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假电视看多了,给孩子换个视角读世界:绿的树、晴的天,美的诗,跨越自然和人文的好书!    

少儿读物 03-05 18:13:07 3 0

开学季如约而至,没有延迟!朋友圈里敲锣打鼓欢送神兽,轻描淡写地展示或是炫耀自家孩子又读了几本书,画几幅画。我选择性屏蔽了,寒假就为了春节,更适合团圆欢笑和贴膘。所以我没推荐太多孩子的书,成人世界的书也放下了,就算给孩子寒假屯书,也是浅尝辄止,以游戏和欢乐的图书为主。

开学就不同了,学年将在几个月后结束,万物生长的春夏近在眼前,正是阅读吸收的好时节。才说寒假贴膘为了干嘛?就是为了开学后多看多学、多听多想、多跑多跳,化储存转为能量,以脂肪交换知识。


无乐趣,不阅读

过去的一年,我听到很多新鲜的论调,比如大语文、内驱力等等,似乎大有道理,换个场景一实验却又觉得无所适从。

其实在阅读上,情况也是一样的。都知道不能读死书,但该识记的东西又不会自己刻在记忆里?我们都知道要陪伴阅读,但陪着伴着可能成了玩手机……

很早之前看过蔡澜的访谈,很有个性的老头,说他小时候看书,什么书都看,喜欢了多看几页多看几本,不喜欢了放一边,过段时候再看突然觉得很精彩。

这也许就是最简单的关于阅读习惯养成的智慧。


书可以多,可以杂,也要有趣

家里买书,图书馆看书借书,各类型书可以很多很杂,但一定要有趣,有趣才能吸引孩子,所谓大语文,阅读的广度是必不可少的。老是盯着教学大纲很枯燥,一直鼓吹经典文库也很刻意,虽然我发现经典文库真的都很有趣。

当然,所谓乐趣是要加以选择,低俗的乐趣不合适,低笑点也应该逐渐被高笑点取代,家长作为孩子阅读的一道防火墙,应该做一些删选,在能干预的时候进行干预,以后孩子的趣味和意识成长了,我们也不要过多干预了!


孩子读书,可以不求甚解

对我们来说,不求甚解是贬义词,说你不用心不专研,但是对孩子来说,不求甚解是早期阅读习惯的自然表现,阅读储备以及理解力不够的时候,求甚解无疑直接灭掉了孩子阅读乐趣。多准备些书,爱看就看,不看也存着,有翻牌子的时候!

研究表明,人的学习存在于不同的场景和时间,睡觉的时候也在关联学习的知识,人类意识不到而已,这点在孩子身上特别明显,也许睡一觉醒来,他们就能突然冒出几个前几天反复接受的知识点,让你目瞪口呆。

阅读也是同理。


积数量为眼界,以乐趣换见识

所谓内驱力,不是天生的,也逼不出来,训练也是千人千面。在基于乐趣的基础上的阅读值得一试,至少我就是这么尝试的。阅读量的扩大,看起来很慢,其实一直在积累,不能远行的时候,阅读为孩子积累眼界,而阅读的乐趣会随着年纪和阅读内容的改变而变化,见识也自然的浮出水面。

让”要ta看,变成我要看“,没有乐趣怎么行,没有乐趣也无法建立阅读的满足感、成就感。


打开书,放眼看世界

又是一年开学季,有什么好书值得聊聊呢?不妨听听我的想法,春天是一个生机勃发的季节,也是一年的开始,适合一些轻快的,展现自然界的书,最好能有实物图,能让孩子更直观地接受信息。自然界包含山川、河流、也包括动植物。

然后我觉得是人文的东西,中国拥有五千年不曾中断的古文明。过去我们因为落后,更多强调开眼看世界,学以致用,时至今天,我们在现代科学领域已经站到很高位置,也应该回眼看千年了,诗词这一类中国经典美学载体,正适合在春天触摸。因为中国古代文人都热爱春天,充满正能量,不似秋天,笼罩着悲秋氛围。


航拍中国 给少年的中国地理书

寒假的电视肯定没少看,不晓得有没有给孩子看过航拍中国,我个人觉得央视大型系列纪录片《航拍中国》是一部不可多得的优秀记录片,央视播放次数500+,观众3亿+,评分9.2

这套《航拍中国 给少年的中国地理书》得到了《航拍中国》节目组授权。以记录片为基础,拓展纪录片外知识,从身边的草木到远方的家园,从自然地理到人文历史,展示中国之美,一路鸟瞰中国。

第一辑共5册,包含海南、黑龙江、江西、陕西、上海,覆盖了中国东南西北。600余幅航拍图视角独特+300余张人文景观图+丰富知识 = 不一样的中国地理书。

一方面忠实记录片,这套书另一方面拓展了所涉及地区的相关知识。视角独特的航拍图和丰富的人文景观图,呈现出了地理课本上没有的中国图景;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述了自然地理、人文历史、民俗文化、科技发展知识,揭示了中国地理的丰富和有趣。

书中特别设置了三个版块,“知”“打开博物馆”“知识漫游”多元版块,趣味拓展中国历史、文化、民俗、动物、植物、科学技术等知识。

一直以来,国人的地理知识大多来自应试教育引出的刻板印象,认知脱节让我们形成地域偏见甚至歧视。俗话说:站得高才能看得远。跟着航拍的镜头,飞到天上,去见识广袤河山,眼界就会扩大。

通过阅读,和孩子一起深入不同的省份,探索人与地理的关系,换个角度看世界,就算自己的家乡可能也是我们固有印象之外的模样。


我的自然笔记

我经常逛文具店,带着女儿一起,让她觉得文具店比玩具店更好玩。文艺青年玩的手账已占据店内的黄金位置,被学生们玩得很溜。可要说起自然笔记,也许知道的人不算多。

载体只是笔和纸,用简单的绘画和文字来为大自然做笔记,记录花草生长,鸟儿嘻戏,记录草地和池塘,记录人类和自然的一切。这可是百余年前的博物学家和几十年前的科学家必备的技能哇!

这次我发现了一套极好的教给孩子自然笔记的书——我的自然笔记

自然笔记没有标准定义,任何对大自然的观察、认识、体会和感受的记录,都叫自然笔记,形式不限。

大自然如此有趣,这套5册的书能教会孩子如何自己做出属于自己的自然笔记。比如生物观察日记

生物学家的物种比较研究,在家也可以自己亲手操作,书中做出了很多细致完整的示范。

用简单的绘图结合文字记录,可以还原动植物生活的场景,还真是比照片更有意思,自己动手过一遍,所有的特点和细节都记下来了。

会做笔记的孩子,有更大的创造力,何况这笔记还是图文并茂的,就好像优秀的导演脑中有了数不清的分镜头简图。

“自然笔记”是一种生活方式,以记录大自然、回归亲近大自然为主要目的,让孩子在做笔记的同时学习自然知识百科,手绘自然日记,引领孩子发现自然、观察自然、探索自然。

春天正是树木发芽,百花开放,动物苏醒活跃的季节,此时阅读这套书再适合不过了。


我的草根观察图鉴

有一句英国名言:有学问没阅历,不如有阅历没学问。

路边小草,不能吃也不好看,也不能帮助考学,为什么要去观察它们?成年人都在叫嚣着诗和远方!而这些身边的小趣味也许就是诗和远方的一部分……

其实阅读不在于让孩子多认识几个词语,会写作文,不是学习遣词造句,也不一定是邯郸学步一般地接受各门类信息。

小学生的阅读经过日渐多元化的表达和呈现,已经脱离了升学的狭隘理念,正以另一种新的格局出现。它们或展现生命的美丽、人类情感的妙不可言、看世界的角度、万物的平等,这不正是未来最需要的独立思考、自信果敢、解决问题的基础吗?

这本看似偏门的书籍,或许可以颠覆我们对所谓科普书的固有印象。

我的草根观察图鉴就是这样一本书,从一个很奇特的角度,带来植物世界,引入自然规律,注重记录观察,以小见大。

作者是日本人,此书是日本孩子的推荐读物。市面上有关植物观察的书籍不多,就算有也是观察地上部分,鲜有介绍深埋在地下的根。于是,这本书另辟蹊径,给孩子介绍容易忽视的植物的根。把植物的根从地里挖出来进行观察,科普一些专业术语,非常适合亲子阅读,所谓教学相长,这正是一个好范例。

有的植物地上茎很大根却很小;有的植物地上茎很小根却大得惊人;有的植物的根长得奇形怪状,像蜗牛、像章鱼……

大自然造物之神奇,总会带给你惊喜。这些大大小小、奇奇怪怪的根,如我们常见的萝卜、土豆、红薯,在植物学中都有自己的名字,哪些植物的根能吃?哪些植物的根有毒呢?

书中有简单的植物生长环境漫画,有写实的整株写生,还有清晰的照片,从不同的视角带领孩子观察这些路边、水边肆意生长的植物。

这可能无关乎语文、数学、英文,看起来也不像有多锻炼头脑。可是它提出了很多问题,让孩子们带着问题去观察,去解决,这是最容易被忽视和误解的综合素质。

如果把这本书和我的自然笔记结合起来使用,我想是一个绝妙的组合……


进击的疫苗

我们不能忘记去年席卷全球至今仍未散去的新冠疫情,失去让我们珍惜,也让我们意识到应该带给孩子一些关于战胜传染病的知识。

这是一本《科学美国人》专栏作家,美国国家科普作家协会成员,TEDx人气讲师写给孩子的疫苗科普书,由北京钟南山创新公益基金会推荐,书中介绍了34种拯救人类的疫苗和它们背后的科学故事。

“疫苗是怎么出现的?”“香蕉、土豆等水果和蔬菜能改造成食用疫苗?”这是问题如果突然问我,我也答不上来,甚至百度以后仍然一头雾水。这些问题都是疫苗背后的故事。


疫苗是人类医疗健康发展史上的一项伟大的成果。但是,任何新的东西都会有一定的风险,会被许多人误解,就在新冠疫情肆虐时,依然有人发表谬论。

面对种种质疑,科学家们通过一次次实验,不断研究出安全系数更高、接种方式更加方便的疫苗,历史上的很多疫苗帮助人们抵抗天花、小儿麻痹症等可怕的疾病。疫情中,我们不止一次听到群体免疫,书中的介绍或许更容易被孩子接受和理解。

在这本书里,作者用讲故事并结合大量彩色插图的方式,带孩子了解疫苗的发展历程、工作原理。

了解疫苗的背后故事,或许激发孩子对科学的兴趣,或许敬重科学家百折不挠的钻研精神,更重要的是找回面对自然的敬畏之心。

进击的疫苗
当当:¥35.4


诗词中有科学

诗词中的春天是最美的,不管历经多少代,都是最好的启蒙教材。古人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但是我今天提到的这套书并不是教孩子背诗词,而是从科学的角度看待诗词里的春夏秋冬、自然万物。

封面设计超赞,有古风古韵,又有现代设计的巧思,把全套6本展开摆放,就是一幅故宫博物院藏的千里江山图,也是获得了故宫博物院授权。

所谓诗词中的科学,不是古人讲科学,而是用科学来应对诗词中的风物和场景,比如解读草原。书中用了形象的剖面图来说明草原的地表土层特点。

科学和文学并不矛盾,多少优秀的科学家也是科普作家,对文字的驾驭能力极其强大。那么说到文字之美,就需要用图画和文字来解读。

72首古诗词+210个科学知识点+18个科学视频,信息量不小哦!以背景知识,读诗词学写作、科学知识加深加广诠释诗作,让古诗词有趣又有料,帮助小学的宝贝理解中华诗词之美。

孩子或者朗读,或者背诵,追求音律之美,这套书从另一个角度诠释了诗词,真是开学季里不错的读物,能够跟课堂上的诗文教学相映成辉。


蒋勋说唐诗

春天确实适合读诗,因为古人对春天的热爱远胜夏秋冬,就算天高气爽的秋日,在古人诗中也流露这悲秋的情愫。寻常人先讲诗词的意思,再进一步讲诗词背后的故事,我猜很多父母也是这么教孩子的。而当代文学大师蒋勋先生带我们看到诗词背后的文化美感,感受中华文化的深厚积淀。

这套书与其他诗词版本的区别在于从审美到阅读体验,都更加适合孩子。美学大师蒋勋用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以深厚的历史文化积累和宽广的文学素养,带领我们以贴近文本和诗人。

从字词音韵出发,去发现唐诗宋词之美,发现诗词背后的眷恋与徘徊、欣喜与悲壮,发现一个属于过去的辽阔世界。

提供精华观点提炼、历史文学知识注解,语文课上必背的47首名诗名篇原文及注解,方便孩子阅读理解、扩充课外知识。

蒋勋说唐诗共两册,按历史时间脉络详细讲解了具有大唐代表性的诗人及其代表作品,如王维、李白、杜甫、白居易、李商隐等,含《春江花月夜》《将进酒》《登高》《长恨歌》《登乐游原》等86首经典唐诗名篇。

书中配有数张吴冠中、齐白石经典名画,在提高青少年文学素养的同时,提升艺术审美。本系列不单由蒋勋本人全新修订并新写长序,并赠送蒋勋诗词朗读音频。


刘墉少年成长智慧书

这几年常说家风,家风就是一个家族行为的准则和态度,以及所表露出来的人情世故么?让孩子从小接触,也是合情合理的,更何况在过去的几十年中,不少家庭已经尘封了家风。

家风是一种传承的人生智慧,有人说长大了就懂了,也有人说不应该太早接触。我觉得都有理,但提前一点捋一捋,或许挺有用。这方面,学贯中西,人情练达的刘墉先生是行家。

这套书有5册,分别针对学习、做事交际、说话艺术、心态、亲情友情。放在当下来看,孩子比我们更早融入社会,更早品尝人生压力,也是该聊聊人生智慧了。

这几册书提炼了刘墉多年来对说话、对处世、对学习、对亲情友情关系的思考与人生智慧的结晶。

怎样才能受欢迎、不会说话怎么办、怎么和别人相处、怎么调整心态等家长不太容易解答,好像成年人也有这样的问题,有人说他们是巨婴,或许这就是家风遗忘的连锁反应吧。

插图挺有哲理的,还有精心设计成长金句、“成长的智慧”、“若有所思”、“刘墉分享时间”等多元板块,引导孩子学会认清人生的方向并从容面对现实。


刚过完的寒假,我想很多家长心中冒出了很多问题或者话题,这套书不妨跟孩子一起读读,也许会有启发。


突然地自我

能看到这里的,不能说真爱,起码是有耐性,稍微能有一点共鸣的朋友。我不妨说多一些,就当突然地自我。这次的书或许有些偏高年级,毕竟像中国地理、自然笔记都需要一定的领悟能力。但是不是就与低年级的孩子无缘呢?

其实年纪和年级,不能等同于学力(学习的能力),可能引导得法,孩子自己能串联起很多知识,所以我觉得这些书可以适合各阶段的小学生。

至于我们这些大孩子,一起读读,或许也偶有所得,说好听点是站在一个更高的角度来观看孩子们的认知世界,或者时隔多年补回年少时缺失的一课。

寒假电视看多了,给孩子换个视角读世界:绿的树、晴的天,美的诗,跨越自然和人文的好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