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的微星无烬RS准系统配的是i9-10900K处理器,是颗睿频可到5.3GHz的10核20线程,125W的TDP功耗和热量都相当惊人,原装240水冷在满负载的情况下温度也会上到95+,机箱顶部时不时的会散发出滚滚热浪。 微星无烬RS算是配置比较高的准系统了,无烬RS配置还是蛮高的,除了i9-10900K外,配置的是Z490 ACE 战神主板并标配了MAG CORELIQUID 240R 水冷和MEG A850GF金牌电源,自己再加上显卡、内存和SSD就搞定了。 要想解决这个问题,要不换散热器,要不换散热硅脂,我摸了摸口袋,还是选择了后者,换散热硅脂得了。 硅脂选择了以液金出名的暴力熊Aeronaut、Hydronaut、Kryonaut三款硅脂,Aeronaut是入门款导热系数有8.5,Hydronaut是性价比款,导热系数11.8,而Kryonaut是高阶版,导热系数有12.5。 拆开包装,1g容量的硅脂包装样式不能说完全相似只能说一模一样,要不是我按序排列,根本分不清谁是谁,大家也要注意下不要混淆。 多国语言的说明书里推荐的硅脂涂法一种是刮刀抹均,另一种是少见的X型不用涂抹方式。 有一说一240的水冷压i9-10900K有点勉强,再不升级散热的前提下,更换硅脂是投入最小的方案。 拆散热,换硅脂。 这款是Aeronaut,三者中相对便宜的一款,浓稠度不高,相对来说比较稀,是属于很容易涂抹的一款。 待机温度 满载温度 接下来的是Hydronaut,三者中最粘稠,颜色最深的一款,也是唯一一款配方中不含硅的,但是相对信越7921和利民TF4来说要好涂抹不少。 待机温度 满载温度 最后的是Kryonaut,相对来说价格最高,但是没想到他并不是最粘稠的,而是介于Aeronaut和Hydronaut之间,也很容易摸匀,同时颜色也是最浅的,感觉Kryonaut的配方可能和前二者会有区别。 待机温度 满载温度 汇总温度对比图,可以看出来温度是开始降低了,其中Kryonaut的效果最好,Hydronaut次之,Aeronaut相对一般,整体上要比原装硅脂降低了1-4度。 总结: 暴力熊是我们熟知的液金散热方面方面的领军人物,常规硅脂反倒是不太出名,这回的初体验,得到了性能成绩也是相当出众的,不管是入门产品还是性能级产品都可圈可点,看来之后除了几家老牌厂家,又多了一个新选择。 暴力熊(Thermal Grizzly)Kryonaut( 德国散热品牌/导热硅脂/CPU硅脂膏) 1g (TG-K-001-RS) 京东:¥39.9 去看看 <更多>

michaelashow 晒物 2021-09-13 15:03

前言 哈喽,又是我,欢迎回来「Geek7even《极物研习社》」 先简单介绍下这次文章的由来~前段时间不是分享了618战绩之一的ROG鼠标吗?文章中透露了一些笔者正在打造的Big Project“客厅娱乐中枢-开放式主机(暂定名称)”,刚好上周末预计有点空,定制的镀银线也陆续到货了,准备好好改改散热~ 但翻箱倒柜后,也没找之前用过的CPU散热硅脂“信越7921”,怀疑是给胞弟升级电脑的时候不慎遗失了,微信问了他,也没找着。无奈之下打算重新下单▽▼ 但在下单前和群友的闲聊时,发现他在推荐一款硅脂,名字还挺好记的,叫暴力熊,说是德国品牌。这就很厉害了,如果跟信越7921对比的话,算不算日系和德系竞争呢? 笔者多年没混DIY,真心不知道这品牌,但是有群友信誓旦旦地保证,那干脆试试?正好100W多口充电头产品在今年突然井喷,一时间买不起来测试了。。。省下的测评预算不如拿来试试测散热?也算是给自己的开放式平台测一波稳定性。这不,连夜下了两单▽▼ ▲△暴力熊家的散热硅脂分三个型号,Aeronaut、Hydronaut、Kryronaut,导热系数分别为8.5W/mk、11.8W/mk、12.5W/mk,价格也一次上浮,由于名字有点长以下简称A、H和K就好了 A: 暴力熊(Thermal Grizzly)Aeronaut (德国散热品牌/导热硅脂/CPU硅脂导热膏 1g (TG-A-001-RS) 京东:¥29.9 去看看 H: 暴力熊(Thermal Grizzly)Hydronaut(德国散热品牌/导热硅脂/CPU硅脂/) 1g (TG-H-001-RS) 京东:¥36.9 去看看 K: 暴力熊(Thermal Grizzly)Kryonaut( 德国散热品牌/导热硅脂/CPU硅脂膏) 1g (TG-K-001-RS) 京东:¥39.9 去看看 测试 等了两天货就到了,但是拖到了上周末才有空进行测试。先上下测试平台 主板:ROG X370-I Gaming CPU:Ryzen 1700 @3.75Ghz 散热:SUPER FLOWER NEON 240 内存:Trident Z RGB DDR4 3200 32GB(16G*2) 显卡:AREZ Vega 56 SSD:Samsung 970 Pro 512GB 电源:Corsair SF600 Gold 这已经是几年前的配置了,但是淘汰下来当个客厅娱乐中枢也是非常不错的,算是老将再就业吧 来看看四个硅脂的合影▽▼ ▲△工业级和消费级的外包装高下立判。但实际上包装美不美观并不会影响产品性能,所以没关系(只有RGB才会影响性能) 暴力熊包装的背部直接就是多国语言的卖点文案,这,不愧是德企,严谨之余还抱着走向世界的决心▽▼ ▲△但有一说一,除了最大的文字不一样,其他全都一样,一脸(文)盲患者很难分辨哪款是哪款,但好在除了测评用,也没人多款一起买 包装内部非常简单,说明书、针管、刮刀、防伪卡▽▼ 接下来就开始上硅脂吧,按照说明书的指引,没有用笔者擅长的9点式,而是划了个叉字▽▼ 节省下篇幅,直接把4次涂抹硅脂的图放上来吧,右下角暴力熊K系列硅脂,由于是最后测试的,心情过于兴奋,在涂抹完后忘记拍照,等到压上了散热才想起来,所以只能拍这糊成一片的样子了▽▼ 测试过程是使用AIDA64单拷CPU,这里并没有拷FPU(超TDP运行),因为这文章不是极限测试,针对笔者的使用场景来说,并不会给机器太大的负担,电源功率也不是很大,故使用了更接近日常状态的单拷CPU进行参考▽▼ ▲△拷机时间20分钟,室温25度,成绩依次为信越7921 47度、暴力熊A系列47度、暴力熊H系列46度、暴力熊K系列45度 看到这么一个成绩的时候,笔者的第一想法就是战神易位!暴力熊真nb!!! 结语 先上个熄灯RGB状态的机子防云~预告下即将分享的大作▽▼ 经过对比,暴力熊Kryronaut不愧为最强称号(来自百度贴吧老哥的说法)▽▼ 在笔者这开放式+水冷+空调的超优环境下,居然有1-2摄氏度的领先,这是我在测试前不敢想象的。原本笔者以为,暴力熊能持平信越7921就不错了,测试结果居然明显领先(后来查相关横评时发现大家的结论都和我一样)。如果是95W TDP的CPU进行单拷FPU时,笔者估计成绩领先更多更明显,但1克装的硅脂已经被笔者榨干了,暂时没法进行二次测试,只能留待以后了 最后总结一下!暴力熊作为德企零售品牌,价格会比较贵,1克装要30-40元,但散热效果非常厉害,这才叫“工匠精神”。而且重点是涂抹难度近乎没有,也有随袋配送的刮刀,新手也能非常简单地进行操作。Aeronaut、Hydronaut、Kryronaut三系列中,笔者推荐中端H系列和高端的K系列,这两系列的散热效能非常棒,足以让用户体验到清凉透顶的感觉 另外暴力熊还有一款高达14.2W/mk的旗舰产品Kryonaut extreme系列▽▼ ▲△看起来非常厉害,但是目前国内是2克起卖,超过预算了就没有买。暴力熊的K系列都这么强,这款与超频专家合作的KE系列硅脂能够做到怎么样的高度,也是非常好奇呢,准备换95W TDP平台的时候买回来试试~ 所以暴力熊真如其名,散热真暴力。难怪笔者搜到这条新闻时都惊住了,连华硕这个大厂都如此信赖▽▼ 喜欢这期内容的观众,不要忘了点赞收藏,如果想继续了解更多好玩的、前沿的科技产品,一定要点击关注笔者哦!!这里是「Geek7even《极物研习社》」,我是努力码字分享折腾心得的CR,我们下期再见~ <更多>

wx48058487 晒物 2021-07-29 16:03

这两年PC上的CPU和显卡性能越来越强,随之而来的是更高的发热量以及更大的耗电量,所以为了获得更稳定的使用体验,我们也要注意确保CPU和显卡的散热环境要足够好,对此,除了需要选择足够强大的散热器之外,还需要选用一些导热性能价高的散热硅脂。 而且对于CPU和显卡来说,硅脂也不是涂一遍就一劳永逸了,我们也需要根据硬件的使用环境,定期更换CPU和显卡上面的硅脂,一般来说,CPU的硅脂最好半年换一次,这样才能够确保良好的导热性能。前段时间我就入手了一款九州风神的EX 750硅脂,给CPU换过之后,感觉散热效果确实好了不少。 这次选的是单支2.5克的版本,一共入手了两套,每套是两支针管包装的硅脂。就日常使用来说,2.5克的硅脂应该能够用上四五次左右,所以我们也可以和朋友以前合伙买一套,这样会更加划算一些。当然如果家里机器比较多的话,也是需要多备一些的。 EX750的包装比较常规,对于硅脂这种产品来说,这种密封的包装还是很有必要的。除了两件针管包装的2.5克硅脂之外,包装里面还提供了一个刮片以及一个油脂清洁剂,因为在涂抹新硅脂之前,我们要将旧的硅脂清理干净,同时这个刮片也比较便于我们把硅脂涂匀。 这款硅脂针管的开口大约有1.5mm左右,所以涂抹的时候会很方便,稍稍小心操作就可以涂好。硅脂本身也是偏灰色的,并且质地比较柔软,里面的硅油比重较为合适,这样涂抹的时候会更省事一些。 这款硅脂本身的性能还是很强的,热阻为0.3℃·cm²/W,导热系数是6.2W/m·K,工作温度范围是-50℃到250℃,日常给CPU散热可以带来更好的效能,有助于散热器的发挥。 更换硅脂的流程并不复杂,对环境的要求也不高。一般只要拆下散热器,然后用硅脂附带的清洁片,或者是简单的纸巾,将CPU和散热器上面的残留硅脂擦除干净,然后在CPU上,以十字或是九点等简单的形式涂好硅脂,接着用刮片抹匀,省事的话也可以直接装散热器,一般也能把硅脂压平,最后装好散热器就完事了。 有时候一些用久了的显卡,或者是有些朋友从二手市场入手的显卡,也都需要更换硅脂,这时候操作和CPU差不多,主要是显卡的散热器一般螺丝比较多,而且有风扇的供电线,所以拆卸的时候也要注意记好螺丝的位置。 以前对硅脂这种耗材不是很重视,入手了一些容量大价格低的硅脂,用过之后发现这种硅脂的导热性能也很差,放在奔腾赛扬等低性能的平台上勉强可用,拿到R9、i9这种旗舰处理器上就差强人意的,和EX750这种高导热硅脂相比,温度有时候甚至会相差10℃。 这次把九州风神这个EX750用到R9 3900X上之后,算是完全发挥出了我这款360一体水冷的散热性能,CPU全核满载的情况下,可以把CPU温度控制在60℃左右,比起以前动辄70℃起步的状态,还是很让人满意的。马上又要到夏天了,要想让自己的PC继续拥有清爽的性能,还是有必要更新一下CPU硅脂的。 九州风神(DEEPCOOL) EX750 5g导热膏 导热硅脂(2.5g*2支装/超低热阻/高性能/适合超频/绝缘防腐蚀) 京东:¥79.9 去看看 <更多>

科技领袖 晒物 2021-03-03 19:48

我的机箱是放在桌子上的,这样无论是清理还是换配件都很容易。机箱内部虽然灰尘不多,但也还是要定时清理下的,所以某天关掉电源,打开机箱,用吸尘器吸了一些灰尘,机箱到底密闭好的,基本上没有什么。 重新开机,欣赏下光污染,其实光污染不算污染,上帝说要有光,于是机箱有了光,不再是黑漆漆的铁疙瘩一块,夜晚的书桌生活也五彩缤纷了些。如果有一个通透的机箱,例如我这款安钛克P120,侧面和前面都是玻璃的,那么就会在视觉上感觉桌子延展了许多,多了些空间,视觉上不是那么压抑了。 看着这漂亮的机箱,觉得好像还缺点什么,嗯,就是内存条还没有亮起来,虽然我有一对灯条,然而被我装到另外一台机器去了。毕竟普条同灯条的价格有点差距过大,何况手里的普通效果还挺好的,就更加舍不得了。 心里想着如果有可以给内存条外加灯条的就好了,功夫不负有心人,果然被我发现了有这么一款产品,鑫谷的内存马甲散热器,带RGB灯光效果的追光者X2。 东西到了,透明塑料包装,里面是黑色的马甲,上面有Segotep鑫谷的英文字。 打开之后,可以看见有安装步骤说明,以及2颗螺丝(备用的),散热垫,散热垫其实有三条,有条备用的。 内存散热马甲,可以看到这边有2个灯条,侧面是金属。 侧面有螺丝可以拧开,这里就是可以放自内存的地方。边上黑色有引线,这款是ARGB的,可以神光同步,也有普通的SATA供电的。 这里面还有一条黑色的塑料条,因为有的内存是标准高度的,也有的是矮一些的,那么矮的内存条,就可以用上这个塑料条了,增高高度。 取出内存,是纯国产光威弈Pro的内存,包括颗粒都是国产的。这货不错,可以轻松稳超到3400Mhz。 将散热颗粒贴上导热条。 另外一面也贴好。 将内存条放进去,再把侧面的金属挡板拧好螺丝,可以看到里面2面的散热条同金属挡板贴合的很好,可以起到散热作用。 换另一面看,可以按到,这里是空的,是给临近的内存条留下富余的空间位置,所以,即使是只有单条内存,也可以有2个灯条的效果。一对内存,就可以有四个灯条的效果。 将2个硬盘马甲都插到内存槽上,看上去,好像有四条内存似的,哈哈哈。 装上去看看,嗯,虽然是一根内存条,却看上去是2根似的。 好, 我们再装另外一根吧。为了看效果,所以选了2种不同的接口,一种是ARGB供电的,还有串联用的公口,另外一种是SATA供电的。 装好另外一个马甲,嗯,我有四个内存条了,哈哈哈。 接好线,开机,亮了。在电脑的中间多了内存条的光环,整个机箱的感觉又多了一份缤纷。 支持ARGB调节,那么整个机箱的灯光都可以统一起来。 当然,由于一个马甲是SATA供电的,所以这一对只是流光溢彩的滚动,同整体略微有些差异,需要再入手一个配齐。 不过其实不细看,也没有什么问题,流水彩灯还是很好看的。所以玩RGB的话选购机箱还是选择通透的好,无论哪个角度都可以欣赏。 有了鑫谷这套内存马甲散热套装,以后就不用为了RGB单独买灯条了,普条就可以用,而且换内存也没有压力了,可以随意更换,反正马甲条可以重复用的。扭头看看机箱里的四根RGB彩灯行云流水般的滚动,内心非常满足。这么好玩的马甲,你是不是想要来一个呢? 鑫谷追光者X2内存马甲散热片 RGB版内存发光马甲散热器 全铝外壳/内附导热硅脂片 追光者X2 RGB版 京东:¥69 去看看 <更多>

如风飞天虎 晒物 2020-07-30 1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