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不同的客户,需要用到什么样的技巧?    

其他 08-27 11:07:20 1 0

这是我每次和甲方合作时,第一时间产生的疑问。而每次当我看到商业化产品时,我第一时间大脑是一片空白,并不是我不会拍摄,而是我如何来重新对待这款产品。

因为每款产品都是不一样的,就像每个人一样,都有自己的特征和不同,如果一昧的以相同的视角去定义一款产品,虽然风格容易固定,但在面对多样化的产品时,固定的风格如果没有突破,就很难顺应这个快速消费的时代。而当消费者的审美不断提高后,固定的风格也意味着一种退步。

对待商业化拍摄,我将分为前期和甲方的沟通和后期的定制化图像拍摄技巧两部分来跟大家聊聊我的看法。

前期沟通

接到商单的第一时间一定要发出灵魂三问“具体是什么要求”“什么样的合作形式”“合作周期是多久”。

要求

当时我初入数码圈,一听到对方说愿意合作,就毫不犹豫接下来了,一切听对方安排。当对方寄来产品后, 我就立刻按照自己的想法去拍摄,去撰写文章,截稿日提交时,甲方非常不满意地把我的文章打回来了,然后提出了各种修改意见。当时我一个劲的道歉,看自己的文章时也没觉得哪里有问题,我简单修改后再次提交后,很明显能够感觉到对方已经失去修改的耐心了,给了我一篇参考文章,让我按照这个来修改。当我再次修改后,甲方又对我拍摄的图片提出修改意见,只好重新拍摄,而整个周期前后花了半个月,已经错过了最佳的推广时期,而这次的经历,让我毕生难忘。

从那以后,我一定会问清楚“具体要求是什么”“需要拍哪些”“是否有参考”“能否给一个Brief”要求越细越好,这样在进行拍摄时能够最大程度接近甲方的需求,如果有参考链接最好,按照对方的提供的参考来,会更加稳妥,Brief是对产品有更多的了解,结合别人的写作思路,完成初稿并不会很难。

了解清楚甲方的需求,会降低沟通成本和失误率,也是为了保证今后有更长久的合作。

合作形式

目前我的主要合作有三种:稿费+产品,送测,稿费(产品回收)。

这点是相当重要的,一定要沟通清楚怎样的合作形式。我觉得还是要结合自身的情况和跟甲方进行沟通,因为不同的形式也会涉及到不同的要求,第一种往往要求最高,一定要严格对待,我的建议是后期多拍点图,多写一点细节性内容,说明你在认真的体验这款产品。不过送测也有不少要求很高,产品的价值不低,要求也会比较多,这个就看你如何跟甲方进行沟通了。

合作周期

不同的产品合作周期都不同,一般合作周期为7天,有些产品根据自身特性和甲方要求会时间更长一点,如果时间较短,一定要结合自己的档期安排看能否完成相应的拍摄工作,如果不能要沟通好是否可以晚几天,尽量在合作期限内完成,如果要晚几天也要提前讲清楚,让甲方有个准备。

碎碎念

我聊聊心里话,我是个不擅长沟通的人,所以我认为这是我没做好的地方。如果每天有那么一会时间,可以跟不同的甲方沟通不同的事情,提供一些自己的建议,维护好和甲方的关系,在数码圈里,有实力固然重要,同样重要的是你在圈里的人脉,口碑和人品,切忌祸从口出,因小失大。

后期拍摄

静物产品拍摄为例,当然也不全是技巧,也包含我个人的一些想法。我认为影响静物拍摄的因素非常多,包括“构图想法”“拍摄器材”“搭配道具”“灯光”等一系列因素,我认为缺一不可。

构图想法

对待任何一款产品,我刚开始都会大脑空白,这跟我日常积累的素材有关系,简而言之就是学习的太少,在拍摄时不知道如何拍,怎么拍会比较适合这款产品,要按照商业大片的形式我能力有限,但拍的比较好看,我还是可以的,毕竟摄影的基础是有的。

这时候我就会从网上寻找一些美图参考,但还是要融入一些自己的风格在里面,这样才是自己拍摄的图像。

拍摄器材

我个人使用的是索尼A7M3+55-1.8ZA镜头,拍摄产品来讲也是可以的,只不过这个镜头焦段有时候比较局限,想拍的画面又是无法拍到,有时不想拍的画面又拍进去了,不过拍出来的画质是相当可以的,毕竟硬件在这里。在商拍静物图中,产品细节是相当重要的,甲方也比较看重产品的画面感和细节,因此我比较推荐用相机拍摄。

不过有些场景我也会使用手机拍摄,我的手机是iPhone 12 Pro Max,打开ProRaw模式拍摄,后期的空间还是比较大,但比较考验前期布景能力,需要搭景+灯光,不然拍出来和随手拍差不多。

搭配道具、灯光

搭景+灯光,能够最大化的凸显出产品美感,不同的产品都有不同的拍摄方式,因此搭配的道具也不一样如果有时候在晚上进行拍摄,那么灯光就必不可少了,我很多产品有时候甚至是凌晨时拍摄的,并不是我不想在白天拍摄,而是我并非专职自媒体和摄影,因此很多时候只能晚上下班后回家拍摄。

为了更直观地阐述我个人的拍摄想法和思路,我通过“手机”“耳机”“音乐播放器”“显示器”“家居类产品”这几个产品维度分享一下。

手机

手机在数码产品中算得上大件,拍摄的方法有很多种,我认为拍摄的关键就四点:

1、构图和角度

2、搭景

3、灯光

4、相机和参数

我一般会根据手机后壳的颜色来选择道具,比如背盖是黑色,那么选择黑色背景、近似色的道具来搭配手机突出手机,然后根据点、线、面将手机和背景从人的视角串联成一副画面,搭配灯光,让手机的细节凸显出来,最后调整好相机参数进行多张拍摄,选择自己认为很不错,适合展示给大家的图像即可。

很多人会觉得我说的很模糊,因为拍摄的整个思路和过程都是变化的,而拍摄中的重点是手机,搭景、灯光、都是以手机的特点为出发点而人工搭建的,使用相机是为了突出手机更多的细节,使用手机拍摄则很难让甲方满意。如果你的审美有规律性、并且有理论知识作为辅助,那么拍摄可以参照很多经典的拍摄技法,观感同样比较突出。

如果一定要有所不同,就是摄影师的想法与众不同、以及个人性格的展现。以我为例,我拍手机同样喜欢用到大光圈、暗色系,初看之下会觉得有点好看,仔细推敲又会发现其中有些乱,杂乱却有些凌乱之美。因此拍摄起来并不算困难,前期规划好,后期搭景+灯光,成片一般不会特别难看,后期简单调色去掉瑕疵,再通过裁剪去掉不需要的部分,大部分有摄影基础的玩家都会按照这样的思路拍摄。

有点需要额外强调,请不要将这样的拍摄和商拍混谈,商拍需要丰富的前期搭景经验和多样化的后期修图思路,甚至时多人配合,每次的拍摄相当于有规划性、借鉴性、和创作性的,我们可以学习,模仿,但两者在性质和商用价值上是不一样的。

耳机、音乐播放器

音乐播放器和耳机的拍摄思路和手机的拍摄思路一样,不过这两者往往因为提及比较小巧,拍摄起来会更加的方便和多样,有时候选择一个简约的背景,搭配自然光线就能呈现出很舒服的画面,而我往往拍摄时会采用大光圈来展示细节部分,观感上会觉得刀锐奶化。

简单理解就是展示某一处的细节,其他地方都虚化了,而这样的好处就是我在后期搭配文案时可以多放一些细节展示图,不至于我展示场景搭配图时,用了几张就看起来有点重复的尴尬场面。

耳机一般搭配手机拍摄就行,生活化场景的展示会让别人感觉更真实,更有沉浸感,搭配音乐播放器会显得更加专业,太商业化的图的确很好看,就缺乏了一些生活的情调,有种为了展示而展示的感觉,这就跟甲方的要求和个人的拍摄想法有关了。

显示器

显示器、电视等大件物品的拍摄往往就会非常局限,因为体积较大,搬运非常不方便,以我一个人的能力又不可能专门搬运到某别墅去拍成很有仪式感的图片,当然你拍地越好越用心,甲方的认可度会越高,今后有稿费的合作也会越多。

我只能根据自己的家庭条件来为产品增加生活气息。以明基的SW270C为例,27英寸的显示屏幕就很大,也比较重,还有七七八八的线材,因此只适合被摆放在固定的一些位置来进行拍摄。这对我而言就增加了各种挑战性。因为我的房间本来就小,桌面也不算大,而且背景除了白墙就是窗户,哪怕只拍细节都很一般,更不用提拍摄整体了。

而作为我的第一款重量级生产力工具,我首先将明基SW270C安装好,将所有的线材通过自带的收纳孔收纳好,再将桌面除了键盘、鼠标以外的东西拿走。接下来就是为了展示显示器有生活场景,而搭建一个场景。

首先让桌面看起来有生活化气息,我会将我的Apple Watch充电挂件、HomePod Mini音响,Switch套装和卡带、华为智选台灯等放在桌面,我日常就会用到这些东西,而这些东西作为桌面的一部分,只要摆放得当,就不会显得很乱。接着我会摆放一些复古的物件,像小汽车啊,耳机木质挂座啊,拟光灯等这些东西使用的频率不是很高,但摆放在桌面搭配显示器就会显得很有仪式感。

接着比较关键,我会将明基SW270C显示器摆放在靠窗子的位置,这样白天的话有自然光线,看屏幕也会比较舒适。而且光线照射在遮光罩上会看起来很有质感,打开电脑时再搭配上一副冷色系的壁纸,桌面的初步搭建工作就完成了。

我在显示器周围还布置了一些RGB人造光源,除了顶部的固定光源外,RGB人造光源会让明基SW270C显示器晚上看起来更有桌面氛围,当我使用显示器修图时,我可以调节不同的色彩,让我工作的氛围更加沉浸式,正好有了遮光罩可以遮挡RGB光源,又不会影响我对修图色彩的把握,明基SW270C作为展示工具再合适不过。

最后就是拍摄,当氛围营造好以后,我更多的是展示显示器的细节部分,一方面是因为我镜头焦段的原因,另外一方面是我的房间空间太小,用上广角镜头将所有东西拍进去会显得很多余,即使明基SW270C很显眼,大家也会觉得杂乱无章,索性在拍摄时,融入一部分我的桌面摆件,好看的同时也不失展示显示器。

家居类产品

这类产品最难拍,尤其是对于家里空间本就局促的我,光靠大光圈虚化肯定是不够的,这时候只能尽可能的将家具类产品和一些木质家具摆放在一起,并且将周围收拾干净,将家具类产品和环境融为一体,有时会将人使用产品的场景加入进去,展示更加真实。

同样,细节部分也很重要,拍摄产品的细节,保证充足的光线,展示效果最佳。

以上就是我个人的产品拍摄想法和经验,今后还需要花点时间去系统化的学习相关的拍摄技法和修图知识。

自我的摄影探索

我通过多年的学习,观看,以及审美的提高,逐渐摸索出自己的调色风格,我本人非常喜欢拍摄风景、空间建筑、人像、色彩抽象,早期偏爱拍摄人文纪实,后期逐渐演化成自己喜欢的暗调、明调,我将结合我的个人风格为大家展示我眼中的画面。

人像

很多朋友在拍人像时都会强调人像三要素之"构图""颜色搭配"和"光线",以及最重要的"模特颜值",因为这是最常用到的、也是构建拍摄人像80%,如果说当这三者恰好都不是很理想的话,模特的颜值也不高,这会影响你的发挥吗?拍出来的照片是不是就很失败?

会影响,但绝对不是失败的。这里我个人认为最关键的是摄影师的性格和构图风格,我在拍摄人像时,非常喜欢展现的是略带忧伤的情绪系,就像我本人曾经说过的:"这个世界本就是悲伤的,我们的存在,不过是为这个世界增添更加忧郁的色彩",这话是我大三那年失恋痛苦不已写下来的,在我的人像风格中我多少会以先入为主的想法,根据模特的气质,寻找到她最忧伤的一面,哪怕这一面是很好看,我也要以略带忧郁的想法来进行后期修图。整个过程中摄影师占据主导部分,大部分场景都需要我去引导别人该怎么做,怎么摆动作,来营造我想要的氛围。

如果这不是模特想要的呢?这就需要我来跟模特进行互动、沟通,这是极其关键的,人之所以会存在感情,正是有言语的沟通和情感的交流,让彼此产生好感,甚至是超越好感的感情。没有沟通的拍摄,只是无情的快门机器,哪怕最终的成片是好看,但对我而言,只不过是看过几眼就放入相册的图像而已,将来我甚至很少会拿出来给别人展示。

如果模特颜值不高、光线不好,颜色也比较难搭配该怎么办?我一般借助一些前景或背景来遮挡人物不美观的地方,我拍摄人物他们很少化妆,我大部分时间会让挑选适合他们气质和风格的衣服,拍摄人物的局部细节或背景,侧面,或者让人物跟环境融为一体,在环境中突出人物,从画面中去感知人物。

在我的人像概念中,人像三要素是决定性的关键,但是抛开关键之外,是可以通过沟通、环境、和摄影师的想法去弥补剩下的20%。

建筑

建筑是我一直非常感兴趣的话题,建筑具有固定性,变化不会很大,除非装修或者拆除,我喜欢使用手机拍摄,打开网格线,横平竖直的对准拍摄就可以。

后期借助矫正工具进行矫正,裁剪,基本上建筑的大体形态就完成了,室外建筑的拍摄相对比较简单,如果想拍建筑群的话,爬到高楼处拍摄就可以,风景还是比较壮观的,一定要注意安全。如果手机有超广角功能再好不过,拍摄容纳的建筑会更多,但画质也会降低。

而室内建筑结构形态不一,我一般喜欢拍摄建筑本身,因此大部分情况我会开启超广角来拍摄,后期简单的矫正,这里唯一不同点在于每个人的修图风格,而我的后期风格一般不定,大部分以冷色为主基调,也会根据建筑结构和颜色的不同采用暖色系。

建筑的拍摄一般而言比较固定,上手还是比较简单的,只不过需要不断的练习摄影眼,培养对建筑的敏感度。

风景

人生何处无风景,我身边的朋友对我的风景照片大多数都会给予正面评价,而我在拍摄时也是多种多样,大部分是凭借感觉和心情。而我拍摄的画面大部分以江面、树林、天空、云彩、夕阳等自然风光较多,虽然不算多优秀,但有我的独到之处。

而这些,离不开长期每日看图,提高审美。首先是兴趣,每天带着兴趣去拍摄,会非常开心。其次是审美,我之前每天都会看最少30张自然风光的美图,像图虫、500px、instagram、国家地理等都有非常值得推荐的作品,而且我还会关注像泼辣修图、lightroom调色合集等公众号,每天学习至少一种调色的教程,这对于将来拍摄都大有帮助,拍摄完成后也可以直接套用自己提前调好的预设,发朋友圈也会获得大家的赞同。

街拍

我曾经带着相机、手机都扫过街,扫街的乐趣在于每时每刻不同的场景都会存在不同的变化,而乐趣就在于记录变化本身。

街拍的技巧和方式很多,我个人更倾向于形式美感,简单来讲就是记录光影、人走来走去、或者看起来很美,但是又没有太多的内容展现的画面,可能这跟我个人涵养有关,我缺乏一些深度思考和对经典作品的深度解读,因此大多作品都停留在好看这一个维度,而街拍是有趣的,打开手机的瞬间,就能及时定格一些充满变化的瞬间,而记录形式美感,是我在街拍中寻找到的乐趣。

色彩

色彩一直是我最喜欢的模块,将色块和色块之间进行拼接,寻找颜色的可变性。我觉得颜色是刺激视觉的最佳产物,而人眼对于颜色也是极为敏感的。我最喜欢的是极简色系,之前从没有进行这方面的拍摄。

而这个过程是相当漫长的,第一需要训练视觉,时时刻刻通过颜色来刺激自己对于色彩察觉的敏感性,我在这方面做的并不算太好,后来每天靠看极简美图来提升审美。直到我后来到深圳上业城发现了色彩小城,这是我唯一一次将自己的视觉感知放大,拼命去寻找每一种色块交织的美感,并从中获得成就感。

当然每个人的训练方式不一样,我的建议是从提高审美,每天观看美图,然后观察日常生活中的色彩,再去记录,多次训练,最后是和他人进行交流和后期,从别人的拍摄中汲取自己所需要的色彩美学。

抽象

关于抽象,我个人的理解是它某种程度是我潜意识的反应,是一种或有或无的零散片段,也有我对于现实的不同反应,用普通人的话来讲,就是大家都看不懂的意识流,但我对他有有一些偏爱,我很难用言语来描述一些具体的内容,这点就需要根据大家对于图片的解读了!

我曾经几度怀疑,摄影和照片的区别在哪里?什么样的照片才会被称之为一张好照片?

后来我逐渐意识到,照片和摄影的区别在于你个人对它的看法,而当你把它展示给别人时,是以什么方式去展示、解说,而这也成为区分照片和摄影的界限!

好的照片是我一直在追求的,而这种追求是要包含兴趣在内的,根据自己的兴趣去追寻本心,那么好的照片自然也会为你的人生增添色彩!

面对不同的客户,需要用到什么样的技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