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生长在鄂西北秦巴山区,这里山峦起伏,海拔一般在500米~1200米之间,高差悬殊的地理气候,让我喝惯了本地的高山绿茶。
鄂西北的高山绿茶以武当道茶为品牌龙头,主要特色是一芽一叶外形美观,竖立似剑,汤色清亮。滋味根据茶叶用量的不同,少量(如上图茶杯)茶叶情况下,气味清香,初入口有苦味,后回甘生津,整体感受偏清淡。大量茶叶(一杯水半杯茶)情况下,气味稍浓,入口苦味重,后回甘生津,余味仍苦。在三、四次冲泡后,茶汤汤色和味道都愈来愈淡。以上均是个人主观感受,语言表达水平不高,大家凑合着看。
回归正题。在我喝腻本地茶叶之后,就想换换口味解闷。本着从地理位置上要远一些才有差异的朴素想法,福建省福鼎市一种叫寿眉的白茶成功引起我的关注。
绿茶的工艺最关键在于鲜叶杀青(用火,边抄边揉),而白茶寿眉的工艺关键在于萎凋(自然凋萎,不抄不揉),这种依靠气温,不费人工,看似“躺平”的工艺让我很感兴趣。茶叶目前的成本主要在人工费用,这种采摘之后等着自然枯萎的工艺有点意思,茶场要笑醒了吧。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我来尝鲜,分享感受。
我选择的是国家地理标志“福鼎白茶”旗下认证产品,来自2017年产的寿眉,从时间推算距今有4年,使用的是紧压工艺,制作成茶饼存储。
收到快递的时候,茶饼外还装有防水隔潮的塑料封口袋,包装很实用,设计简单大方。
茶饼自身重350g,使用类似牛皮纸一样的白纸包覆,目测直径约20厘米。用手按压质地偏硬,毫不松散。茶饼的包装还没拆就已经透出一种浓郁的香气在持续挥发。
茶饼的厚度大约5厘米左右,手感齐整。这种紧压工艺确实有点功夫。
在茶饼纸质包装背面,清晰的描述着产品规格,属于紧压白茶中的寿眉,使用的是2017年产的寿眉作为配料,产自福建福鼎太姥山。至于我为什么要选择2017年的白茶,这里面就个人的一点看法:
茶叶作为手工制品,原料、工艺的细微差别都会导致风味上的千差万别。据我调查,制作紧压白茶的国家标准是GB/T 31751-2015,这项国标的发布时间是2015年7月3日,实施时间是2016年2月1日。所以,我选择国标实施之后生产的白茶,同时考虑到国标实施后厂家调整工艺、设备和清库存的过度期,兼顾白茶陈香的特点,最后我选择了这款国标实施一年以后(2017年)的寿眉。如上图,配料里面注明使用的是2017年寿眉,出厂日期是2021年5月18,这种大大方方公开日期不遮掩的态度,我很认可。
在茶饼纸包封口的位置有“福鼎白茶地理标志产品室”认证标志以及刮卡防伪码,都印制在易碎纸徽标上。这让我不得不佩服福建福鼎人民的品牌保护意识和先进的商业思维,我所处的鄂西北在这一块很需要学习提高,本地不缺好茶叶,但是品牌联盟约束力不强,导致茶厂各立山头,拉低了这里地理标志产品的影响力和美誉度。
打开外包装,茶饼外还有一层宣纸一样薄的纸质内包装。
最后,这就是寿眉茶饼啦。
文字表述都显得有些无力,大家看图。
我费了很大力气,才从茶饼边缘徒手拆下来一小块茶叶。
真的有些像秋天的枯叶,叶片脆脆的,很容易就被掰碎掉出渣来。
装入小茶壶,开水冲沏。第一泡是洗茶,过水后就可以倒掉。
第二泡就可以饮用了。茶壶高高的出水,跌落在玻璃杯中,可以看到茶汤颜色呈黄褐色,表面浮着一些泡沫,有点像啤酒的感觉。
福鼎寿眉的香气与我常喝的本地绿茶相比要浓郁很多,香气中有一种大枣的气息,很特别。茶汤入口之后没有什么特别的刺激,绵柔温和之中有一丝甜香。
这是第三泡的汤色,仍然呈金黄偏褐,与前次的茶汤相比颜色、香气、口感都几乎分辨不出差别。
这茶比本地的绿茶要耐泡不少,本地绿茶泡三、四次就明显寡淡了,这福鼎寿眉泡四次以后仍然很有味,我能泡五、六次。
总的来说,这是我第一次品尝福鼎寿眉,与我周边的杀青工艺制作的高山绿茶区别很大,福鼎寿眉采用的萎凋工艺很有意思,是一种更加彻底的“自然化”加工,香气浓郁,茶汤醇厚,入口绵柔。不超200元350g的价格,加上其耐泡特质,我觉得很适合作为口粮茶常备。
本次是采用开水冲泡方式,下次我换用煮茶方式再品一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