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人视角聊新能源车:纯电/混动/增程究竟怎么选?    

汽车整车 03-28 10:35:05 78 0

这两年,我老家东北十八线小城的绿牌车逐渐多了起来。这里每年有近2个多月处于-10℃至-20℃的低温环境,有时气温甚至突破-30℃。在南方表现优异的纯电车型,续航普遍衰减30%左右,加上电费成本高企和公共充电桩密度偏低,大伙买纯电的渴望还不是特别强烈。

但新能源有地补国补政策,这两年主力车型均价又下探至12万区间,总有新人尝鲜,未来可期,不可操之过急。至于是选择纯电、混动、增程式,目前因人而异。

先说混动,看似全能,实难平衡。车友群多数人对"油电双模"存在认知偏差——以比亚迪宋PLUS DM-i为例,系统强制保电策略下,实际馈电工况油耗可达6.8L/100km,接近同级燃油车哈弗H6的7.2L/100km。年均养护成本方面,混动SUV每年两千多,比纯电车型高出1~2倍。

更值得注意的是,为防止燃油系统劣化,车载ECU会强制要求每季度至少完成15升燃油消耗,也会对低频用油群体造成额外负担。

实际上,选择混动的车主以充电条件受限(比如身处老旧小区)且年行驶里程超2万公里的跨城通勤者为主,其核心需求是平衡燃油经济性与续航焦虑。

增程式车型的宣传存在明显误导性。虽然标榜"全域电动驾驶",但其1.5L增程器在高速工况下NVH表现欠佳,声压级可达72dB。能耗经济性方面,理想L9实测高速油耗8.2L/100km,与同级燃油MPV差距不足5%。对无家用桩用户而言,每周加油三四次反而会弱化电动优势。因此,CLTC纯电续航低于150公里的增程车主中,最终大多数都转向了燃油优先模式。

纯电车型在北方的发展仍受多重制约。尽管充电桩覆盖率一直在提升,但相较南方仍存在1:2.3的密度差。除气候因素外,用户基数不足导致基建投资回报周期延长。需特别指出的是,即便未来补能网络完善,锂离子电池固有的低温容量衰减仍是技术瓶颈。

充电设施的结构性矛盾同样突出。当前主流车型已支持120kW直流快充,但北方老旧小区仍以7kW交流桩为主,导致平均补能时间过长。这种基建滞后现象在人口净流出的北方小城尤为明显。

具体怎么选,要综合多种因素。比如通勤半径小于50km的车主,可以优先选择纯电车型,我们北方用户可以考虑三元锂电池,权衡购车成本和安全性。

需要跨城高频通勤的朋友,可以考虑混动长续航版(纯电里程≥150km),若选择100km续航的车型,则需要兼顾单位或家充桩的客观条件。

低频次的长途需求,比如每年五六次的频率,那么你可以选择增程式,但快充和家用桩是必选项。

还有一些特殊场景,比如户外爱好者可选增程+外放电组合,注意选择热管理系统完善的车型即可。不是所有人都需要纯电,买之前明确刚需,做好功课才不会出错,祝大家都能选择自己心仪又好用的车型,我们下期再会。

北方人视角聊新能源车:纯电/混动/增程究竟怎么选?   
广告声明:文中若存在对外跳转的链接(涵盖商品链接、超链接、二维码等各类形式),其目的在于为您呈上更多与内容相关的产品信息,助您迅速甄别。但我们不对其做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烦请您谨慎参考,依据自身的需求与判断来做出决策。
78+10+1
0+10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
通行证登录注册
表情

修改头像

欢迎参与讨论,分享你的看法
    关闭
    通行证登录注册
    表情
    欢迎参与讨论,分享你的看法
    点赞78+100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