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存储设备、特别是U盘,相信绝大多数的小伙伴在生活或者工作中都必不可少。U盘不仅仅能够方便快捷的传输资料、存储资源,同时依靠其小巧的身形以及出色的通用性,成了很多小伙伴的随身必须。随着属于视频时代以及快节奏的工作、生活方式的到来,我们会发现,我们对存储设备的要求变得越来越高,更大的容量,更快的速度,同时依旧不能牺牲在便携性上的优势。
最近,我就心血来潮,专门到某东上去对比了下各大品牌的大容量U盘。说实在的,不管是移动存储设备还是普通的硬盘,在官方的宣传资料里永远都是那么漂亮,但是在实际表现上往往会打上一些折扣。于是我想着,是不是可以找几款固态U盘做一个高强度的横评呢?说干就干,我在朋友那里借到了两款1T的固态U盘,一并在某东上下单了两个。所以,今天我就用这四款非常有代表性的固态U盘做一次高强度横评,这四款固态U盘分别是性价比非常出色的aigo U393、口碑不错的闪迪CZ880、国产尖货联想TU200 Pro以及国产新贵移速逸V。
基本参数
首先来看这款aigo U393,aigo固态U盘U393的设计简约有质感,通体银色,光泽感十足,锌合金的金属外壳手感不错。两端上翻式的保护盖,配备了Type-C口+USB-A口,均为USB 3.2接口协议,双口设计的通用性非常不错。
四款固态U盘中,我个人最喜欢的是联想TU200 Pro的外观设计,精致、线条简练,并且经典的红色线条搭配锖色的机身,手感很棒,并且这款联想TU200 Pro也搭载了USB 3.2 协议的Type-C口和USB-A口。
在造型设计上移速逸V与aigo U393有一定的相似度,布局方式以及设计思路如出一辙,不过两款产品的线条上还是有一定的区别。我为什么选择这款移速逸V来进行横评呢?最主要的原因就是,这款产品在1T固态U盘中,传输速度应该是天花板级的存在,作为国产新锐,确实值得一试。
最后这款是闪迪CZ880,这枚固态U盘成名应该是最早的,作为闪迪大厂的尖货,这款1T版本的CZ880也是价格最高的,不过其有一个明显的优势就是支持终身质保,相信这是很多小伙伴选择这款固态U盘最主要的原因之一。
在看完这4款固态U盘之后,我们来看看这几款产品的基本参数的对比,从这个表格中可以看到,aigo U393的每GB单价应该是最低的,仅为0.614元,联想TU200 Pro紧随其后,单价最高的则是闪迪CZ880。在支持协议方面,除了闪迪CZ880仅搭载了一个USB -A口外,其它产品都能支持Type-C接口。在几款产品中,aigo U393还支持更高的USB 3.2 Gen2协议,这点确实不错。在官方读写数据方面,移速逸V无疑是最亮眼的存在,分别达到了550MB/s以及450MB/s,这个数值应该说抛开了最贵的闪迪CZ880大半个身位。
软件传输测速
作为选择移动存储设备最为重要的参考内容,固态U盘的读写速度也是很多小伙伴挑选产品的关键,毕竟传输速度更快,也更加有利于减少等待时间,提升工作效率。为了了解几款固态U盘的具体表现,我还是按照惯例来跑个速。在跑速之前,我还是介绍下我的测试设备,我这台是联想的ThinkBook 14G2 ITL,搭载的是Core i5-1135G7处理器,系统则是Windows 11家庭中文版,在测试端口方面,针对三款配备了Type-C口的设备,我采用的是这台笔记本的雷电4接口进行测试,而没有Type-C口的设备则是使用了USB 3.2接口进行测试。
很多小伙伴在使用存储设备的时候,总会遇到一个问题,那就是存储设备的实际容量与官方的标示不一致,出现这种问题的主要原因主要是换算方式区别造成的。虽然绝大多数的存储设备的换算方式是相同的,但是存储设备的实际容量还是有一定的区别。所以,我也查看了4款固态U盘的实际空间。
从图例中我们可以看到,联想TU200 Pro的表现是最出色的,实际容量达到了952GB,实际容量占比达到了92.97%;aigo U393与移速逸V的表现基本一致,分别达到了90.92%以及90.82%;这其中存储空间最小的则是闪迪CZ880,其实际空间占比仅达到了89.84%。
在测试软件方面,我选用的是最常见的存储测试软件CrystalDiskMark v8.0.2版。下面就是我的测试结果,从数据来看,四款设备的数值都是非常漂亮的,aigo U393、联想TU200 Pro以及移速逸V在读取表现上都是非常优异的。在写入表现上移速逸V的表现更是达到了惊人的504MB/s,这个确实让人眼前一亮。
我做了个图标,看看在读取表现上,这四款固态U盘在实际测试软件下与官方标注的到底有什么区别。通过这张对比图,我们非常惊讶的发现,4款产品的实际表现都要优于官方标注的数值,这其中以联想TU200 Pro的表现最为让人惊讶,其实际测试值居然超过了官方数值达119MB/s。
再来看看写入表现,在测试结果上,移速逸V的表现最为亮眼,达到了504MB/s,超出官方数值达54MB/s。aigo U393的表现也同样不错,也超过了官方数值。不过联想TU200 Pro以及闪迪CZ880的实际表现就出现了不小的落差,这点确实让我始料未及。
实际传输测试
在很多小伙伴看到这组数据,可能会说,这样的软件跑分基本是在比较宽容、理想的环境下对存储设备进行测试,其最终的结果并不能说明这款产品的实际表现。为了准确展现每一款移动存储设备的性能,比较直观的感受不同的这4款固态U盘的具体表现,通过多种方式进行了速度测试。在选择测试文件时,我基本选择了很多小伙伴平时可能并不会经常碰到的,但是绝对严苛的测试方式。我选择了以下三种不同的文件类型来看看aigo U393、闪迪CZ880、联想TU200 Pro以及移速逸V的实测表现,而三种文件分别为《黑寡妇》(7.45Gb)、超大文件(206Gb)以及C盘系统文件夹(4000+),那么4款设备的表现如何呢?
首先来看大文件《黑寡妇》(7.45Gb)传输表现,说实在的,在这个测试结果上,这组数据应该是所有4款固态U盘表现出入最小的一组数据了。基本上所有的设备都能在不到30s的时间内完成7.45Gb的文件传输。虽然aigo U393在传输速度上是最快的,但是在全程传输稳定性上移速逸V还是占优。从这点可以看到国产固态U盘以及国产固态U盘主控已经取得了非常不错的提升,这个确实值得肯定。
平时有小伙伴如果需要更换电脑主机,这个时候我们就需要对硬盘内容进行转移,这些内容最大的问题就是不仅仅容量大,并且各种零散的文件非常多,这个就非常影响传输效率。所以,在这个测试环节上,我找到了一个4000+文件的系统文件夹进行传输,看看4款产品的具体表现。
从结果来看,在散乱的系统文件传输上,aigo U393应该说领先了其它三款设备一大个身位。作为之前口碑相对较好的闪迪CZ880,其表现也是可圈可点的,不过之前表现非常出色的移速逸V在这个环节表现有点不在状态,与联想TU200 Pro掉落在了最后一个梯队。
200G的大文件,如果我们用普通U盘或者说机械硬盘来进行拷贝传输,这个等待的时间会不会让人绝望?有了固态U盘以及固态硬盘之后,这种压力顿时小了很多。所以,超大文件的传输测试也是我这次横评的重点。从结果来看,aigo U393在传输速度上基本能够保持在200MB/s上下,除了在前20秒速度爬坡外,整体传输曲线非常平整,基本看不到波动,这个表现是我没想到的,全程将近18分钟都非常稳定。
再来看看闪迪CZ880的表现,前半段的表现还是非常不错的,能够保持在200MB/s左右,不过后半程出现了掉速,不过基本也能控制在150 MB/s左右。从传输图中可以看到闪迪CZ880还是有非常多的传输波动的,这个比aigo U393的表现会要差上一些。
联想TU200 Pro的总体传输速度应该是偏慢的,虽然在前端速度能够达到300+ MB/s,但是在5分钟之后开始掉速到130 MB/s左右,我个人觉得不错的一点就是这款固态U盘能够保持良好的传输曲线,中后段基本没有掉速。
移速逸V在这次超大文件上的传输表现上应该是最为优秀的,全程基本上能够保持稳定高速,基本传输速度能够控制在300MB/s,这个确实值得点赞,并且在传输速度上也是最快的。
有些小伙伴还有些疑问,一款U盘使用久了,为什么传输速度会降下来不少。这个最主要的原因是一块刚入手的存储设备,其有足够的空间来释放存储能力,不过当存储设备的内容达到一定程度后,就会直接影响存储设备的传输速度。为了测试4款固态U盘的传输表现,我将每款固态U盘用数据填充到70%,仅仅预留240Gb左右的空间,然后再将206Gb的文件拷贝进去,看看这几款脏盘在极限环境下的传输效率到底有什么变化。
首先来看市场反馈非常不错的闪迪CZ880,对比了下之前在空盘下的测试情况,这款固态U盘的表现基本保持一致,从两次结果来看,闪迪CZ880在全盘空间足够的情况下,传输效果基本保持稳定。
aigo U393的表现也与空盘传输基本一致,除了在前期速度爬坡上花费了稍微多一点的时间外,在传输总体速度以及传输时间上,基本没有太大的出入。更厉害的是,这款产品比闪迪CZ880的传输速度更快,传输效率更高。
联想TU200 Pro的表现就有点让人失望了,在全程传输速度非常不稳定,206Gb文件传输下来花了差不多2个小时。
而在空盘传输表现上非常优秀的移速逸V也没有延续其之前的强悍表现,在脏盘测试下首次落入下风,以将近90分钟的传输时间成为了第三。
根据上面的数据,我做了一个对比图,从这个图表中,我们能够非常直观的看到,在第一轮的空盘测试上,四款固态U盘的表现都是不错的,特别是移速逸V的表现最为抢眼。但是在第二轮的测试上,移速逸V与联想TU200 Pro被aigo U393以及闪迪CZ880甩开了相当大一个身位。
换种方式来对比下,同一款固态U盘在不同测试环节下的表现。aigo U393与闪迪CZ880两次的差别不大,这就能够证明两款产品在主控、硬件选品、算法上都有着更出色的表现。而移速逸V与联想TU200 Pro两次测试的表现出入则非常大,移速逸V则从尖子生直接掉队到最后一个梯队。
在测试完了传输效果之后,我也顺便看看几款产品的温控表现,在室温17.8℃的环境下,aigo U393的表现是最出色的,而联想TU200 Pro温控表现相对最不理想,这个可能与机身材质和传输时间有一定的关系。
根据上面的测试结果,我也对几款产品做了一个基本的得分评估,在基本参数方面每一项最高分得4分,依次类推,最低分为1分。在关键的跑分表现上,最高则是8分,最低为2分。从测试的结果来看,aigo U393凭借60分的得分表现综合评分第一,移速逸V紧随其后,市面上反馈较好的闪迪CZ880则排在第三,联想TU200 Pro的综合评价则是相对靠后。
那么,在选择好了一款超大容量的固态U盘后,其能够满足我们在哪些场景下的使用需求呢?在我看来啊,作为一名数码爱好者,我也喜欢处理些视频内容。有了超大容量并且不掉速的固态U盘之后,我可以将一些视频资料存放在U盘中,随身携带更为方便。依靠非常稳定的传输表现,我们在处理大型视频内容的时候,完全可以直接处理,而不用选择将数据拷入电脑中。
如果有多台设备进行操作的话,这个时候大型数据的传输就成了问题,网络传输的局限性,高速硬盘的空间过大,有了类似于aigo U393这样的高速固态U盘的加入,我们的工作可以做到更加的游刃有余。
如果要在卧室投影上观看蓝光电影,有了高速固态U盘之后,我们完全不用担心资源过大的问题,几十GB的文件甚至是将近100GB的内容都能轻松应对,高速传输的表现也不用担心播放中的卡顿。
很多小伙伴也许会跟我一样在家中常备一个NAS,除了能够保证数据安全,还能随时存储电脑、手机中的资料。但是针对容量超大、文件过多的视频、图片资源,我们在依靠网络传输的时候,会突然发现时间太久10+MB/S的传输速度已经满足不了我们的要求了,这个时候高速固态U盘的作用就能发挥到极致。
小结:
综合上面的几个评测环节,我综合对几款固态U盘的产品的外观、价格、软件测试、实际写入速度以及温控表现等多个方面进行了对比测试。从综合评分的结果来看, aigo U393的整体表现是最为优秀的,在4款参与横评的固态U盘中,其各方面的表现都达到了领先。而移速逸V的表现同样是可圈可点的,除了在最后环节的脏盘测试上表现欠缺外,其它环节的总体表现也是不错的;再来看看闪迪CZ880,其总体表现其实是非常均衡的,得分劣势主要集中在价格以及端口配备上,不过其最大的优势在于支持终身质保,相信大多数小伙伴选择这款产品的原因也在此。
其实,这样一个综合的测试结果并不能完全代表用户的最终需求,我只是通过一些比较直观的数据来反应出产品的客观表现。可能有些小伙伴对品牌更加重视,或者有些小伙伴更看重国产品牌的超高性价比,这些都可以通过单一的测试指数来进行参考。