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年随着科技技术的普及,闪存芯片的存储颗粒也不再单单掌握在几家老牌供应商手里,新品牌的加入必然会衍生出很多新的产品,同时也打破了行业垄断的格局。
相信很多喜欢折腾电脑周边的同学都听说甚至选购过Orico品牌的产品,在桌面文化兴盛的时代,Orico也陆续推出过很多的集线器、插线板等产品。在后期Orico也开始涉足移动硬盘盒、硬盘柜等周边产品。今年八月份左右Orico正式发布了迅龙系列的SSD固态硬盘产品线,我个人也有幸在之前体验过一款M.2 NVMe接口的迅龙固态硬盘,现在仍然作为我这台电脑的系统盘。
最近再次有幸通过太平洋聚超值收到了一款Orico迅龙系列的新产品,全称叫做翼高速移动固态硬盘,之所以青睐它的原因还是在于便携和大容量,能够帮我解决单位和家中携带数据的问题。体验一段时间以后通过这篇文章和各位同学分享一些体验心得。
丨包装开箱
Orico家族的产品还是保持这家族式的蓝白包装风格,包括字样和图案的印刷位置也逐渐形成统一,这也有助于建立品牌视觉形象,摆在实体店面能够被一眼认出。盒子正面最醒目的就是产品渲染图,此外还标记有产品名称和容量信息。
盒子背面依旧印有一些移动固态硬盘的技术参数、功能特性以及制造商信息和相关的认证编码。值得关注的就是其配备了USB 3.1 Gen-2协议的Type C接口以及存储芯片支持NVMe协议,这两者会对它的读写性能带来大幅提升。
包装内部的陈列比较规整,迅龙固态移动硬盘放置在塑料包装模具中,随机附件放置在下方的暗格内,包含一条USB to C数据线、一条C to C数据线和一份使用指南。两条线材都比较短,包含接头处大约20公分左右。
丨产品设计
迅龙固态移动硬盘的尺寸并不算太大,比一般的U盘稍大一圈,相比M.2 NVMe接口的固态硬盘搭配硬盘盒要小很多,一体性也要更好一些。
机身整体采用金属材质,搭配浅蓝色的磨砂质感,在颜值方面有着不小的提升。金属部分正面印有Orico品牌标识和产品名称,背面则是技术参数和相关的认证标识。
在靠近一侧的位置延伸出一段黑色的塑料材质,设计成一个带有圆环的把手,便于日常携带或直接套在手指上。和大多数人选择在U盘上套一个钥匙环是同样的道理,都是在为便携创造条件。
硬盘底部是预留有Type C接口,支持USB 3.1 Gen-2传输协议,旁边一枚指示灯表示当前设备的连接状态。不过仔细观察还是可以发现,底部接口的一小块塑料挡板与机身四周的金属材质贴合不是很紧密,存在一定的缝隙,让整个外观显得欠缺一丝精致感。
丨性能测试
测试使用的电脑是我在年初组装的,整体配置清单如上图,主板选择的是华硕TUF B360M-PLUS GAMING S,有两个外置USB 3.1 Gen-2接口,最大传输速率为10G/s,可以发挥出这款移动硬盘的最大传输能力。
连接电脑后通过查看盘符属性得知,这款迅龙移动固态硬盘的实际容量为238GB;考虑到一般厂商在换算的时候通常以1G=1000MB为标准,实际容量略小于标准容量也是业内的普遍现象。尝试使用SSD-Z软件检测这款硬盘的主控芯片等信息,结果均无法显示,期待大佬们的拆解体验。
将其插入直电脑主板的USB 3.1 Gen-2接口,使用CrystalDiskMark对这块移动硬盘进行读写速度测试,实测平均读取速度为979.9MB/s,平均写入速度为405.2MB/s,距离USB 3.1 Gen-2协议的负载传输速率还有一定的差距。
从电脑的机械硬盘中拷贝一个20.7GB的完整压缩包到迅龙固态移动硬盘中大约耗时1分44秒;反向从固态移动硬盘拷贝同一文件到机械硬盘则耗时2分26秒,由此可见通过USB 3.1 Gen-2协议连接的MVMe协议的固态硬盘要比电脑本身搭载的机械硬盘读写速度还要快。
丨体验总结
这几年随着科技技术的普及,闪存芯片的存储颗粒也不再单单掌握在几家老牌供应商手里,新品牌的加入必然会衍生出很多新的产品,同时也打破了行业垄断的格局。这是我用过的第二块Orico品牌的硬盘,虽然无从得知芯片的供应商,但是其实际的表现还是比较不错的,尽管说在读取速度上没有完全达到USB 3.1 Gen-2协议的饱和速率,但相比计算式内置的机械硬盘效率高很多。便携和即插即用是USB接口存储设备的两大优势,在这期间我也习惯用它每天在家和办公室之间携带文件。

ORICO 迅龙-翼高速移动固态硬盘 256GB 直接购买 ORICO市场参考价 ¥399
- 外观设计简洁优雅,便于携带
- 支持USB 3.0 Gen-2传输协议
- 搭配Type C接口,读写速度表现出色
- 机身底部有较大缝隙,欠缺精致感
- 需额外携带线材略有不便
- 长时间或连续使用发热较大
-
外观:8.0
-
性能:9.0
-
价格:9.0
热门评论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