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眼坎坎坷坷的虎年就要结束了,即使有些许不如意的地方,日子总还是不停息的前进,深吸一口气也要把遗憾化为继续奋斗的动力!刚过完腊八节,街上就到处是软萌可爱的瑞兔装饰,火红的福字对联无不营造着对新一年的期许,我也顺势好好规划了一下明年的生活、工作计划,希望兔年有更多的收获! 所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想要大展拳脚,这趁手的家伙什儿可得准备到位!我个人因为爱好数码和摄影,平时喜欢在各大自媒体平台和大家交流心得,经常进行室内外各种场景的拍摄,免不了后期修片,所以显示器的颜色准不准就非常的重要。我媳妇从事的是产品开发工作,对于产品包装,宣传展示品的设计要求比较高,但家里和公司的多个显示设备颜色不一样,巨大的色差经常导致实物打样效果偏离设计稿,非常影响工作进度。因此,校准显示设备就成为我家提升生产力的重要措施!于是我们一致决定新年入手的第一件利器就是显示器校色仪! 其实这个设备也无需多考虑,业内大名鼎鼎的Dataclor自然是首选。只是其旗下的“红蜘蛛”(SpyderX Elite)与“蓝蜘蛛”(SpyderX Pro)虽然主要功能都相同,却也有不一致的地方。 贴上一张官图来做个对比,明显看出红蜘蛛综合表现更胜一筹,不过蓝蜘蛛也不遑多让,显示器的主要校色功能很齐全、像我这种个人家庭用户,还是更适合蓝蜘蛛——能达到显示器校色效果即可,,而蓝蜘蛛价位更划算。于是Datacolor SpyderX Pro蓝蜘蛛显示器校色仪就这样被收入到我的手中。 一、小小身材,大大用处 SpyderX Pro蓝蜘蛛出自德塔颜色公司,这家成立于1970年的色彩管理公司,一直进行色彩数字化管理的研究和推进。我还是比较信任这个品牌的,毕竟专业的事还是要交给专业人做才放心。 外盒侧面注明有产品应用所需的系统环境,包括系统版本与硬件配置,此外,还需要设备接入网络。 综合环境来看,可以说光谱性非常好,要求比较低,几乎所有设备均可应用。 产品外包装设计简洁不花哨,里面更是环保。除了主机SpyderX传感器和充电线,只有一张附有保修信息和软件下载链接的欢迎卡。 蓝蜘蛛给到足够的线材长度,展开捋了一下,约1.6米长,还是挺便利的,常规环境绝对够用。 线材上贴的标签上注明在美国获得的专利号,专业就是专业。 蓝蜘蛛外观结合圆形与三角形,设计出圆润又不失棱角感的外观,确实挺好看。 正面注明产品型号信息,还有一枚工作指示灯。 背面一圈缓冲泡棉,使用时或者正常放于桌面上,起到防滑作用。 侧面布置有1/4寸螺口,与摄影器材尺寸接轨,适配大多数三脚架,常规场合直接挂在显示器上即可,如果是会议大屏、其他特殊测试需求的话,借助于三脚架、延长杆、魔术手摄影器材固定显然是个更好的办法。 SpyderX传感器这亮晶晶的大眼睛堪比卡姿兰啊,其内置突破性的色彩引擎,能够带来更加精准的屏幕颜色。回头瞅瞅镜子里自己迷离的小眼睛,难怪SpyderX能看得这么清楚这么准! 二、极度舒适的校色过程 简约的配置,PC端软件下载地址需要手动敲入。还好网址并不算太复杂,手动敲入也不会很麻烦。 据说后期产品会加入二维码或者其他下载辅助方式,使用会更友好。 简约并不简单,关于具体的使用说明、操作指南等全部搬到了线上。 软件为Windows用户和MacOS用户分别配置配套软件,涵盖市面上绝大多数电脑,按需下载即可。 通过产品唯一的序列码激活软件,就可以获得在线演示,用户指南等支持。这点还是很符合科技产品调性的。 值得注意的是,激活后会有一个16位的注册串码,这个需要用户自行记录。如果后期更换设备或者重新安装软件时,还需要用到,没有记录的话会很悲催……于是我顺手把注册码也写到了下载链接卡上,同时保留截图,以备不时之需。 软件安装完毕后,按照向导做好准备工作: 1、显示器预热1小时以上:保证设备运行稳定,磨合到位; 2、无强光直射显示器上:日常光线,确保测试准确; 3、显示器控制:有些用户按照自己习惯调整显示器参数,这里需要恢复默认,才能调整准确; 4、Spyder连接:最基础的,千万不要忘了连接设备…… 针对专业用户的个性化需求,SpyderX还能够对校准参数进行自定义,亮度、色温等可以预先查阅确认后自定义选择,尽显专业。 首次校准显示器,选择FullCAL模式。 我的显示器是优派VX2780-2K-PRO,软件给出的目标设置为:光度2.2、白点6500K、亮度120。 SpyderX的使用还是比较简单的,根据软件指导挂在屏幕上进行操作即可。别说这造型还真的挺像小蜘蛛。闲言少叙,动手开干! 剩下的时间交给蓝蜘蛛就可以,检测亮度很快就会完成。 系统自动监测当前的亮度参数,目标值是120cd/㎡,每次调整后点击“更新”可以看到前后的整体对比,需要把数值设定到相同或者相近的值才可以。 调整亮度后,剩下的时间将会多色运行显示。 在多色、多亮度测试校准后,显示校准很快完成,整体大概5分钟左右,没想到我泡个茶的功夫,SpyderX就完成了一次高准确度的色彩校准。感觉so easy! 全程跟随软件页面提示即可独立完成,简单易学的操作对数码小白非常友好。 PS:过程中色彩实在是太多,以上就贴个红、绿色吧……其他的不贴了…… 色彩校准完成后,SpyderX可以立即提供显示器的校准前后对比,展现校色前后的差异,效果非常直观。 上图是校准前的样子,图片色彩有一点偏亮,颜色有过曝的感觉。 SpyderX能够精准校对屏幕颜色,尤其对暗部细节及白平衡部分,还原精度非常不错。前后对比而言,与实物对比视觉效果更加的真实,细节处理也非常细腻。 不过软件显示的并没有肉眼看到的冲击要大,实际观感在校准之后,屏幕色彩更加柔和。 校准的最后,软件会给出当前显示器的色域图对比。 sRGB、NTSC、AdobeRGB、P3多角度对比查看。 三、标准&解决,校色确实是该做的事 俗话说“财不露白”,喜入蓝蜘蛛后,我拿到公司去和行政IT管理员显摆,结果这哥们的眼神越来越亮,果断借走去给公司企划同事去做显示器校准了…… 看着他拿设备远去的背影,我也暗自窃喜——他校准之后,会不会对公司的一些显示器“大开杀戒”,毕竟有了标准之后,再跟公司提设备更新就是绝对有理有据的行为。所以说,显示器品质的监测,蓝蜘蛛也是可以出力不少。 话说,专业的显示器校色仪,不就应该在最正确的场合发挥做正确的作用么? 可公可私,保证显示器显色准确,这个“蜘蛛”着实可以! datacolor 笔记本电脑液晶屏显示器电竞曲面IPS屏SRGB色彩校准硬件校色偏色校正色准仪 SpyderX Pro 蓝蜘蛛校色仪 京东:¥659 去看看 <更多>

伟小闲 晒物 02-09 10:29

很多人买笔记本和台式电脑大部分情况买回来是什么样就是什么样。很少有人会想把屏幕调一下,最多就是调一下明暗和黑白。电脑上购物看好了购买,寄过来不是电脑上显示的那个颜色误差明显。最崩溃的是图片修改和视频创作,本来觉得挺好出片后完全不一样,有时候还需要重做。其实这都是显示器误差惹的祸。 我就深受其害,在知道还有校色仪这个神器之后,第一时间就物色了一款比较适合我的datacolor德塔spyder蓝蜘蛛x屏幕校色仪 外观包装: 包装纯白简洁,中间硕大的3D立体产品图几乎占据了包装盒正面大部分的位置。 包装盒属于硬质的礼品盒包装,内部的塑料卡位衬垫也是硬质材料,也许属于精密仪器,把抗压防震做得很到位。 装箱单: Spyderx 传感器*1,欢迎卡片*1,附有软件下载链接和保修信息激活软件的唯一序列码*1, 互联网链接,包括在线演示,用户指南,视频和支持。 注意: 激活码在传感器下面的内衬上面,并且是唯一的序列码,一旦输入电脑产品是无法退换的。 打开包装箱我有半分钟的懵逼状态,怎么校色仪和箱子上的不一样?拿起校色仪正反看了一下都没找到摄像头,最后发现原来是掰开用的(*^▽^*)。 软件安装激活: 根据包装盒内提供的网址下载原版软件,把校色仪插到电脑上,必须是主机的U口。准备好打开软件,用校色仪底下的唯一激活码激活。一旦激活就不能退换了。 注意事项: 激活成功后会出来一个注册码,这个注册码一定要保存。存到电脑里或者是手机拍照储存备份。因为这个注册码如果调试另一台显示器的时候,下载的软件就需要输入这个注册码。或者你的电脑重新装了系统,再下载这个软件的时候,依然要输入这个注册码。 没有注册码这个校色仪就没法工作。 这一个邮件信息,也要认真对待。毕竟这个邮箱是以后找回注册码的唯一途径,要不然软件就会无法使用。这个邮箱很重要,这个邮箱很重要,这个邮箱很好,重要的事情说三遍。 调色前的准备工作: (1)调色之前需要做一些准备工作,电脑要打开一个小时左右。 (2)尤其是晚上,不要有强光直射屏幕。 (3)如果以前手动调节过屏幕,需要把屏幕恢复出厂设置。 (4)把对比度也设成默认值。 (5)电脑色温控制设置为6500K或等值设置。 (6)亮度调整为眼睛舒服的状态。 (7)校色仪的插头一定要直插在电脑的U口上。 正常调试: 以上这些准备完毕,点击前进选择自己使用的类型,是PC呢?还是笔记本?再选择一下自己使用的显示器控制功能。 所有的这些调试完全是傻瓜式的操作,直接根据提示一步一步的按要求准备,准备好点击前进就可以了。 把校色仪按图标轮廓贴到屏幕上,如果没有仰角用手轻轻按压一下,让仪器紧贴在屏幕上。正面的感应器会感应室内光线,里面的镜头会感应屏幕上的色彩。 把校色仪放好点击下一步,就开始自动校色,整个过程大概也就一分钟左右吧。 校色完成会让储存这次的配置文件,以后每一个月校色完成都会储存一次,方便对比选择。 所有的工作完成,会跳出一个预览对比配置文件,点击切换可以明显的对比出调色完成和调色前的显示状态。对比切换可以看出差别还是很大的。上面第一张是没有调色的状态,下面一张是调好色的状态。 总结推荐: datacolor德塔spyder蓝蜘蛛x屏幕校色仪准确校准暗部细节以及白平衡。同时校准多台显示器,实现多台电脑颜色无限接近,让公司所有的显示器显示效果相同。尤其是个人配备了1拖2的显示器,两台显示器如同一个显示器一般让色彩回归真实。每个月调一次告别色差。 datacolor Spyder X Elite 显示器校色仪 笔记本电脑液晶屏电竞曲面IPS屏SRGB色彩校准硬件偏色校正色准仪 京东:¥1459 去看看 <更多>

雷军 晒物 01-13 17:06

“选一款用十年”,显示器作为电脑整机中生命周期最长的产品,大家一定在购买时仔细对比选择。相比于注重高刷的电竞显示器,设计、影像等办公使用时更注重对于色彩准确度的需求,所以不论选择哪种类型尽可能一步到位比较好。 但凡对摄影、设计、视频制作有需求的朋友,一定和我一样接触过不少色差过大的作品。当你做的和别人看到的不一致,很容易出现不可避免的误会,小则影响视觉观感,大则错失合作机会。 目前高色域显示器大行其道,早年色差严重的问题已大大减少,但出厂依旧存在肉眼可见的色差。此时只能依靠外置校色仪来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工作室就有小伙伴选择去网上租来用,说实话价格并不便宜。 德塔颜色(datacolor)作为色彩管理的龙头品牌,广泛应用于纺织、涂料、工业、摄影等专业领域。蜘蛛校色仪在这个领域自然是如雷贯耳,绝大多数用户都会选择红蜘蛛版本(Spyder X Elite),我选择了性价比更高的蓝蜘蛛(Spyder X Pro)。通过对比图的发现两者差距不大,大多数用户可以直接选择价格更加亲民的蓝蜘蛛,使用上完全对得起Pro级别的命名方式。 至于开箱没什么可说的,内部除主机外无其他配件。序列号位于底部,所以并不建议丢弃包装盒。 德塔颜色给了Spyder X高低两个配置,但在外观上并没有印上型号后缀,外观设计依旧是白色简约风,相比之前的黑色版本颜值高了不少。打开底盖既是镜头保护盖,也是配重块,上手简单容易。 线材通过底盖可自行调节长度,满足不同显示屏尺寸的需求。由于与红蜘蛛一样,通用型1/4螺丝接口依旧保留,不知道后续可不可以将蓝蜘蛛通过软件升级至红蜘蛛。 我不清楚之前的专业校色仪有多麻烦,至少蓝蜘蛛就算是电脑小白也可以轻松驾驭。首先去官网下载对应软件(发文时最新版本为Spyder X Pro 5.6),接着调整延长线和显示器角度即可完成初始操作。 最新版蓝蜘蛛校色仪在保证专业性的同时,大幅缩短了校色过程。初始调节至校色默认所需的120流明,再将明基PD3220U亮度调节至57。 整个校色过程非常迅速,边上看就是不同颜色不同亮度/饱和度走了一遍,差不多也就90秒就完成了。 相比校色过程的简约,Spyder X Pro操作界面倒是非常专业,用户需根据自己显示器进行勾选,包括亮度、色温等OSD选项。校色完成后自动生成ICC配置文件,通过ICC色域覆盖我们可以看到通过蓝蜘蛛测得当前显示器与四项行业标准(sRGB、NTSC、AdobeRGB、P3)的色域覆盖对比。 最终看色域覆盖并不能直观感受出优化后的效果,Spyder X Pro贴心地提供了大量样张,有的主打饱和度、色准、人像、灰阶等多个选择。在6500K色温下,校正后的色彩饱和度有了明显提升,但相比修图上HSL单独拉伸饱和度,我这台显示器中可以明显看到红/蓝色做出了更稳定的一致性,其他颜色略有变化。我有看过其他分享,有的更多偏向红黄或者绿蓝多得调节,可见在蓝蜘蛛校色仪将不同出厂色域拉回到标准线上是一视同仁的。 校色完成后的ICC配置文件已自动保存至C盘,虽然这个icm文件可拷贝,但我觉得单独另存意义不大,转发给使用同款的朋友更是大可不必。除非是两台机器出厂为同一批次,且使用时长和色彩较为一致才可行,可见实测校色才是真正治标治本的方式。 对于使用多台显示器的用户而言,专业版校色仪不仅仅要做好校色的本职工作,最好还能具备一定的数据化报告产生。现在不少显示器都说出厂自带校色,达到XX色域,那么使用蓝蜘蛛校色仪的显示器分析功能可以当做照妖镜一窥高低。不论是否完成校色都可以通过这项测试完成色域实测,从而鉴定到手的显示器是否有虚标的部分。 当我认真考虑过需求后入手的德塔颜色新款蓝蜘蛛校色仪Spyder X Pro后,发现功能上较红蜘蛛更是恰到好处。后续多来几台显示器,还要考虑租用成本,那蓝蜘蛛确实性价比不俗。 校色仪在功能上未必要花哨,但必须公正且具备行业标杆属性,这样才能客观的还原色彩本来的样子。蓝蜘蛛校色仪通过简易快速的校色方式,让我能看清显示器的素质上限,也能知道自己显示器几斤几两。有了正确校色后,就不用担心后续工作出现色差大的尴尬,至少保证自己显示端不出现色差问题了。 datacolor Spyder X Elite 显示器校色仪 笔记本电脑液晶屏电竞曲面IPS屏SRGB色彩校准硬件偏色校正色准仪 京东:¥1459 去看看 <更多>

数码风潮 晒物 01-09 09:59

十一月份的时候,和大家分享过使用12代移动处理器的零刻 SEi12(i5-1235U),准系统2000不到的价格对于想体验12代 Intel 处理器的小主机玩家来说,性价比还是非常高的。 不过受限于 U 系列的产品定位,即使最高的i7-1260U 也仅提供了2个 P Core(性能核心),同时 GPU 部分满 EU 也需要至少i7-1250U。一方面性能不能拉满,同时选择 i7 也会显著的降低产品性价比。 把目光移到 P 系列,i7-1260P 提供了4P Core + 8E Core(能效核),GPU 部分也是12代 ADL 平台满配的96EU。更强的 CPU、GPU,加上更高带宽的 DDR5 内存,以及很多用户关心的雷电接口,就是今天要和大家分享的满血 1260P 小主机——零刻 SEi12 Pro。 SEi12 Pro 开箱 配置方面 SEi12 Pro 分为 i5-1240P 以及 i7-1260P 两种,二者同为 4P Core + 8E Core,除了基频(P Core 1.7G/2.1GHz E Core 1.2G/1.5G)和最大睿频(P Core 4.7G/4.4GHz E Core 3.4G/3.3G)不同,GPU 方面 i7-1260P 为满配 96EU,而 i5-1240P 则为80EU。 所以如果你面临 SEi12、SEi12 Pro 三种配置的选择问题,我认为大概可以简单汇总如下: 想体验12代,对 CPU、GPU 都没有特别高的要求→SEi12 对 CPU 有比较高要求、需要雷电,同时对 GPU 没有特别高的要求→SEi12 Pro i5-1240P 对 CPU、GPU 要求都高,配置拉满→SEi12 Pro i7-1260P ▼SEi12 Pro 采用和 SEi12 相同的蓝色外包装,核心数由10 CORES →12 CORES 配置部分,零刻官方依旧提供了标准版和准系统两种,配置和售价组合如下: i5-1240P 准系统 2500 i5-1240P 16GB+500GB 3300 i7-1260P 准系统 3200 i7-1260P 32GB+500GB 4200 相比友商标价3999(采用 DDR4 内存)的 i5-1240P 迷你小主机,内存上零刻采用的 DDR5 成本会高更一些,接口方面零刻提供雷电*1,友商则是雷电*2(共用40Gbps带宽)。考虑到迷你主机雷电接口使用率并不是特别高,哪一个更有性价比,相信配置对比是相当清晰的。 外观上 SEi12 Pro 延续了零刻2022的新设计风格,顶部采用防水透气包布+新 LOGO 的设计,随包装还附赠了一个可替换的灰色包布。整机尺寸126mm x 113mm x 42mm(0.6L),金属机身设计,顶框部分采用 CNC 切割会有一种高反光的效果。 ▼黑色/灰色都是比较百搭的 ▼2022新版 LOGO,中国风十足 ▼可替换顶盖设计 机器外观设计与 SEi12 基本一致,正面依次是 USB3.0 Type-A*2、雷电4*1、耳机孔*1,以及电源按键。 背面上部为出风通道,下部依次为 2.5G LAN*1,USB3.0 Type-A*2、HDMI(2.0/TMDS 4K60Hz)*2,以及 DC 电源接口。接口部分,整机一共提供了4个 USB Type-A 和1个雷电4,加上两个 HDMI 接口可以同时外接最多三台显示器,2.5G LAN 相信也可以满足大部分用户需求。 SEi12 Pro 拆解与分析 拆机部分,首先卸下底部的四颗螺丝,轻拉提手就可以打开后盖。 取下后盖盖板,可以看到盖板内侧还有贴附泡棉,用于加强架构强度。机身内部可以看到零刻今年新的双面散热设计,在 SSD、RAM 侧面配置有独立散热风扇。 这里并不是普通的塑料盖板,而是塑料+金属双材料结合而成,黑化后的金属散热板采用嵌入工艺与盖板主体嵌合。再利用导热硅胶和 SSD 直接接触,进一步提高 SSD 的散热效率。 ▼2.5英寸 SATA HDD 盘位,支持扩展2.5英寸硬盘 ▼背面可以看出金属散热篇与塑料主体,采取类似榫卯工艺嵌入而成,下方为5V0.15A(0.75W)的散热风扇 内存部分,使用两根 16GB 英睿达(镁光)的 DDR5-4800 内存,SSD 部分则为金士顿的 PCIe4.0 SSD NV2 500GB。 无线网卡部分为来自英特尔原厂 AX201,支持 Wi-Fi6 和蓝牙5.2,无线访问速率最高2.4Gbps。 输出接口部分依旧使用导电布连接在地上,可以提供抗静电和 ESD 的能力,HDMI 接口位置可以看见两颗(1个 HDMI 接口配备1颗)来自 ITE(联阳半导体) 的 IT66318FN HDMI 2.0 Retiming Buffer(重置时序缓冲器),用于提高 HDMI 输出信号质量/品质。 ▼IT66318 Retiming Buffer 去掉内存、SSD 后,先移除网卡天线位置的固定黑胶,断开网卡天线并拧掉四角螺丝就可以取出主板了。取下主板前,可以看下整体的摆件和 SMT(贴片)还是比较工整的,黑色 PCB 也是个人比较喜欢的颜色。 小心抬起并取下主板,可以看到背面依旧采用了单个大风扇,功率部分为 5V0.4A(2W)。 取下风扇,可以看到采用双热管散热设计,左侧供电部分也采用了导热硅胶和散热片进行覆盖。电感部分可以看到5颗0.1uH、2颗1.5uH 和1颗2.2uH 电感,供电部分的 MOSFET 则全部布置在左侧散热片下方。 环控(EC)芯片同样来自于 ITE,型号为 IT5570-E 有线网卡芯片同样来自 Intel,型号为 S2083L(i225-V) ▼雷电4接口部分,采用 Intel JHL8040R Retimer(时序重整器)来提高输出信号质量,辅以来自赛普拉斯(CYPRESS)的 CYPD62XX USB-PD(Power Delivery 供电)控制器负责供电部分。 ▼音频 Codec 芯片则来自于 CONEXANT,型号为 CX11880 ▼散热鳍片经过黑化处理,鳍片总数60 性能测试 在开始测试前,首先回顾以下主要配置:CPU i7-1260P,GPU 部分为 96EU Intel Xe 核显,搭配2x16GB 英睿达 DDR5-4800 内存组成双通道,SSD 部分则为来自金士顿的 500GB NV2 PCIe4.0 SSD。 ▼Intel 酷睿 i7-1260P,隶属于 ADL 家族,4性能核心+8能效核心设计 ▼GPU 部分为 96EU,单元数量已是12代顶配,测试驱动版本为 30.0.101.3111 DCH i7-1260P vs i5-1235U 性能对比部分,选择了自家同样采用 Intel 平台的 SEi12,CPU 为 i5-1235U 搭配 2x16GB 英睿达 DDR4-3200 内存。首先对比下性能跑分,首先是代表 CPU 性能的 CineBench R23,得益于更高的睿频和性能核心数量,采用 i7-1260P 的 SEi12 Pro 单核领先 SEi12(i5-1235U)6.6%,多核心部分则领先49.72%。如果你对 CPU 多核性能比较看重,性能核心(P Core)数量翻倍的 SEi12 Pro,会比i5-1235U 的 SEi 12拥有不少的优势。 而在内存测试中,i7-1260P 搭配 DDR5-4800,相比使用 DDR4-3200 的i5-1235U,在内存读取、写入、复制带宽上都有31.7%~37.7%的领先幅度。这部分虽然在网页浏览等日常应用中感受可能差异不大,但是在 GPU、渲染等吃内存带宽的场景下,就会产生相对明显的差异了。 ▼内存延迟部分 DDR5-4800 延时为97ns,和同样 ADL 平台 DDR4-3200 差距不大 得益于 GPU 单元数量更多,更高的核心频率以及 DDR5 内存带宽,在 3DMark 图形跑分上,i7-1260P 已经远远领先同家族的 i5-1235U 43%(TimeSpy)/48%(Fire Strike)。即使和今年的核显之王,AMD R9-6900HX 相比,3DMark 图形分的差距也只有16%(TimeSpy)/18%(Fire Strike),核显能够玩的游戏/开启的特效也比以前更多了。考虑到明年 AMD 会更新到 RNDA3 架构,Intel 这边也传言会在 TSMC 工艺加持下继续增加 EU 数量,2023年的核显之争相信会更加激烈。 而在综合办公跑分软件 PCMark 中,i7-1260P 的领先优势就不那么大了,只领先同家族的 i5-1235U 8%。对于入门办公用户来说,两千不到的 i5-1235U 确实也是很好的选择。 在渲染测试 V-Ray 和 V-Ray CUDA 中,i7-1260P 的优势就比较明显了,分别领先 i5-1235U 54.7%和50.4%。 在免费开源三维图形软件 Blender 中,三个不同的测试场景(Monster、Junkshop、Classroom)中,i7-1260P 领先 i5-1235U 36%~41%。如果你日常工作中会涉及 Blender、V-Ray 这类图形软件,得益于更强的 CPU、GPU,i7-1260P 的生产力性能还是显著更强的。 基准性能测试 告别了多年的牙膏更新之后,Intel 12代处理器确实是进步很大的一代,CPU-Z 跑分部分 i7-1260P 单核和多核得分都非常很接近11代桌面i9-11900K。 wprime 跑分部分,32M 16线程全开计算实际3.977秒,1024M 16线程全开计算实际132.085秒。象棋(Fritz Chess)测试部分,每秒计算21121千步,对比P3 1.0Ghz 倍率为44倍。 3DMark CPU 测试,单核936、2核1745、4核3115分,4核心以上时小核加入,8核心得分3925、16核心得分5396。 Geekbench 5 是一个跨平台的测试软件,实测 i7-1260P 单核得分1690,多核得分9894。 综合跑分部分,得益于 DDR5 内存、PCIe4.0 SSD,SEi12 Pro 总分来到了1095067,成为又一款破百万分的迷你主机。 GPU 跑分部分选择了更贴近实际游戏的 FFXV Benchmark,在 1080P Lite Quality 下得分3069,属于可以低画质下畅玩 FFXV 的水准。 SSD 部分零刻官方配备了一块金士顿的 NV2 500GB,作为一款 PCIe 4.0 SSD,NV2 的性能表现还是不错的。CrystalDisk Mark 实测顺序读取3752MB/s、写入2385MB/s,随机读取也高达 876MB/s、随机写入703MB/s,性能方面相比 PCIe 3.0 SSD 至少要高出一个身位。 SSD 压力测试部分选择 ATTO 分块读写,连续读写循环没有遇到过热降速问题,实测一个循环后 SSD 温度57度。 编解码部分一向是 Intel 核显的强项,支持从 VC1、H264、HEVC、VP9 到 AV1 全部的 SD/HD/FHD/4K,以及大部分新编码格式下的 8K 视频编解码。无论是视频播放,还是转码都是很高效的。 硬件解码可以极大的降低 CPU 压力,使用 Win11 自带播放器播放 4K170M 码率视频,CPU 仅占用6%左右。 ▼硬解加持下 4K 原盘电影播放也同样轻松,测试视频为:钢铁侠-2008 测试条件更换到战未来的 8K HDR 视频播放,硬解下 CPU 依然毫无压力, 部分游戏测试 游戏部分,常见的网游自然压力不大,LOL 在4K 最高画质下 FPS 为94,GPU 占用也还有余力,降低些分辨率或是画质搭配高刷显示器看起来都没问题。 古墓丽影暗影1080P 最低画质下,性能相比 i5-1235U 还是提升了不少,37帧帧率属于勉强可玩的水平。 在刺客信条奥德赛这样的 3A 游戏中,Intel 的 Xe 核显表现还是有待提高的,1080P 最低画质下平均帧率30,介于轻微卡顿和勉强可玩的水平之间。 原神1080P 中画质下,平均 FPS 48,如果降低画质可以跑满60帧,不过对于原神这类游戏来说,40~50帧的帧率足矣,选择更高的画质游玩会更合适。 日常体验与噪音 零刻今年的几款新机,在噪音方面控制的都相当不错,实测日常使用状态下整机噪音37.4分贝,几乎已经小于办公室环境噪音(36.7分贝)。 使用 FurMark CPU+GPU 双烤,30分钟后机器位置噪音也仅45.4分贝,30cm 人位噪音仅38.7分贝,在噪音控制上表现让人比较满意。如果是壁挂在显示器后方,几乎就是完全静音设备了。 结语 由于染疾,这篇评测 Delay 了接近一周时间,在时效性上可能有所损失。不过相信全面的拆解与元器件分析,深度的性能测试以及对比,依旧可以给对 Intel 平台 mini 主机感兴趣的用户起到一些有意义的参考。 回到产品本身,虽然 Intel 十二代产品性能提升巨大,但是相比隔壁 AMD 的6800/6900性价比上其实依旧没有太多的优势。相信很多选择 Intel 平台的用户,应该也更看重的是 Intel 在办公领域的可靠性、更好的兼容性,雷电4接口提供的可扩展性。 对比同价位的 1240P/1260P 机器,零刻 SEi 12 Pro 优势主要体现在性能(DDR5 内存让整体性能尤其是 GPU 表现更强)、静音与不错的散热,以及现货供应的准系统版本。 i5-1240P 准系统 2500 i5-1240P 16GB+500GB 3300 i7-1260P 准系统 3200 i7-1260P 32GB+500GB 4200 个人认为入门级办公用户可以考虑选择 i5-1235U 的 SEi12 或是 i5-1240P 版本,这两款的配置在性价比上会更高一些。而对预算充沛的用户,自然是配置拉满,一步到位选择 i7-1260P。 好了,本篇文章到此结束,感谢大家的观看。希望大家点赞、收藏并在评论区留言,我是 KC,我们下篇文章再见~ 零刻 SEi12 Pro 1260P 英特尔12代处理器12核16线程 雷电四 游戏办公影音迷你主机 准系统(无内存硬盘系统). 京东:¥3200 去看看 <更多>

RossYan谈数码 晒物 01-04 11:49

写在前面 现在迷你主机性能性能都这么强悍了么? 说实话在使用之前楼主还是比较相信传统的大块头主机的。原先觉得迷你主机又要体积小、又要性能好、还要散热强,放在之前是做不到的,起码在显示卡方面就受到了很大的限制,一直忍受着传统主机体积大,占地方的缺点。自从使用了迷你主机后,感觉是真香,随着芯片厂商的不断发力,核显的性能也有了大幅提升,迷你主机的性能也是足够强悍,绝对不输四五千的大块头。 今天评测的这款机器是来自零刻(Beelink)的SER6。零刻SER系列的6代产品,作为一款中高端迷你主机,搭载了性能强劲的 AMD Ryzen 5 6600H 处理器和 Windows 系统。 与SER5相比,性能上和做工上都比上一代产品有了更大的升级,目前SER6系列有三个型号可选,分别为SER66600H,SER6Pro6800H,GTR66900HX。本次测评的是SER66600H版本。三个版本均采用了 AMD 今年最新推出基于 Zen 3 + 架构的 CPU,普通版 CPU 采用的是 AMD Ryzen 5-6600H,Pro 版采用的是 AMD Ryzen 7-6800H,AMD Ryzen 5-6600H 为 6 核 12 线程,最高频率可达 4.5GHz,AMD Ryzen 7-6800H 为 8 核 16 线程,最高频率可达 4.7GHz。 最近一段时间都在使用零刻SER6,下面就和各位网友们分享一些使用体验。 一、简单开箱 首先开个箱,零刻的外包装盒以红黑色搭配为主,正面可以看到 6 系数字标识,左下角标注有 SER6 的字样,右侧标注的是搭载 CPU和集显型号,整个包装很有动感,暗示着这台微型机强劲的性能。 外盒采用抽拉式的包装方式,内盒是上下分层放置,上层是主机及说明书,下层侧放置的电源及线材等配件。 整个包装还是非常到位的: 来张全家福:配件比较丰富,除了主机以外,还附带了DC 电源适配器、电源线、一长一短两根HDMI视频线、螺丝包、纸质说明书、VESA 挂架。随机还附送了一个红色的织物替换面板,供大家DIY使用,效果还是很不错的,后面有更换的效果。 电源是航嘉的,也是知名的电源厂家,额定输出功率 120W,电源适配器体积有点大,不喜欢的朋友,一月中旬可以从官方免费更体积很小的电源适配器。 二、产品细节 外壳采用的是 ABS 材质,织物面料覆盖的顶部是零刻新一代小主机的主推设计方案,织物面料透气的同时又具备防水溅的效果,搭配上右下角零刻的logo,看起来浓浓的商务范。 顶部的前端采用了亚克力的材质,前部集成了很多常用的按键和接口。从正面可以醒目地看到 AMD Ryzen5 处理器和 AMD Radeon Graphics 核显的认证贴纸,红色的电源按键设置非常醒目灵动。 接口配置方面也是比较丰富的,立起来看一下。从左向右依次是 CMOS 清除孔、 两个USB3.2 Gen2 规格的Type-A、一个Type-c接口 、3.5 耳机孔,电源开关键。Type-C接口支持USB4,理论最高速率可达40Gbps,用来数据传输和视频输出没有任何问题。 整个机身框架采用的是金属材质,为了更好散热,其在两侧采用了大面积的镂空滤网。 机身背面的上方是内置风扇的散热风口,下方集成了更多接口,从左向右依次是一个2.5G LAN 网口,一个USB3.2 Gen2 规格Type-A,一个Type-A 2.0,两个HDMI接口,最左边是DC 电源接口。 这款迷你主机的接口可以说是非常丰富了,值得一提的是,配置的HDMI 是 2.0 方案,支持双 4K60Hz 输出,配合前面板的 Type-C 接口,就算你想进行三屏同时显示,其依然是可以做到的。 主机的底部使用的是金属材质,两边是橡胶防滑垫。底部中间印有详细的快速设置按键设置说明和产品信息。左右脚的硅胶小提手是用来解开后盖的。底部位置预留了两个螺丝孔,安装壁挂支架之后,可以固定在显示器后侧或者挂到其他地方。 机身的体积真的是小到离谱,楼主第一次接触这种微型机,第一次看到还是比较震撼的,科技这么发达了么???从这个外观来看,能猜到它是一台的电脑主机吗?关键是性能还很不错~~ SER6 的三围体积为:126* 113 * 42mm,整机确实很 mini 仅 0.6L 的体量,外观起来就像一个方方正正的电视盒子。 整机重量456.5g,可以说是相当的轻了,外出携带也是非常的方便。 三、简单拆解 拆掉底部的四颗螺丝之后就可以将后盖打开,打开后可以看到 2.5 寸 HDD扩展槽。让楼主惊喜的是这么小巧的机箱,在后盖上还集成了一个2.5寸SAT3硬盘的接口和空间,对于想要扩充大容量硬盘的人来说,可以有多种选择,用户可以自行升级为 2TB的 HDD/SSD。中间位置的小风扇,可以对 SSD 和内存起到辅助散热的作用。 楼主将家里一块闲置的2.5寸固态硬盘安装上,安装后的效果。这里多说一句,有一定动手能力的朋友也可以选择系统版本,无内置硬盘和内存,可以省下 700-800 元左右,自己也可以一步到位升级到自己心仪的配置。不过购买套机性价比是比较高的。 接着拆掉HDD扩展槽就可以看到主板配件了,支架部分通过3颗螺丝固定,拆除后就能够轻松取下,拆的时候一定要小心点,风扇和2.5英寸硬盘位的排线连接着主板,避免损坏。 打开就可以看到SSD 表面带有薄薄一层硅胶导热垫,配合上层盖板的金属散热片和风扇,可以很好的把SSD的热量快速散去。 虽然零刻SER6体积很小,但是机身内的各个硬件依然排列的细致规整,除了在主板上预留了一个M.2固态硬盘(SATA3协议)的插槽以外,内置了两个 SO-DIMM DDR5-4800MHz 的内存条插槽,最大能支持 64GB。近距离观看,内部做工还算可以。 零刻SER6已经预装了两根英睿达(Crucial)的DDR5-4800MHz,双通道 8G*2的内存条,原始配置值16G内存,采用的镁光颗粒。 存储配置的金士顿的PCIe4.0X4 规格的 M.2 NVME 500GB SSD,颗粒为金士顿自家的 QLC 颗粒,主控来自慧荣,无缓存,容量为 500G,写入质保寿命为 160TBW。 无线网卡是Intel AX200 NGW ,采用M.2/NGFF结构是 Intel 2019 年发布的一款支持无线通信协议 802.11ax(WiFi6), 通信带宽 160MHz,支持 MU-MIMO 技术,OFDMA 正交频分多址的第六代双频无线网卡,支持WiFi 6和蓝牙5.2。 下面就不继续往下拆了,看下效果图吧,零刻SER6除配有大风扇和铜管对 CPU 散热之外,还加入了专门的 3505 风扇和铝板对 SSD 进行散热,保证迷你主机在长时间内能稳定运行。 四、使用体验 1.极度简洁 零刻SER6这款主机足够小巧,可以放在显示器后方藏起来,不占空间。高颜值的外观设计也能很好搭配桌面环境,就算直接将它放置在桌面上,其实也不会占用太大的位置,你们可以感受一下。 2.预装win11系统,开机即用 系统方面,零刻SER6预装的是win11系统,用户到手开机即可使用。 五、体验 先看下电脑的基本配置预览,零刻SER6采用的是最新的 AMD Ryzen 5-6600H,6核12线程,3.3-4.5GHz,16M 三缓的强悍性能,采用了台积电 6nm FinFET 制程工艺。集成了超强核显 660M,显卡基于 RDNA2 架构,32GB内存,500GB固态硬盘 内存是英睿达4800MHz频率的DDR5 ,8GBx2 双通道配置。 显卡是AMD Radeon Graphics ( 3 GB / AMD )。 主硬盘是金士顿 SNV2S500G (500 GB / 固态硬盘),声卡跟网卡都是瑞昱出品。 1.跑分测试 ①鲁大师跑分 用鲁大师跑了个分,得到了924784分,性能非常不错,内存和硬盘的分数也分别是 15 万和 18 万,表现不错,总成绩击败了77%的用户,日常上上网,办办公,看看影音以及进行一些轻度的游戏等,我觉得可以说是非常流畅。 ②PCMark10办公性能 PCMark10 是比较常用的测试整机办公性能的软件,常用基本功能包括了应用程序启动、视频会议和网页浏览等。 经过测试,零刻SER6综合得分5388,其中基本功能下的启动应用程序分数9618,视频会议8318、网页浏览8812。生产力测试中,电子表格分数9608、编写分数4675。数位创作中像照片编辑、视觉与渲染化、视频编辑,综合得分为4649。 从结果来看,零刻SER6足够满足日常办公应用的需求,并且在在办公,视频剪辑,PS修图、影音娱乐等方面得心应手。 ③Night Raid 分数 在3D MARK Night Raid通过动态反射、环境光遮挡、延迟渲染、曲面细分、景深效果和复杂粒子等测试,测试综合得分18875,显卡分数21304,CPU 分数11469。 3.CPU测试 ①CPU-Z 使用 CPU-Z 软件可以看到 6600H 是TDP 功耗 45W,6核12线程,基于 6 纳米工艺制造,在测试环节可以看到单核跑分高达584,多核跑分4229.7,相较于上一代 5600H 处理器有显著的提升。 ②CINEBENCH R23 CINEBENCH R23 软件多核跑分为 9091pts,单核跑分 1435pts,CPU综合成绩比Core i9-9980H略强,单核综合成绩在 i7-7700K 和 i7-1165G7 之间,分数表现也非常不错。零刻 SER6的CPU在 3D 建模,动画,运动图形和渲染方面性能也不错。 ③CPU Profile CPU Profile测试:16 线程4912,8 线程4557,4 线程3226,2 线程1681,1 线程868,从这个跑分成绩中可以看到整体表现还是较为不错的。 下面看下显卡性能测试: 4.显卡测试 ①Fire Strike 零刻 SER6内置核显是基于 RDNA2 架构的 Radeon 660M,6 核 12 线程,1900MHz 频率,384个流处理器,显存位宽256bit,显存为3GB最高频率可达 4.5GHz,对比 Ryzen5000 系,图形性能提升超过 50%。Fire Strike 综合得分4505,显卡得分4833,物理分数19806。 ②Time Spy 3DMark 的 TimeSpy 是目前最具有权威性的游戏显卡测试项目,测试显卡在 DX12,1440P下的性能。在 3DMARK 的 Time Spy 的测试总数为 1571,显卡得分 1570,CPU 得分6598。 除了 CPU 和 GPU 两方面的优质表现外,在其他方面也表现不错: 5.存储基准测试 ①Crystal Diskinfo 通过Crystal Diskinfo 查看硬盘的基本信息,这块硬盘500.1GB容量,通电次数17次,通接口类型为NVM Express,传输模式为PCIe4.0X4,零刻SER6升级支持了 PCIe4.0 传输协议。 ②CrystalDiskMark读写测试 用CrystalDiskMark 测试连续读写、随机读写性能及4K 随机性能等常规测试。硬盘顺序读取速度可达3772.78MB/s,顺序写入速度可达2275.18MB/s。读写速度非常快,更加有利于快速运行各种软件,拷贝大型文件。 ③TxBENCH读写测试 TxBENCH读写测试,读取速度可达3537.188MB/s,顺序写入速度可达2189.286MB/s,与CrystalDiskMark所测结果差别不大。两个软件测出来的结果总体上与官方提供的数据基本保持一致,已经达到了预期。迅捷的传输速度可以充分节约时间,妥妥的生产力工具。 ④3DMARK存储基准测试 使用 3DMARK存储基准测试得分1538,相比 PCIe3.0 规格在性能上有了明显提升。 6.内存测试 用AIDA64对内存进行测试,可以看到两根英睿达的DDR5 4800MHz的8G内存组成了双通道,共16GB。内存的时序为 CL40-39-39-77,其读取速度为 51547MB/s,写入速度为55017MB/s,读取速度为49988MB/s,Copy速度为48453MB/s,延迟为 99.5ns。 六、游戏体验 为了更直观的展示游戏性能,在游戏中使用监控软件测试评估了一下多款游戏的性能: ①英雄联盟 LOL实测,在1080P 的分辨率下游戏特效开至最高,一场游戏下来通过游戏加加软件记录 FPS 平均值保持在83,CPU占用率仅6%,温度温度 79°C。GPU占用率57%,温度温度 72°C,内存占用率63%,游戏过程中没有出现卡顿和掉帧的现象。 游戏过程中整体感受非常流畅,即便是在团战的时候也没有卡顿的情况出现。 ②God of War 战神4 为了更好的测试零刻SER6的性能,直接通过God of War战神4,来看看实际的运行情况。游戏分辨率设置为2560*1080,然后图像质量调节为高,在这种画质下游戏的帧率基本维持在30左右,整个游戏过程依然流畅。 将画质降到720P之后,游戏更加流畅,画面帧率基本维持在50帧左右,最低32帧。 ③CF测试 CF作为主流 FPS 射击类竞击游戏,将分辨率设置为1920X1080,效果全开: 画面效果非常棒,各种细节都能有效呈现,FPS 稳定在 90 以上。 一场游戏下来 FPS 平均值保持在152左右,CPU 的温度最高温度没有超过85℃,占用率约7%。显卡占用率79,温度79℃,现存占用率约50%。整个游戏过程还是非常流畅的。 如果将画质降低到720P会有更好的体验,同时也能保持出色的功耗比,在游戏过程中我也发现机身内置的散热风扇没有高速啸叫的情况出现, 通过这三款不同的大型游戏测试之后,也可以看出零刻SER6的性能还是不差的,即便是核显也可以流畅的运行,适当降低画质后可以挑战部分 3A 大作,这颗 6600H 处理器也是能够胜任的,零刻SER6可以畅玩各类3A游戏的。下面是GamePP给出的综合性能评分,表现也是不错的。 总结 经过一段时间的体验,零刻 SER6 还是非常不错的。 相比上一代升级不小,零刻 SER6搭载了6600H处理器和基于 RDNA2 架构的 Radeon660M 核显,升级了PCIe4.0 传输协议和 DDR5 内存让主机的整体性能有了明显提升,6nm 的制程工艺结合产品的散热系统,在运行大型游戏时功耗也比较稳定。 扩展接口方面也是非常丰富的:除了双 HDMI2.0 接口和 USB3.0接口外,还配置了一个全功能 USB4 接口,可以连接双网口,也支持三屏显示,除了连接显示器以外,还可以连接电视机和投影仪使用。 游戏性能方面:得益于超强核显 660M 和全新的 RDNA2 显卡架构,性能上提升了 48%,比英特尔的 12 系 I5 单核略有不足,但多任务和复杂任务更强劲,在 FSR 技术或 XeSS 技术的加持下,零刻SER6能够在 1080P 高画质下以 40-50 FPS 流畅游玩较新的 3A 大作,还能够以更高的帧率畅玩电竞网游,特别是在 1080P 的分辨率下游戏性能基本没有明显短板。 这次楼主,整个文章的书写也是在零刻 SER6系统下完成的,书写过程非常流畅,包括PS修图,其中楼主修图一次性加载了55张CR2原图也未出现卡死现象。在办公,视频剪辑,PS修图、影音娱乐方面完全能够胜任,作为基础办公与轻度生产力工具更是信手拈来,可以说非常的实用。小巧的机身除了可以节省桌面空间以外,外出的时候也可以比较方便的携带,整体使用起来还是比那些大块头台式主机方便很多。售后服务方面,购机提供三年质保服务,30 天无理由退货,就是这么自信,对于 Windwos 系统日常工作使用、偶尔玩下网游需求的用户,算是一个非常好的选择。 ★ 以上就是本期的全部内容了,有疑问或补充欢迎评论区留言~~ 零刻SER6 高性能AMD锐龙5 6核12线程 6600H 游戏办公影音迷你电脑主机 准系统(无内存硬盘系统) 京东:¥2185 去看看 <更多>

纵笔浮生 晒物 01-03 17:09

这次12代酷睿处理器结结实实打了一个“翻身仗”,以蓝厂一贯的风格这次确实牙膏挤多了。尤其是作为笔记本、迷你主机的全新12代酷睿平台有着极大的吸引力,所有的P处理器支持Hybrid混合架构,都采用了性能核心(Power Core)、能效核心(Efficient Core)的大小核架构,前者负责生产力或游戏等单核重负载处理,后者则是负责处理多线程任务处理,功耗和性能也更科学均衡,不管是办公、视频处理还是轻度娱乐体验都有了很大的提升,所以个人现在很推荐6800U或1260P的机子。 今天分享给大家的这款电脑是来自零刻刚刚发布的—SEi12 Pro迷你主机,搭载的最新的12代移动酷睿i7-1260P处理器,英睿达32GB(双通道)DDR5-4800Mhz内存及500G金士顿PCIe 4.0 M2高速固态硬盘,如果自己有内存和硬盘还可以选择准系统版(整机4268、无内存和硬盘准系统版3268),支持2.5英寸硬盘扩展,并且还配备了雷电4和2.5Gbps网络接口。 淡蓝色包装非常简洁也很有intel的味道,12和芯片元素也很好的诠释了这一款产品的主要亮点。零刻家的产品按照AMD和Intel平台进行的包装配色,AMD为红色。 选择NUC主机产品主要是为了省空间和方便移动,零刻SEi12 Pro外观尺寸为126*113*42mm,0.6L放在桌面一点不占空间,尺寸上与上一代SEi12基本一致,区别在于将塑料外壳换成了合金材质,更加高档。 零刻作为国内起步较早的专业迷你主机厂商,海内海外消费产品市场目前分为GTR/I、SER/i、EQ三个系列,主要针对的极致性能、主流应用和高效能三个不同需求的人群,我选择的零刻SEi12 Pro主要是用来办公和影音处理,当然也兼顾一些轻游戏娱乐。 机身正面可以看到设计了两个USB3.0和一个Type-C雷电4接口,并且还配备了3.5mm耳机插孔(兼容麦克风),电源开关依然使用了零刻家经典的红点设计。最左侧的CLR MOS孔是用来快速清除CMOS的,这样不需要拆出主板也能进行一键清除BIOS。这里要重点说一下雷电4接口,除了支持高清视频的输出和PD供电之外,还可以外接显卡坞,大大增加了设备的使用场景,“一线走天下”确实方便了很多。 机身背后的接口比较丰富,为用户设计了1个2.5G局域网接口、2个USB3.2接口、2个HDMI端口一个DC接口,机身背面接口比较丰富,这里要注意的是HDMI支持4K 60Hz视频输出,支持三屏异显,DC电源目前试用的航嘉120W适配器,据悉1月份全部改为个头很小的适配器。 后期对硬盘、内存进行更换维护也很简单,拆开背板首先可以看到新增的散热支架,主要用于内存、硬盘及主板这些部件的加强散热,搭配CPU风扇可以很好的形成内外部风道便于整机的散热。 零刻正式发售的产品一般都会分为整机和准系统两个版本,出于对部分DIY用户考虑准系统版到手没有硬盘和内存,我的这款是由2条16G DDR5-4800MHz英睿达内存组成双通道32G,加上1260P内置96个EU执行单元的锐炬Xe核显,最大频率为1.4GHz,用来日常办公或视频处理时绰绰有余。 对零刻SEi12 Pro配置有了一个全面了解之后,下面我们对设备进行跑分和性能测试,看看这款迷你主机到底是什么水平?下图可以看到跑分为110万,超过了85%的用户,成绩非常不错。 CrystalDisk测试中可以看到读取速度为3764MB/s,写入速度为2384MB/s,4K随机读写中可以看到读取和写入速度分别为850MB/s和680MB/s,在固态硬盘中成绩也是很出色的了,启动程序和大数据交互都非常快。 在3DMARK11得分为7565,其中图形得分为6921、物理分数为17333,综合分数为6593。 散热方面,很多用户入手NUC之前都会纠结散热的问题,这个零刻的设计者都已经考虑到了,除了低能耗的EQ系列基本都采用了散热支架+CPU散热散热系统设计,跑甜甜圈25分钟,测试出风口温度为45℃,并且风扇的噪音基本可以忽略。 生产力方面,选择1260P电脑的用户肯定多数都是为了办公准备的,那么生产力方面就变得尤为重要,不太吃配置的表格、PPT、PS就不测试了,下面试用HandBrake进行一段视频的转码,都知道不管是硬解还是软解都对电脑CPU要求很高,通过下图可以看到3分钟的4K/30fps的视频转1080P/30fps,耗时1分钟25秒,相较于R7-5800H、i5-1240P都提升明显。 进行多轨道的视频剪辑最考验CPU解码和显卡的渲染能力,在PR中进行多轨道素材拖动、着色、转场、变速、蒙版等操作时都很顺畅,只是在导出渲染时相较于独显台式机来说略慢,毕竟锐炬Xe核显最大动态频率也就1.3GHz,入门级别不能要求太高。 其他办公设计、编辑渲染软件如C4D R25、3Dmax、AE、CAD、Maya等都非常流畅,日常使用完全没问题。 游戏方面,还是使用号称画质唯美的《原神》进行测试,在1920*1080分辨率中画质下可以维持在50帧左右,流畅度没问题,在一些战斗场景下还是出现比较明显的掉帧,毕竟锐炬Xe核显能力有限。 《PLAYERUNKNOWN’S BATTLEGROUNDS》在1920*1080分辨率下低画质100%渲染下帧率在40-50fps,只能说能忍受降低画质换来的流畅也是可以玩的。 其他如CSGO:反恐精英、刀塔2、英雄联盟这些游戏因为对显卡要求不太高,所以都是可以轻松拿捏的。 最后,搭载了12代酷睿处理器的零刻SEi12 Pro在设计、性能和体验上都很均衡,相较于同类NUC在性价比上也有着明显优势,一台迷你主机不仅满足了日常办公的和高清视频处理需求,玩玩游戏也是可以的,算是一款比较全能的NUC主机了。选择它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零刻迷你主机产品经过服务优化后,从7天无理由升级为了30天,到手不满意你退回去就完了,并且提供长达三年的质保你随便造就行了,从服务上不难看出企业对待客户还是很真诚的,并且对自家的产品也有着足够的信心,就冲着一点我觉得值得信赖。 零刻 SEi12 Pro 1240P 英特尔12代处理器12核16线程 雷电四 游戏办公影音迷你主机 准系统(无内存硬盘系统). 京东:¥2500 去看看 <更多>

Cool说 晒物 2022-12-22 13:48

前言 关注我的朋友应该都知道,本人酷爱折腾各种数码玩意,而 NAS 更是我最大的爱好。 早年我是特别喜欢 DIY,原因很简单,就是因为性价比,而黑裙是我折腾的最多的 NAS 系统。群晖系统最大的好处就是稳定,平时基本不用怎么折腾,想折腾也有大量的玩法,所以我玩过的 NAS 不少,用的最频繁的还是群晖。 不过正像大多数人描述的一样,黑裙虽然能让使用者体验到 90% 群晖系统魅力,但玩的越多越觉得还是正品用的更让人安心。这点相信很多朋友都和我一样,最开始玩 NAS 是好奇,在折腾的过程中发现 NAS 的确能给生活工作带来许多便利,从而彻底习惯并离不开它。而且群晖的系统可以说是将一用信誉专业结合的最好的,无数人诟病它的的低配高价,但又愿意为了它稳定、高效、安全的系统买单。看看双 11 网络类目的战报就知道了,这么多 NAS 品牌,群晖依旧稳稳的销售额第一。 群晖系统虽然优秀,但低配高价这个标签从来就没被取下来过。毕竟之前 NAS 属于小众圈子,没什么鲶鱼进来搅局。也可能是温室圈子待久了,最近推出的新机型的定位都很尴尬。比如这次和大家分享的 DS1522+ ,性能虽然更强悍但阉割掉核显不说,价格也定到了 6000+,让人心动又让人心碎。前不久的雪糕刺客一词风靡网络,我愿将“数码刺客”这个头衔赋予群晖 DS1522+。 实力出色、刺穿钱包! 这篇文章想和大家分析下,为什么在这个 NAS 频出的年代,群晖依然有其不可替代的地位?我都用它都做了些什么,以及为什么 DS 1522+会被我视为年度刺客 全能网盘管理APP Drive ▼群晖在 NAS 圈的好口碑是有目共睹的,但是,有个毛病可以说是被吐槽不断,那就是数量庞大的移动端 APP。别的 NAS 是 一个APP,群晖直接就是一个APP文件夹。虽然每个功能都有对应的 APP 看起来很专业,但实际体验极其糟糕,重复度高不说交叉操作还容易出错。 ▼群晖官方也注意到了这个问题,在推出 DSM7.0后,新版移动端 Drive 横空出世。 Drive基于 DSM 7.0 系统上的 Synology Drive Server 3.0 套件,可以实现照片、文档、音频、视频等不同内容的存储,管理、浏览和分享,甚至还可以对微信进行备份。而最重要的是,所有功能只需一个 APP 就能搞定。 【Drive 】 ▼单从界面来看,Drive 实在有够简洁,四大板块功能一目了然。 ▼文档、音频、相片都可以直接打开,视频可以调用第三方播放器,观看也是毫无问题。可能新用户对这个功能感知不明显,老用户真的觉得太舒心了。 ▼文件都可以通过二维码、链接、常见的即时通讯软件进行自由分享,支持一键分发朋友圈。 ▼备份也可以通过 Drive 完成,它不仅支持图片、视频备份,还可以对微信进行备份,这个功能实在太完美了,多年的手机总算可以减负。 ▼另外,Drive 也让文件备份变得更加灵活,不仅可以双向同步,也支持仅上传 / 仅下载的单向同步。将重要文件设置为仅上传,既起到保护数据的作用也避免了空间浪费的问题。 ▼在网页端可以查看备份下来的文件,其实备份本身也是一种上传,比上传来的简单,速度也快,最关键是完全不用手动控制,不喜欢折腾NAS的家人可以提前在它手机设定好,联网自动无感式备份。 【Synology Drive管理控制台】 ▼Drive管理控制台可以管理多台群晖 NAS 客户端数量,设置管理权限、配置同步文件夹以及管理使用版本等,这里不用过多设置,保持默认即可。 ▼Drive管理控制台 默认新建了 home 文件夹进行多端同步,也可以在这里启用其他目录。 【Synology Drive】 ▼以往群晖的文件操作很不方便,最主要是不能直接对文件进行各种操作。Synology Drive 就是款基于网页的可视化资源管理器,通过网页直接管理文件夹的图片、文档、音频、视频,也可以对其进行直观操作。提示,该应用是基于 Synology Office 程序,需要提前升级为 3.5.1-19103 以上版本 ▼通过Synology Drive ,在网页就可以对照片进行查看、下载或者分享功能,完全可以将之视为为私人专属网盘。 ▼支持在线视频播放,比使用影视库方便多了。 ▼支持在线编辑文档,而且完全同步,比网盘还好用 ▼可以将本地 / NAS 中的文件上传到 Drive。 ▼将任意文件进行分享,并设定他们的权限,团队协作分外好用 【Synology Drive Client】 ▼群晖强大的同步软件,它可以时刻保持工作文档最新状态所带来的工作效率提升。比如将本地目录进行同步,无论你在何地都可以接着上次进度继续工作。 ▼能同步也能备份 ▼如果你像我一样有多台群晖 NAS,还可以利用这个工具对重要文件进行自动备份。 这里我多说一句,因为我家里 NAS 机型较多,所以我是所有硬盘都使用单独模式,间隔一定时间将重要资料分别备份到不同机型,重要的文件(例如相片)不仅多台机型有备份,还有单独的备份硬盘(冷备份),这个功能简直就是为我量身打造的。 丰富的应用充分满足娱乐办公的需求 NAS 最早的功能比较单纯,只是作为特殊的专用数据存储服务器,面向的用户也以企业为主,先天就很重视数据安全性和多人协同,但也因为过于小众,所以使用者大都具有一定的技术基础。随着普通用户对数据保护越来越重视, NAS 也开始被越来越多的用户所看重。群晖的优势就在于,它可以算是所有 NAS 品牌中,将安全、专业、功能、易上手融合的最好的。 【文件共享】 ▼NAS 的基本功能,将 NAS 内的磁盘分享给局域网用户,以此达到扩容、备份、分享等功能,这样主机用户无需安装多块磁盘也能享有大容量存储空间。 ▼分享出来的文件不仅能让主机读取,家中的智能设备比如电视、机顶盒、音箱都能调用,这也是最简单的局域网影视播放途径。 【套件中心】 ▼这是群晖的官方软件商店,这里有大量的应用满足用户的不同需求,特别是一些专业化程度高、以及专门为商业用户打造的套件是其精华,而这也是群晖这种专业 NAS 和轻 NAS最大的区别所在。简单的说,轻 NAS 能做到的群晖能做的更好,而群晖能做到的 轻NAS 很难做到。 ▼虚拟机对于普通用户来说是很实用的功能,比如跑个 Windows 或者打造智能家居之类,而这也是大部分 轻NAS 无法提供的。 【云盘同步】 ▼利用群晖的官方套件 Cloud Sync,可以将我们常用的云盘资料加以同步上传或下载。 Cloud Sync 支持的云盘数量非常多,之前我写过一篇教程,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看看。 【影音媒体库】 ▼NAS 玩家普遍喜欢折腾影视库,群晖在这方面同样做的很好。有自家的video station,支持自动搜刮、在线转码。如果想更专业的话,还有套件版 Emby、Jellyfin、Plex 可做补充,甚至可以利用 docker 版来达到更低资源占用 ▼video station 在手机/电视都有对应客户端,同时这个套件的搭建使用都很简单,只需选择对应目录即可,就算是新手也能轻松搭建专属自己的影视库, 【外网访问】 ▼正版群晖的优势就是自带内网穿透,这样就算我们身处外网也能随时随地访问家中 NAS。进入控制面板-外网访问,勾选启用Quick Connect,后面的选框中随意输入个用户名就能完成启用。 记住下方的链接,只要能连上网络都可以登陆家中的 NAS,是不是超级简单。 不过群晖的外网访问速度不太给力,搞点设置之类的还行,对网速需求大的工作它就负荷不了了(比如看电影)。如果家中的网络有公网 IP,那么使用 DDNS 来访问速度会快得多,这方面的资料可以参考我之前写的文章, 【文件下载】 ▼DownloadStation 是群晖内置的下载套件,它支持BT、FTP、HTTP、NZB、FlashGet、QQDL、eMule 等多种下载方式。而正版群晖提供的 QC 远程服务可以让用户在外网也能正常下载。 【相片管理】 相片备份管理可以说是大部分用户选购 NAS 的初衷。 Synology Photos 就是是群晖专门用于照片管理的套件,可以按照拍摄时间、人物、标签、地理位置等多种条件查看/管理 NAS 中的照片。它自然也有相应的app,里面的设置和功能会比Drive更全面,也可以对照片进行下载、编辑、移动、删除等功能。 重点一提,群晖 7.0已经加入了人脸识别功能,记得开启 【远程办公/协同软件】 ▼企业办公、多人协同类应用一直是群晖的强项,相关套件数量多不说而且好用,比如将文档管理、同步备份、协同办公 三 大功能集于 一 身的 Synology Drive,云端办公必备的 Synology Office,在线笔记软件Note Station 等。而且这些软件都无需安装,无论何时何地,登陆群晖即可使用。 【无限可能的 docker】 ▼除了群晖专用的套件,docker 绝对是 NAS 用户不可错过的神器,DS1522+ 强悍的性能也足以保障 docker 镜像的正常运行。群晖的 docker 部署有几种形式,常用的包括: 1、群晖套件中心的 docker 。 2、docker图形化管理工具 portainer-ce. 3、利用 SSH 连接 NAS,使用命令进行一键部署。 关于 docker能写的实在太多,愿意的话我可以用它整几万字出来,这里我就简单谈谈我常用的 docker 镜像。 PT下载:transmission / Qbittorrent 影视库搭建:emby / plex / Jellyfin 网址导航:heimdall / flame Aria2NG:轻量级 bt 下载工具图形版 Calibre:搭建自己的电子书平台 在线云笔记:Wiznote(为知笔记) 私人云盘:cloudreve watchtower:自动更新 Docker 的容器 网络测速:speedtest 签到工具:qinglong 阿里云盘:ZX5253 一站式阅读:ttrss RSS 阅读器 密码管理:vaultwarden 群晖 DS1522+ 我手头的 NAS 不少,跑群晖 DSM 系统黑裙白裙也有好几台,白裙包括 24 小时工作的 DS220+ 和主力机型 DS920+ 。今年群晖推出的新品就是这台 DS1522+,不知道 923+能不能赶上年尾的末班车。 ▼群晖的命名其实很简单,盘位+出品年代组成型号。拿 1522+ 来举例就是最高可以加至 15盘位、2022 年上市,后面的 + 是性能增强的意思。群晖 DS1522+ 外观设计延续家族式设计语言,简约精致,正前方是四个硬盘位,右侧的指示灯以及右下角开关、USB接口。 ▼塑料外壳,表面做了磨砂处理,质感看起来很不错,不过手感和主流的铝合金比起来还是差了一大截。特别是现在的 轻NAS,颜值材质是真的高,群晖这方面得努努力了。 ▼ DS1522+ 是标准的 5 盘位NAS,通过加装 DX517扩展装置能扩容至最大 16TB X 15,这也是15 盘位的由来。硬盘安装采用快拆卡扣式设计,无需螺丝即可固定硬盘。 ▼磁盘方面个人清冽建议希捷酷狼,酷狼全系硬盘都采用的 CMR(传统磁记录)技术,相较 SMR(叠瓦式磁记录) 而言,更适合作为NAS硬盘使用。内置的旋转振动(RV)传感器,可以让硬盘在多盘位的 NAS 硬盘盒中保持长时间稳定运行。 ▼16T 盘当然首选银河X18,不过我是整的矿盘,对数据看重的朋友别学我,我是放的影视资源,不担心数据丢失,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参照我之前写的硬盘导购 ▼散热主要由内部两个台达 92mm 风扇负责,出风口位于 DS1522+ 背面,风扇支持持安静、低温、最大三种转速设定。 ▼下方包括四个千兆RJ45网口(支持网络聚合)、eSATA接口(连接接外置存储设备)、圆形的电源接口、Kensington安全插槽,USB3.2Gen1接口和防盗锁孔。值得一提的是,DS1522+相较于前代,背部多了一块挡板,卸下之后可以加装自家的E10G22-T1-Mini万兆网卡,也算是曲线实现万兆了。 ▼底部两个 M.2 2280 卡槽,支持插入 SSD 作为缓存加速。设计在这个位置好处还是蛮多的,方便安装不说,散热也更给力,不用和硬盘去抢风道。 ▼群晖DS1522+ 标配 8G 内存,支持扩展。另外,这款机型支持错误检查和纠正技术的 ECC 内存,这将使整个系统在工作时更趋于安全稳定。 先谈谈优势,群晖 DS1522+ 搭载的 AMD 双核处理器,主频 2.6GHz,最高 3.1GHz,配合万兆网口、ECC内存最高能达到736MB/s 的连续读取与 796MB/s 的连续写入速度,很适合作为中小企业、个人工作室的集中存储工具。 不足之处就是没有核显,无法调用硬件解码,偏偏这个功能普通用户都比较看重,所以偏重影音功能的个人用户还是首选 DS920+吧,我手头这台已经工作好几年了,J4125 的性能不弱的。 如何评价群晖 NAS 这个玩意,用之前觉得可有可无,用之后大喊真香的朋友不在少数。我其实折腾的玩法也不多,但让我当真离开 NAS ,不管是工作还是娱乐我还真抛不下。 群晖的优势在哪呢?稳定的使用体验、专业且丰富的软件生态、安全的数据管理算是它的核心。我折腾过的 NAS 不少,但说到同时满足易用和专业,依然只有群晖。不过讲真群晖的发展路线我是真有点看不懂,新出的 DS1522+ 虽然性能强劲,但核显的缺失还是比较致命的,加上不菲的价格,这也是被我戏称为年度数码刺客的原因。 以上就是我对群晖系统的一些浅见,希望能够帮助对 NAS 感兴趣的朋友。我是昭华凋,创作不易,码字劳心,觉得本文尚可的朋友的麻烦关注、点赞、评论、收藏、转发、打赏支持哦。 群晖(Synology)DS1522+ 5盘位 NAS网络存储服务器 (标配无硬盘 ) 京东:¥6290 去看看 <更多>

昭華凋 晒物 2022-12-20 15:29

大家好,我是波导终结者。 之前和大家分享过几款小主机,发现还是有不少朋友除了影音办公以外,还希望它的核显能打游戏的。有这样的机子吗?当然是有的,零刻新出的GTR6就非常强劲,不仅能够胜任1080P游戏,影音办公炒股什么的也是一绝,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这台小主机采用AMD 6900HX的处理器,8核16线程,支持4个HDMI进行8K UHD输出,包装上也是突出了这两个8,红色的包装更是喜庆。目前有32G+500G的整机,以及无内存和硬盘的准系统可选。 之所以说它游戏强,因为核显搭载的是RDNA2架构的AMD Radeon 680M,12核心,显卡频率2.4G,再加上16x2的双通道DDR5内存和速度高达7000MB/s的PCIe 4.0 SSD,以及精心设计的双风扇散热系统,使得整机配置十分出众,实际体验更是相当惊艳。 配件方面,仍然是采用了航嘉的120W电源适配器,个头还是不小的,听说后面的型号要开始搭载氮化镓适配器了,期待中。说到电源问题,还是得强调一下,电源适配器和普通的手机充电头是不一样的概念,更别说这种没有电池进行缓冲的小主机了。它需要的是稳定持续的固定功率,并不是随便一个手机充电头能代替的。零刻新做的120W氮化镓电源适配器也快上线了,预计下个月推出,并且之前购买主机的用户可以享受免费更换。其他配件方面,一长一短两条HDMI线,都支持8K分辨率输出,一个显示器挂架,通过附赠的螺丝可以把小主机挂在显示器后面或者其他地方,节省不少的桌面空间。 在大小上,零刻GTR系列是要比标准的NUC宽一些的,金属机身的质感和散热性能也会更好。正面是一个带指示灯的红色开机键,CMOS清除键,一个USB3.0 A口,一个Type-C口,以及TRRS的3.5mm耳机孔。 机身顶面右下角这里更是有一个支持指纹的开机按钮,这对于经常忘记密码或者懒得输密码的朋友就太实用了。另一种可能是主机接了触摸便携屏用,就不用再特地接键盘或者调出软键盘输密码了。 两边的侧面是GTR字样的金属侧板,中间的孔洞在散热时可以把冷风吸进,有效降低机内温度,金属材质本身的导热性能也更加出色。 机身背面,配置有一个2.5G的有线网口,4个支持8K分辨率输出的HDMI接口,以及2个USB3.0和2个USB2.0接口,算是非常齐全的了。顶部一排则是散热出风口。 另外,顶盖这里,这次零刻还给了三种颜色供选,中国红、网格黑和深黑色,通过卡扣就能轻松进行换装,透气包布工艺手感温润舒适,中间也留有透气孔位。 零刻GTR6准系统版和整机版内部结构是一样的,所以整机版也是可以自行更换或者添置内存和硬盘,所以这里我们来拆开看看。因为是旗舰机,零刻对这个机型进行了加强散热的设计,除了主板底部的传统散热风扇之外,打开底盖,就可以看见这个专为内存和硬盘进行加强散热的风扇。 除了CPU外,PCIe 4.0的固态硬盘也是发热大户,所以这里还贴了导热硅脂进行导热。而内存相对来说发热没这么大,普通的空气流动带走热量足以。 内存上的是2条英睿达的16G DDR5,4800频率,CL40。D5条子也是新架构未来的趋势。 固态硬盘用的是金士顿的KC3000,根据页面资料,也可能是英特尔、英睿达等同档次的一线大厂SSD,7000MB/s的读取速度。旁边还有一个M.2口,但是这个位置只支持2280长度的SATA协议盘,这一点是需要注意的。 WIFI网卡方面,用的是目前AMD平台最好的RZ608也就是MT7921K方案,支持WiFi6E和蓝牙5.2,平时办公用直接连无线路由器和蓝牙外设都很惬意。 那好,我们准备上机。零刻全系列的整机(无硬盘的准系统当然就没有了)都预装了WIN11专业版,开机进行简单设置就能用。而GTR6的指纹开机键更是实用,不用再记密码了,要是有人想找你借电脑你又不想给,也可以跟他说:我的电脑是指纹识别的,要不要我把手指头剁下来寄过去给你开机? BIOS方面,开放的选项倒是挺全的,我过了一遍,有用的选项主要集中在开机来电,网络唤醒,关机留电(关机后主板USB是否还向外供电),功耗释放等几项。这里为了避免新手乱搞出问题,不做过多的演示,有需要请咨询客服。 AMD 6900HX设计基础功耗35W,默认TDP是45W,我这台到手上默认开的是35W,来这里手动设置为45W即可。 那么,35W和45W会有区别吗?经实测还是会有点差别的,35W下在CINEBENCH R23单核1574分,多核10873分,45W的成绩则提升到了1582分和11520分,有差不多10%的提升。 在国际象棋测试当中,8核16线程被完美发挥,测得的性能指数倍数59.66。运行多任务时,如此强悍的多线程处理能力非常有帮助。 内存方面,超过50000MB/s的读定和拷贝速度,以及81.3ns的延迟,算是入门DDR5的正常水平,和中偏高端DDR4的表现差不多,游戏生产力都绰绰有余,更不用说办公了。 金士顿KC3000算是PCIe 4.0条子里非常值得选购的一款,512G版读取速度7000MB/s,写入速度3900MB/s,性能和稳定性表现都十分出色。 烤机方面,不知道是不是整台机子的架构太新,我用最新版的AIDA64烤机,温度显示异常,始终显示20度。更新系统、驱动和软件均如此,懒得折腾了,看个大概吧,说不定我写到一半,新版软件就修复了。AIDA64里CPU二极管这里应该还是差不多准的,烤机稳定在72度。 甜甜圈烤一下,这里的显示倒是挺正常的。烤了一段时间之后,CPU温度稳定在76度左右,上下浮动0.1。由于咱们是正常环境使用,不超频不改散热,所以就不烤更多了。关于噪音,官方测试结果是跑各种游戏和生产力软件,在15cm的距离,噪音压在36dB左右。而我的实际使用体验是,全力烤机满载的时候,在50cm外可以听见很微弱的风扇声音,但是对使用完全没有影响,甚至低于环境噪声,所以这里就不测分贝了,估计测得的会是环境声而非风扇的声音。 再来跑一跑3DMARK,TIME SPY项目2692分,FIRE STRIKE项目6440分,目测这个分数和跑分时候的表现,1080P游戏流畅运行很有希望! 来,先来跑一下古墓丽影暗影。这个游戏自带Benchmark,画面选项丰富,可攻可受哦不,是可高可低,用来测试非常合适。我是Steam正版,开的时候发现游戏支持XeSS了,但仍然不支持FSR,这个就有点搞笑了。简单来说,NVIDIA出的DLSS,AMD跟进了FSR,INTEL跟进了XeSS,但都需要游戏支持。而我用AMD的核显,开不了DLSS,游戏仍不支持FSR,但是XeSS却能用哈哈。 在1080P,画面预设“高”选项下,跑得平均帧率39,这已经能玩了,想当年我直播的时候,15帧左右把黑魂3给打通了。开启XeSS平衡质量之后,帧数上涨到44。把画面设降到中等,关闭XeSS,帧率41,开启XeSS性能档,帧率到达52。最后,把画面质量降到低,关闭XeSS,平均帧率58,已经可以够得着60帧的流畅线了。这个成绩在核显里已经是相当厉害,真正的可以流畅玩不少的1080P60帧的3D游戏了。 我又多测试了几款游戏的表现,对于三男一狗五、巫师3、DOTA2这些老游戏,帧数还是非常可观的,低特效+降分辨率纷纷飙上140左右。令我又回想起当年最低特效和分辨率直播通关巫师3和黑魂3的日子。而对于新游戏,死扛1080P跑30帧以上也不是问题,除了赛博朋克2077……话说回来,2077升级后的最新版相对于初版,优化还是可以了。 再来看看生产力环境下,这台机子的表现如何。使用H265编码的视频源,压制H265默认画面质量,以提高负载。可以看到,实际使用和跑分还是有区别的,限于优化、木桶效应等影响,并不能像跑分时把整机性能全部吃满。纯软解软压H265,速率来到2.89倍左右,CPU占用率66%,如果是单压或单解,估算一下砍半。软解硬压H265时,速度在6.18倍左右,此时CPU占用率仅有16%,而核显的利用率也只有25%。若想达到更高的利用率,也只有等软件继续优化了,不过6倍的H265编解码速度,对于平常生产力剪剪视频啥的已经是十分够用。 更实际的应用场景,我用我之前自己录制的战神4K全高H265录像来做测试,重封装成MP4放到Premiere 2022版本里,现在新版的非线编软件都支持三大家(Intel QSV/AMD AMF/NVIDIA NVENC)的加速,所以剪辑过程非常流畅,随便猛力拖动也没有任何的延迟和卡顿。至于最终渲染速度,与单纯编码相比受到更多的因素影响,参考价值不大。 总体来看,零刻GTR6小主机应用范围广泛,办公生产力自不用说,1080P游戏也可以一打。小主机也非常节省桌面空间,难怪最近越来越流行了。 而配置有4个支持8K分辨率输出的HDMI接口,对于多屏炒股,或者游戏多开的朋友更是非常实用。很多兄弟会说“我感觉用不着”,但是有别人用得着呀。之前在某论坛,我分享SEi12的时候,有位朋友就如是说“我前不久入手了GR9,5900HX处理器玩梦幻五开还行”。对于一般用户,多屏带来的工作效率提升,一样是属于用了就回不去了。而一些商用场合,4屏还是很有实用性的。 如果说遗憾的话,前面的Type-C口不支持视频输出,接便携屏的时候得多一条线。不过GTR系列本身定位偏商用多屏,零刻的SER系列在一些细节上可能会更贴近办公、游戏等需求,大家可以按需选购。目前零刻京东旗舰店已经上线运作一段时间,GTR6可以享受30天无理由退款的服务,心动的朋友试试水就更合适了。 感谢观看,喜欢的朋友帮忙点个赞和关注吧,我们下期再见。 零刻 GTR6锐龙9-6900HX高性能8核16线程 3A游戏办公股票迷你电脑8K60HZ 深黑色+网格黑 32G/500G 京东:¥4598 去看看 <更多>

波导终结者 晒物 2022-12-13 16:29

前阵子给大家分享我新入手的4合1 USB扩展坞,纯USB-A 3.1的1变4扩展,适合满足简单的U口扩充需求,但这种设备的使用场景有限制。因为有的时候,我们的笔记本需要外接许多设备,比如外接多屏扩展,需要读取TF、SD存储卡的读卡器功能,或者想连接网线(笔记本不带网口),或者同时进行PD100W快充,这些需求,只有多合一的Type-C多功能扩展坞才能比较完美地解决。 我认为,这个需求甚至可以与无线键盘和无线鼠标一起,并称“现代移动办公三大外设”。 上面这张照片,证明我已经将这三大件全部集齐——杜伽K330w三模机械键盘(换了一套洛斐OEM131键法老主题键帽),雷蛇巴塞利斯蛇V3无线鼠标(RGB专业版),以及一个拥有幻彩灯的ORICO 12合1 Type-C扩展坞。 给大家用两张照片看懂,RGB的灯效是啥样的,以及12合1都是哪12个扩展。12个插口分别是3.5mm耳麦孔,TF和SD卡槽,2个USB3.1 A口,一个USB3.1的Type-C口,1个USB3.0的A口,一个支持PD100W快充的Type-C口,2个HDMI2.0接口,1个DP1.4接口,以及一个RJ454千兆网口。 包装盒一如既往的ORICO蓝白风,型号XCR-X3,有玫瑰金、灰色、银色可选(我这款是银色),支持可调幻彩RGB,兼容Win/MacOS,支持4K 60Hz外屏扩展,可四屏同显,注意右下角的5Gbps标明了各个USB口的数据读写传输上限。 全身铝合金用料非常扎实,也算是目前我手头已有金属扩展坞中体积略大的一款。 虽然体型方正,侧边线条笔直,但倒角做得很圆润。阳极氧化的质感也很细腻,这一点在两侧(长边)的接口位置表现得更为明显。 上图从左到右依次为PD100W快充C口,USB2.0接口,两个HDMI2.0接口;下图从左到右分别是2个USB3.1 Gen1接口,一个3.1的Type-C接口,以及SD和TF卡读卡器接口。 Type-C插头输入线这一侧安置了一个3.5mm二合一耳机麦克风插孔,另一侧的按键标有RGB MODE,是顶部RGB幻彩灯的模式调节按键,按下会展示不同的LED灯色,也可以更改为呼吸等炫光氛围灯效。 对面的短边一侧安置了一个DP1.4接口,以及千兆网口。 在此之前,我并没有可以支持DP接口扩展的扩展坞,现在终于梦圆,以后连接外接显示器时,用不着非得插HDMI了,多屏同显时也有更多调整余地。 这里需要给大家科普一下,并不是所有多功能扩展坞接口越多越好用。有些扩展坞在同时接入多个设备时,可能会引起功能异常,比如USB口传输速度缩水,但这款扩展坞在实测时,即使同时连接多个设备也没有翻车,我的测试最高极限如下图所示,但此时的发热量会激增,另外如果笔记本性能不太够,那么不建议同时接入多个外屏,这里只是作为极限的场景展示,让大家直观地看懂各个接口的位置和用法。 我用来做实测的笔记本是华为Matebook 14 2020,这款笔记本只有一个支持65W快充的Type-C口,一个HDMI口,1个3.5mm耳麦孔,以及2个USB3.0接口。用上这个扩展坞之后,接口数目绰绰有余,再也无惧各种外接设备,统统插上就好。 其中支持PD100W快充的接口,从上图左可以看到数显线缆对其充电功率达到了60W,实际表现强过手头其他扩展坞,这还是多个接口(除了3个显示器)插满的情况下测得的结果,这一项就很让我满意了。 我的U盘和移动设备较多,日常使用中常用2个128GB的U盘,1个512GB的PSSD,1个OTA两用U盘,耳机方面,常用森海塞尔的一款有线耳机IE100Pro,在家打游戏时会用雷蛇的一款无线耳机雷蛇旋风黑鲨V2专业版(照片里那个白色的不是U盘,是耳机的USB收发器),平时可以全部插上,想用哪个都很顺手。 RGB幻彩灯效这块儿,ORICO XCR-X3只有顶部的这个1圆硬币大小的RGB区域,灯效和色彩可以通过RGB MODE键自主调节,相比一些走炫彩风的桌面设备简洁利落,避免了喧宾夺主,也不会增加耗电负担,必要时可以关闭灯效。 个人觉得这款扩展坞在整体用料和做工方面非常出挑,铝合金材质的散热能力也大幅提高,即使满功率充电同时进行高速数据读写,机身的发热程度也远小于同类多合一的扩展坞,因此更适合发挥移动办公的高效生产力。 不过,这款ORICO 12合1幻彩扩展坞优秀的散热和稳定性背后,也有一点儿体积的代价,整机的三围相比同类扩展坞长和厚相仿,宽度略有增加,实测三围分别为131.3mm,64mm和18mm,相当于两个长条状的M.2 SSD硬盘盒并排的大小。如果轮到你来选,你会用体积来换高效生产力吗? 我是笔点酷玩,这款幻彩Type-C扩展坞的实测体验就写到这里,我们下期再会! 奥睿科(ORICO)Type-C扩展坞RGB USB-C转HDMI/网口/DP转换器USB分线器mac笔记本电脑拓展12合一 XCR-X3灰 京东:¥619 去看看 <更多>

笔点酷玩 晒物 2022-12-13 10:19

小米公司都入局迷你电脑产品了,可见近两年MINI PC的火爆! 其实这个领域大厂也一直都在默默布局,比如苹果MAC Mini、英特尔NUC12、华硕NUC等,此前一直受制于核显的效能,所以并没有引起太多的用户的关注。而近两年随着芯片厂商不断发力,尤其是像AMD锐龙R9 6900HX这种搭载Radeon 680M超强核显芯片出现,更是给迷你主机市场无限想象,“迷你主机不如台式”的时代也一去不返。 迷你主机产品选择上与传统主机差不多,硬件价格非常透明,CPU、主板、内存硬盘四大件基本就决定了大部分产品价值,知名大厂的NUC产品品牌溢价太高,无性价比可言,小厂嫌弃“盘子大”利润低,所以目前选择上并不多,国内深耕NUC的公司更是寥寥。 这次受朋友之托让帮忙选择一款迷你主机,需求也很简单:外观小巧省空间一些,性能强劲可玩3A,支持4+异屏显示,售后给力一些,当然还有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性价比要高!用途就是日常学习办公兼顾娱乐,于是我果断帮他入手了国内最早深耕NUC的零刻新推出的GTR6迷你电脑。 作为迷你主机的专业厂商零刻对新款GTR6定位很清晰,针对的就是有商务办公、剪辑设计、股票期货等多屏使用需求的用户,搭载全新AMD锐龙9 6900HX处理器追求的是小空间下的极致效能。那么接下来从外观、效能及综合体验几个方面分享这段时间使用零刻GTR6的整体感受。 省去枯燥的开箱叙述,咱们直接先聊一下零刻GTR6到底有哪些亮点? 1.GTR6使用AMD锐龙R9 6900HX旗舰处理器,搭载目前最强Radeon 680M核显,不管你是用来剪辑设计还是办公学习,即便是3A游戏也能流畅运行,性能绝对够强悍。 2.GTR6定位是高性能商务迷你主机,主要针对的是有多屏需求用户,支持8K显示的4个HDMI对于精准用户绝对是刚需,这个在同类产品中是可遇不可求的。 3.除了旗舰处理器的加持,还使用了DDR5 4800Mhz内存,7000M/S速度的PCIe 4.0顶级旗舰固态硬盘,配置绝对够豪华。 4.新增了领域内独家背面系统风扇,专利级别的整机散热系统确实有着出色的效果,击碎了“迷你主机散热不好”的不实传言。 5.创新的“顶部换色”设计,目前三种颜色可以自行无损进行更换,方便快捷,一种颜色一种心情。 6.买整机图的就是省心,三年质保深得人心,可以看出品牌对于自家产品还是有足够信心的,也能反映出对用户负责任的态度。 零刻GTR6机身重量为0.82kg,依然延续了迷你主机体积小、省空间的特性,相较于品牌旗下的SER、EQ系列产品来说无论重量还是体积都稍稍大了一圈,毕竟性能大幅提升的同时散热也要跟进。 迷你主机与传统主机最大的区别就是省空间且方便移动,168*120*43mm小空间下还集成了上下主动散热系统,对于厂家的设计和装配本身就是一种考验,把零刻设计者比作“空间魔术师”一点也不为过。 接口方面,机身前面板设计了一个CLR CMOS孔,一个USB3.0接口、一个Type-C接口(数据传输用)及一个3.5mm音频接口,背部则是4个高清HDMI接口、LAN(2.5G)网口、两个USB3.0接口及两个USB2.0接口,这里要注意的是HDMI接口支持8K 60FPS显示,方便用户多屏扩展提高办公效率。 指纹解锁快速,碰触即解锁。 拆机之后可以看到设计虽然紧凑但很规整,拆掉背部的散热支架就可以看到内部的硬件了,内存、硬件及无线网卡很好拆卸,方便后期更换。 内存使用的是双条16G英睿达4800MHz DDR5的组成的双通道,这样对核显很大。硬盘使用的是PCIe Gen4.0 NVMe金士顿2280NVMe协议M.2固态,读取速度可达7000MB/s,全面提升了整机效能。标配的是AMD RZ608(MT7921K) Wi-Fi 6E无线网卡。 零刻GTR6配备的2.5G LAN口、Wi-Fi 6E和蓝牙5.2为网络传输和蓝牙连接提供了更为出色的支持,速度更快、功耗更低、性能更稳定,这个在今后我们的使用中也至关重要。 配置方面,搭载了6nm工艺Zen3+架构、8核16线程的R9-6900HX处理器,采用了4800Mhz DDR5 32G内存+512G PCIe 4.0硬盘组合,还内置了指纹模块,配置众多豪华接口,内置了指纹识别模块,有准系统和标准版两个配置可选。 对零刻GTR6有了全面了解之后,那么这款主机到底是什么水平?首先使用娱乐大师进行了一个常规跑分,可以看到综合得分为112万+,打败了全国85%的用户,这个成绩且不说迷你主机领域,即便是传统台式机中也是很优秀的了,其中处理器、内存和硬盘得分亮眼,Radeon 680M核显12万分数也很不错,性能相当于MX450或GTX1050。 使用CrystalDisk对硬盘进行速度测试,可以看到连续读写做到了7013MB/s,写入速度做到了3912MB/s,与宣传的基本相同,这个绝对是顶级旗舰固态硬盘水平了。 在3DMARK11 performance跑分为10300,其中图形分数为10231、物理分数为17015。 在Time Spy的测试中分数2820,显卡得分2239,CPU得分8350。 散热方面,前面也提到零刻GTR6搭载了专利级别的散热系统,不仅针对处理器采用了双铜热管主动风扇式散热设计,还在背部设计了新的风扇支架来专门针对DDR、SSD、HDD及主板部件进行散热,由上而下优化风道,提供更出色的散热效果。我在室温26℃下进行了烤机和各种压力测试,机身出风口温度最高为41℃,并且没有出现锁频掉速的现象,还是经得住考验的。 使用甜甜圈进行了长达20多分钟的持续烤机,可以看到处理器温度一直稳定在62℃,并且全程迷你主机风扇比较安静,没有明显的噪音。 《AIDA64》查看硬件初始温度 使用《AIDA64》经过20分钟压力测试,处理器温度一直维持在46℃,当然是在CPU默认35W功率上进行测试的,如果调整为45W温度会在60-70℃之间,当然风扇也会略大一些,不过都远低于告警触发温度。 游戏测试选用时下非常火爆的《原神》进行,使用2560*1440中画质及1920*1080分辨率高画质都能在65帧左右,非常的流畅,可见Radeon 680M这颗核心显卡性能还是很给力的,足够满足多数3D游戏流畅运行的需求。 下面使用《艾尔登法环》在1920*1080分辨率下进行测试,中画质下FPS能到50左右,进入贴图较少场景下FPS能到60帧+,总体很流畅。 《绝地求生》中调整至全中画质,一般场景下FPS在70帧左右,如果高画质下一般场景在40帧左右,如果遇到团战或者爆炸等特效较多的场景帧率会有所下降,总体中画质下很流畅。 最后测试了一下《魔兽世界》网游,虽然历经十数载,但是史诗级的背景和强大的副本、装备及技能体系还是秒杀时下众网游产品的,中高画质下1080P模式FPS全程维持100帧以上,在战场或奥格主城大场景中会间歇性降帧,非常考验显卡性能。 当然以上都是CPU默认35W的情况下进行的,如果想要更极致的性能可以在BIOS中调整至45W,性能会更强劲,当然风扇声音相较也会略大一些。 总体来说,零刻GTR6无论是整机性能还是散热方面都做的相当不错,也确实显现出了专业迷你主机厂商专业的一面,R9-6900HX+32GB+512GB的组合即便是放在台式机或笔记本上也绝对是顶流般的存在。无论你用来商务办公亦或者家用游戏娱乐都能够独当一面,加上其迷你主机的小体积特性,还能为桌面释放更多的空间,即便是需要外出携带也不是不可以,三年的超长保修随便你折腾,最后就是价格方面零刻家的产品都还非常良心,我觉得如果你恰巧需要一台迷你主机绝对值得考虑一下。 零刻 GTR6锐龙9-6900HX高性能8核16线程 3A游戏办公股票迷你电脑8K60HZ 深黑色+网格黑 准系统(无内存硬盘系统). 京东:¥3085 去看看 <更多>

Cool说 晒物 2022-12-12 17:39

大家好,笔点酷玩又来分享桌搭配件啦!和各位汇报一下,最近我整了两个好用的4 in 1圆形RGB扩展坞,除了幻彩灯带设计不太一样,每一个都支持4个USB 3.1接口扩展,最高5Gbps标准;支持四口同读,并且额外预留一个5V的USB-C供电口,即便接入的是大容量移动硬盘,也能稳定供电,保证高速传输。 话不多说,先拍拍这两个兄弟长得好不好看。 大家可以从这几张照片看出,两个四合一USB扩展坞都是小圆盘造型,线坞一体设计,4个USB-A都是顶部朝上开口1个,侧面3个。二者的差异主要是灯带形状和附近的外观,一个环形光圈,一个是双直线灯带,各有特色。 由于外形相近,二者的包装盒远看容易弄混,不过仔细一看,型号有别。 双线灯带的型号为YSR2-C3,后缀的C代表输线缆插头为Type-C,意味着可以在笔记本上使用;而环形灯圈的型号为YKR2-UC,后缀的U表示线缆插头为USB-A口,它既可以用在笔记本U口,也可以用在台式机之上。 接口的C、A两个类型不受型号(外观设计)限制,每种设计都可以选A或C口,也有0.3米,0.5米,1米,1.8米的线缆长度可选。考虑到我想把C口扩展坞给笔记本用,给YSR2-C3选了0.3米的线长(下图左),给YKR2-U3选了1.8米的线长(下图右),这样后者更适合从台式机主板接口一路漂洋过海延伸到桌面的更远处,方便插接,这两种选择更好对应了笔记本和台式机的两种不同时用场合。 当然,如果你想选个1.8米长线缆的Type-C扩展坞也不是不行,但这两个型号的四合一扩展坞都是5Gbps满速标准,C头插台式机多少有点浪费。同样道理,将USB-A转4U口的短线扩展坞给笔记本用,也是合理的选择。 来两张点亮特写:环形RGB灯带这一款的顶面有大面积的反光亮面,周围以涡轮旋纹hold住颜值,我觉得比另一款更好看。不过,这个亮面毕竟不是钢化玻璃,开箱时就有出厂保护贴膜包覆,日常使用需要注意保养,这大概就是好看的代价。 双线灯带款的顶面以斜纹装饰两个小半圆,中间一条磨砂处理,灯带是线性渐变的,看起来也很漂亮。顶部的USB口附近均有ORICO LOGO和5Gbps字样。 这两款扩展坞除了4U口设计,还有将顶部U口换成SD+TF读卡器,或者将侧面U口换成3.5mm耳麦孔的子型号可选;此外,如果你想节省银两,还可以选择4个USB2.0接口,或2个USB3.0+2个USB2.0接口扩展的子型号。 目前USB扩展坞的5Gbps读写速度就已经足够满足绝大多数用户的办公学习使用了,如果降级为USB2.0的话,5Gbps的标准将会降到450Mbps,大家可以根据实际刚需来选择适合自己的类型,把银子用在刀刃上。 分别将两个扩展坞连接笔记本和台式机,简单做了几个传输拷贝测试,USB3.0接口拷贝单文件的读写速度均在200MB/s左右,与我手头的笔记本Type-C多功能扩展坞的USB3.0接口传输速度基本一致,数据传输不卡顿,换做键鼠、无线耳机等外设的接驳中转站,也可以保证无延时,操控自如。 下图特写展示了两款扩展坞在侧面靠近出线端的Type-C供电接口,电压默认5V,可以在接驳大容量移动硬盘时用于加强供电,该有的都有了,一点也不掉链子。实测同时挂载2个U盘和1个2.5英寸移动机械硬盘,和1个2.5英寸PSSD可以正常读写。 个人觉得其中0.3米线长的Type-C接线扩展坞比较小巧便携,更适合移动办公,装入口袋或背包没有什么负担。如果你打算让它既能用于笔记本,也同时肩负起给台式机U口扩展的重任,那么USB-A口的款型更合适,原因也很简单,A口通用性更强,不只适用于电脑,也可以给PS5、智能电视等设备使用。 最后要提醒各位,如果你的预算吃紧,那么选择无光的版本也是一个明智之举,毕竟入手RGB光污染图的是一个酷炫颜值,但如果你的工作场合不允许这么招摇过市,或者你为人低调内敛又节俭,那么同款的无RGB将是更优解。 我是笔点酷玩,这篇桌搭USB好物分享就写到这里,关注我了解更多数码3C新物件!我们下期再会。 奥睿科(ORICO)USB3.0分线器扩展坞4口集线器转接器HUB适用笔记本电脑四合一转接头延长线0.3米 YS1-U2-03 京东:¥45.9 去看看 <更多>

笔点酷玩 晒物 2022-12-12 16:19

今年 AMD 发布了的6000系列移动处理器,集成显卡由沿用多年的 Vega 大踏步升级到了 RNDA 2 架构,GPU 性能有了接近翻倍的提升。对于 1L 以内的小主机,体积和散热的限制暂时不太可能放的下独立显卡,因此很多小主机玩家都对6000系列机器,抱有非常高的兴趣和期望。 ▼AMD 官方 6000-U 系列 VS 5000-U 系列 GPU 性能对比(11款游戏平均) 这次拿到了首批上市的零刻 GTR6,采用了 AMD R9-6900HX 处理器,在 1L 以内的迷你主机市场属于性能拉满的配置。考虑到网络上关于 6900HX,尤其是采用它的迷你主机并没有深度的测试,这次的评测内容相对会比较多一些,文章长度较长(全文约6000字,建议先收藏再看),大家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对应章节进行阅读。 文章主要内容如下: AMD 6000 系列移动处理器浅析 零刻 GTR6 开箱 性能与游戏测试 零刻 GTR6 拆解与分析 ▼采用2022年新设计风格的零刻 GTR6 AMD 6000 系列移动处理器浅析 AMD 6000 系列移动处理器平台代号为'Rembrandt'(伦勃朗),采用 TSMC(台积电)6nm FinFET 工艺,CPU 部分架构由5000系列的 Zen3 升级为 Zen3+。GPU 则一改沿用多年的 Vega 架构,升级为 RX6000 系列相同的 RNDA 2 架构,最高提供 12CU 的核显配置。 虽然 Zen3+ 的架构和 Zen3 系列字面变化不大,但更先进的工艺、16MB 大 L3,CPU 核心能效部分相比 Zen3 还是有一些提升的。相比变化不大的 CPU 核心,6000系列移动处理器其他的部分都有相当大的改进: GPU 由 Vega 升级到了 RNDA 2、内置 2MB L2 Cache、最高 8CU 提升至最高 12CU——核显性能大幅提升 PCIe 4.0——外围连接速度提升 128bit DDR5 内存控制器——支持 DDR5 5200MT/s 或 LPDDR5 6400MT/s——内存带宽提升 USB 4.0 支持——对标 Intel 雷电接口的带宽、支持外接 GPU 扩展坞等 RX6000 系列同款编码单元——编解码性能提升 第四代显示器控制器——支持 DP2.0、HDMI 2.1 FRL,最高四屏输出 这其中对玩家而言最直观的变化,应该就是全新的 RNDA 2 架构核显,AMD 也一改以往简单的 Vega 核显的命名,将全新的6000系列移动端核心显卡命名为 RADEON 660(6CU) / 680M(12CU)。在 6nm FinFET 制程下,RNDA 2 架构 GPU 最高频率达到2.5Ghz,DDR5 和 LPDDR5 的引入,也让内存带宽部分提升了50%。 核显架构和内存带宽的双重提升下,6000系列核显的游戏性能相比前代提升了100%,1080P 下已经足以应付一些 3A 游戏。 最后介绍一下零刻 GTR6 采用的 CPU——Ryzen9 6900HX,8核心16线程 45W TDP(基频 3.3Ghz、最大加速时钟频率4.9Ghz,4MB L2 + 16MB L3 Cache),搭载 680M 核显(12CU 频率2.4Ghz),在系列中定位仅略低于最大加速时钟频更高的 R9-6980HX/HS。 零刻 GTR6 开箱 零刻的产品线划分相对比较清晰: GT 系列定位最高,附加功能较多(例如指纹识别,多视频输出)覆盖行业用户、高性能追求 SE 系列定位主流用户 EQ 系列定位入门,简单的窗口机或是播放器 尾缀 Pro 则为对应系列的升级/加强版 系列结尾 R 对应 AMD,I 则对应 Intel 系列数字部分则对应代数(GTR6 对应 AMD 6000系列处理器,SEi 12 则对应 Intel 12代处理器) 尺寸方面 GTR 系列为0.87L,SER/SEi/EQ 系列目前都为0.6L 左右 比如最新的 GTR6,GT 为系列代号,R 对应 AMD,6则对应第六代。包装方面零刻今年新品有比较大的变化,GTR6 自然也是采用了新包装,拟物芯片风格的8 Core + 8K 用来代表产品的8核心处理器,并且支持连接 8K 屏幕。 配置方面 CPU 为 AMD Ryzen9 6900HX,内存+存储分为0+0(准系统)和 32GB(DDR5-4800)+500GB(PCIe 4.0 SSD)两种,自带硬盘的版本出厂预装 Win11 专业版,目前官方售价分别为3085/4598。网络连接部分支持 2.5G LAN,WiFi 6E(1.2Gbps)以及蓝牙5.2,电源部分配置为19V6.32A(120W) DC 电源,据说明年会升级为体积更小的 DC GaN 电源。 顶盖部分采用了可替换的透气包布设计,目前有网格黑、深黑色、中国红三种,设计上自持自行更换。未来如果支持个性化定制的话,每台机器都可以有不同的顶盖设计,当然如果能够有自定义灯条/LOGO 灯就更好了。 顶盖的右下角是指纹识别键(同时集成了电源键功能),按键旁边则是零刻新的中国风 LOGO,整机采用金属机身,尺寸 168 x 120 x 43mm(0.87L),边缘部分采用金属亮面切割。 ▼侧面进风口开孔位置,搭配 GTR LOGO 体积方面零刻 GTR6 接近 0.9L,接口方面自然比 0.6L 机型更加富裕,背面依次为 DC 电源接口、2.5G LAN*1、HDMI 2.1*4(支持8K60Hz)、USB3.0*2 以及 USB2.0*2。视频接口方面配置了4个 HDMI,没有配置 DP 或是 USB4.0/全功能 USB Type-C,在搭配性上有一定限制(比如多设备用户显示器有 DP 接口,但 HDMI 接口被其他设备占用)。 关于这一点我专门咨询了零刻的产品经理,他们的反馈这样设计基于如下的考虑: GTR6 主要面向高端/行业用户,很多用户需要支持4屏 全部采用 HDMI 接口线材统一,同时也更适合搭配 4K 会议屏/电视/广告屏(这些设备很多只有 HDMI) 如果采用 HDMI + DP + USB4.0/全功能 USB Type-C,用户可能需要额外购买转接器,增加成本的同时容易出现兼容性问题 4K HDMI 线材长度更长,方便用户走线 ▼四屏应该是很多行业用户喜欢的配置,可以同时显示四个桌面 ▼正面自左至右,依次为电源键、CMOS 清除键、USB3.0、USB Type-C、耳机孔 底面依旧为左右防滑垫,起到垫高和防滑的作用 ▼透气包布顶盖,中央位置留有进气孔 ▼配件部分为挂架、1长1短2根 8K HDMI 线,电源部分依旧来自于航嘉,19V6.32A(120W)。 零刻 GTR6 拆解与分析 关于迷你主机的定义,其实很多人持完全相反的看法: 有的用户认为迷你主机,完美的避开了笔记本的便携和台式机的高性能 有的用户则认为,它获得了笔记本的低功耗、以及更小的尺寸,同时获得了接近台式机的接口数量和扩展性 其实以 GTR6 这样的机器而言,它采用 45W 的 HX 系列标压处理器,45W 的 TDP 可能相对于高端桌面 U(尤其是核心数量更多的旗舰 U)+独显会有差距。但是如果考虑类似的价位,和 AMD 桌面端的 5700G 作对比,其实迷你主机性能方面并不弱。CPU 5700G 由于更高的 TDP CPU 方面略强于 6900HX,GPU 方面 R9-6900HX 则强出不少,虽然装机成本可能会略高一些,但是性能不打折的同时更加安静,在更小的体积上获得了接近台式机的扩展性。 也正是因为这些原因,身边喜欢小主机的玩家越来越多,小主机的品牌其实也越来越多。在网上对比这类机器的时候,如果简单的只去看配置与跑分,会忽略一台 PC 最基本的点——做工与稳定性。这也是我一直坚持拆机,花很多篇幅在拆解与芯片介绍的原因——好的设计与用料是看得见的,反之亦然。 零刻 GTR6 拆机 卸下底部的四颗螺丝,打开后盖就可以看到零刻今年新的双面散热设计,在 SSD、RAM 侧面配置有独立散热风扇。并且这块底板左侧采用金属嵌入工艺,通过导热硅胶和 SSD 直接接触,可以进一步提高 SSD 的散热效率。 ▼零刻 GTR6 爆炸图,相比传统的单面风扇散热,在 SSD、内存一侧增加了独立的散热风扇,进一步提高散热效率 拆卸底壳螺丝后,就可以取下散热风扇底壳了,这里要注意风扇通过排线连接主板,取下时不要过度拉扯(避免扯断 Cable)。底壳金属散热片下方放置硅胶散热垫,风扇部分为 5V0.24A(1.2W),对于降低 SSD 温度还是很有用的,具体的散热效果在后面 SSD 连续读写测试部分。 主板部分依旧采用了更具质感的黑色 PCB,上下部分为输入输出接口,中央左侧为两个 M.2 SSD(PCIe 4.0*1 + SATA*1)接口和无线网卡接口,右侧则为2根 DDR5 内存插槽。32GB+500GB 版本出厂采用2根 16GB 英睿达 DDR5-4800,SSD 部分则是来自金士顿的高端 PCIe 4.0 SSD KC3000 500GB,第二根 M.2 插槽通过 PCIe 转接为 SATA 协议,如果能够同时支持 PCIe 协议就更好了。 镁光旗下英睿达内存,DDR5-4800,由于 DDR5 采用了全新的架构,内置了 PMIC(电源芯片)和 RCD(Registered Clock Driver),相比传统 DDR4 内存元器件会更多一些。 另外 DDR5 单条内存还支持双 Bank,传统意义上的双通道内存(两条内存组双通道),在 DDR5 时代严格来说称之为四通道(1条内存2个通道,2条内存一共4通道)/4x1R 了。 ▼金士顿 KC3000 PCIe 4.0 SSD 取下 SSD,可以看到下方来自 Intel 的 S1183L71 网卡芯片,支持 2.5G 有线 LAN。 ▼无线网卡部分则是最近 AMD 平台常见的 RZ608(MT7921K),支持 WiFi 6E,5G 速率 1.2Gbps ▼主板部件规整,CPU 背面供电部分放置了四颗聚合物电容 取下固定主板的四颗螺丝,就可以取出整个主板了,可以看到为了压制 R9-6900HX,采用了大体积风扇+大面积铜散热器,对应供电部分也放置了单独的散热鳍片。 ▼散热片数量应该是132片,对应出风口位置有黑化处理 取下风扇可以看到采用双热管,右侧并排放置了6颗 MOS 管,对应电感搭配散热硅胶都在散热片覆盖下。 ▼声卡芯片自于 REALTEK,型号 ALC 269 USB 主控芯片来自于祥硕(ASMEDIA),型号为 ASM3142,支持 USB3.1 Gen2 速率 10Gbps。旁边还有一颗来自谱瑞科技(Parade)的 PS8419,HDMI 2.1 12Gbps Jitter Cleaning Repeater/Retimer,官网介绍是用来提高 HDMI2.1(12Gbps FRL & 6Gbps TMDS)信号质量的芯片。 另外一侧也同样有一颗 PS8419,应该是四个 8K HDMI 接口都配置了这颗芯片,来提升信号传输质量。 ▼PS8419 官网介绍 ▼热管下方还可以看到2颗来自罗姆(ROHM)的 HP8K24 N-N Chanel MOSFET 整体拆机来说,GTR6 的布件、做工还是值得肯定的,主要器件方面基本也来自于业界大厂。尤其是对于 HDMI2.1 接口,不惜成本全部配置了单独的 Jitter Cleaning 芯片,这对于信号传输质量还是非常有帮助的。 性能与游戏测试 考虑到如果单纯只列举跑分,很多时候用户并不方便看出差异,也无法横向比较产品是否有升级的意义。这次性能与游戏测试部分,考虑到很多用户关心的问题,基于如下问题进行了测试: Ryzen9 6900HX VS Ryzen9 5900HX 跑分与游戏对比 1080P 3A 游戏&网游测试 不同分辨率、画质、AMD RSR(基于古墓丽影暗影) GTR6 基准性能测试 Ryzen9 6900HX VS Ryzen9 5900HX 跑分与游戏对比 首先内存带宽对比,GTR6(R9-6900HX)搭配 DDR5-4800,R9-5900HX 则搭配 DDR4-3200,使用 AIDA64 测试内存读写以及延迟。由于 DDR5 高带宽的优势,内存读取方面 R9-6900HX 领先10%,写入部分更是领先32%,复制部分则领先采 DDR4-3200 内存的 R9-5900HX 21%。在对内存带宽敏感的应用中,R9-6900HX 的性能表现是明显优于 5900HX 的。 而在很多人担心的内存延迟方面,搭配 DDR5-4800 的 GTR6 延迟也仅88.2ns,虽然相比 DDR4-3200 的80.1ns 延迟略大,但是低于 100ns 的延迟对于性能方面是没有明显影响的。 核显部分 R9-6900HX 12CU+RDNA 2 架构,对比 R9-5900HX 是翻天覆地的变化了,实测 Time Spy 得分2339、Fire Strike 得分6742,相比 R9-5900HX 分别提升了67%和55%。GPU 部分已经远远甩开了 Vega 核显,性能水平已经非常接近桌面端的 GTX1050Ti,有了 Radeon 680M 核显,GTX1050Ti 以下的核显可以彻底淘汰了。 更接近真实游戏的 FFXV Benchmark 中,6900HX 领先幅度也与 3DMark 类似,相比 5900HX 提高了55%左右,GPU 性能提升幅度还是很客观的。 实际游戏中,采用 RDNA 2 架构的 R9 6900HX ,表现也明显强于 GCN 架构的 5900HX。在刺客信条奥德赛(1080P)、古墓丽影暗影(1080P),这些对 GPU 要求较高的 3A 游戏中, R9 6900HX 平均帧率都领先45%~65%,从30帧勉强游戏的帧率提高到50~60帧的水准。而 LOL 这些网游,由于对 GPU 需求并不是太高,4K 最高画质下 R9 6900HX 也领先 5900HX 大约10%以上。 1080P 3A 游戏&网游测试 在6000系列移动处理器发布会上,AMD 给它贴了一个满足 1080P 3A 游戏的标签,这里也就测试了一些常见的 3A 游戏,看看 1L 以内的小主机能否实现 3A 自由。 测试游戏统一使用 1080P 分辨率,实测刺客信条奥德赛45帧、古墓丽影暗影56帧,优化良好的地平线5更是轻松跑到了75.9帧,如果提到画质选项到中画质,地平线5依旧可以达到58.4帧。相对更吃性能的战神4目前实测帧率为30帧,不过战神这类游戏在主机上同样也是30帧,还是可以流畅运行游戏的,如果想要获得更高的帧率,也可以通过降低分辨率+开启 RSR 来获得帧率与画面的平衡。射击游戏彩虹六号围攻对 FPS 需求较高,R9 6900HX 也轻松跑到了121.4帧,搭配 120/144/165Hz 1080P 高刷显示器也是很合适的,而前段时间大火的老头环(艾尔登法环)帧率也在42帧,用 6900HX 应付主流 3A 1080P 确实是没有问题的。 ▼刺客信条奥德赛 ▼古墓丽影暗影 ▼地平线5低画质 ▼地平线5中画质 ▼战神4 ▼彩虹6号围攻 ▼艾尔登法环 网游方面压力其实就更小了,4K 画质下 LOL 可以轻松跑到114帧,而 1080P 最高画质下原神也可以跑到平均54帧,不只是流畅原神而是高画质畅玩了。 ▼原神 1080P 高画质 ▼4K 最高画质 LOL 今年是世界杯年,足球游戏相对也是比较火爆,不过考虑 FIFA 基本是年年小修小补,我这边几年也没有更新新版的 FIFA。基于寒霜3引擎的 FIFA19 优化还是很不错的,在 1080P 极高画质 + 4xMSAA 抗锯齿 + DX11.0 API 下,游戏平均帧率达到了90FPS,在小主机上高画质踢踢球也是 OK 的。 ▼FIFA19 平均帧率90帧,中间偶尔出现的20帧率为角球/任意球等动画过度限制,游戏整体是非常流畅的 不同分辨率、画质、AMD RSR(基于古墓丽影暗影) 6000系列移动处理器采用的 RNDA 2 架构,不止在性能上远胜前代 GCN,同时也将 RSR (Readon Super Resolution)带到了 680M 集显当中。利用超分辨率技术,一方面可以降低渲染分辨率来提高帧率,另外一方面则可以挑战更高的分辨率(例如以 4K 分辨率运行游戏)。 这里以古墓丽影暗影为例,R9 6900HX 在 1080P 最低画质下可以以56帧运行,当提高到低画质时依旧可以录得48帧,进一步提高到中等/高画质则会降低到37/35帧。而如果选择 4K 分辨率,即使最低画质下则只能跑到20帧,无法流畅运行游戏。 而开启 RSR 之后,使用 1440P 分辨率渲染,RSR 到 4K 的帧率依然有30帧,而如果以 1080P 分辨率渲染,RSR 4K 依旧可以保持流畅的55帧。合理的利用 AMD 的 RSR 技术,集成显卡也可以以 4K 分辨率运行很多的 3A 大作。 GTR6 基准性能测试 和前代平台对比、游戏对标、不同分辨率+RSR 比较完之后,相信大家对 R9-6900HX 的性能表现应该已经比较清楚了,最后的部分还是惯例将跑分数据汇总,方便大家和自己手头的设备做比较。同时像是 GTR6 采用的 PCIe 4.0 SSD,散热和噪音控制,也都放在基础性能测试展开。 首先是代表综合性能的 PCMark,实测 GTR6 得分6603,8核心16线程 Zen3+ CPU 应付日常办公早已是戳戳有余。CrossMark 总得分也达到了1679,生产率部分得分1672、创造性部分得分1698,反应能力部分得分1640。 在有娱乐大师中,整机性能也达到了110万分,以集成显卡就击败了全国84%的用户。 3DMark 跑分部分,Time Spy 得分2620,其中 GPU 得分2239、CPU 得分8250。3DMark Fire Strike 总分6215,其中 GPU 得分6742,Physics 得分21908,Combind 得分2336。 wPrime 部分 32M 计算共耗时8.107s,1024M 计算耗时 255.059s,Fritz Chess Benchmark 16线程下每秒可以计算29421千步。 ▼AIDA 64 内存读写测试,DDR5 4800 带宽已经远超主流的 DDR4 4000 这次 GTR6 标配的这块金士顿 KC3000 SSD,也属于顶级的读写水平,实测顺序读取速度7010.75MB/s,顺序写入也高达3917.71MB/s,4K 部分随机读取也达到了684.26MB/s、随机写入382.62MB/s。 得益于零刻的 SSD/内存散热设计,这块 PCIe4.0 SSD 虽然性能强悍,但是温度却控制在非常好的水平。日常待机温度仅30度,而在 ATTO 3轮连续读写测试之下,SSD 最高温度也仅38度,实在是非常的清凉。 ▼连续读写测试 ▼日常待机 解码性能 AMD GPU 的解码单元一直相对落后于 Intel,不过这次 6900HX 升级到 RDNA 2 架构后,解码单元也进化到了 RX6000 系列相同的规格,全面支持 HEVC/VP6/AV1 SD~8K 的编解码。 实测 B 站 4K 视频+开启弹幕的情况下,CPU 占用率也仅10%,本地视频播放部分 4K170M、8K HDR、4K 原盘也都可以硬解。 ▼8K HDR 解码 ▼4K 170M 解码 ▼4K 蓝光 Ironman X265 10bit 噪音与温控 室温15度环境下,轻载噪音为46.8分贝,20cm 人位分贝为38.8分别,基本与环境背景噪音相当,静音方面表现依旧优秀。 Furmark CPU+GPU 双烤30min,CPU 温度稳定在61.6度,最高温度67.6度。满载时风扇转速明显提高,实测风扇噪音在50.1分贝,人位噪音仅46.6分贝。 结语 锐龙6000系列移动版,是近2年来 AMD 平台的一次大升级,GPU 架构由 GCN 升级到 RDNA 2,辅以更多的 CU 单元让 GPU 性能取得近乎翻倍的提升。DDR5、PCIe 4.0、新的编解码单元,让6000系列的性能水桶全面提高,相比5000系列属于大幅变革的一代。对用户而言,这其中最明显的提升相信还是 GPU 部分,核显迷你主机也拥有了 1080P 3A 自由,常见的网游画质、分辨率、帧率设定也基本可以一次拉到顶。 作为首批开售 R9 6900HX 主机,零刻 GTR6 的做工、硬件用料都相当不错,细节部分本文拆机部分已经有很详细的叙述,相信看完拆机图后大家也都会有一个客观的判断。回到机器本身,3085/4598相比上一代 GTR5 差距并不算大,如果不追求 32GB 内存,两条拆机 DDR5-4800 内存仅需200左右,加上500元左右的 SSD,准系统版本搭配整机的价格也仅3700 ~ 3800(3085 + 200 + 500),性价比方面还是很不错的。如果追求到手即用,32GB+500GB 版本虽然看起来比 DIY 略高,但其实考虑 32GB 英睿达 DDR5 内存条套装就在900左右,加上 SSD 和 Win11 专业版系统的价格也是很合理的。选择准系统 DIY,还是到手即用的版本,其实都是不错的选择。 当然这台机器也并非完美,或者说任何迷你主机都会有一些遗憾,在有限的体积下对接口、扩展性总会有些取舍。GTR6 的取舍点主要有3个: (为了散热/稳定性/更好的性能释放)放弃了2.5英寸盘位选择了 M.2 SATA SSD 盘位 4个 8K 视频接口全部为 HDMI 没有 USB4.0 接口 对于大部分用户而言,第一点其实看起来比较难接受(但可以通过入手大容量 SSD 一步到位解决),第二点考虑使用环境并不算太大的问题。如果对硬盘容量有较大的需求,个人觉得可以直接选择准系统版本,一根大容量 SSD 一步到位即可。而对于 USB4.0 或是第二个 SATA 2.5英寸盘位有需求的用户,也可以考虑零刻的 SER6 Pro——采用 R7 6800H 处理器,虽然极限性能不如 GTR6,但是提供了第二个 SATA 盘位,同时也支持 40Gbps 的 USB4.0 接口,外接高速设备/扩展坞均可。 好了,本篇文章到此结束,深度评测的文章长度来到了6000+,希望大家可以通过这篇文章全面的了解 R9 6900HX 的小主机。最后感谢大家的观看,也希望大家点赞、收藏并在评论区留言,我是 KC,我们下篇文章再见~ 零刻 GTR6锐龙9-6900HX高性能8核16线程 3A游戏办公股票迷你电脑8K60HZ 深黑色+网格黑 准系统(无内存硬盘系统). 京东:¥3085 去看看 <更多>

RossYan谈数码 晒物 2022-12-09 09:49

前言 在没有使用这种mini小主机的时候楼主本来也对这类产品有些持怀疑态度,比如它性能及散热各方面的表现,但经过使用之后就觉得这种mini主机是真香,更重要的是它的机身体积很小巧,相对于笔记本电脑来说少了屏幕,但能外接显示器达到更佳视觉体验,而对于台机来说体积上它有绝对优势,特别适用于小桌面或对便携有需求的小伙伴。 这次到手的小主机是零刻新推出的SER6,SER系列在零刻主机的阵容里面也是最具性价比的一款机型,拥有不错性能的同时售价也很亲民,全新SER系列机型升级后相比上一代在性能上有了不错的提升,搭载的是AMD Ryzen 6600H处理器,其核显是基于RDNA2架构的Radeon660M,1900MHz频率,对比Ryzen5000系,图形性能提升超过50%,游戏性能在1080P分辨率下可以流畅运行大部分3A游戏,除了对CPU的升级,在内存和SSD方面也升级为了DDR5和PCIe4.0,还配置了USB4接口,让这款mini主机在整体性能上又提升一个台阶。 简单开箱 零刻的外包装盒以红黑色搭配为主,正面可以看到6系数字标识,左下角标注有SER6的字样,右侧标注的是搭载CPU型号,包装盒的体积小巧但有一定分量▼ 外盒采用抽拉式的包装方式,内盒是上下分层放置,上层是主机及说明书,下层侧放置的电源及线材等配件▼ 整个包装配件包含:SER6主机、DC电源、HDMI线材*2(一长一短)、壁挂支架、螺丝包、红色织物替换面板、纸质说明书,这次搭配的DC电源功率给到了120W,航嘉代工品质有保障,随包装额外附带了一块红色的织物替换面板,用户可以根据个人的喜好来进行更换,在机身外观上带来不一样的视觉效果▼ 外观细节 我之所以选择零刻这款主机,主要就是看中它的机身体积,SER6的三围体积为:126*113*42mm,整机确实很mini仅0.6L的体量,跟旁边的6寸大小的手机对比这小巧的体积就越发明显,外壳采用的是ABS材质,顶盖部分是织物面料,透气的同时又具备防水溅的效果,还起到了不错的点缀作用,虽采用了ABS材质,但整机依然有着很不错的质感,并没有那种廉价的感觉▼ 机身的前面板为亚力克镜面材质,功能设置(从左至右):清除CMOS孔,USB3.0*2,USB4、3.5耳机孔,电源开关键,丰富的接口配置能够让用户在日常中更为便捷,特别是加入了USB4全功能接口,可以兼容更多相关设备使用,而且传输速度可以用秒计,节省了时间成本▼ 机身背面的上方是内置风扇的散热风口,下方是配置的各类接口(从左至右):LAN千兆网口,USB3.0*1,USB2.0*1,HDMI*2,DC电源接口,其中HDMI是2.0方案,支持双4K60Hz输出,配合前面板的USB4接口可以做到三屏同时显示▼ 机身的两个侧面预留了金属网的散热孔,能够期待更佳的散热效果▼ 机身的底面材质是合金质地,在两侧设置得是防滑橡胶,右上角还有一个小提手,方便拆机揭开,在上方可以看到贴心的印制有开机进入BOIS的引导快捷设置,下方是安装壁挂支架的孔位▼ 例行简单拆装一下,揭开金属底盖可以看到内部的2.5寸HDD支架设计,用户后期可以额外再扩展一个HDD硬盘,同时在支架上还配置有一个散热小风扇,可以对SSD和内存起到辅助散热的作用,从细节看到做工,虽然机身是ABS材质,但可以看到在四角的螺丝孔位的内芯都是金属材质的应用,这一方面零刻做得是较为厚道的▼ 支架部分也是通过螺丝固定,拆除后就能够轻松取下,在取之前需要注意硬盘的接口固定位置,避免损坏,这里可以看到机身内里的做工非常细致规整,工业设计非常优秀,内存配置的是英睿达的DDR5-4800MHz内存,双通道8G*2,存储配置的同样是英睿达PCIe4.0规格的M.2 NVME SSD 500GB,最高支持2TB▼ 软件测试 零刻SER6较小的机身体积非常适合像楼主这种小桌面的用户群体,日常将主机放置在桌面上不会占用太多的空间,高颜值的外观设计也能很好搭配桌面环境,出厂预装了Win11纯净版系统,用户到手开机即用▼ 先用鲁大师看一下配置一览,处理器为AMD Ryzen 5 6600H,六核十二线程,6nm制程工艺,英睿达DDR5内存,频率4800MHz,8GBx2双通道配置,SSD是英睿达CT500P3 PCIe4.0传输协议,500GB能够应对日常大部分的使用需求,声卡跟网卡都是瑞昱出品▼ 性能跑分整体达到90万+的成绩非常不错,CPU和核显的性能有较明显的提升,内存和硬盘的分数也分别是15万和17万,总成绩击败了78%的用户,应对日常班办公及影音娱乐可以说是非常流畅,基于核显的性能在1080P分辨率下可以畅玩大部分的3A游戏▼ 使用CPU-Z软件可以看到6600H是基于6纳米工艺制造,TDP功耗45W,六核十二线程,在测试环节可以看到单核跑分高达616,多核跑分4600,相较于上一代5600H处理器有明显的提升▼ CINEBENCH R23软件多核跑分为8948pts,单核跑分1486pts,综合成绩在在i7-7700K和i7-1165G7之间▼ 在3DMARK的Time Spy的测试总数为1772,显卡得分1570,CPU得分6589▼ CPU Profile测试中16线程5146,8线程4435,4线程3250,2线程1720,1线程896,从这个跑分成绩中可以看到整体表现还是较为不错的▼ SER6升级支持了PCIe4.0传输协议,使用AS SSD软件实测读取:3727.90MB/s,写入1735.86MB/s,相比PCIe3.0规格在性能上有了明显提升▼ 游戏体验 平常玩得比较多的在线游戏就是LOL和CF,实测在1080P的分辨率下LOL游戏特效开至最高,一场游戏下来通过游戏加加软件记录FPS平均值保持在113,CPU温度最高83°C,平均温度79°C,GPU温度最高82°C,平均温度75°C,游戏过程中整体感受非常流畅,即便是在团战的时候也没有卡顿的情况出现▼ CF也经常玩,这款游戏在配置要求上没有LOL高,所以软件记录FPS和温度数据优于LOL,一场游戏下来FPS平均值保持在200以上,CPU的温度最高温度没有超过80度,所以6600H这款处理器搭载的660M核显在1080P分辨率下应对在线游戏是没有任何问题的,同时也能保持出色的功耗比,在游戏过程中我也发现机身内置的散热风扇并没有笔记本电脑玩游戏时那种高速啸叫的情况出现▼ 单机游戏方面表现,用古墓丽影暗影内置的基准测试数据可以看到在1080P分辨率下FPS也保持在59.5,即便是核显也可以流畅的运行,所以在应对一部分3A游戏上,这颗6600H处理器也是能够胜任的▼ 应用场景 除了日常桌面固定使用外,外出像楼主这样搭配便携屏和无线键鼠立马可以组建一个性能不错的桌面平台,这里可能就有小伙伴提出质疑:那我为什么不直接来一台笔电,其实这是产品定位的问题,mini主机主要还是固定在桌面使用,但因为体积小巧的优势也非常便于携带,而楼主个人的实际使用需求就是平常使用笔电我也喜欢搭配无线键鼠使用,这块便携屏日常使搭配Switch使用,正好有硬件配置可以搭配使用,而在整体体验上在我看来优于使用笔电,最终看个人的使用习惯,当然选择笔电也没毛病,mini主机的定位就在于体积小巧不占用空间,外接显示器可以有更好的体验感受,更倾向于办公、影音娱乐使用需求,随着现在核显性能的提升,对于游戏的体验也是发生着质的提升变化▼ 最后总结 零刻SER6相比上一代升级搭载处理器6600H,基于RDNA2架构的Radeon660M核显搭配PCIe4.0传输协议和DDR5内存让主机的整体性能有了明显提升,6nm的制程工艺结合产品的散热系统让其功耗表现也可圈可点,在连续几小时高功率的测试下没有出现死机的情况,对于日常家居办公、影音娱乐、游戏等使用需求是完全能够胜任,特别是在1080P的分辨率下游戏性能基本没有明显短板,机身功能接口除了双HDMI2.O接口和USB接口设计外,还配置了一个全功能USB4接口,能够兼容更多设备的同时传输效率也得到了显著提升,可以说是小机身富有大能量,这种mini主机的性能不再有明显的局限性。 零刻的售后服务方面,购机提供三年质保服务,更重要的是无理由退货时间由7天延长为了30天,作为用户来说可以有更长的时间深度体验这款产品,再来做消费决策,这也是品牌对于自家产品有足够信心的表现,也让用户使用放心,体验更加舒心。 谢谢观看,完... 零刻SER6 高性能AMD锐龙5 6核12线程 6600H 游戏办公影音迷你电脑主机 16G/500G 京东:¥2885 去看看 <更多>

fengpan584 晒物 2022-12-05 19:29

我不搞迷信,但掐指一算,各位装机人今年都有一坎儿,坎名“显卡”。 还好我三年前早有准备,一张微星1066,一张讯景598,两台带独显的台式机,就算一个挂掉,也能守着另一台再战几年。再不济,还有一块799入手的5600G,核显照样能坚持。所谓40死贵30矿,想败家就往新平台上撞,老黄的RTX4090?苏妈的7700XT?爬,都给爷爬。不买立省一两万,谁给你惯的。 除了备用的锐龙5600G,我的主力机的CPU用的是锐龙5900x,工作游戏完全够用。家里另一台PC用的是2700x,这U已经落伍了,功耗105W与5900x齐平,在小黄鱼上五六百就能收一块,不值得卖,干脆留着榨干最后一滴血。 CPU散热器这块儿,也没必要花大钱,一百块搞一个超频三新出的K4挑战者风冷即可——看大佬实测,超频三K4可以在单烤FPU时,轻松地将i9-12900K压到92℃以下(240W功率),对付我的锐龙2700x肯定绰绰有余。So,今天我就来真刀真枪地测一测,这个号称可以单挑群雄的超频三K4到底够不够厉害。 超频三K4有黑白两种配色,单塔单风扇,搭载130mm高性能增压风扇,4pin PWM接口,兼容intel 115x/1200/1700和AMD AM4/AM5平台。 简单开箱,散热器本体和风扇纯白一体,简约大方。散热器顶盖与东海双子星S9 EX非常相似,风扇比常规120mm尺寸更大,配件包内有多平台扣件和安装说明。 尽管逼近百元价位,超频三K4挑战者仍然附送了一管GT-3导热硅脂,应该够我用几年了。 超频三K4的风扇转速为400~1600RPM,轴承使用的是Hydraulic Bearing,这一配置与超频三东海EX6000、K4000等中高端风冷散热器风扇(超频三PF130)类似,但背面有10条反向涡轮齿,模拟了涡轮增压的结构,使风压和风量同时增强,最大风量可达76.85CFM,风压则达到了2.46mm/H2O,噪音控制在16dB(A),散热表现完胜普通120mm风扇,甚至强过PF130。 散热器三围130x75x156mm,高度适中,因此可以兼容绝大多数机箱;搭载4根6mm超逆重力热管,内部毛细泵力更强,而且可以有效地抵抗重力影响,装机后竖放平躺节后。散热鳍片采用了穿Fin工艺,电泳工艺到位,鳍片细节周整无毛刺,抗氧化腐蚀能力更强,散热效能完胜普通纯铜热管。 上图可见散热器底座的设计也很出挑。K4采用了一种特殊的热管直触工艺底座,4根并排铜管与底座完全齐平,间距适中,细致的打磨调校保证了直触精度,散热效率进一步提升。 扣具等配件打成小包,如下图小袋均印有平台标识,对号入座即可。 橙色的一袋为我需要的AM4平台配件,其余灰、蓝2袋对应intel平台。战书已下,AMD 锐龙7 2700x就位,安装继续。 赠送的GT-3硅脂导热系数12.8W/m·k,涂覆难度不高,很容易弄均匀。对准压上单塔散热器,两侧螺扣分别压住金属底座的螺丝旋转拧上几扣,然后一左一右交替上紧到适中的力度,就可以接着安装风扇了。 我的主板是微星X470 Gaming Pro,CPU风扇4pin插座就在附近,所以装风扇前先插4pin插头为佳,再挂好两侧扣簧,就可以接着装内存条和显卡了。 组装完成,拍照如下。风扇尺寸130x130x25mm,散热器+风扇的合计厚度适中,并未侵犯到内存条上方的空间,因此,即使4条内存插满也不会与散热风扇发生冲突。此外,散热器与风扇重量合计600克左右,对大部分机箱主板来说负担都不太重。 开机一次点亮,没盖上机箱侧透玻璃板先拍两张。 虽然K4无光,但纯白的散热片+风扇可以被机箱里的6个超频三EF120 RGB风扇照亮,因此视觉观感也比较养眼。如果机箱前面的亚克力不是棕色(比如白色透明),主板和显卡也是白色的就更好了。 接下来说说散热测试。无任务进程下,AIDA64显示处理器温度在38℃左右。 开启AIDA64的系统稳定性测试,FPU压力测试单烤,温度稳定后持续烤机半小时。 下图为单烤FPU压力测试29分钟左右的曲线图和监控参数,CPU使用率100%,负载功率达到106.6W,散热风扇转数达到最高1691RPM左右,此时CPU的温度保持在79~80℃,非常稳定。 35分钟后中止烤机,温度在十几秒内迅速降到40多度,并在半分钟内回落到37~38℃,风扇转速也回落到826RPM左右。 最近降温,但室内暖气很足,熬夜测试,室温环境22.8℃。下图是AIDA64整个测试过程的曲线图表,仅供参考。 这台机器虽然配置没那么新,但微星X470 Gaming Pro主板+锐龙2700x+阿斯加特洛极W2 ddr4-2666 32GB单根RGB内存条+光威弈Pro 1TB和雷克沙NM800 1TB固态+讯景590 8GB黑狼显卡的配置,完全可以胜任我的日常办公学习与游戏娱乐了。 而且这台机器装满6个超频三EF120 RGB机箱散热风扇,振华LEADEX ARGB 850W金牌全模电源镇场,后台够稳,光效够靓,整体散热达到最佳状态。有时我想,把它作为备用机,是不是都有点大材小用了?这不重要!重要的是,锐龙2700x的原装RGB幽灵风扇换了个更强的超频三K4,只用了106,还要啥自行车。 目前网上也有i7-12700k和i9-12900k的压制测试,K4可以分别压到88和92℃以下,表现非常抢眼。如果你的配置与我相似,超频三K4是可以闭眼上的;如果您用的是新平台,这篇评测也可以作为参考。总之,K4属于性价比非常高的一款百元风冷,至少目前在百元级单塔单扇的CPU散热器之中暂无对手,双12期想要换散热的话,各位可以尝试蹲一个好价。 我是笔点酷玩,希望我的装机体验可以帮到你,这篇小文就写到这里,我们下期再会! 超频三K4挑战者CPU散热器风扇四铜管台式电脑13代1700静音AM5风冷 天猫:¥169 去看看 <更多>

笔点酷玩 晒物 2022-12-05 12:59

8月份的时候,咬牙重新开始重新打造客厅书房桌面,完成了一半,并分享了了一下:忍了三年我受够了,重新打造清爽客厅书房桌面和书架,不再是垃圾堆,边设计边改造。 改造的效果还是很好的,起码整洁了许多,同时,使用的电动桌,坐姿和站姿交替使用,时光飞逝,一转眼依然是冬天了,然而,那未完成的剩余的一般,始终没有动手。究其原因,实在是因为工程浩大,人性懒惰,不到痛极,不会下手。 例如电动桌可以坐姿和站姿交替使用,甚好。不过站立后,显示器的屏幕会略低,并没有到最合适的高度,所以这次趁双11,入手了一款显示器支架。 我的显示器是43.8英寸的32:9显示器,分量很重哦,所以要选择好。入手的支架是这款北弧的E560,支持2-13kg承重,而我的显示器,经过咨询,在去掉支架后,显示器本身的重量是10.4kg以下,所以这款是适合的。虽然写着是适合17-35英寸屏幕,是指的是,可以旋转,从高度来考虑的。那么我又不需要旋转这么长的屏幕,所以即使是43.8英寸,只要是重量在这个范围之内就可以的。 打开盒子,首先看到的是一本说明书和显示器挂架。 拿掉上面的这一层纸壳,嗯,也包括挂架,下面就是这款显示器支架的零件了。 支架的各个零件都有塑料袋包裹。 这款显示器支架,支持10-80mm的夹边安装和10-40mm的穿孔安装,配件都是齐全的。各个零件齐全,那么安装是不是简单容易呢? 那么首先将这个夹片同底座通过3个螺丝固定在一起。 从这面看就是这个样子。 然后同这个夹器组件,通过2个螺丝规定在一起。 后面再扣上这个塑料的罩子,是过线盖。 选择的方式,还是传统的夹持方式,桌面已经准备好了。 然后将底座放好到桌面上面。我们注意到,在螺柱上面有个螺丝的,如果是选择让显示器支架支持左右90度旋转(就是在180度内)的话,就保留这个螺丝。如果想要左右180度旋转的话,(就是360度自由旋转),就拧掉这个螺丝。我这个位置,我是选择左右90度旋转,所以就保留这个螺丝。 然后我将电动桌升起到最高位置,电动桌就是好啊,如果是普通桌子,这个就费劲了。然后这里,可以将这个拧紧,把底座固定好。 然后拧松螺丝,将支架下壁插入到底座上,然后拧紧螺丝。 看,支架下臂就安装好了,可以到这里90度。 再旋转到另外一侧90度角,转动自如,这个是可以通过调整刚才的螺丝,来调整顺滑度的,调节到既不松又不紧,自己觉得合适的力度即可。 然后将支架上臂套在支架下壁的上面即可,同样的调节螺丝到合适的力度即可。 看,还可以伸到这样哦。 然后,将这个显示器挂架,同支架上臂的末端,通过一颗很粗的黑色螺栓连接起来。 这些调节,都是可以用显示器支架附带的工具实现的,无需额外的工具。 看,装好之后,就是这个样子了,有点低头顺目的。 然后把它拉高,这个大概就是,日常使用时侯的高度。这个时候发现一个问题,这个显示器挂架的位置,有点靠左了,毕竟我的显示器,长度要达到109cm,不像普通显示器那样,可以大概挪下椅子就可以了,所以要精准一些。 所以用上了尺子,一看果然是有些偏差,所以要挪下位置了。 于是升起电动桌,再次调节位置,还是那句话,有电动桌真好啊。 这次的位置差不多了。 然后就是挂接显示器了,上面白色的是显示器支架带的螺丝,黑色的是显示器原来的内置螺丝。考虑到垫圈和显示器挂架的厚度,所以使用显示器支架的白色螺丝了。 首先拧好显示器顶部的2个螺丝,留出一定的空位,然后将显示器挂在显示器支架的挂板上面。这款显示器支架,不仅支持平面屏,也支持曲面屏。支持通用的75x75mm和100x100mm标准VESA安装孔距。 然后拧上下面的2个螺丝,最后再拧紧四个螺丝,这个就固定好了。 补图 这个时候,会发现这个悬臂,会垂落,然后显示器就到桌面上了。那么下面我们要做的,就是调节支架上臂,做到可以自由悬停。在这里我们看到有“+”和“-”的标记,那分别代表增压和减压,增压适合较重的显示器,减压适合减轻的显示器。 经过调整,最后可以悬停了。这款显示器,采用的是北弧新一代的核芯弹簧,已荣获国家实用新型专利。可以做到无论上升还是下降,都顺滑跟手。 背后是走线盖,也可以放工具的。这个孔位只能放2个较细的,那个最粗的工具我就放在其他地方了。至于走向盖子,由于线材长度的缘故,所以也没有从走线盖子走。 在上下悬臂的下方,都有走线槽,可以根据情况选择放入,让线材更加整洁。 看,显示器可以自由悬停,随意转动位置,是不是很酷啊。 甚至我还尝试竖起来,不过我的43.8英寸的确太长了,其实竖起来也没有实用价值,那么高脖子不累吗。如果是35英寸以下的普通21:9显示器,应该是可以完美竖起来的。 还是让它回归正常的使用位置吧,这是坐姿的时候,使用显示器的情况,我们看桌面很空,可以放其他的桌面饰物了。左侧的是我的鱼缸,里面鱼长大了,可以看见有点已经变成金色了。 将桌面升高,变为站姿使用,这个时候发现,显示器的位置会有些低了。 现在有了显示器支架,就可以将显示器抬高,这样就可以看起来很舒服了。这款显示器支架,最高中心点距离桌面距离可达540mm,适应性很广。 人在坐姿的时候,其实上身是笔直的,所以各种人体工学椅,其实对于人体,特别是颈部,没有什么支撑的。不过人累的时候,有的时候实在是无法坐的那么直的,这个时候 斜躺是最舒适的,然而显示器那么远怎么办?用了北弧这款支架E560,我就可以把显示器拉近前,这样就可以以舒适的姿势来继续干活了。可以说,这款显示器支架,可以让我实现了姿势自由,坐姿站姿交替,懒躺也可无忧,改善很多嘛。 总的来说,北弧这款显示器支架E560,个人觉得还是比较满意的,换了之后,就可以随心所欲的用各种姿势看显示器了,实现了姿势自由。这款显示器支架安装简单,操控轻松,适应性强,支持夹持和穿孔2种方式,配件齐全。承重2-13kg,适应性广,支持17”-35”显示器,基本上市面上的显示器都可以适用,以后换显示器也不用换支架了。 Brateck北弧 显示器支架 电脑支架自营 升降支架臂 显示器底座增高架 大屏幕支架17-35英寸E560晶体黑 京东:¥329 去看看 <更多>

如风飞天虎 晒物 2022-11-21 11:29

码字辛苦,求各位老爷们给个关注,感谢感谢~~~ 前言ヽ(✿゚▽゚)ノ Halo~大家好!我是手头特别紧的耀哥哥…… 自从生娃之后,每月花钱如流水……除了测评能拿到的宝贝之外,耀哥哥我都不敢多花一分钱买东西……(这里要特别感谢各大众测平台的认可&关爱!!!) 于是我的消费欲望越来越低,不过我在我心底,其实对于桌搭这个领域,一直都想投入,然而没有“大把银子”,想都不敢想…… 今年春节前,收拾了一下桌子,上了机柜插座(PDU),并把线理得服服帖帖~顺便上了一波RGB灯条,虽然是基础版那种…… 而在敏姐姐分娩之后,因为我们的房间需要放很多宝宝的东西——婴儿床以及一个六层的大抽屉来装奶粉、尿不湿、纸巾等等各种东西……原本我跟敏姐姐在用的1.8m大书桌显然就很碍事,只能往外面客厅挪(客厅没空调,以后用电脑就会很热了……) 挪动大桌子还是很费劲的,不过借着这次腾挪的机会,一直以来埋在心底的想法——装个显示器支架终于可以趁机实现~ 然而当我关注“显示器支架”的好价的时候,已经错过了一波贼优惠的车: Brateck 北弧 E350 铝合金 电脑支架 陨石灰74元包邮(需凑单,共174元) ▲当时只要 70几 !!!然而错过了!大腿拍烂! 尽管如此,我还是看了一下北弧E350这款产品,感觉还可以,价格也中规中矩。手头正好还有购物卡,就直接下单了试试看~ 转移阵地ヽ(✿゚▽゚)ノ 说实在话,这张大桌子在房间已经有三年多了,现在让我搬到客厅,一开始我是不太愿意的…… 一来是因为不习惯……另外有时候不方便干(?)活……… ▲不过房间确实没有空间了,所以还是不得不搬出来…… 丈母娘比较讲究,看了个吉日才让我搬桌子……时间到了,直接来吧! ▲春节期间清理的线,这次又要重新解开,然后把桌面设备搬空…… ▲桌子是真的长啊……出房间门都有压力!这不房间门正好被卡住了吗?于是我只能钻洞出房间…… ▲腾挪一番之后,终于把桌子弄到了客厅,不过不是放在阳台这边…… ▲桌子准备搬到这里,取代掉沙发的位置……经测量,刚刚好~ ▲机柜插座原本在桌子的左边,现在因为墙面插座的原因,必须改到右边,所以只能重新弄…… ▲取而代之的结果,这个位置体验还行!不过最近要搬家,所以桌面比较乱…… 阵地转移完了,买的北弧E350显示器支架也在吉日到了,这不直接搞起?? 开箱·细节·安装ヽ(✿゚▽゚)ノ ▲北弧E350显示器支架外包装就是简洁的牛皮纸箱,打开之后,金属臂都稳妥地放在硬纸盒槽里,不怕颠簸剐蹭~ ▲产品整体结构并不复杂,分为桌面固定部分 + 下臂 + 上臂 + 卡扣盘,用料都是铝合金+不锈钢(钣金部分),整体重量达2kg,很足! ▲支架上臂部分与卡扣盘紧密连接,合集图中可以看到它的侧面有黑色磨砂塑料外壳罩住,上面印有文字“BRATECK”的文字logo。上臂很沉,外面是被称为陨石灰的磨砂质感灰色,其朝下的一面有理线槽,拆下后可以看到其中的、非常粗的机械弹簧,能够让用户更加省力地进行调节,并且更加稳定不晃动! ▲下臂则是呈现一个弯折造型,同样的陨石灰色,非常细腻耐看~ ▲下臂搭配了非常宽大的理线槽,方便用户把线整理好,提升整体观感~拿下理线槽的盖板后,可以看到其用料确实很不错,金属厚度、硬度都让我挺满意! ▲桌面固定部分的上盖板,整体铝合金,色调一致,带有海绵防滑条,起到加大摩擦力同时避免夹损桌面板材的作用~ ▲因为我的桌子没有开孔,所以就用了夹持安装的方式。同时,我的板材留下的缝隙比较小,所以必须连同桌子的金属支架一起夹。先比对高度,然后组装,最后旋紧即可,非常更简单而且美观~ ▲下臂的外侧有一颗螺丝,用附送的螺丝刀轻轻旋出小许,插入转轴中,再旋紧即可~想怎么转就怎么转! ▲同样的方法,把另一颗外侧螺丝旋出,把上臂转轴“咔哒”一声插入,然后旋紧,即完成支架安装~ ▲安装完成~北弧E350显示器支架整体采用陨石灰铝合金,质感不错!感觉也挺结实,适用于17~32寸显示器,承载可达9kg,适用范围还是比较广的~接下来正式开始使用! 使用体验ヽ(✿゚▽゚)ノ 1、挂上显示器 ▲2019年完成装机,主机净重26斤,我买了LAPAELO 27寸 2k 144hz ips显示器进行搭配,花了1,700RMB,采用了k7b面板(当年被称为“小金刚面板”),显示效果还是挺不错的~ 背面可以看到有四个螺丝孔,经测量VESA孔距为75*75mm,满足北弧E350显示器支架的安装要求(75*75mm、100*100mm)~ ▲然而这台显示器的背后设计比较奇葩……原装支架的固定位置周围,设计了塑料凸起,导致E350支架无法完成螺丝固定……于是我用钳子掰掉,然后用美工刀修刮、砂纸打磨…… ▲最后总算把“围墙”拆除了,还好样貌影响不大~ ▲使用螺丝及附带的垫片进行固定,但由于显示器螺丝孔深度不足,导致卡扣盘与显示器背面贴合效果很差,并出现松动……这样的效果我自然是不能接受的!!! ▲然而机智如耀哥哥我,直接出门到一家比较齐全的五金店,轻松买到了20个同规格金属垫片(才两块钱!)四个螺丝都加上三个金属垫片,重新拧上之后,很紧很稳!舒服了! ▲自带理线槽,轻松将信号线电源线收纳起来,完美提升桌面观感! 使用北弧E350显示器支架把显示器挂起来之后,桌面空间都感觉大了很多~舒服了! 2、旋转升降我闭着眼 用过才知道,北弧E350显示器支架的前后上下左右都能调节,性能很强! ▲现在显示器屏幕中心可以在133mm~428mm高度范围内任意升降,同时前后也能伸展最长515mm ▲同时也可以轻松实现平面旋转,让显示器变成竖直形态,方便打飞机(游戏)、写代码等操作~ ▲显示器的俯仰角也是可以轻松调节,更能适应使用者的个人习惯 ▲另外显示器现在也可以轻松实现左右转头,像背部的I/O接口插线困难的问题,再也不是问题了 ▲现在在家都不敢久坐,不舒服,现在可以调节,有时我可以站起来看看视频、数据;打游戏的时候,可以把屏幕降低,就像在玩大型掌机一样~很爽! 体验总结ヽ(✿゚▽゚)ノ 其实这北弧E350显示器支架是四月份买的,用到现在很久了,各方面都让我很满意~(唯一不满意的,就是没有抢到 70几块钱的惊!天!好!价!)百元出头的价格,让显示器的日常使用体验有了质的飞跃!这款产品材质用料扎实,可调节性强而且稳定,弹簧助力体验也还可以~但有一说一,弹簧在显示器抬升调节的时候,是省力了;而下降调节的时候,比较费劲。不过嘛~百元级别产品中,它表现还是相当不错的,值得推荐!等用腻了的话,就升级成气动的显示器支架试试~ 我是热爱生活的耀哥哥,这次分享就到此为止,非常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Brateck北弧e350 显示器支架17-32"显示器增高架 27电脑支架24电脑增高架 显示器支架臂 lg屏幕支架aoc戴尔 京东:¥159.00 去看看 <更多>

耀哥哥的小理想 晒物 2022-08-01 12:30

之前发文晒过618搭建的双屏桌面,两台4K27的显示器,一台是AOC的,一台是ASUS的,两台显示器同源输入的情况下,色彩还是有明显的差异的。 外观展示 datacolor的SpyderX系列校色仪,有SpyderX Elite红蜘蛛和SpyerX Pro蓝蜘蛛两款,只看型号,不知道大家会不会和我一样以为Pro款蓝蜘蛛更高级,其实看了产品介绍才发现,SpyderX Elite红蜘蛛的功能更为高级一些,拥有更多专业向的功能,比如专家控制台,投影仪校准等。 产品的外包装比较简单,不过包装内部保护还是很全面的,上下两块PS吹塑包装托盘把SpyderX Elite红蜘蛛固定在包装内,不用担心运输过程中校色仪产生损坏。 包装盒内部有产品序列号,用于激活配套的软件,会直接影响到校色仪的使用,需要妥善保管。 红蜘蛛校色仪比我想的要小巧,塑料的外壳上印有品牌datacolor和产品Spyder X的英文标。正中心的红色小点是校色仪的光线感应,可以检测测试环境的亮度。 侧面有一个1/4螺丝孔,用于将校色仪固定在三脚架上或其他外接设备上,可以用来测试投影仪。 打开校色仪的镜头保护盖,就能看到黑色的树脂镜头,这个算是红蜘蛛校色仪硬件的核心了。通过这颗镜头,校色仪可以准确地识别检测显示器/投影仪的色彩及亮度表现。 校色仪的镜头和保护盖通过USB线缆连接起来,不用的时候合在一起,使用的时候保护盖可以起到锚的作用,方便镜头挂在显示器上面。 软件介绍 通过包装里的产品卡片上的软件下载地址,就可以下载配套的校色软件。 官网下载地址:http://goto.datacolor.com/getspyderx 选择自己电脑对应的版本,下载。 安装过程基本上直接选择“下一步”就行。 安装完成后初次打开软件,欢迎界面会有软件功能的介绍。 提示把红蜘蛛校色仪插入电脑USB。 需要输入包装盒内的SN号激活设备。 激活成功,提示需要保存注册码,方便后期重装软件的时候使用。 软件主界面,虽然算得上是专业设备,不过红蜘蛛SpyderX Elite软件还是很容易上手的,界面清晰,右侧附有交互式操作说明,新用户就算是第一次使用红蜘蛛SpyderX Elite也没有什么难度,按照软件操作提示来就行。 软件核心功能主要有:显示器性能分析、显示器或投影仪色彩校准、软打样等。 显示器分析之前在华硕创艺国度PA279CV显示器的晒单中有过分享,主要从色域、色调响应、亮度与对比度、屏幕均匀性、色彩精确度等几个方面进行检测,并提供全面详细的显示器测试报告,具体内容可以查看之前的显示器晒单分享。 下面就通过双屏校色再演示一下红蜘蛛SpyderX Elite的显示器校准功能。 双屏校色 在使用SpyderX Elite红蜘蛛校色前,为了确保测量数据及校色准确性,建议先按照以下提示操作: 1、让显示器预热一个小时左右; 2、确保没有强光直射在显示器屏幕上; 3、将显示器恢复到出厂设置; 4、调整显示器倾角确保校色仪与屏幕贴合。 因为是要对两台显示器进行色彩同步校准,在软件快捷方式菜单里选择“工作室匹配”功能。 如果是一台主机两台显示器同步显示,选择仅匹配本机就行,如果是两台不同主机的显示器,则选择第二项,匹配连接到本机和其他计算机的显示器。同时,软件也已经自动识别到本机所连的显示器。 亮度和色彩的表现有直接关系,第一步跟着软件提示,手动将显示器亮度调至最亮。如果此前有通过显示器OSD调整过显示参数,最好先在显示器菜单里恢复一下默认设置。 接着把校色仪放到屏幕软件提示的位置,为了更好地让校色仪和显示器贴合,建议把显示器调成仰角状态。 亮度测试过程非常的快,差不多10秒钟就可以了。 第一台显示器测试完成后,软件界面会自动跳转到第二台显示器上,按照操作提示再测试一遍即可。 然后就是环境光测试,红蜘蛛SpyderX Elite的环境光感应器会测量环境光水平,根据环境光建议合适的显示器亮度,这一步需要把校色仪水平放置在桌面上。因为是根据环境光推荐显示器亮度,所以进行这一步操作的时候,尽量选择常用环境光状态下进行。 把校色仪放置在桌面上,点击软件“前进”按钮即可。 两台显示器的亮度测试结果,华硕创艺国度PA279CV的最大亮度386nits,AOC的测出来是402nits,最大亮度还是有差异的。软件根据环境光给出的推荐亮度是200nits,光度2.2gamma,目标色温6500K。 对于推荐目标设置,可以保存至本地,方便以后对其他显示器进行同步校准。 接下来就根据推荐设置对两台显示器的亮度进行同步校准了,同样也是按照操作提示进行就行。 将校色仪放回显示器上,校色仪会读取当前屏幕亮度值,通过调整显示器OSD亮度设置,使显示器亮度最接近目标值。 华硕创艺国度PA279CV菜单亮度调整至26,实际亮度为198nits,是最接近目标值200nits的。 之后校色仪还会对显示器进行校色工作,这个过程时间大约2分钟,比起之前的亮度测试要慢一些。测试完成后,针对显示器1生成配置文件,保存后系统会自动加载。 同样的方式对第二台显示器进行校准,也是按照软件操作提示进行就可以。 AOC这台显示器的最高亮度399.6nits,跟参数提供的数值400nits几乎一致。 同样通过OSD菜单亮度调节调整到200nits。 同样保存并自动加载,SpyderX Elite可以设置校准提示周期,软件默认一个月提醒一次,如果不需要,可以更改设置。 同步校色最后一步,在两台显示器上同时显示同样的色彩,根据主显示器的色彩输出结果对辅显示器的色彩进行微调,这一步是人工调节,以确保显示器色彩输出的一致。仔细看了一下各个颜色的对比,我是没有看出来有需要再进一步调整的地方,直接选择下一步。 软件内置了不同风格的图片可以对校准前后的效果进行对比。 通过效果对比,还是能看出来校准前后颜色显示的差异,经过同步校对的色彩显示更加明亮,对比度也有一定的提升,色彩显示更加丰富。 再看看两块屏幕校准前后的对比,校准前AOC的色彩饱和度更高,不过华硕这台之前测试色准很优秀。校准后,两台显示器的色彩基本一致,反正我看了又看,没有分辨出来有明显的差异。 到此,两台显示器的同步校准就完成了。 总结 虽然不是影像相关专业的用户,但是像我这样使用双屏显示器,尤其还是不同品牌的显示器,使用SpyderX Elite红蜘蛛对两台显示器进行同步校色还是很有必要的,校色后两台显示器不但色彩得到了同步,色彩显示也有了明显提升。 而作为一个专业设备,SpyderX Elite红蜘蛛的软硬件使用起来都非常的方便,即使像我这样第一次使用红蜘蛛来校色,也毫无操作难度,优秀的软件交互设计,可以说使用起来几乎是零门槛。 Datacolor SpyderX 红蜘蛛校色仪 笔记本电脑液晶屏显示器电竞曲面IPS屏SRGB色彩校准硬件校色偏色校正色准仪 京东:¥1599.00 去看看 <更多>

眼睛君 晒物 2022-07-15 18:13

随着目前显示器尺寸增大,显示器底座占用的桌面空间也越来越多。想要提升桌面的高级感,让桌面不再拥挤,释放更多的空间来收纳布置,入手一款显示器支架是不错的选择。 Brateck北弧作为一家资深的显示器支架厂家,在这个领域拥有很多口碑质量俱佳的型号,比如最近大火的E350,不仅性能强悍,价格也非常的亲民。而我这次入手的则是Brateck北弧针对中高端玩家推出的E700赛博支架,这款支架具备2-9KG的承重,可以搭载17-34英寸的常规屏和曲面屏,并且在设计上进行了大量优化,外形更加的精致,RGB电竞灯效模块的加入也让桌面氛围感更加的炫酷。 开箱 收到Brateck北弧E700的时候,让我颇感惊讶的是,这款支架包装体积并不大,甚至有点小巧,拿在手上感觉非常精致。包装的设计风格非常简洁,正面除了可以看到E700的型号和实物展示,特殊的炫彩边框也暗示了这款产品加入了炫酷的RGB电竞灯效。 打开包装,可以看到内部还使用了额外的硬板纸框架,所有的配件都有独立包装袋,并且收纳的井井有条。 配件方面,包含了支架臂,底座,卡盘,夹持底座,穿孔底座,配套螺丝,小工具以及说明书。 E700细节 北弧E700的底座比较圆润,体积也十分小巧。在底座背部带有一个锁紧螺丝,可以限制支架臂的转动范围。 底座的底部设置了环形灯条,控制器和灯线,通过一根USB线统一供电。 底座正上方设置了一个触控按键,通过数据线连接支架臂可以同步灯效。 通过穿孔走线,灯线可以被完美隐藏。 E700的支架臂出厂时使用了绑带收束。拆解时,这里有醒目的安全提示,按照提示操作即可。 因为内置了RGB模块,所以支架臂采用了一体式的设计,上下臂是不可拆卸的。 支架臂采用了黑白两色配色方案,整体简洁大气,上臂的RGB模块布置在顶部,最前端的位置加入了立体栅格线条进行修饰,科技感十足。 下臂的RGB模块位于两侧,采用左右对称布局。 除此之外,支架臂同样预留了走线槽。 支架的卡盘是可以独立拆卸的,插销式的组合方式,安装拆卸更为便捷。 卡盘背部可以看到2个调整螺丝,可以为显示屏提供旋转时的阻尼调整。 卡盘有标注方向,在顶部位置可以看到一个防脱落卡扣。 夹持安装 E700提供了两种夹持扣具,上图第一排对应夹持安装,第二排对应穿孔安装。 夹持安装简单,你只需要把3个主要部件组合起来就可以了,甚至不用看说明书。 夹具还提供额了2档夹持距离选择,可以根据桌面厚度自行调整。 夹具上的卡盘也进行了优化了,常见的圆形底盘变成了扁平的椭圆形造型,底盘是硅胶材质,表面有轮胎纹处理,使用时不用担心损伤桌面。 咨询过客服,针对边缘突出的桌面,E700底座需要夹持距离超过6CM才能安装。以我的书桌为例,因为带有抽屉,侧边木板的可夹持距离只有7cm,配合这套椭圆形底盘的夹具竟然也能牢牢咬住。 从顶部看,由于咬合位置比较靠后,此时底座已经有3/4的面积咬实了,整体优化还是很明显的。当然,为了保险起见,还是推荐按照说明书的要求来进行安装。 穿孔安装 穿孔安装其实也不复杂,并且安装后更加稳固。只是这种安装方式,需要在桌面开孔,手边没有开孔器的话,用普通钻头也行,只是需要点耐心。 配套的螺丝需要固定在底座上,螺丝底部带有方口,可以轻松定位,安装时不用担心打滑。 因为螺丝在上面,穿孔时会非常轻松。找到桌面上打孔的位置,直接穿进去进行了。 桌面背部使用金属背板和旋钮锁紧即可。 想要隐藏走线,可以把桌面开孔开的大一点,不介意的话,可以像我这样直接从桌面后面走线。 组装支架臂 因为支架臂是一体设计,所以直接对准底座插上即可。这里需要注意,灯线记得穿孔。 组装后效果。 支架臂的线槽预留的非常充足,这里可以并排放入数根数据线或者电源线。 大致的走线效果,在关节位置可以适当保留写余量,不要拉太紧,便于后期调整屏幕位置。数据线如果不够长,建议重新定制。 组装显示器与调平 E700的卡盘配套了三种不同规格的螺丝,可以适配市面上绝大多数的显示器。 其实,目前大多中高端显示器,在出厂时,就已经预装了支架螺丝,所用所取即可。 安装卡盘时,需要注意方向标识,不要装反了。或者认准卡盘上的锁定装置在上方即可。 接下来,我们只需要对准卡槽,把显示屏挂到支架臂上即可。安装到位后,卡盘上方的插销会自动锁紧,不用担心屏幕意外脱落。不过目前屏幕显然有些下沉,所以我们还需要对E700进行调平。 我一般习惯先调上臂,调平时,注意保持上臂在水平状态,然后开始拧这个螺丝就好了,支架臂上有松紧的方向提示。 调好上臂后,支架就能稳稳的支撑起显示屏了。不过我的显示屏目前还有点垂头,需要进一步调平。 通过这个位置可以调整机械关节的阻尼,解决垂头问题,我们顺时针锁紧,找到自己满意的阻尼位置即可。 调平完成后,显示屏是可以停留在任意位置的。 使用体验 使用E700后,桌面利用率大幅提升。由于摆脱了巨大的显示器底座,显示屏彻底不占用桌面空间,可视距离也大幅提升,你可以把显示屏推到最远,紧贴墙面摆放。 并且像我这样侧面安装E700支架后,从正面看,屏幕就如同悬浮在桌面上,高级感十足。 显示器下方空置出来的空间,也能摆放手办来进行装饰,DIY自己更个性的桌面。 E700的臂展达到了55cm,支架臂的可动范围非常大,彻底覆盖了大半个桌面。 垂直方向可以在195mm-460mm之间调整,你甚至可以用来搭配站姿使用。 仰俯角度调节也达到了40°,我可以很舒服的站着使用它。 而且,自从安装了E700支架后,我的书桌可以真正在游戏模式和手工模式两种状态之间轻松转换。想要使用更大更宽敞的桌面,把显示屏滑动一边去就好了。 支架也能轻松的旋转,除了显示一些长页面,还能配合其他显示器灵活的组建屏桌面。 E700的RGB控制模块,是通过底座上的触控按键,一键控制的,通过长按,断按可以开关电源,切换灯效,反应灵敏,逻辑也非常清晰,日常使用起来非常的便捷。 支架在开关RGB模块时,会获得动态灯光效果,仪式感十足。 内置的灯效模式也多达20组,并且支持流光,律动,渐变等多种动态效果,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以及使用环境来进行自定义。 显示器支架的上臂,下臂和底座上的灯效层叠组合,也营造出了更强的电竞氛围。 配合电竞显示器上的RGB模块,整体效果还能进一步提升。 灯效管理也非常便利,轻轻触摸E700底座上的按键就能快速调取各种灯效。 总结 北弧E700赛博支架的设计和功能都非常令人满意。这款支架主体采用了金属铝臂结构,最大承重达到了9KG,可以支持17-34英寸的显示器,并且兼容标准屏和曲面屏,所以未来升级更大屏幕也不用担心。外形设计时尚,体积更加的小巧,简约的黑白配色加上RGB模块带来的光影特效,不仅具有很强的识别度,整体的视觉效果也更加的炫酷。使用时550cm的臂展,可以轻松覆盖整个桌面,配合五轴立体驱动设计,支架臂可以在上中下三重立体区域进行任意调整。调整阻尼后,你单手就能把显示器移动到任意位置。不仅彻底释放了桌面空间,使用体验也大幅提升,整体的表现非常令人满意。 Brateck北弧 显示器支架 显示器底座 电脑架自营 显示器支架臂 17-34英寸 E700云岩白 京东:¥759.00 去看看 <更多>

胖头鱼Moomin 晒物 2022-06-28 13:50

引子 作为一个”成熟的“中年人,有太多的事情让人上瘾——装机、摆桌搭、折腾NAS。我前前后后搭了5、6套桌搭,这其中都有一件少不了的装备——显示器支架。 ▼下图为第一次尝试进行桌搭,客厅的升降桌上使用了双屏显示器支架,一屏放32寸显示器,一屏放笔记本电脑,双屏支架的优势是简洁(用一个底座)、美观大方,缺点是两个屏幕的支架会稍微有一点点打架(一边限制了另一边的转动),相对来说更适合为了节约桌面空间,或者是一边的屏幕只往相应的一边转动的情况,适用固定使用双屏的用户。 ▼下图为在5㎡不到的小卧室进行的第二套桌搭,是我码字的主力军,使用了两个北弧E61U进行双屏搭建,双屏使用了32英寸+19英寸的方案。以实际使用体验上看,桌面办公就连32寸的显示器都看不过来(正对的情况下),双屏(小屏)的利用率实在很低。北弧E61U更适用于台式主机用户。 ▼北弧E61U属于北弧旗舰款显示器支架,最高支持18kg承重,能够支持17-43英寸的显示器,另外北弧E61U还带有底座接口:USB3.0 * 2 & 耳机麦克风接口,非常适合主机玩家使用。不过奶爸是mini PC(NUC)用户,底座拖的线材反而成了累赘,当时选这款之家主要是看中了白色的外观,做纯白桌搭的时候偷了个懒,成了遗憾。 ▼在到后来第一次改造工位桌面,又用到了北弧的E350与北弧的升降台,E350最大的优点就是经济实惠,好用不贵,整体外观简约大方,一点也不花里胡哨,非常适合在办公环境使用。D460升降台比较推荐工位宽度较宽的情况时候,或者是使用键盘情况较少的工种,能够把工位秒变“升降桌”,用了一段时间以后奶爸发现工位宽度不够,就又撤下去了。 另外由于键盘放在键盘托上,会使键盘比较高,用升降台的时候最好配一个键盘手托。 ▼再到最后对工位进行了最终的整体架构改造,形成了我目前的办公环境。这是奶爸用了这么久的显示器支架第一次用孔式安装,用手电钻打一个小孔以后工位装上显示器支架非常完美,避免了两个不同品牌的显示器底座不一样影响美观与两个显示器底座占用桌面空间大的情况。办公环境首推E350,便宜好用。 ▼至于家中的环境,由于主屏用了32寸屏幕,第二块屏幕使用的次数实在太少(不实用),并且E61U对于主机玩家非常实用的USB3.0扩展(主要是线束)成了我一个NUC用户的桌面负担,于是又双叒叕换了重新换了一个显示器支架,重新搭了一下桌面,就有了今天的故事。E580适合追求性能、性价比、高颜值的用户。 北弧E580开箱使用 ▼北弧E580使用了北弧家惯用的包装设计,一拿到手就能看出来是北弧的产品。北弧在显示器支架以及相关配件上也算的上国内市场头部品牌了。 ▼打开包装箱,显示器支架的两条支架壁采用了上下摆放的方式,配件被收纳在了三个小纸盒中。 ▼来一张全家福,所有配件包括一个金属材质底座、支架上下壁、夹式安装、孔式安装底座以及VESA背板、螺丝包、小工具等。 ▼传统的显示器支架夹具或者实用两条大内六角螺丝,或者是使用旋钮手拧。E580的夹具对旋钮进行了革新,加入了一个小扣具,在调整夹具适配桌面厚度的时候只需要轻轻的一扣、一推,就能找到最合适的位置,解决了老式夹具要柠好久的麻烦。 ▼夹具的两个固定夹片也加入了一点小巧思,只需要拧松内六角螺丝就可以轻松取下,不再需要将螺丝完全拧下。 ▼金属材质的支架底座可以插入附送的限位片,这样就可以控制支架智能在+-90°的范围内进行旋转,适用于半封闭式的工位。如果用不到限位片还可以放到半圆形的槽中,这样一方面起到了收纳作用不害怕丢失,另一方面显示器直接也就解除了封印可以实现+-180°的旋转。 ▼E580的VESA面板采用了塑料材质,支持快装快拆,装卸显示器的时候非常方便,刚开始我对塑料材质的面板有些担心,但是一个月的时间使用下来证明完全没有问题。 ▼VESA面板支持标准与小孔距VESA的安装,快拆设计让一个人装支架的时候也可以很方便。 ▼北弧家的产品有一点小细节一直都做的非常好,螺丝包中的不同螺丝、垫圈等配件都使用了独立的包装安置,并且在包装上还给配件做了标识,在说明书上的安装过程都按照标志进行解释。不像有的品牌的产品所有螺丝什么的一股脑都丢到一个包装里,装的时候贼头疼。 ▼过线盖可以与夹具通过扣具的形式进行安装,非常方便。 上桌 ▼E580的支架底座相较E61U小巧许多,通过旋钮可以快速固定,需要注意的是底座尽量不要装在桌面正中的位置,因为装上显示器之后显示器的垂线位置与底座的正中位置是不一样的。 ▼支架的安装十分简单,只需要将上下壁依次套装起来就好,北弧E580的走线夹都采用了划盖设计,相对于螺丝安装更方便。 ▼在插上支架上臂安装就完成了,使用4mm内六角扳手的一字螺丝刀部分拧紧两个小螺丝,这样就扣紧了。北弧E580安装完成后颜值极高,相较于E61U厚实的做工与工业风,E580的设计更年轻,更好看,甚至有点机甲风的感觉。 ▼你在仔细看这个配色,有没有联想起什么?是不是像极了可爱的BB-8。 ▼近距离欣赏一下,北弧的Logo还挺好看的,装起来也像极一条机械臂。 ▼在显示器支架上臂的位置,设计了一个可视化的压力展示位置,这样在调节显示器直接的承重的时候就能对支架力量有一个直观的了解,也不用担心增减压力的时候拧错方向。 ▼支架与显示器连接的地方给的初始力不算大,上32寸显示器的时候会出现掉头的情况,不必担心,这时候只需要用内六角工具将螺丝拧紧点就好。 ▼装显示器支架走线的时候最好在显示器各个走线关节位置留长一点线,尤其是支架与显示器的位置线留多点,避免旋转的时候线材拉的太紧造成损坏。 ▼关灯,大功告成,又是一个美美的桌面,睡觉前想看会儿电影就将显示器转过来对着床。 ▼平时码字就酱紫,有一说一有个显示器支架真舒服。 总结 在选显示器支架的时候一定要关注自己显示器的尺寸,如果支架承重不足就会造成显示器支架的低头;另外一个就是看显示器支架的颜值与细节,北弧E580在这两方面做的都十分优秀; 再一个就是看应用场景,如果是办公环境E350就够了; 如果固定使用双屏,可以选北弧的双屏支架; 如果是主机用户,选北弧E61U,这样讲USB接口与耳机、麦克风接口可以轻松移到桌面上; 对桌面USB扩展没要求,又追求高颜值、高性价比的话,北弧E580是首选。 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如果我的文字对你有用,烦请点赞、收藏、评论、关注、打赏支持哟。 Brateck 北弧电脑显示器支架臂17-32英寸可伸缩机械臂架台式免打孔台式显示屏幕支架 E580【10KG承重】一体式快装 京东:¥399.00 去看看 <更多>

mb51669796 晒物 2022-06-24 20:20

5月12日,AMD在发布最新的Radeon RX 6950XT、6750XT、6650XT的同时,也正式推出了它们的AMD FidelityFX Super Resolution (FSR,FidelityFX超级分辨率锐画)2.0技术,和英伟达的DLSS2.0一样,FSR2.0也是基于时间算法,通过ai计算,先渲染低分辨率,再后采样到高分辨率图像进行输出,从而在不损失过多画质的前提下提升帧率,以实现流畅的游玩体验。 截至目前,有一款游戏支持FSR2.0,我们今天就通过这款TGA2021的最佳游戏指导、最佳艺术指导、最佳动作游戏获奖者:《死亡循环》,看一窥FSR2.0的效果。 本次的测试平台是5800X3D+6950XT,可以算是AMD的最顶级套装了,还能够解锁SAM显存智取+InfinityCache无限缓存两个“3A平台”buff。 在“设置-视觉-影像设定-放大”选项中,找到AMD FidelityFX Super Resolution 2.0,即可开启FSR2.0。考虑到这样的旗舰硬件水平,我这次主要对比的是4K分辨率、画质选项预设最高、光线追踪选项全开的设置下,“平衡”状态的FSR2.0开与关之间的性能和画质水平。 一进游戏,我先对FSR2.0有了一个大概的感知:在同一场景下(不进行运动),画质选项从4K原生切换到打开FSR2.0,帧数从46帧暴涨到了84帧,提升幅度高达45%,且在画面上也没有什么分辨率变化的感知。 我们来到一个物件更多的场景,我甚至在肉眼上更喜欢FSR2.0打开之后的画面表现。暂且不提帧数的提高,FSR开启之后,画面的锯齿表现显著改善,这点在斜线上尤为明显。事实上,开启这类“超分辨率技术”,也正就取代了游戏帧内的任何TAA时域抗锯齿。 如果只考虑单纯的“清晰度”,仅对比两张近景的画面贴图,若是不进行标注,你甚至将开启FSR2.0之后的图像认作“原生4K”。这是由于FSR自带锐化,FSR2.0开启之后的画面甚至比原生还要清晰锐利。 不过,当然不能只对比近景贴图画质。我们将视野放到略远处的、细节更多的场景,可以看到,远处的栅栏、各类缆线、球形镜面的边缘都没有出现“抗锯齿抗得太厉害把细节直接抗没了”的尴尬情况。可以说,FSR2.0对画面细节的保留也相当十分出色。 在第一个战斗场景,我对帧数进行了统计分析。FSR2.0不仅将平均帧提升了31%,也还将1%Low帧提升了26%。在实际的游玩过程中,1%Low帧(量化体现突然出现的卡顿、掉帧、帧渲染延迟)甚至相比平均帧更能影响玩家的游戏体验。 关闭光线追踪后,FSR2.0的平均帧成功的突破了110帧,1%Low帧也达到了80帧以上。相比原生的帧数,平均帧和1%Low帧分别提升了25%和21%。FSR2.0的出现,让高分辨率高刷显示器在3A游戏上真正的有了用武之地。 《死亡循环》测试完毕之后,我更加期望FSR2.0技术受到更多游戏厂商的支持,得以在各大3A游戏铺开。毕竟这种在主机、N卡、A卡上都能获得的免费性能提升,又有谁不喜欢呢,目前DLSS支持的游戏实在太多了,计划在未来几个月内增加对FSR2.0技术支持的其他游戏包括:Asterigos、Delysium、EVE Online、Farming Simulator 22、Forspoken、Grounded、Microsoft Flight Simulator、NiShuiHan、Perfect World Remake、Swordsman Remake和Unknown 9: Awakening,我希望在加入些FPS类型的,这次的死亡循环的画风我不是太喜欢,如果能有一些类似COD的FPS游戏加入FSR2.0的阵营,我相信使用FSR2.0的玩家会越来越多! <更多>

dior 晒物 2022-06-21 14: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