较粗,这一点好评。项圈两端的模块在造型方面有自己的特色,比如前文提到过的双曲面玻璃面板以及R角的设计元素,都代表了山灵自家的一些设计风格在里边。山灵的LOGO印在玻璃下层,不用担心刮花或者掉漆的问题。右侧模块内置了 340毫安时锂电池和NFC感应区, 左侧模块上的东西就有点多了,所有按键都设计在了这里,这些按键的手感出色,绝不会给颜值掉链子! 山灵MW200本身具备IPX4级别防水,但USB C并未安装防水胶盖,经过咨询得知此接口是做过防水处理的,所以一般的防泼溅性能都可以做到。值得一提的是这个USB C还支持USB DAC,连上C线就能直接读取手机或者电脑的音频信号,相当于一个小型的解码耳放一体机。但是......这样的使用场景我实在想不出来啊,毕竟现在的C线都比较粗,搞成有线模式似乎违背了人体工学设计?但如果你要是能够找到软软的C线,用起来应该还是比较舒服的,特别是那些对于音画同步要求很高的手游玩家,直接用C2C线接驳在手机端和山灵MW200之间,也算是一种玩法。 项圈的医用硅胶材料挺不错哦,随便捏把扔到包包里,取出来立刻就能恢复原样。 【关于蓝牙稳定性】 山灵MW200用的是CSR8675蓝牙芯片,正是因为用了这颗高通的芯片,所以它能够支持到的编解码器很多,LDAC、HWA(LHDC)、aptX HD 、aptX Low Latency、aptX、AAC、SBC全满贯,它是目前支持编解码器种类最多的蓝牙解码耳放线,没有之一。在稳定性方面,山灵MW200表现异常出色,绝不会出现TWS上那种偶发性的断连情况,特别是当加入了aptX-LL后,与高通芯片的手机接驳能带来超低延时的音画同步效果,经过测试我觉得像我这种休闲类的手游玩家,无论吃鸡还是王者农药基本无碍,当然前面我说过了,如果你是个骨灰级玩家的话,那就接个C2C线缆吧。By The Way,这款项圈是支持固件升级的,通过山灵播控app可实现OTA空中升级,能让这条项圈时刻保持最佳性能状态,同时也提升了不少附加值。 【主观声音体验】 试听环节部分,我用的耳机是山灵自家的ME500,项圈接入华为手机自动激活HWA编解码器,音源是一些WAV无损格式的文档,通过海贝音乐app来播放。 这条项圈带给我的第一感觉是......一点都不像个无线耳机的音色......首先它对于声音线条的把控比较到位,没有出现常见的无线耳机里的那种毛刺感,其次它对线条边缘刻画得有点模糊,但密度反而增高了,最后是底噪不可闻,即便是在安静的夜里使用也听不到任何电流噪音,这3点是最让我诧异的地方。我想这可能跟解码耳放电路有关系,同时可能也跟高端的编解码器有些关系。 在整体音色上,ME500的声音略微偏暖,声底略厚实,呈现出了较高的密度感,三频是均衡的,通透感优异,这一点跟装了原线的ME500差不多,但中频段有点侵略性,特别是在B站看视频的时候,人声紧贴耳朵旁,甚至有点跪舔的意思。虽然刺激了点,但是人声细节一览无余,男女倾向方面我认为略偏男声,如果是拿来听玉置浩二或者赵鹏低音炮这类,它会把男性阳刚的一面发挥到极致,女声相对弱一些,但也不难听,主要是声音有点厚,刚开始听或许要一点时间适应一下。 前文提到的能量感,是的,这条项圈能把这种低阻抗耳机推得得活力满满!低频下潜泛音充分,有一定的弥漫性,就像个活力四射的年轻小伙子,一次次很主动的靠近你,作为一个男生我都有点不好意思......,但是这种刺激感绝不是手机直推下能够表现出来的。 【总结】 本人也算是接触过不少的蓝牙线产品,但我发现山灵MW200是一条相当有个性的,首先颜值和细节做工上都很有自己的特色和创意,全编解码器的支持以及较大的输出功率能把低阻抗耳机推得活力满满,同时又摒弃了传统蓝牙线声音发虚、羸弱、和毛刺感较强的共性问题。另外,我发现这项圈拿来跟榭兰图搭配有奇效,众所周知榭兰图搭配原线在绝大多数播放器上会出现中间凹陷的情况,所以很多人认为榭兰图听人声很普通。但是配合山灵MW200时相比有线模式,解析度是有些许下降的,但是下降程度依然在可接受范围之内,同时中频段仿佛被举高高嘞!拿来听听流行人声更出彩,不像ME500那么跪舔,但也已算是相当靠近耳朵边上,无论细节还是低频的弹性,这些都能清楚的拿捏到点到位,如果你有榭兰图的话,这条蓝牙线绝对值得一试。 <更多>

歌布林 晒物 2020-06-12 10:25

现在越来越多的手机都慢慢取消了3.5mm耳机接口,好处是防水得到提升,坏处是在需要使用3.5mm耳机时,没有好的转接线,音质会大大降低,在耳放转接线里面,BGVP T01可以说是属于比较高端的定位,今天来看一看,这款BGVP T01有着什么样的表现。 一、简短开箱 这款BGVP T01的包装上标识了HiFi解码耳放,相比于普通的转接线,拥有更好的声场表现。▼ 打开包装后,可以看到耳放线,一端为Type-C接口,另一端为3.5mm耳机插孔,可以适配大部分的手机。▼ 此外还随机附赠了两枚转接头头,分别是Type-C转Micro USB转接头和Type-C转USB A转接头,除了可以使用在以前的老手机接口上,还可以直接在电脑USB接口上面使用。▼ 二、使用体验 转接线主要使用场景为Type-C转3.5mm耳机,3.5mm耳机接口部分采用镀金触点的母座,耳机插入时的固定效果不错,从金属材质上来看,做工就不一般。而在Type-C部分,内置了高通HiFI数字音频解码芯片,即使是转接线,也不会让音质有所损失。▼ 线材使用的是发烧级5N单晶铜线,4股编织的设计在外观上来看,视觉效果不错,在使用中韧性也很强。▼ 内置的两个转接头可以可以让我们使用在以前的老式手机接口上。▼ USB接口甚至可以让我们直接插在USB接口上,让主机也可以转接耳机进行音乐播放。▼ 线材的长度不算很长,这让插上耳机后,也不会产生过长的线,使用还是很方便的。▼ 在音乐表现上,与平时自用的耳机相比较,声音基本上差不多,听感上没有太大的差别,不管是重低音还是人声,没有很空旷的感觉,纯音乐播放也很舒适,乐器打击感比较明显。▼ 这款BGVP T01还有一个好处是,即使是转接以后,依然还是支持耳机按键短按切歌和mic录音,很多差一点的转接线是没有这个功能的,这一点的体验可以说是非常棒。▼ 在平时出行时,这样的一个小小的转接线也可以很轻松随身携带,甚至随着耳机一起放都不会占用额外的空间。▼ 三、使用总结 如果手机确实不支持3.5mm的耳机接口了,而我们又实在是有一些音乐表现比较好的3.5mm耳机,可以考虑入手这样一条转接线,整体做工确实是非常棒,音质表现上,也不会降低耳机的实际表现力。 <更多>

花花的花花 晒物 2020-05-26 17:32

在今年1月的耳机与杂谈年度盛典上,乐图首次放出了这个小“大招”,体积小,发热忽略不计,耗电量低,可以说是很多人梦想中的小尾巴了,但是当时并没有放出售价,当时个人觉得只要定在2千元以内,都会是一个有冲击力的产品。结果你们自然也看到或者听说了,年度盛典过后,几乎听过的所有人都是好评不断,紧接着疫情袭来,又无数人对它望眼欲穿,当然,其中也有我。再接着4月底公布了899/999(安卓/iOS)的售价后,又是一片真香警告。 很多耳机发烧友了解到乐图这个品牌,应该都是因为当时首个上万元的国产播放器“金菊花”,在那个双DAC+平衡口才是高端播放器的身份象征的时代,金菊花用单DAC+3.5PO/LO口,凭着过硬的素质和推力以及非常准确的音色,斩获了不少发烧友的心,并且有着很不错的口碑,直到现在,金菊花在播放器里面也绝对是标杆级的存在。至于为什么乐图这么强,建议自行搜索一下乐图的母公司“英夫美迪”,这里就不细表了。 说回PAW S1。外包装左上角贴了一个小圆标,写着Pentaconn,这个牌子可能对于手机HiFi党来说还比较陌生,但对于玩定制线材或者玩过Acoustune这个牌子耳机的用户来说,应该有一定的了解,Pentaconn这个品牌是给索尼、森海这些大牌做接插件的,这几年开始有零售的插头,一个插头的价格价格就大几百元。询问过乐图的朋友,S1上的4.4母座由Pentaconn提供,在这个细节上就能看出来,S1的用料够足了。全金属机身以及大猩猩玻璃的显示屏,这些都是乐图已经做得非常成熟的工艺了,就是两个字,精致。 PAW S1的核心点除了声音外,就是玩法的多样。作为一个技术驱动型的公司,好的声音前提当然是优秀的指标。在尽量不造成失真的情况下,S1给出了16种不同的内置EQ,供你选(zhe)择(teng),还有高低增益可选。S1标配3.5耳机口以及4.4平衡口,给S1的“HiFi”属性又进行了一次加成。 接着再来说声音如何,年度盛典上一耳朵惊艳我的是S1的声音密度,不知是通过怎样的处理,能做到这样低的功耗还能有这样的声音密度,瞬间让我想起了小墨菊的声音,当场换上小墨菊,在解析和动态声场上,区别还是挺明显的,不过话说回来,毕竟小墨菊价格是S1的8倍。 S1的16种内置EQ里,个人比较喜欢None(无EQ)+高增益的模式,解析足够,声音中正不偏颇,能适应大多数曲风,带点微暖的低频氛围感,只要你的耳机不是糊成一团的解析,S1搭配起来都是没问题的。特别是听流行、爵士那种微醺的感觉,真是非常有沉浸感,乐器与人声分离度很高。也有朋友喜欢HeadPhone(大耳机)模式,应该是为了更好的驱动大耳,将低频量感调得稍微偏多一些,但对中高频的表现并没有太大影响。 S1的驱动力标称就已经很大,好友@徐大为 找到第三方测试之后,发现乐图“虚标”了,这里打引号是因为实际上的功率比标称的120mW@32Ω还要大(实际上接近130mW)...当然,除非你用来推拜亚几百欧那种大耳机,否则这个上限你是肯定用不着的,但话说回来,驱动力这东西就像汽车的马力,你可以用不上,但你得有,在你要用的时候,心里不慌。 单说数据显然没什么意义,实际上搭配千元左右的塞子如水月雨kxxs、天龙c820、TANCHJIM氧气等耳塞时,都是能推得比较饱满的,即使要听大场面的交响,也是可以像模像样的。对于高价位的耳塞,搭配Softears的旗舰单动圈Turii,可以把声场撑得比较开,同时人声的密度和质感还会更好。比如在听《Dance Monkey》这种欧美流行的时候,前面的钢琴高频靓丽通透,丝毫不闷,人声融入时,人声的质感处理得还原度很高,原唱的嗓音是顺滑带一点点烟熏的感觉,低频部分的表现比苹果原装的线要更有力。搭配qdc 变色龙VX时,也有一种稳稳驾驭住的感觉,不乱、不刺激,信息量又非常足。 虽然PAW S1产品针对的还是以发烧友用户为主,但即使是苹果原装的EarPods插上S1的3.5耳机口时,也一定是“一耳朵”把手机原装转接线或者手机原本的耳机口给秒掉的,低频更有力量感,高频延伸也更好了一些。当然,我想应该没人会为了推好EarPods买个这玩意儿的...(如果有请受我一拜) 说说使用感受优点与不足。 S1的使用中的优缺点也是非常明显的。第一个优点是给了大多数手机直推党一个提升声音更便利、品控品质更靠谱的升级方案,899/999的价格作为Lotoo这个品牌的产品定价来说,我觉得不算贵,毕竟用得上这玩意儿的,你的一根线可能都不止这么多钱;第二个优点在于,这样的声音和体积,它对手机的能耗是比较少的。 缺点也非常明显,官方的定位叫做“小尾巴”,实物拿在手上也是比较小的,但你把它接到手机上,再插上耳机,你就会明白为什么会有烧友开始叫它“大尾巴”了,携带相对于短的转接线来说,没有那么方便。如果官方或者第三方推出一个手机壳后边儿能把手机和S1固定在一起,相信会方便很多。 PAW S1这个形态的产品,已经用过很多了,像我个人比较喜欢的极致的Naos、线圣的红蜻蜓,都是我一直给发烧友们推荐的,但S1是第一个这样全面完善的产品,在体积、能耗和声音上,有很好的平衡,值得称道的是这个“平衡”并非均衡的“一般”,而是各方面都很强:素质高,推力大,耗能少,用料足的同时,价格还比平均水平低了不少...这么定价是不是有点犯规了? <更多>

/ax夢幻公爵/ax 晒物 2020-05-13 17: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