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来聊聊关于移动存储的事。多年前我的第一个移动存储,应该是一个内存容量为128M的MP3播放器,歌曲文件大概能存40多首,每一首选入都要仔细斟酌。当然,学生时代也离不开电子化的学习文件,MP3播放器偶尔客串U盘亦可胜任。
时光荏苒,现在人们对移动存储要求甚高,U盘甚至都无法满足有些环境的数据传输要求——于是,移动硬盘这些年来在职场中相当活跃。
基于“从无到有”的温饱已满足,可是面对大数据传输的时候,往往就只能面临长时间的等待。前段时间公司组织年会,需要拷贝一系列的大视频文件到我电脑上,看着机械移动硬盘的那种不紧不慢的传输、而我焦急的等待着,那种心情真是不好形容……
“从无到有”已成,现在已经进入到“从有到优”!固态硬盘(SSD)的产业发展,已经逐渐从DIY硬件市场走向移动端,打造一个固态移动硬盘的想法就被我迅速落实。
多种颜色选择,我选择了相对深沉一些的灰色。
硬盘盒外包装盒比较素雅,简简单单的产品图案,显眼的字样写明“40Gbps”,以彰显其最大传输能力。
打开包装,硬盘盒、雷电4数据线、说明书、硅胶包、螺丝刀等物件分列其中;尤其配置了几颗SSD固定用的小螺丝,以备不时之需,这个贴心举动值得点赞。
雷电4数据线双向均为TypeC接口,是时下主流设计;线材长50cm,足以应对大部分的使用需求。
硬件都在升级,笔记本都带Type-C接口,有些甚至还带雷电接口;台式机方面自然不遑人后,主流主板也都带高速TypeC接口,所以这个硬盘盒我也是经过多用途考虑后才入手。
顺便科普一下,雷电数据线和普通的数据线区别很大,若要实现高速传输,不可混用。
固态硬盘与机械硬盘的工作机制不同,整体表现也会有所不同。其中关于散热方面的表现就呈现出非常明显的区别:机械硬盘主要以机械结构为主,发热量小;固态硬盘主要以电信号传输为主,纯电环境发热量大,往往需要配备足够的散热条件。
阿卡西斯硬盘盒外壳采用CNC铝洗外壳,铝合金的传导散热能力已得到市场的一致认可。硬盘盒正面通过加大沟壑深度的设计提升散热表面积,达到快速散热的目的。
硬盘盒尺寸非常小巧,整体仅100*61*14.5mm的身材,和iPhone7同框,比iPhone还小很多。
阿卡西斯TBU405硬盘盒高速数据传输均依靠TypeC接口,既然配备了雷电4的数据线,自然也是支持雷电4,同时兼容雷电3;USB-C传输方面,也是兼容4.0/3.0/2.0,也就是说TypeC3.2及以下接口都可以用,适用蛮广。
背面四角各一颗十字小螺丝,用于拆装与固定。
打开后盖看到电路板部分,露出M.2 2280接口,支持NVMe协议,最高可扩容8TB。
顺便也拆下主板观察主板配置,发现阿卡西斯硬盘盒采用intel JHL7440高阶主控芯片方案,而这枚芯片具有低功耗、发热量低、高性能的特点,是目前综合表现非常棒的芯片之一。
由于尺寸限制,主板上所需的元器件都是非常迷你,最小的目测都不到1mm。众所周知,越小越难做。各个元器件排列整齐,做工非常细致,品控不错。
手里有一块闲置的大华C970 1T固态硬盘,最高读取速度5000MB/s,正好顺便把固态硬盘安装上吧!
固态硬盘盒和机械硬盘盒的产品安装有明显的大区别,并不是把硬盘装入即可,而是需要考虑到硬盘的散热问题。
装入时候需要为固态硬盘提前贴好硅胶导热片,然后再装入硬盘盒即可完成合体。整体安装非常简单,女生也可轻松掌握。
铝合金外壳与硅胶导热片结合,热量被轻松导出,设备性能稳定。
硬盘盒兼容Windows与MacOS以及Linux,目前市面上的系统都能用,免除支持单一系统的困扰。
只可惜我的小米笔记本电脑没有雷电接口,只有一个多功能的TypeC口。但是这并不耽误轻薄本的固态硬盘与移动固态硬盘之间的数据快速传输。
遗憾的是目前我的台式电脑同样不支持雷电接口,但支持USB Gen3.2接口,这种更加通用的接口速度,也将会是更加广泛的使用范围吧!
CrystalDiskMark跑个分,USB Gen3.2接口下,固态硬盘并没有跑到满负荷,理论上5000MB/s的硬盘抛出1000MB/s级别的读写,考虑到日常传输的文件尺寸,这个效率已经相当不赖,表现差强人意。
而来到了雷电4接口上,读写基本与固态硬盘顶额相差无二,满足狂飙。
这次也是受固态硬盘读写极限的限制,硬盘盒在整体表现上持续在卡上限极值。若是有速度更快的SSD,想必整体表现会更优秀。
TypeC手机可直接连接使用,手机系统中会以“OTG”硬件类型出现,传输个电影、电视剧什么的,倒是相得益彰。
如此小的尺寸,出门随身携带也无难度。谁能想到EDC行列中,还可以加入固态硬盘……
只是,如果随包装有专属的布艺收纳包会更好。
“不是我不明白,这世界变化快。”科技让社会环境整体提速,原本的龟速数据传输方式可以往后退退了!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固态移动硬盘的可延展性,这次可以从阿卡西斯雷电硬盘盒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