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第一款无线耳机时Airpods,选择它的理由非常简单,轻巧,方便携带,还有充电仓和苹果生态,白开水的音质我倒是不在意,直到我真正了解了下头领科技。
我为何众多音乐产品中,我选择了HIFIMAN DEVA,2399的价格在消费级头戴式耳机中的确有性价比,既然花了2399,肯定有可选择的意义。
1、蓝牙USB连接器Bluemini。无线是我生活中的不可或缺,用过AirPods后才明白什么叫用了就回不到过去,之前我用的是一款索尼的有线转接耳机,每次乱麻一般的线材让我非常烦躁。而HIFIMAN的蓝牙USB连接器Bluemini,除了解决了无线问题,同时平衡了驱动,也解决连接PC的问题,蓝牙对LDAC/aptX HD高码率蓝牙的支持,保证了C音质的传输,模块的纯蓝牙模式提供了8-10小时的续航时间,用一天一般问题不大。模块自带的滤波器和缓冲部分保证了声音的动态和细节毫无损失。可以说,使用蓝牙模块是一种实用的创新。
2、头戴式超纳米振膜。为何强调头戴式超纳米振膜?小于千分之一毫米厚的纳米材料作为振膜,并在振膜表面还有一层化学性质非常稳定的纳米颗粒镀层,可以避免灰尘进入,其还拥有仅有50微米直径的金属编织网,高达1兆赫的极高频也可以轻松穿过,可以带来更好的瞬态和动态表现。从物理学的角度来说,振膜越薄响应速度越快,而放到耳机上,也就是说我们可以听到得到更多的细节,而且失真更低,耳机在播放音乐时表现更好。头戴式就是戴在头上,结合以上的优势,声场表现力好,舒适度更佳,不入耳,避免擦伤耳道。
3、支持aptX/aptX-HD、LDAC、AAC、SBC,几乎支持市面中所有主流蓝牙传输协议。带来的好处不言而喻,从低端到顶级的声音编码它都支持,既然要HiFi,那自然不能错过顶级。比如Aptx和LDAC,他们在有线传输中能够更好的保证码率的传输和音质的保真,声音细节不会再传输中劣化,从而通过无线手段获得更多的数据。
4、独特的单元结构。平板单元的单元结构简单来说是将线圈嵌入轻薄的振膜中,永磁体集中在振膜的一侧或两侧,振膜中线圈内变化的电流产生磁场,在永磁体的产生的磁场中受力被作用,从而震动发声,音圈相当于遍布整个振膜,它基本是让整个振膜一起震动的,所以分割震动很小,分割震动小失真就小。其实就平板单元的结构来说与静电单元相比颇为相似,所以有人说平板耳机其实是将静电耳机优秀的高频与瞬态同动圈耳机自然大气的低频相结合的一款技术应用。
5、真平衡声道。这点可以理解为左右耳机在播放音乐时,是否存在不平衡,听感和声场最为明显。一般是分频元件不一致、高音单元反相、吸音材料不一致导致,大多数出现在桌面级播放设备中,而左右声道的平衡和一致性上是考量耳机的关键。
音质是一门很玄学的研究,音乐很难用语言去具体形容,通过有分量的的载体去展现音乐的魅力是一件很难的事情,就像选择HIFIMAN DEVA,它身上有很多优秀,但还不够完美。
市面上有像森海塞尔、索尼、AKG,拜亚动力等知名的老牌音乐厂家,我却选择了HIFIMAN DEVA?当我了解头领科技时,网上的评价褒贬不一,包括多音乐深有研究的朋友,任何事情都有双面性,它的不足没能让我止步,我被吸引的是被展现音乐本身,它让我能够包容它的不优秀。
从小到大,这也算是我第一次购买一部HIFI的发烧入门级产品,小时候家里穷,看到别人耳朵上带着头戴式耳机酷炫无敌,大学时试听了同学的Beats,欧美电音的重低音效果非常具有吸引力,当时第一次感受到了音乐可以这么好听,但我手中的Earpods并不能够展现音乐的任何细节,只能够听到音乐的声响。
看到硕大的包装盒时,内心已经开始激动,心脏跳动不停,我不是一个纯正的音乐发烧友,但第一次拥有一部发烧设备时,对于未知总要有些期待。
真机银色的振膜外观在冲击视觉感官的同时,用浅橘色削弱了对于色彩的认知,不会显得突兀。在看到 BLUEMINI蓝牙适配器,我明白时尚和时代是接轨的,至少有线不是它唯一的选择,而无线带来的音质损失,我是否应该纳入到我的听感享受范围内?DEVA 的无线模式,是潮流的一种选择,还是要回归有线的选择中?因为DEVA提供了3.5mm的有线选择,有线的输出意味着码率和音质能够达到输出的最大化。
从3.5mm四级平衡线,和Bluemini看出它们搭配的刚刚好,耳机硬件端的设计决定了接受,而线材的采用就是通道的输出,从接口硕大和线材的舒适度而言,它会给我惊喜。
我一直坚持认为无线是将来耳机的主流形态,那音质也会是将来厂商设计之初考虑之一。适配器内置高通CSR8675蓝牙音频SoC,处理性能达到120MIPS,支持24bit音频,搭载了大功率耳放以及发烧级滤波,并且支持LDAC,aptxHD等主流协议格式,开发这么一套单独的蓝牙模组,最终的目的是减少音质在无线传输过程中导致的劣化,而蓝牙模块最大的缺陷就是传输距离,它的限制不亚于使用有线,这是无线化必要的鸿沟。
主流的Type-C充电口,除了给Bluemini充电外,同时作为连接PC端或其他安卓手机的一个桥梁,节省了设计的成本。
回到耳机本身,浅橘色的设计似乎为了更容易搭配,也充满一种时尚的活力。银色滤网成为最有辨识度的象征,就想振膜单元隐藏在内部。头梁出可拉伸的尺度,丰富了使用人群的需求。我仍然记得同学的Beats因为不能拉伸而满满的撑在他头上,那滑稽的模样总是让我见到他时捧腹大笑。
佩戴感受一直我注重的关键,拿在手中不俗的重量,让我更倾向于无感佩戴,佩戴的限制更多的来源于日常生活,下雨时,雨淋湿了耳机,无论是雨衣还是戴帽子,似乎没办法遮住外梁,而打伞也无法阻挡雨水的浸入,时间久了,耳机的清理和保养成为我的烦恼之一。这是无可避免的生活消耗,大家可以选择不在雨天使用。
舒适度是我对于它的高度评价之一,我的脸和双耳在朋友中都算比较大的,使用时自然需要调整耳梁的伸缩尺度,刚刚好的佩戴,让我基本上能够使用一整天,我不用担心它向入耳式一样会损伤我的耳道,也不用担忧声音太大造成耳膜的听感削弱,它不俗的重量依靠我的头顶支撑,分散的重量对我的双耳并没有造成太大压力。
但,它绝对不是运动人士运动中的最佳选择,我日常走路和快速跑动时,它就有种摇摇欲坠的感觉, 有一次甚至在我快速跑过马路时差点飞出去,我多次调节过耳梁可伸缩的部分,让它很紧的贴合我的耳部,但它只能减少掉落的几率,而晃动的耳罩部分时刻刮过我的耳朵,让我佩戴时更加小心翼翼。
工业风格和潮流的结合,让它更具有活力,鲜亮的外部穿搭是和它一起出门的最佳体现,你可以将它一直挂在脖子上,斜45度角并不会给脖子造成很大压力,倒是会更吸引路人的眼光。
当然,它没有收纳袋,那合适的收纳袋或一款中型包包是收纳的方式之一,我试过将它装入女性朋友的小提包里,拉链也无法遮挡它的体积,如果选择带它出门,路人的回头率和合适的背包是理想的抉择。
电池焦虑症成为现代人的通病,带着它出门一天,其实这没必要太过于担心电量问题。
它虽然没有真无线耳机那样具有自带电池,也没有充电仓能够及时提供电量,官方宣称的蓝牙续航时间为7-10小时,从早上8点出门,到晚上8点到家,它最少能撑过一天中最重要的8个小时,再加上耳机并非无时无刻使用的话,中轻度使用一天半问题不大,回到家再为它续命。如果对它蓝牙模块不够自信,那带上3.5mm线材也能够继续享受美好的音乐时光,音质甚佳。
我在长达两周的使用里,从未对电量有所焦虑,大部分时间连接的iPhone或安卓手机,安卓有电量百分比,iPhone也能够看到电量条,从出门到回家,长达5-6小时的使用,还剩下20%左右的电量(出门电量为80%)所以,无线化是为了方便生活,而不是成为我们的焦虑。
正如之前所讲,音质是个很玄学的研究,难以用语言清晰且正确的表达,每个人表达的都是最直观的感受。
对于HiFi的耳机,煲机是无可避免的。对于耳机来说,煲机实际就是在煲振膜折环,新耳机振膜折环机械顺性差,导致失真比较大,经过一段时间使用后,顺性逐渐变好,失真也会逐渐降到正常的水平。新耳机单元由于振膜折环收缩比较紧密,在比较紧密的振膜折环情况下,新耳机的声音会明显感觉到(干,冷,硬),高频有毛刺,低频松散不凝聚而带有明显背噪。但是经过一段时间的煲机之后振膜折环会在声音和空气的压力冲击下,振膜折环的收缩能力会变的富有弹性起来了,由于振膜折环弹性变好了,所带来的直接效果就是声音细节表现更丰富,声音过度更加顺滑了,人声更加醇厚了,高频毛刺会明显减少或者直接达到无毛刺状态,低频会明显收敛很多,变得更有弹性感和凝聚感降低背噪,提高低频的纯净度。这些就是耳机经过煲机之后的声音明显改观。
如果耳机的硬件足够优秀,那音质的提升会非常明显,包括粉红噪音和白噪音的过滤,这里就不详细展开了。我在日常生活中都属于正常使用,只是在格式选择的为FLAC和LDAC。
手机的上推力非常有限,无法达到专业的播放器一样的解析力,对于大部分人而言已经足够。
我大部分使用的是无线模式,其中音质转化带来的损失可以先不考虑,除非你是金耳朵或进行耳机的长期对比,培养出一种敏感的习性。有线也是交替使用,测试这段时间也连接过PC,结合上述使用场景综合来讲耳朵发烧的经历。
我顺应了潮流,听过大部分潮流的电子音乐和流行人声,中频人声是我最明确的感知,在煲机后,不算饱满的人声有种距离感,并不是因无线带来的损失,而是不够贴实双耳,在振膜发声后进入耳膜的这个过程中,就像在台下听台上人唱歌一样。但配合电子音乐的高频和低频,却更具有声场远播的感觉。其实中频的声场很足,人声的线条感非常顺滑,但少了一些韵味,配合高频的电子音乐和电子节拍器的重低音时,更容易体会到声场中人声的底蕴需要更稳一点。
我非常喜欢的是低频的表现力,尤其是电子节拍器哒哒哒的,凝聚力和弹性十足,打鼓的鼓声的反弹深度刚刚好,紧实有力,张弛有度,鼓声随着节奏,聚力一点,敲响之时的咚声非常迅速,不拖沓,响应速度非常及时。
重低音的表现有点不错的是,是高度表现力。举例说明,当一块石头落地时,会听到碰的声响。而当一颗小石子落地时,声音传递会随着空气减弱,很多人不一定能够听到。在很多音量较低,节奏很轻的低频电子节拍时,普通的很多耳机就会丢失这部分音乐细节,而DEVA却能比较精准的表现出来,这点也是我后来钟情于它的一点原因。
高频中的延声和泛音值得一提,更多的动态表现在钢琴、细腻程度值得细细品味,它带来更多是一种空气感和漂浮感,而泛音和延音在一些高频乐曲多的音乐中就会得到很好的体现,空气飘动时听到高频乐器在一瞬间延展开,带一点点弹性和控制力。
这些主观的形容词,无法很好的定位耳机给我耳朵带来的提升。它就这么优秀嘛?
并不是,低频的紧实在前期听会闷的有点厉害,无法区分背景音的细节,沉闷感带给我的是有点不舒适,煲机后会逐渐分离人声和低音,解析力的层次感会慢慢凸显。
中频的人声的偏暖,但距离感让我对人声产生了陌生感,这种声音似乎不属于自己,也达不到喃喃细语的地步。
换成DEVA后,我还真有点不习惯,原来的Airpods能够随手放进口袋,但它不能,因为它为我赚够了回头率。
这篇文章不同于以往,但我始终认为自己的耳朵不会说谎,我不是木耳,也没有达到发烧友的级别,但DEVA给我的感受的确对的我的期待。它需要改进的地方其实挺多的,我就不一一列明了。
自从有了DEVA耳机后,我大部分时间都在使用它,抛开可观的回头率,始于颜值,忠于音质。我能够接受它的佩戴容易掉,不便于运动,也能承受它的重量和体积,为它专门带个背包,甚至还要考虑下雨天怎么不被雨淋湿,但当你想听一首好音乐时,通过无线的模式,它也能表现精彩,响应心声。
价格上它还算可以,能够接受,从输出功率上看,推动起来问题不大,如果是音乐发烧友,它值得考虑一下,如果是入门发烧,从性价比上而言,它不太划算,从实用性而言,他对得起里程碑这个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