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电脑性能逐渐提高,传统的机械硬盘已经无法满足高速读写和传输的需求,现在攒机的时候多数人会选择性能更强的固态硬盘,比较主流的是M.2接口。对于一些老式电脑或者笔记本升级的情况,由于旧款的主板上没有M.2接口,也可以选择SATA接口的2.5英寸固态硬盘。
奥睿科是国内老牌的外设厂商,从去年开始向固态硬盘领域发力,先后推出了多款速龙系列的SSD固态硬盘,之前就有幸体验过一款M.2接口的硬盘,最近又收到一款SATA接口的2.5英寸固态,这里和各位聊聊使用体验。
奥睿科产品的包装相信大家都很熟悉了,依旧是经典的蓝白配色,正面印有产品渲染图、品牌型号标识以及技术相关的图标,右下角的贴纸标明我拿到的这块是240GB的存储容量。
盒子侧边印有产品型号和功能特性,背部印有详细的功能介绍、规格参数和制造商信息,功能介绍部分原本是英文,后来贴了一张印有中文字样的不干胶。
包装内容比较简单,包含2.5英寸固态硬盘、四颗固定螺丝和使用指南,这次的SATA固态硬盘中没有附赠螺丝刀。
奥睿科速龙2.5英寸固态硬盘采用ABS材质的外壳,表面辅以磨砂颗粒质感,并且搭配了紫色的配色,在电子产品中这样鲜亮的颜色确实少见,装在机箱里从侧边观察也非常的醒目。硬盘正面是一块完整的盖板,中间印有奥睿科的英文标识。
从硬盘背部观察,中间贴有一张不干胶铭牌,印有这块硬盘的技术参数和序列号等信息。四个角有固定的螺丝孔,螺丝孔部分有金属套环。
机身较宽的两个侧边同样分布有四个螺丝孔,便于适配不同的硬盘托架。电源接口和SATA接口预留在较窄的一个侧边。
SATA接口的硬盘安装起来比较方便,总体上与3.5英寸的机械硬盘没有太大差别,笔记本更换的话要涉及到拆机,不同的笔记本拆机方法会有些不同,具体就不在这里赘述,有需要的同学可以自行百度搜索拆机教程。
我这边计划将它安装在去年组装的台式电脑中,恩杰H400机箱为2.5英寸硬盘预留有三个安装位,其中一个在玻璃面板一侧,不过走线不太方便,另外两个在机箱的背板上,并搭配有安装托架。
拆掉机箱背板之后先将托架取下,把硬盘固定到托架上,用随机附赠的四颗螺丝固定好。
接着将托架连同硬盘一起固定到机箱上,用螺丝将托架与机箱固定好。
最后一步就是连通线材,硬盘的电源线一般的电源都有这个接口,我这边直接将原先3.5寸机械硬盘的供电线延伸出来的部分接上;SATA线缆需要自己另外找一条,奥睿科的这块硬盘也没有附赠SATA线缆。
安装完毕后开机测试,使用DiskGenius软件检测到可以读盘,快速分区格式化之后,查看硬盘的实际容量为223GB。其实很多厂商都是用1GB=1000MB来计算的,因此实际容量不会达到完整的240GB,也属于正常范畴。
奥睿科速龙2.5英寸固态硬盘采用的是3D NADA内存颗粒,不过官方并没有明确表明来源,使用SSD-Z工具检测也不显示。主控芯片采用慧荣的芯片,支持LDPC智能纠错,能够保障硬盘数据安全完整并延长使用寿命,根据官方给出的数据,平均故障时间大于100万个小时。
使用CrystalDiskMark工具对硬盘的读写速度进行测试,实际结果表明奥睿科速龙2.5英寸硬盘的最高读取速度为535.5MB/s,最高写入速度为484.3MB/s,比官方宣称的500MB/s读取速度还要高一些。在日常使用中经常会遇到零散小文件移动的情况,请参考第二项测试的数据。
使用AS SSD Benchmark软件测试的结果如上图,平均顺序读取速度为503.59MB/s,顺序写入速度为462.58MB/s。
TxBENCH测试结果,顺序读取速度为522.4MB/s,写入速度为485.5MB/s,同样是非常优秀的表现。
最后是ATTO Disk Benchmarks软件的测试结果,直观表示出不同容量大小的文件的读写速度。最高读取速度保持在521MB/s以上,写入速度保持在473MB/s以上。
在日常使用中,经常还会遇到移动文件的场景,这里也进行了全面的测试。从一块M.2固态硬盘中分别拷贝和写入一个4GB的完整压缩包文件到奥睿科2.5英寸固态硬盘中,实测读取耗时2分52秒,写入耗时3分52秒,相比3.5英寸7200转机械硬盘的速度要快上不少。当然受限于SATA接口的限制,相比M.2接口还是比较慢的。
除了运行速度之外,发热也是值得关注的问题。开机运行半小时左右,保持硬盘始终处于读写工作状态,半小时后使用温枪测得硬盘表面的温度为26度左右,散热表现还是比较理想的。
奥睿科速龙2.5英寸固态硬盘在读写性能、散热方面有着不错的表现,结合其售价来讲称得上是一款具有性价比的产品,并且提供三年的质保服务,以换代修,也符合奥睿科品牌多年以来的经营策略。不过SATA接口毕竟与M.2接口有一定的差距,因此我还是选择将这块硬盘作为从盘使用,日常放置一些懒得整理的文件进去,替代掉之前那块又重又怕磕碰的机械硬盘。
不过从长远发展的角度来看,奥睿科的这块硬盘虽然极具性价比,但却在用料和工艺方面有所妥协,以至于初上手会感觉有些廉价感,不像一些高端产品那样扎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